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 在曠野的保守(出埃及記15:22至18:27)

1)「仔細察看」 “Eye”

iEXP 查經法

1 在瑪拉發生了甚麼事件(出15:22)?甚麼是律例典章(出15:25)?誡命又是甚麼(出15:26)?為何神要把律例、典章、誡命賜給祂的子民?

2 以琳這處地方有何特色(15:27)?

3 百姓在曠野地犯了甚麼錯事(16:1至3)?

4 神所賜下的天糧是甚麼的食物?其中有甚麼屬靈的啟迪(16:4至25)?

5 在摩西擊打磐石的事件中,有何地方藉得注意(17:1至7)?

6 摩西基於甚麼緣故而築壇呢(17:14)?

7 摩西的岳父是認識耶和華的人嗎(18:1至12)?葉忒羅替摩西設辦法處理民中的事務,是否用了人的方法?或是有神的心意在其中呢(18:13至27)?

2)「小心解釋」“Expound” (E)

iEXP 查經法

在瑪拉發生了甚麼事件(出1522)?甚麼是律例典章(出1525)?誡命又是甚麼(出1526)?為何神要把律例、典章、誡命賜給祂的子民?

一)瑪拉的事件

當以色列人到達了書珥的曠野,經過三天也找不到食水,最後雖找到水源,但這些水是苦的,不可飲用;故此,百姓便向他們的領袖發怨言,埋怨沒有水喝。摩西向神呼求,耶和華便指示他把水除去苦味的方法,乃是把一顆樹丟在水源中,那裡的水便變成甘甜。因此,替這地起名叫瑪拉,即苦的意思。

二)律例的含意

「律例」(原文編號2710),在英王欽定本分別譯作「條例」 “statute”、「法令」“ordinance”、「判決」“decree”、「律法」 “law”及「誡命」 “commandments”等。這字眼可指「特定的判決」、「普遍的法律」或「神向人所頒佈的公民條例」。

三)典章的含意

「典章」(原文編號4941),在英王欽定本分別譯作「判決」(296次) “judgment”、「法令」(11次)“ordinance”、「律法」(2次) “law”。其中有一含意,乃是「公義的判決」。

四)誡命的含意

「誡命」(原文編號4687),希伯來文中 “mitsvah”可譯作「誡命」 “commandments”、「教訓」 “precept”、「律法」 “law”或「法令」 “ordinance”等。其中可指「神的誡命」或「智慧的法令」 “code of wisdom”。神賜下律例、典章及誡命,其中有以下的一些用意:

(1藉此試驗百姓(1525

神把律例、典章及誡命啟示,為要讓百姓知道祂的心意及屬性,也好叫祂的子民知道祂的絕對標準。若人知道神的心意時,便應照祂的說話去行,若違反者,就是干犯祂的命令。神將祂的話賜下,為要試驗人,「試驗」在希伯來文是含有「測試」及「測驗」的意思。神絕對不會「試探」人(雅1:13),乃是藉此試一試百姓是否甘心樂意遵行祂的話。

(2讓百姓留心聽(1526

「神的話」,在希伯來聖經是翻作「神的聲音」,一個甘心樂意遵行神話語的人,會留心聽神的聲音,正如一個聽話的小孩子,是會留心注意雙親的聲音,若聽聞兩人的聲音時,便會作出適切的行動。

(3行神看為正的(1526

神把祂的心意賜給百姓,為要他們行祂眼中看為正的事。世上許多人行他們眼中看為正的事,結果犯罪得罪神。神的子民要極其小心,絕不可以自己的眼光或準則來判斷事情,乃要以至高者的眼光來看及剖釋每一件大小事情,這樣便不會偏離神的心意。

(4守神一切的話(1526

只是留心聽神的說話是不足夠的,神的兒女應進深一步,乃是要遵行祂的指引。知而不行,不是神的旨意,神期望祂的子民去守道,從一個人的守道態度來看,便知道這人是否能經過神的測試,也能知道他是否蒙主驗中。

(5使民避開災害(1526

在埃及地,耶和華以各類的病患來攻擊及懲治埃及人。埃及國蒙神的管教,是因為這些人背棄了真神,以假神為主,這是背道的表現。以色列人若謹守遵行至高者的吩咐,便免去病患,這樣便會蒙神賜下健康,顯出耶和華是醫治的主,並且祂也樂意醫治百姓的疾病。

以琳這處地方有何特色(1527)?

