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君王被弃绝(二)[1]

1) 往各各他(太27:31至34;可15:20至33;路23:26至33;约19:16下至17) 古利奈人西门 古利奈是北非的一个地方,居住了大数的犹太人。西门是亚历山大及鲁孚的父亲(可15:21)。或许西门是归依犹太教的外邦人,适逢前往耶路撒冷过节(太27:31)。 诚然为人受苦 「各各他」 「各各他」是希伯来文(约19:17),意即希腊文的「髑髅地」,由于从远望去,这地方好像人的头骨,故此称为「髑髅地」。 残酷的死刑 十字架是十分残酷的死刑,罗马人是从迦太基人学回来的。罗马人不会以这刑具对付其公民,乃是借此刑罚奴隶及外族人。犹太人刑罚死囚的方法,是用石头把罪犯处决。在历史中有五类不同的十架来刑罚犯人,钉主耶稣的类别,称之为「希腊式」(或称crux commissa)。在钉十架前,会把犯人的衣服脱光,然后把衣服瓜分。行刑的人会首先把直梁打稳在地,然后把死囚的双手以绳子捆着,随后把钉子钉穿犯人的手腕。之后才把死囚挂在直梁上,再以钉子分开或一同把脚钉上。这残酷的死刑,叫死囚慢慢受着痛苦才死亡,或许会维持两至三天的时间。 诚然担当我们的罪恶 被钉在十架前,兵丁给主耶稣送上「苦胆调和的酒」(太27:34),马可则称为「没药调和的酒」(可15:23)。有学者认为马太是根据诗篇69:21的预言,故此称之为「苦胆调和的酒」。没药是有止痛的功效,让被钉十架的死囚可减少痛苦。主耶稣只尝了一点的止痛剂,却没再继续喝下去,祂拣选在清醒的状态下接受十架的苦难,正如在旧约的预言,弥赛亚诚然担当我们的罪恶(赛53:4)。 应为圣城哀哭(路23:28至31) 妇女为祂号啕痛哭 有许多百姓跟随主前往刑场,其中有好些妇女为祂号啕痛哭。「号啕」(原文编号2875),意即「捶胸以表哀恸」。「痛哭」(原文编号2354),原文含有「悲痛」或「悲伤」的意思。 主耶稣的提醒 主耶稣看见妇女为祂哀恸的情景时,却提醒她们不用为祂悲哀,却要为圣城耶路撒冷哀哭,因为耶路撒冷将受刑罚,叫居民饱受战火的痛苦。在以色列人中,能生养孩子是蒙福的表征。日子将至,「不生育的」、「末曾怀胎的」、「末曾乳养婴孩的」,主称之为有福,可见这是反常的现象,却要带出将来的刑罚是何等可怕。这灾难或许有两重的意思。第一层的意思,是指到在主后七十年,罗马人大举攻击圣城,引致饥荒,甚至出现吃人肉的事件。加上在短短数日内,死伤无数,是极其可怕的情景。第二个的意思,是指到犹太人把他们的弥赛亚王交给外邦人,如同把青绿的树木烧毁;将来神的审判临到反叛及敌挡主的世代中,好像把枯干的树木烧毁,那情景会更为可怕。 主与罪犯同列(路23:32至33;太27:38;可15:27;约19:18) 主耶稣被钉在十架上,分别在左边及右边,有两个死囚与祂一同受刑。主耶稣与罪犯同列,应验了以赛亚书的预言(53:9)。 2) 君王被钉死 前三小时(太27:35至44;可15:24至32;路23:34至43;约19:18至27) 衣物瓜分(太27:35;可15:24;约19:23至24) 兵丁把主耶稣的衣物,或许包括了头巾、外衣、腰带及凉鞋,分为四分。这些物品在价钱上是大同小异的。由于主的里衣是没有缝儿的,故此兵丁以抽签的方法,夺取了主的里衣,应验了在旧约的预言(约19:23至24;诗22:18)。主耶稣在十架上,可能是一丝不挂,这是人世间极大的羞耻,何况是对这位住在高天之上的万王之王呢! 被钉的时间(可15:25) 主耶稣是在巳初被钉在十架上的,「巳初」在原文是「第三小时」。犹太人以日出日落为计算时间的方法,约在早上六时,就是日早的时间。那么主是在早上九时被挂在十架的。根据约翰福音19:14的记载,主耶稣是在「午正」被解到彼拉多处,接受这位巡抚的审查。和合本的译法是不最准确的,因为学者假设约翰福音是采取了犹太人计算时间的方法。原文是「第六小时间」,若以罗马人的时间计算法,极有可能主是在早上六时被彼拉多审询的。之后主被兵丁讥讽及虐待,及至早上九时就被人钉在十架上。 被判的罪状(太27:37;可15:26;路23:38;约19:19至22)

10君王被弃绝(一)[1]

