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耶穌聽見約翰下了監,就退到加利利去;
13後又離開拿撒勒,往迦百農去,就住在那裡。那地方靠海,在西布倫和拿弗他利的邊界上。
14這是要應驗先知以賽亞的話,
15說: “西布倫地,拿弗他利地, 就是沿海的路,約旦河外, 外邦人的加利利地。
16那坐在黑暗裡的百姓,看見了大光; 坐在死蔭之地的人,有光發現照著他們。”
17從那時候,耶穌就傳起道來,說:“天國近了,你們應當悔改!”
18耶穌在加利利海邊行走,看見弟兄二人,就是那稱呼彼得的西門和他兄弟安得烈,在海裡撒網;他們本是打魚的。
19耶穌對他們說:“來,跟從我!我要叫你們得人如得魚一樣。”
20他們就立刻捨了網,跟從了他。
21從那裡往前走,又看見弟兄二人,就是西庇太的兒子雅各和他兄弟約翰,同他們的父親西庇太在船上補網,耶穌就招呼他們。
22他們立刻捨了船,別了父親,跟從了耶穌。
23耶穌走遍加利利,在各會堂裡教訓人,傳天國的福音,醫治百姓各樣的病症。
24他的名聲就傳遍了敘利亞。那裡的人把一切害病的,就是害各樣疾病、各樣疼痛的和被鬼附的、癲癇的、癱瘓的,都帶了來,耶穌就治好了他們。
25當下,有許多人從加利利、低加坡里、耶路撒冷、猶太、約旦河外來跟著他。 (太4:12至25)
1)「仔細察看」 “Eye”
iEXP 查經法
1是不是主耶穌一開始便在加利利省工作呢(太4:12)?
2為甚麼約翰下了監呢(太4:12)?
3為何馬太刻意提及約翰被丟在監牢呢(太4:12)?
4當基督獲知約翰下監的消息後,甚麼驅使他退到加利利去呢(太4:12)?
5「西布倫地,拿弗他利地,就是沿海的路,約旦河外,外邦人的加利利地。那坐在黑暗裡的百姓,看見了大光;坐在死蔭之地的人,有光發現照著他們。」(太4:15至16)源自何處?
6迦百農是甚麼地方(太4:13)?
7西布倫和拿弗他利位於何處呢(太4:13)?
8「天國近了,你們應當悔改!」難道主耶穌只傳講一句的話嗎(太4:17)?
9為何主耶穌與施浸約翰的信息是一樣的呢(太4:17)?
10為甚麼四位門徒會即時回應主耶穌的呼召呢(太4:20,22)?
11為何彼得又稱為西門呢(太4:18)?
12何謂「天國的福音」(太4:23)?
13會堂是甚麼的地方(太4:23)?
14主耶穌本是木匠的兒子,為何猶太人容許祂在會堂裡教訓人呢(太4:23)?
2)「小心解釋 」“Expound” (E)
iEXP 查經法
基督的聽見
約翰下監的簡介
施浸約翰嚴責希律安提帕“Herod Antipas”(即馬太14:1的希律)的罪行,因他娶了同父異母兄弟的妻子希羅底為妻,因而失去自由,被丟在監牢中(太14:3至4)。
約翰下監的消息
「退到」(原文編號402),可解作走開、撤退、離開、或返回之意。當主耶穌聽見施浸約翰被捕的消息後,祂便退到加利利去。深信如此的行動,決不是出於懼怕,因為主是絕不會害怕任何人的,這當然包括希律安提帕在內,何況加利利省是這位暴君所管轄的範圍,若是懼怕就不會前往那裡去了(太4:12)!
