甚麼是千禧年?
你認為基督果真會在地上執掌政權一千年嗎?
1) 無千禧年派的定義
故名思義,「無千禧年」“Amillenialism”是沒有千禧年的意思。但以這個詞彙來形容他們的信念,實在用詞不當,因為這個名稱誤導別人,叫人以為他們是不相信千禧年的,其實這派學者是對千禧年的本質及時間的先後次序上有別的見解。簡單來說,「無千禧年派」不接受基督會按照聖經字面的意思在地上掌管萬民一千年。他們認為在世界完結之前,沒有實際千禧年的出現,而在末日裡正邪的勢力會平行發展,意即神國與撒但的權勢會共存在一起。在世界完結之際,死人必將復活,接受末後的大審判。
2) 無千禧年派的見解
「無千禧年派」認為由基督首次降臨至再復臨大地,國度已存在地上。他們不相信基督將會管理大地一千年的時間,現今信徒已處身在「千禧年」的國度中。
奧古斯丁“Augustine”視 教會在世上為神的國度,這觀念已被天主教所採納;而基督教神學家華菲德“Benjamin Warfield”及咸美頓“Floyd Hamilton”則視聖徒於天上為國度。兩種見解均認為將來基督不會在地上施行管理,意即一千年只不過是個象徵性的詞彙。
神應許以色列地土、國家及寶座,已在屬靈層面上於基督徒身上實驗了。
神對以色列人的應許是有附帶條件的,由於他們不順服神,這些應許已轉往基督徒的身上。
基督現今在天上大衛的寶座上管理萬有,而撒但在基督首次降臨至再臨之前已被捆綁。
3) 無千禧年派的解經
與千禧年前派不同,無千禧年派以字面解經及非字面解經(靈意解經)為解釋末世事件的原則。雖然咸美頓“Floyd Hamilton”為無千禧年的學者,但他認為如果以字面解經來看舊約的預言,這正是千禧年前派所描繪的圖。
有人把無千禧年派學者阿里斯“O.T. Allis”解釋末世論所使用的原則分為幾點:
阿里斯列出「實義解經法」 “Literal Method of Interpretation”及「靈意解經法」“Figurative Method of Interpretation” or “Allegorical Method of Interpretation”的限制及用途。可是他多強調「實義解經法」的限制,卻隻字不提「靈意解經法」的制肘。
他列出「實義解經法」的三種限制:
含比喻性的言語不可以實義或字面的意思來理解。
聖經的主題是屬靈的,故要使用靈意解經的原則來解釋神的話語。
舊約聖經為新約聖經鋪排道路,那麼以靈意解經是必然的方法。
除非預言已在字面上有明確的交待,否則便要取其靈意。由於差不多所有預言滿佈著寓意及比喻,故沒法以字面來解釋。
阿里斯推斷如要正確解釋預言,必須知道這些預言曾否應驗,否則便不可視之為預言。這種推理是有待商榷的,因為在舊約聖經內有許多預言,神藉先知來發表,但卻沒有即時的應驗,但這並不表示那些不是預言。此外,預言是出自神的,其應驗的時間性應不受人的支配。
由於預言是充滿象徵性的言語,也欠缺精密,阿里斯認為預言是難以解釋的,甚至它可誤導人的思想,故沒法可有絕對的解釋。
4) 無千禧年派的支持
亞伯拉罕的約之解釋
這些應許全屬有條件的,而以色列卻沒法達到這些條件。
地土的應許已在約書亞期間實現了(書21:43至45)。
或有人說,其應許已在所羅門王時代應驗了。
或某些人認為這應許已在教會身上應驗了。
或有些學者相信這應許必定會在天上的耶路撒冷應驗。
以弗所書論教會之說
「無千禧年派」認為在舊約已有教會的存在,意即已應驗聖經的應許(弗3:5)。
但以理書的七十個七:論到但以理書內七十個七,他們有以下不同的見解。
七十個七是在主前536年古列王執政時開始,而不是千禧年前派所說的主前445年於亞達薛西王“Artaxerxes”時開始的。
他們視七十個七為整個教會的時代,斷定末後的七年不是將來的日子。
5) 無千禧年派的歷史
初期教會的情況
直至俄利根“Origen”(主後155至216年),初期教會是接受千禧年前派的信仰的。教父一直相信在末後的日子基督會隨時的降臨,在地上設立其國度。俄利根以寓意來解釋聖經,把將來神的國度靈意化,視教會時代等同神的國度,以它為「千禧年」,並斷定神的國是源自亞當的。
奧古斯丁的出現
康士坦丁王 “Emperor Constantine”主後272至337年)把教會及國家聯在一起,有助「無千禧年派」的發展。奧古斯丁“Augustine”(主後354至430年)論到教會就是神的國,雖然他似寓意解釋預言,卻指出基督必會在主後一千年再臨。教皇教導天主教教會就是神的國,以致他們接受這種無千禧年的理念。