1) 君王被捉拿(太26:47至56;可14:43至52;路22:47至53;约18:2至12上) 被捉拿的地点 地点 福音书有不同的记述,路加是说,「到了那地方」(22:39);约翰记载说,「在那里有一个园子」(18:1);马太及马可却清楚说明,这园子「名叫客西马尼园」(太26:36;可14:32)。 灵训 从客西马尼园的事件中,发现其属灵的教训。这园子是主「被卖的地方」(约18:2;罗4:25),成为人类历史最大的转捩点,若主不肯顺服父神的旨意,不让自己交在世人的手中,被人钉死在十架上的话,世人绝无法可解决自己的罪行,也无法可得着神所赐丰盛的生命。这是一个「喝苦杯的地方」,主顺从父的旨意,把苦杯喝下,使人得着福杯,并且神所赐的福杯,满溢了主的恩惠(诗23:5)。伊甸园本是神为人所设立的乐园,但竟成了「悖逆的地方」。在历史中,客西马尼园留下了一幅美丽的图画,因为神的儿子拣选完全顺服天上的父神,以致这成了「顺服的地方」。 被捉拿的时间 主耶稣何时被人捉拿呢?马太的记载,是「说话之间」(太26:47);马可却更为详尽,他的记述是「说话之间,忽然」(可14:43);路加福音的记载,却是「祷告完了…说话之间」(路22:45,47)。「忽然」说出其突发性,似乎是在没有准备下,捉拿主的人要拘捕主耶稣了。路加福音对主的被捉拿,下了一个极其美好的注脚,「祷告完了」,表示主已作好准备,坚决的遵行父的旨意,面对突如其来的打击。 捉拿基督的人 卖主的犹大 福音书称他为门徒(太26:47;可14:43;路22:47),其实他是门徒中的叛徒。他率领人来,自己却走在前头(约18:3),因为他认识这地方(约18:2)。约翰称他为「卖耶稣的犹大」(18:2,5)。为要让罗马知道谁是耶稣,犹大便想出一个方法,就是以亲嘴作为记号(太26:49,50;可14:44;路22:47)。亲嘴是中东人问安及亲热的表现,犹大却以亲嘴,作为卖主的记号。犹大嘱咐兵丁要「把祂拿住,牢牢靠靠的带去」(可14:44)and lead him away under guard (NIV)。犹大应知道他的老师是温文的人,未曾主张过任何激进或暴力的言论,也没有粗暴地对待过任何人,又怎会反抗呢?真的需要那么多的兵士把这位拉比押走吗?看见犹大毫无情分,完全忘却恩师的恩惠,这真是见利忘义的表现。 其他群众 在捉拿主的群众中,有祭司长(路22:52)、守殿官(路22:52)〈圣殿的警察长〉、长老(路22:52)、千夫长(约18:12)〈罗马兵丁的首领〉、一队兵(约18:3)〈罗马一队军兵有六百人〉及法利赛人的差役(约18:3,12)。捉拿一个手无寸铁,也没有暴力倾向的主耶稣,是否需小题大做?其实在这行动中,反映犹太人宗教领袖及罗马人志在必得,要把主耶稣捉拿及处决。由此看见世人坚决拒绝主的程度。 被捉拿的基督 在整个过程中,主竟然还称犹大为「朋友」(太26:50),这是在爱里的接纳,显示出主的胸襟及饶恕。主耶稣看透犹大的心,知道亲嘴是出卖祂的记号,便公开表示犹大就是叛徒(太26:50;路22:48)。被捉拿时,主没有隐瞒自己的身份。当表明身份时,捉拿主的人竟退后,甚至仆倒在地上,可见主的话满有能力(约18:4至6)。约翰福音所采用的「跌」字,是一个动词,可指到「人被强者在战争制服」(参考路加21:24),或可用作「向高位者或神明俯伏」的意思(太2:11;启5:14)。彼得起来反抗,竟把大祭司的仆人马勒古的右耳砍掉,主却治好这人的刀伤,免得彼得惹上官非(路22:51)。在这危急、千钧一发的一刻,主命令门徒收刀入鞘,任由人捉拿祂,因为这绝对不是动武或可以武力解决事情的时刻(太26:51至52)。主宣称这事必然成就,因为在旧约里早已预言了(太26:54,56;可14:49;参考以赛亚53:7至9)。从主的请求中,让门徒自由的离去,看见祂对门徒的爱护(约18:8至9)。「我父所给我的那杯,我岂可不喝呢?」(约18:11)表明主已坚决走上十字架牺牲的道路。主向群众宣告,昔日他们不捉拿祂,要等待现今的机会,这正是黑暗掌权的时间(路22:53)。若不是父神容许(约19:11),主耶稣绝对不会落在外邦人的手中。 众门徒的反应 彼得的反应 在逾越节中,以色列人会使用为这节日特备的小刀。相信彼得便以这种小刀伤人。以小刀可砍下别人的身朵,可见彼得出自血气之勇所带出惊人的杀伤力。从彼得的反应中,看出他冲动的本质,也显出他不顾安危,为要护卫老师,这是对主爱的表现。彼得曾声言,为主甘愿舍命,从砍人家的身尕的事件上,表明他曾说的话是出自真心的。众门徒看见老师既被人拘捕,便起来逃命(太26:56)。 少年的反应