約翰下監的結果
往拿撒勒
當約翰被捕後,耶穌基督便返回加利利去,並且曾在自己的家鄉拿撒勒停留了一段時間。路加福音告訴我們,耶穌基督在自己的家鄉內傳道,卻被同鄉的百姓所拒絕(路4:23至27)。
往迦百農
迦百農意即「拿鴻鎮」,大有可能是藉此記念先知拿鴻的。「拿鴻」含有「憐恤」之意,但在主耶穌的年間,這城鎮不單已成為一個繁榮之地,並且亦演變成一個罪惡的溫床。此外,迦百農位於加利利省內,即落在昔日神應許給亞設、西布倫及拿弗他利支派的地土上(書19:10至39)。由於西布倫及拿弗他利支派沒有遵行主的吩咐,把迦南人逐出境外,結果他們便與異族通婚,並且其信仰也受到異教的毒害。離開拿撒勒城後,主耶穌便前往迦百農去,在那裡服事有一段的時間,如此的行動就應驗了以賽亞先知的話(賽9:1)。主耶穌就是那真光,照亮在那裡落在黑暗的人。感謝神,被異教影響極深的地區,最終能得以聽聞從神而來的好消息了!
基督的傳道
約翰福音清楚交待主耶穌的工作是在猶大地開始的(約2:13至3:21),然後祂經撒瑪利亞省返回加利利省(約3:22至4:42)。奇怪的是,三本符類福音書(對觀福音書)的作者卻隻字沒有提及主最早期在猶大地的工作,而一開始便直接提及祂在加利利的事奉。
聖經學者的解釋
至於為何馬太、馬可及路加的記載有別於約翰的,沒有記載基督早期的事奉?某學者提供了以下的幾個解釋:
嶄新階段
符類福音書一開始便交待主耶穌在加利利的事奉,正好說明施浸約翰已功成身退,宣告其先鋒的任務已告一段落。為著強化這是新舊交替的階段,符類福音書便故意省略了主耶穌在較早之前於猶大地的工作。
寫作對象
約翰福音要清楚說明施浸約翰與基督的關係,為此便把主耶穌先前在猶大地的工作列舉出來。
加利利省
在馬太福音書內,加利利省扮演了一個舉足輕重的角色,因為有關其預言已得著應驗(太4:14至16),並且更表示福音是為全人類而設的(太28:19)。
傳道的開始
馬太福音的事件不是根據時間的先後次序來排列的,而是按主題來編排其次序的,並且某聖經學者視四章十七節為另一大段的開始,由這裡至十六章二十節乃是輯錄了基督在加利利及一帶公開的事奉。四章十七至二十五節是介紹耶穌基督的公開事奉,在這裡一開首便記錄主耶穌傳道的摘要(4:17),接著是祂起來呼召四個門徒(4:18至22),最後作者便把主的公開事奉作一個總結(太4:23至25)。此外,還有一件事是值得留意的,就是馬太特意交待到彌賽亞的先鋒下監後,耶穌基督才正式開始作公開的事奉,意即神兒子的工作時間表乃是完全根據父神所指定的時間的。
傳道的意思
「傳」(原文編號2784),可解作宣佈或公佈,即把信息公諸於眾之意(太4:17,23)。更有聖經學者認為傳道不是爭論、辯論、或以理智的證明來說服人。換句話說,耶穌基督以肯定的態度來傳講信息,其路向並非爭辯或爭論,只簡單地把信息公佈而已。
傳道的主題
馬太清楚地把主耶穌傳道的焦點或主題勾劃出來,其信息中心與施浸約翰所傳講的是一致的。真心悔改的人對事物會有嶄新的領悟,尤其在罪惡及公義的事物上皆有不同的見解。悔改包括個人意見、人生方向及生命方面的改變。意思就是說,悔改就是人在意志方面激進的改變,最終也會在其行為上顯露出來(參考太3:8)。
福音與侮改
悔改是頂重要的,乃是接受福音者第一個的關口。人若要接受福音,便必須在神面前悔改。不單施浸約翰及耶穌基督強調悔改的重要性,在參照使徒彼得及保羅的言論時,也會有如此類同的發現(徒2:38;提後2:25)。
傳道的地點
福音據點