以琳,含有「大樹」、「棕樹」等意思。摩西帶領以色列人到達此地時,那裡有七十股水泉,七十棵棕樹。「棕樹」,即「棗棕樹」 “date palm”,學名為 “Phoenix dactyliferia”,是一種果樹,但若不結果的話,可生長出更多葉子,成為人遮蔭的地方。這種果樹可長至九十英呎高,樹頂長出約有九英呎像羽扇的葉子,其結出的棗,可製酒(箴言書20:1)、棗蜜(代下31:5)、乾糧等,是阿拉伯人主要的食糧。以琳是以色列人在烈日當空得蔭庇及安竭的地方,這裡豐富的水源,使百姓可享用新鮮甘甜的泉水,可口甜美的棗,也可成為選民的點心,從此看見,神為其子民的安排是十分周詳的。

百姓在曠野地犯了甚麼錯事(1613)?

以色列人出埃及兩個多月後,便於以琳及西乃中間,即汛的曠野,向摩西大發怨言,寧可死在埃及地,因為在那裡可有肉吃,使他們飽足,現今卻要餓死了!意即寧願身為埃及奴隸,也不甘心作一個自由人,死在曠野地。這無形中是向神投訴,指控祂的引導不佳,帶領百姓進入死胡同,受著肉身的煎熬。

神所賜下的天糧是甚麼的食物?其中有甚麼屬靈的啟迪(16425)?

一)子民的天糧

耶和華在晚上把鵪鶉賜下,讓他們有肉可吃(16:13),於早上卻把「嗎哪」賜下(16:31),讓百姓在早晚均可吃得飽足。「嗎哪」(原文編號4478),意即「這是甚麼呢?」(16:15),它的外貌像圓形的芫荽子,顏色是白色的,味道卻像攙蜜的薄餅(16:14,31)。「圓物」(原文編號2636),可解作「磷狀」或「片狀」「芫荽子」則是「胡荽」 “coriander”。「胡荽」,學名為 “Coriandrum sativum L.”,屬「繖形科」。一年生草本,高30至100公分,全體具強烈香氣。基生葉1至2回羽狀全裂;莖生葉2至3回羽狀深裂。複繖形花序頂生,花小,白色或淡紫色,雙懸果近球形。

二)靈性的啟迪

(1信心的功課

神在早上把嗎哪賜給以色列人,在晚間將鵪鶉賜與其子民,藉此證明祂就是耶和華(16:12)。神嚴禁其子民多取嗎哪,不可留至明天的早上,因為會生蟲發臭(16:20);但奇怪的是,為安息日所採的雙份,卻可保存多一天(16:23至24)。神藉此訓練其百姓的信心,教導子民以信心仰望神信實的供應。

(2貪心的功課

耶和華教導子民應按著自己的飯量來取嗎哪的份量,或許有些人因起貪念或缺乏信心,以致多取嗎哪的份量。在取嗎哪的事情上,神教導其子民切勿貪心。屬神的子民應求主除去我們的貪念,使我們免受這雜質所影響,免得犯罪得罪神。

(3安息的功課

在安息日的前一天,神讓以色列人為安息日多取一份嗎哪,因為在安息日中不可取嗎哪。罪人本應勞碌工作,汗流滿面才可糊口。在安息日不用作工,神無形中是減輕了對人的刑罰,這本是恩典,但神的選民卻不明白其意義,他們誤以為安息日最重要的教訓,就是嚴禁作工。現今神教導百姓,為安息日儲量,不讓他們在安息的日子取嗎哪,為要他們學習享受神所賜的安息。

(4感恩的功課

「一俄梅珥」約有兩公升(16:16)。神的指引,是各人可取一俄梅珥的嗎哪,這應足夠他們享用,但也可按個別的需要來取。兩公升是頗多的份量,看見神的供應是充足,並且是超過我們所求所想的。蒙受神這麼大的恩惠,摩西更囑咐亞倫,把嗎哪盛滿一個罐子,使它放在約櫃前,帶往應許地去,讓百姓可記念神的恩典,藉此學習感恩的功課。

在摩西擊打磐石的事件中,有何地方藉得注意(1717)?

