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mazon Music
https://music.amazon.com/podcasts/cc37ca77-9049-4a9b-bd84-e2697b06db4e
Apple Podcasts
Spotify
假若有長者對你說:「我現今已八十多歲,隨時可以死,故此我要盡快受洗,藉此洗去我的罪及換取永生。」作為基督徒,你會怎樣回應這位老伯伯呢?
普遍教會每月一次在崇拜舉行主餐,而出席人數遠比平日多,你怎樣詮釋這種現象呢?
主耶穌鄭重的吩咐信徒去遵守浸禮及主餐(太28:19;林前11:25),當然兩者皆不會叫人得救或使人的靈命更進步。既然這兩個均是十分重要的禮儀,故此我們應細心去明白其中的要點。
1) 浸禮
受浸的真義
你認為浸禮本身有甚麼特別的意義呢?究竟浸禮是一種禮儀或是一種見證呢?浸禮不單是禮儀,也是公開的見證,向人、向天使、向主並向魔鬼宣佈一件事情,現今你已完全屬於主耶穌了。浸禮是基督徒宣告自己乃是歸屬主耶穌基督的行動,表示自己已與祂聯合在一起,永遠不會分開。使徒保羅教導羅馬基督徒說:「所以我們藉著浸禮歸入死、和他一同埋葬.原是叫我們一舉一動有新生的樣式、像基督藉著父的榮耀、從死裏復活一樣。我們若在他死的形狀上與他聯合、也要在他復活的形狀上與他聯合.因為知道我們的舊人、和他同釘十字架、使罪身滅絕、叫我們不再作罪的奴僕.因為已死的人、是脫離了罪。我們若是與基督同死、就信必與他同活.因為知道基督既從死裏復活、就不再死、死也不再作他的主了。他死是向罪死了、只有一次.他活是向 神活著。這樣、你們向罪也當看自己是死的.向 神在基督耶穌裏、卻當看自己是活的。所以不要容罪在你們必死的身上作王、使你們順從身子的私慾.也不要將你們的肢體獻給罪作不義的器具.倒要像從死裏復活的人、將自己獻給 神.並將肢體作義的器具獻給 神。」(羅6:4至13)簡單來說,浸禮是與基督合一,那麼與主耶穌合而為一是怎樣的一回事呢?通過浸禮,基督徒宣告以下三個不同事實:一,我們已經與主耶穌同死。二,我們已經與主同葬。三,我們已經與祂同活。
與主同死(羅6:5)
通過浸禮,信徒表明他們是真心歸向主耶穌的,並願意甘心樂意的跟隨祂,公開見證現今活著的不再是他們的老我,而他們是卻享有祂所賜的新生命的。另外,與主同死含有與主一同受苦的意味。我們清楚知道主所踏上的十字架路,乃是一條苦路,為此,我們也藉浸禮來立志,表明自己也願意為主受苦!未信主的朋友不明白主的愛及真理,故此他們作出誤解基督教的舉動,或甚至是敵視的行為,這是可以理解的。昔日我曾在職場工作,那時我還是初信的基督徒,不少同事在我面前對基督教冷嘲熱諷,並且有意無意的取笑及欺凌我,這叫我十分難受,但相比主耶穌為信徒所忍受心靈及肉體的痛苦,實在算不得甚麼。
與主同葬(羅6:4)
死人是沒有絲毫生命跡象的,他們對世上一切的事情已再沒有任何反應了。浸禮是極具意義的,通過全人被浸入水中,象徵這受浸者已與主耶穌一同埋葬。使徒說:「藉著浸禮歸入死,和祂一同埋葬」,意思是說,藉著浸禮來宣告基督徒的舊我已被新我取替,提醒聖徒要活出信徒新生的樣式,行事為人應與所蒙的恩相稱!假若有人叫你生氣,請你靜下來,再次確認你的舊我已死。當你想到自己是已死的人時,死人怎會有任何反應呢?