有學者指出加利利省在主耶穌的時代,估計約有二百萬的人口,並且那裡是供應巴勒斯坦中部一帶食物的地區。此外,加利利人與猶大地的居民比較時,他們較為單純及不是那麼故步自封,也較容易接受新的事物。馬太福音讓我們知道,耶穌基督在加利利省傳道時,以當時的會堂作根據地,向同胞講解福音的真理(太4:23),也許背後是具策略性的。
其重要性
雖然猶太人的聖殿已被拆毀,但時至今日猶太人會堂仍屹立至今,因為它是當地猶太人宗教及社交生活的中心。
會堂擺設
會堂的建築物十分簡單,沒有甚麼花巧的設計,大多數是長方形,為要仿效會幕及聖殿的外形。在會堂裡有許多長椅子,而上座則是專為長老及富有者而設的。那裡還有讀經之處或講臺,也設有稱為「施恩座」或「亞倫」的木櫃,在那裡擺放了神聖的書卷。為著仿效昔日的會幕及聖殿的至聖所,在那裡也擺放了燈臺,並且藉著燃點燭光來象徵神聖的律法。在會堂的門口旁也擺放奉獻箱,其中一個是用來記念耶路撒冷的貧窮人,另一個是用來作本地慈惠工作的。
聚會內容
會堂聚會的形式十分簡單,但時間卻頗長。崇拜內容分別有三個主要的環節,分別是敬拜、宣讀及儀式的部分。在聚會裡,猶太人會禱告、唱詩、讀經、解經、施行割禮及潔淨禮等。
特殊組織
各會堂皆有一位主席、數名擁有同等地位的長老、讀經員及翻譯員、一位或數位文書(報信者)及堂役。此外,還有數位執事專門負責收取慈惠的獻金及農產品。在每一個聚會裡,均有十名富有人士代表整個會眾。每一個會堂都是行政獨立的團體,但卻與其它保持交往。它是民事及宗教的法院,並且有權逐出及鞭打違法者。
自由之地
除了耶路撒冷聖殿外,在會堂裡沒有祭司的職位。任何適齡的猶太人可前往會堂誦讀教訓、獻上禱告及向會眾發表言論。主耶穌及其使徒便趁機善用這民主的體制,在那裡經常宣講福音,讓猶太人可聽見神的恩言。
傳道與治病
傳道目的
為何耶穌基督在加利利各會堂裡作教導及醫治呢?其目的之一,證明祂是舊約所預告的那位先知(申18:15至19)。其目的之二,表示神曾與以色列人所立的盟約—百姓很快可看見天國的降臨。
治病目的
主耶穌把傳道與治病趕鬼結合在一起,以神蹟異能來印證祂就是猶太人期待已久、舊約聖經所預告的那一位至大的先知。
病症之意
在原文聖經內,四章二十三節分別使用了兩個不同的名字,藉此介紹那時病人的苦況(太4:23)。第一個是二十四節翻譯作「疾病」(原文編號3554)的,第二個(原文編號3119)則含有虛弱、衰弱、身體軟弱及疾病之意。
疾病之意
「疾病」(原文編號3554),可以解釋作生病、疾病、患病等。
疼痛之意
「疼痛」(原文編號931),即苦痛、折磨、嚴重的痛苦。
各類病症
「被鬼附的」,就是那些被邪靈附上身體,不單沒有自由,並且受著惡鬼苦待的人。
「癲癇的」(原文編號4583),它分別被譯作癲癇的、癲狂的、發狂的。
「癱瘓的」(原文編號3885),意即一個失去活動機能的癱子。
傳道的結果
馬太把主耶穌在加利利的事奉來作一個總結,祂的名聲不單傳遍以色列地(太4:25),甚至連外邦人之地敘利亞也有聽見過其作為(太4:24)。
彼得與兄弟
兩人的名字
彼得
「西門」(原文編號4613),即舊約時代的西緬,乃是希臘人及猶太人喜用的名字,其名義是「聽見」的意思(創29:33)。「彼得」(原文編號4074),即岩石或石頭之意。此外,彼得還有另外一個亞蘭文「磯法」(原文編號2786)的名字,其名義與彼得是類同的(約1:42;林前1:12;3:22;9:5;15:5;加1:18;2:9,11,14)。西門乃是彼得的原名,彼得是西門的綽號,前者是希臘的名字,而後者則是希伯來的名字。
安德烈
「安德烈」(原文編號406)是希臘的名字,即男子漢的意思。彼得及兄弟安得烈是約拿的孩子(太16:17),他們來自加利利的伯賽大城(約1:44),兩人的名字皆反映出加利利的文化是頗為混雜的。
兩人的職業