更正運動的學者
馬丁路德
許多宗教改革家是無千禧年派的倡導者,或許沒有時間探索這方面的真理,導致他們安於接受這種神學的體系中。馬丁路德視自己已在大災難期,處於水深火熱中。他把歷史分為六個時期,每期為一千年,最後人類將步入第七個時期,稱之為永恆的安息。他稱第六期為「教皇時代」“The Age of the Popes”,由主後1076年開始,但不用經過實際的一千年便完結了。
加爾文
這位法國的改革家相信以色列與教會同屬一類,彼此等候基督的再臨,以致進到復活、審判及永世。他極力反對「千年派」“Chiliasm”,由於誤以為他們接受永世的福樂只有一千年的時間,故視其教訓為虛假、侮辱、夢話及褻瀆。
現今教會的情況:最初這派學者接受教會就是神國的講法,直至神學家華菲德“Benjamin Warfield”提出新的理論,指現今聖徒在天上為千禧年。
6) 無千禧年派的錯謬
這個學派視神與亞伯拉罕及以色列所立的約是「永約」,以此為時限,故推斷這是沒有條件的盟約,直至彌賽亞降臨才會應驗。這是全屬人的推考,沒有聖經的根據。
如果教會因以色列人的罪過而轉過來承受了神的應許,而教會信徒也是不完全、滿有瑕疵的,那麼為甚麼我們沒有招神的咒詛呢?
教會及以色列為兩個不同的個體,這是聖經明確表明的(參弗2:12至13),因為教會為奧秘,神卻在末世裡向人揭示(弗3:5至6)。如果強說神讓教會取代了以色列的位置及工作,這是不合理的。
在解經方面,無千禧年派的學者不以一貫的方法來解釋聖經,有些地方以寓意,某些地方卻以字面的意思來解釋,其解釋系統欠缺一致,也導致不同的猜測及解釋。舉例說,「無千禧年派」認為一千為十之三倍,以十為完全的意思套在「千禧年」的身上,故推斷「千禧年」為人世間一個完全、完美的階段,而否定它字面上的意思,這是有待商榷的。
此派最大的致命傷是根據啟示錄20章4至5節所論到的兩次復活,有學者視第一次復活為靈性的復活,即信徒的重生,卻視第二次為真正的復活。他們認為凡在首次復活的,必會在第二次的復活有分,而在第二次復活的,不一定在首次有分。在同一段的經文內,把兩種復活解釋作兩種不同的意義,實在是抹煞文字基本的意義及釋經學的用途,這全屬人的主觀,欠缺客觀。
關於末後事情的觀點
事件 | 無千禧年派 | 後千禧年派 | 歷史性千禧年派 | 時代論前千禧年派 |
基督第二次降臨 | 單一事件;被提和第二次降臨沒有分別;引進永世。 | 單一事件;被提和第二次降臨沒有分別;基督在千禧年之後降臨。 | 被提和第二次降臨同時發生;基督回到地上統治。 | 第二次降臨分為兩個時期:教會被提;七年後第二次降臨。 |
復活 | 基督第二次降臨,信徒與不信者皆復活。 | 基督第二次降臨,信徒與不信者皆復活。 | 千禧年前信徒復活;千禧年後不信者復活。 | 不同的復活的區別:教會被提。第二次降臨時,舊約/災難中聖徒。千禧年之後的不信者。 |
災難 | 災難是今世的經歷。 | 災難是今世的經歷。 | 災後被提觀:教會要經歷將來的災難。 | 災前被提觀:教會在災難前已被提。 |
千禧年 | 第二次降臨後,地上沒有按字面意義的千禧年。國度出現在教會時代。 | 因為福音廣傳,現今的世代就成為千禧年國。 | 千禧年分為現在的,也是未來的。基督在天上掌權。千禧年不一定指一千年。 | 基督第二次降臨時,會引 進一個按字面意義為一千年的地上千禧年國。 |
以色列民及教會 | 教會是新以色列。以色列人與教會沒有區別。 | 教會是新以色列。以色列人與教會沒有區別。 | 以色列人與教會是有一些分別的,未來是為以色列;教會是屬靈的以色列人。 | 以色列人和教會絕對不同。兩者各有不同的所定的計劃。 |
支持者 | 伯可夫“L. Berkhof”阿里斯“O.T. Allis”鮑浩華“G.C. Berkhouwer” | 賀智“Charles Hodge”華菲德“B.B. Warfield”石威廉“W.G.T. Shedd”史特朗“A.H. Strong” | 賴特“G.E. Ladd”里斯“A. Reese”艾力生“M. J. Erickson” | 薛弗爾“L.S. Chafer”潘特科斯“J.D.Pentecost””來利“C.C. Ryrie”華富爾得“J.F. Walvoord”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