與主同活(羅6:4)
信靠主耶穌的人是擁有新生命的,意即我們不但擁有永恆的生命,也享有新生命的特質,意即對事物有嶄新的見解及體會。昔日未認識主時,我們覺得撒謊沒有問題,但現今因真理聖靈的同在,我們便知道誠信是信徒應有的操守。通過接受浸禮,表明人若與主同死,必與主一同復活,並且享有從祂而來屬天的生命。
受浸的條件
基麼人才可以接受浸禮呢?條件如下:
願意相信福音的人(可16:16)
浸禮或水禮對未信主的人是絲毫沒有意思的,因為他們還未認識耶穌基督是救主。接受浸禮最基本的條件是,人必須清楚認識自己的信仰,並且願意在眾人面前承認自己是跟隨基督的人。
願意真心悔改的人(徒2:38)
信靠耶穌基督是包括認罪、悔改及接受祂為救主的。悔改是一種行動,反映人對神及罪的見解已有所改變。意思是說,在未信主前,他是與神背道而馳的,但現今他卻願意把他的人生方向轉變過來,並且存順服的心來跟隨主。
有真悔改表現的人(路3:8;太3:8)
悔改不是頭腦的知識,而是實際生命上的改變。假若你還未接受浸禮,你認為自己是否擁有真心悔改的果子嗎?在未信主前,你經常敵不過的罪行是甚麼呢?現今你自稱為基督徒,你有沒有為昔日常犯的罪過難堪,並且堅決離開及嘗試勝過這些惡行呢?
已有聖靈內住的人(徒10:47)
當人接受了聖靈,這表示這人已經信靠主耶穌為救主,證明他是已經重生得救了,唯有這樣人才可接受浸禮。當聖靈內住人心時,他們的心思意念便會自然的改變。在信主前,不少基督徒曾被各種不同的癮癖捆綁,但當真心歸信主耶穌時,他們的內心便有奇妙的改變。
願接受這真理的人(太28:19至20)
為著傳統及觀感的緣故,不少教會有意無意的鼓勵更多人在教會節期接受水禮。各位,浸禮人數的多寡不重要,而重要的是,牧者及教會領袖應確保每一位受浸者是清楚信主及重生得救的。我們不應強迫不願意受浸的人接受浸禮,因為他的內心還未準備好。
願與基督合一的人(羅6:1至13)
雖然受浸不能叫人得救,但若信徒還未願意為主受苦及已活出新的樣式時,儘管他已受了浸,他乃無法為主作有效的見證。一個甘願與耶穌基督合一的人,顯示這人是真心跟隨及甘願為主受苦的,這樣的人是有條件來接受浸禮的。
水禮的派別
叫人得救的媒介
在基督教陣營裡,不同宗派均對水禮有獨特的見解。有些教會及神學家認為洗禮可叫人得救,他們視水禮或洗禮是一種聖禮。
叫人得救
「聖禮派」的倡導者,相信浸禮或水禮叫人得救,藉著水禮叫人得著救贖的恩典,其結果就是罪得赦免。
兩大宗派
信義宗及羅馬天主教相信水禮能叫人得救,但兩派均有不同的見解或重點。信義宗認為如果接受水禮的人沒有信心的話,這聖禮就與他完全無關,不能叫他得救;意即信心就是接受水禮必然的先決條件。天主教卻不是如此,他們相信洗禮是「自足」的“self-sufficient”,意即單單接受洗禮便可除去人的罪行。
約的記號及印記
有神學家及教會是相信洗禮是代表約的記號及印記的,他們的根據及理論是怎樣的呢?
他們的見解
這乃是傳統改革宗及長老宗的信念,他們把水禮與約聯繫在一起。這派神學家視水禮是神恩典的記號及印記。此外,他們把水禮與割禮放在一起來看,認為水禮就如同割禮一般,讓人知道神的應許是實在的。「盟約神學」“Covenant Theology”的倡導者,引用新約歌羅西書的話,視新約的浸禮為舊約的割禮,故此他們贊同嬰兒洗禮(西2:11至12)。這派神學家認為只有一種「恩典的盟約」“Covenant of Grace”,視洗禮為神立約的途徑,不必付出個人的信心。約翰加爾文及馬丁路德主張嬰兒洗禮,因為他們強調唯獨救恩是出自神的,而嬰孩得救與否,不在乎他們的信心,乃是建立在神的作為上,幼兒洗禮是表明神的拯救,這樣與人的努力是沒有關係的。
稱義及得救
改革宗及長老宗人士斷定,洗禮乃是稱義及得救的基礎與發源地,藉著水禮,叫人進入這約裡,得著其中的益處。
得蒙救贖的記號
這派學者認為水禮或浸禮,乃是一種外表的記號,說明接受浸禮者內裡的改變。對這些信徒來說,浸禮是公開的見證“Public Testimony”。主耶穌囑咐信徒要接受浸禮,這是基督徒必然遵守的命令。浸禮不會叫人罪得赦免,也絕對不會叫人得救,外表的浸禮不會叫人內裡產生改變。如此的見解,正是浸信會及不少福音派教會所接受的,這也是我的信念。