新約背景
在新約時代,捕魚可有三種的方法:一是用魚鉤;二是在淺水的地方撒網;三是把兩三艘漁船繫上漁網,於深海裡以拖網的方法來捕魚。
捕魚維生
從所使用的漁網來看,相信彼得及安得烈是用淺水撒網的方法來捕魚。
蒙召的地方
加利利海
加利利海不是真正的海,乃是一個大湖。其古名是基尼烈湖或基尼烈海(民34:11;書12:3),或有人稱它為提比哩亞海(約6:1)。這湖水深六百八十二英呎,那裡經常有暴風的出現。在主耶穌的時代,那裡一帶以漁業聞名。於湖的西邊共有九個城鎮,其中一個為伯賽大,其字義可解作「魚鎮」。
蒙召之處
當主耶穌前來呼召彼得及安得烈時,他們兩人正在加利利海撒網。
雅各與約翰
雅各
「雅各」(原文編號2385),從希伯來文的雅各演變過來,乃是抓住腳跟者或排擠者之意。
約翰
「約翰」(原文編號2491),這名字源自希伯來文,意即耶和華是恩慈的。
四人的回應
不同的記載
約翰福音讓我們看見,最先跟隨主耶穌的門徒,分別是西門、安得烈、腓力及拿但業(約1:35至51)。
即時的回應
有學者認為,以上的四位門徒(約1:35至51)起來跟隨主後不久,便重返故業。如此的推斷,乃是有可能的,因為即使主耶穌從死裡復活後,仍有門徒去打魚去(約21:3)。由於這四位門徒已蒙呼召,並且起來跟隨主有一段極短的時間,但最終返回原先的工作崗位。故此,現今主耶穌再前來呼召,以致他們才會有即時的回應。
省略之故
符類福音書沒有記載主耶穌最初在猶大地的工作,如此的省略為要強化施浸約翰乃是基督的先鋒。當先鋒功成身退時,那位彌賽亞王便正式公開祂的身份(太4:12)。
四位門徒
主耶穌沒有在耶路撒冷的宗教群體中揀選人來作門徒,祂只呼召了四位的漁夫(太4:18,21)。
家境不同
參照馬可福音的記載,雅各及約翰的船隊中是聘請了僱工的(可1:20),顯示他們兩人的家境會較彼得及安德烈的較為富裕。也許四位門徒來自不同的背景,但他們各人得人如得魚的任命卻是相同的。
3)「盡心行道 」“Exercise” (X)
iEXP 查經法
傳福音的路向
現今有些傳道人說,在講臺上經常嚴責罪惡及強調悔改的信息不但會惹人反感,更會刺傷人,難以叫人信主。故此,有些講員則避諱不談認罪悔改,只敢談論神的慈愛及寬容。耶穌基督傳道的重點是認罪悔改,因為這是福音信息的重點之一,乃是罪人接受福音的第一個關口。不錯,我們要小心自己的言論,不想隨便得失人,但假若在傳福音時,不敢談罪,也不要求認罪悔改的話,恐怕我們已把福音真理扭曲了。
傳福音的策略
主耶穌把握傳福音的機會,也善於尋找廣傳福音的基地。會堂是猶太人的社交及宗教的地方,那裡可向同族的人分享自己的言論。主耶穌看準機會,在會堂展開其傳道的工作,讓同胞可得聞福音的信息。弟兄姊妹,我們又如何呢?有沒有定下策略,看準機會向未信主的朋友傳講福音呢?
傳福音的需要
在這罪惡的世界裡,全人類被罪惡捆綁,使罪人完全動彈不得,無法可自救。再者,在這邪惡的世代裡,不少人被人遺忘及棄絕,很少或完全未嘗過人間的溫情。作為蒙恩得救的一群,曾經及不斷享受主愛的基督徒,有沒有認清自己的職事,接續基督的使命,把赦罪、寬恕、接納的信息與人分享呢?
4)「勇敢見證」 “Proclaim” (P)
通過操練真理,信徒必然可經歷神。當研經者經歷到神及明白真理後,我們便應效法初期教會的信徒勇敢的向非信徒及信徒作見證。通過口傳的方式,向未認識耶穌基督的朋友見證主是又活又真的神,也以此來建立主內信徒。iEXP查經法的第四步是「勇敢見證」 “Proclaim”。
iEXP 查經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