一)百姓常發怨言

在以色列人飄流曠野四十年中,選民多次向神發怨言,由於食水的問題,也埋怨神和人不下數次(出15:24;出16:3;民20:2),而出埃及記15:24與民數記20:2的事件,雖與擊打磐石有關,但兩者完全是不同的事件,第一,地點不同,出事的地點是利非訂與加低斯(出17:1;民20:1);第二,時間的不同,摩西的第一次擊打磐石,是在前埃及後不久發生的(參考16:1),第二次是在米利暗死後發生的(民20:1);第三,吩咐的不同,首次是神吩咐摩西以杖擊打磐石的(出17:6),第二次神是沒有命令摩西擊打磐石的,只叫他吩咐磐石,水便可湧流出來了(民20:10,12)。藉此看見,神的百姓多次埋怨神,背後卻是含有試探神的動機(出17:7)。「耶和華是在我們中間不是」 “Is the Lord among us or not?” (NIV),說明以色列人真是膽大包天,多次經歷神的大能,仍會說出這樣的話,因沒有水喝,便質疑神是否與他們同在,一方面顯出他們的小信,另一方面,也表明他們是試探神的一群。

二)摩西也是常人

中文聖經和合本說,「百姓沒有水喝,所以與摩西爭鬧」(20:1,2),「爭鬧」可解作「吵架」,看見神人摩西面對以色列人潑婦罵街式的質詢時,也許動了肝火,與他們大吵大鬧來。此外,從摩西向神發出的禱告中,也顯出他心中的苦澀味。在這事件中,發現摩西也是常人,面對人不斷的攻擊及發怨時,也會向人作猛烈的回應,也流露出對神的不滿。

摩西基於甚麼緣故而築壇呢(1714)?

亞瑪力人前來攻擊以色列人,摩西便帶同亞倫及戶珥上山舉杖禱告,差派約書亞作將軍,帶領所選召軍隊與敵軍開戰。摩西何時舉手,何時便得勝,何時垂手,亞瑪力人就得勝。於是亞倫及戶珥便想起法子來,把石頭搬來,讓摩西坐在其上,在右在左,兩人以雙手攙扶摩西的手,因此,以色列軍大獲全勝。在此看見祈禱在爭戰的事情上扮演了重要的角色。由於得勝,便為耶和華築壇,起名「耶和華尼西」,即「耶和華是我旌旗」,即神是我的得勝。

摩西的岳父是認識耶和華的人嗎(18112)?葉忒羅替摩西設辦法處理民中的事務,是否用了人的方法?或是有神的心意在其中呢(181327)?

一)葉忒羅

葉忒羅又名流珥,是米甸人的祭司(2:16,18),或許未認識摩西前,還未認識耶和華才是真神。但經過神以大能帶領百姓離開埃及後,葉忒羅對耶和華有以下的評價:第一,承認耶和華是拯救以色列人的主宰(18:10);第二,接受耶和華比萬神都大(18:11)。此外,摩西有以下的一些表現或行動,為到神拯救以色列人而歡喜(18:9),表明耶和華是應當稱頌的(18:10),並且還向神獻上祭物(18:12)。從此可見,摩西的岳父是認識耶和華及尊祂為主的。

二)眾多的事務

葉忒羅看見自己的女婿處理眾多的事務,以致筋疲力盡,便向他建議,在民中找出助手,協助他處理內政。葉忒羅從建議中,也看見他是敬畏神的,因為作為助手其中首選的條件,就是要敬畏神(出18:21)。第二個條件,是要選恨惡不義之財的人,換句話說,廉潔正直是非常重要的(18:21)。在建議中,葉忒羅也注重這是否神的心意(18:23),提醒摩西要尋找神的心意,不應胡亂接受這辦法。從以上的資料數據來看,葉忒羅是有敬畏神的心,或許其建議全屬人的經驗談,但實在也可減省了摩西的重擔。

3)「盡心行道」“Exercise” (X) 

iEXP 查經法

4)「勇敢見證」 “Proclaim” (P)

通過操練真理,信徒必然可經歷神。當研經者經歷到神及明白真理後,我們便應效法初期教會的信徒勇敢的向非信徒及信徒作見證。通過口傳的方式,向未認識耶穌基督的朋友見證主是又活又真的神,也以此來建立主內信徒。iEXP查經法的第四步是「勇敢見證」 “Proclaim”。

iEXP 查經法

Leave a Reply

Fill in your details below or click an icon to log in:

WordPress.com Logo

You are commenting using your WordPress.com account. Log Out /  Change )

Twitter picture

You are commenting using your Twitter account. Log Out /  Change )

Facebook photo

You are commenting using your Facebook account. Log Out /  Change )

Connecting to %s

This site uses Akismet to reduce spam. Learn how your comment data is process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