2) 主餐
聖餐的別名
有教會稱主餐為「聖餐」或「擘餅聚會」等。
基督的吩咐(林前11:23至24)
「我當日傳給你們的、原是從主領受的、就是主耶穌被賣的那一夜、拿起餅來、祝謝了、就擘開、說、這是我的身體、為你們捨的.你們應當如此行、為的是記念我。」主餐是主明確吩咐信徒去履行的真理,若信徒不去執行的話,這就不對了。
主餐的真義
主餐是立約“Covenant”
藉著耶利米先知,神預告衪必與以色列人立新約,這約是以血所立的(耶31:34)。主耶穌在設立主餐時,宣告新約正式的生效,說明救主寶血的救贖功效(太26:28;來9:22)。
主餐是記念“Memorial”
「飯後、也照樣拿起杯來、說、這杯是用我的血所立的新約.你們每逢喝的時候、要如此行、為的是記念我。」(林前11:25)天主教認為經神甫把餅和杯祝福後,餅就變成主的身體,杯就變成主的血,這是不合聖經的真理,因為神的話明說聖餐是記念主,當中絕非那麼神化,聖經很清楚將「變質說」“Transubstantiation”這種錯謬否定!藉著主餐的設立,信徒可圍聚一起,一同思念基督的恩情,如同昔日以色列人守逾越節一樣(路22:19;林前11:24至25)。
主餐是宣告“Proclamation”
通過擘餅飲杯,基督徒宣告主的救恩已經為罪人成就了(林前11:26)。當基督徒守主餐時,他們便向在座未認識主的來賓及朋友默然宣告主的救恩已成就了。
主餐是期待“Expectation”
神的子民期望基督的再來,在地上設立永遠的國度(林11: 26 ;太26: 29)。在每次守主餐時,信徒應存著如此心願,期望主耶穌可再快復臨在地上執掌王權。
主餐是相交“Fellowship”
藉著主餐,信徒可與恩主相交,彼此享受愛的團契(林前10:20至21)。主餐不單是儀式,基督徒應趁惜這些時刻來與主親近。
主餐是省察“Examination”
人誰無過,連活在塵世的基督徒也經常跌倒犯罪。故此,在主餐的聚會裡,聖徒便可作自我省察,在主面前認罪悔改及求祂赦罪。換言之,主餐可視作重得力量的時刻及機會(林前11:28)。
領餐的條件(林前10:14至22;11:27至34)
重生得救
那麼,甚麼人才可以領受主餐呢?主耶穌設立主餐,提醒信徒藉此來記念衪,主餐乃是純綷為著基督徒而設,那麼唯有信徒才可領受。
受了水禮
聖經雖沒有明說,未曾受浸的人不可領受主餐,但有兩點我們是必須留意的。第一,藉著浸禮信徒公開的見證自己是基督徒,表明自己屬乎主。以浸禮為分水嶺,作為領餐的基本條件,乃是合理的。第二,恐怕一些未接受浸禮者不明白主餐的意義,所以不讓他們享用餅和杯。
成了會友
普遍教會要查問申請受浸者的信仰,並且必須參加過浸禮課程,才容讓他們受浸。在浸禮課程裡,學員可仔細明白浸禮及主餐的真理,那麼,只讓會友領受主餐,也是非常合理的守則。
行為檢點
教會不容許道德敗落、散播異端、行為不檢、挑啟紛爭的信徒領受主餐(林前5:1至5;林前11:30至31;多3:10;帖後3:6至15;羅16:17),這是符合聖經的教導。停止讓犯了大罪的信徒領受主餐,一方面是帶出教會內部紀律的懲治,也是警戒及教導其他信徒要聖潔生活。
領餐的須知
領主餐有甚麼地方要留意呢?
要明白意義(林前11:29至31)
初期教會有許多信徒因不明白主餐的意義,以致產生許多亂子,故此,保羅便寫信給哥林多教會,向他們解釋主餐的意義。對基督徒來說,主餐的形式不是最重要的,此外,它的屬靈含義是最重要的。
形式不是最為重要
有些信徒在聖餐的事上,為了一些細節而產生許多不必要的衝突和爭論。比方說,基督徒應否每主日皆擘餅呢?主餐是否只能用無酵餅呢?在記念主時,信徒是否只能用一餅一杯等?
屬靈含義最為要緊
主餐是要記念主的恩情,通過這聚會,我們應在靈裡與主有更密切的交往,對主的愛有更積極的回應,深信這是主設立這個聚會或禮儀背後的用意。
要自我省察(林前11:28)
究竟要自我省察些甚麼呢?一,與主的關係;二,與人的關係。
與主的關係
你認為近日的靈性如何?你有沒有過著聖潔的生活呢?
與人的關係
近日你與家人、親友、同事,有沒有不和諧的事情發生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