9君王的预告(四)[1]

1) 为门徒祈祷(约17:1至26) 有解经家认为约翰福音十七章,是主耶稣以自己为大祭司,站在神和人的中间,为自己及属神的子民献上的祷告。主的祷告可分为三个主要的部分:第一,先为自己祷告(17:1至5)。第二,为门徒献上祷告(17:6至19)。第三,为神家里的成员代祷(17:20至26)。 为自己祷告(17:1至5) 世人喜欢虚浮的荣耀,想得着人的称赞及抬举,这都是属于短暂虚浮的荣耀。主耶稣在此祷告,在短短五节的经文中,「荣耀」出现了好几次。主不是求人世间而来的荣耀,乃是专一的荣耀父神,并且与父同享荣耀。 主本来的权柄(17:2至3) 主耶稣本拥有管理宇宙万有的权柄(17:2),并且拥有赐下永生的权能(17:3)。留意主对「永生」的定义,「认识你独一的真神,并且认识你所差来的耶稣基督,这就是永生。」这是对于「永生」一个极其独特及简单扼要的解释。 已经荣耀了父(17:4) 主表明父所交托的事,已经成就了,这是忠心管家的表现;并且在地上已荣耀了父神。基督在世上最大的职事,是要显明父神(1:18),通过言与行,借着在十架上的舍身流血,叫人认识天上极其荣耀的父神,这就是完成了祂的使命,把父该得的荣耀及称赞归给祂。 为门徒代祷(17:6至19) 忠于父所托(17:6至8) 基督对着神定意拣选的人,已把父的名向他们显明(17:6);换句话说,主向这些蒙拣选的人作极有效的见证。此外,主把神所赐与祂的道,赐给属神的人,借此信徒认识基督是天上父神所差遣的(17:8)。主有效的引领人归向父神。最后,主使属神的子民领受了神的说话,并且愿意遵守神的道(17:6,8)。 祷告的内容(17:9至19) 主耶稣为门徒献上祷告,因为他们是属于父的,也是属于基督的,表明圣子与圣父,是同尊、同荣及同等的。基督的荣耀故然是源自父,为何主说从他们的身上得了荣耀呢(17:10)?在旧约时代,神与祂的子民同在,显出祂的荣耀(出40:34至38)。在教会时代里,圣灵高举及荣耀圣子(约16:14),并且属神的子民活在世上的主要目的,乃是要见证复活的基督(徒1:8),借此荣耀主的名(弗1:12)。现今基督为十一个门徒祷告,有两个重点:第一,求神保守他们(17:11)。第二,求神使他们成圣(17:17)。 保守门徒(17:11至16) 像圣父与圣子一样 主求父保守门徒合而为一,像圣父与圣子一样。世人喜欢结党纷争,但属主的人绝不可以这样,分党分派,分裂神的家,这绝对不是神的旨意。这十一个初期教会的领袖,绝不可有任何纷争及分裂;因此,主特意的求父保守他们,使他们同心,竭力保守圣灵所赐合而为一的心(弗4:3)。 魔鬼的工作 此外,主求父神保守他们,护卫他们,因为魔鬼的工作实在厉害。犹大就成了被魔鬼利用的工具,成为了灭亡之子(17:12)。由于门徒不属世界;故此,会遭受世人的苦待,但主把属祂的喜乐赐下(17:13),让他们有力量可胜过恶势力。门徒在名义上、地位上,虽不属这世界,但毕竟仍要住在世上,继续为主作见证;因此,主为他们代求,使他们不受世上罪恶的影响。 圣洁生活(17:17至19) 真理叫人成圣,使人站在圣洁的地位上,不仅是地位的问题,乃是实际行事为人方面,要活出主的圣洁,过一个圣洁的生活。从主的祷告中,清楚看见一个重要的真理:若要胜过邪恶的生活,属主的人需过一个分别为圣的生活。 为信徒代祷(17:20至26) 留意第二十节,主不再为那十一位门徒代祷了,现今转到为那些因门徒的见证而接受真理的信徒代祷。主再次为信徒的合一代祷(17:21至23),可见合一的重要性。此外,主求父使这些人明白祂的爱,让属神的人明白神的爱是何等长阔高深,神爱信徒如同祂爱圣子一样(17:23)。并且,求神保守这些人,不会离开这救恩,直至见主的面(17:24)。再者,求父让信徒明白,父是怎样爱子,并且这爱可存在他们的心中(17:26)。 2) 客西马尼的祷告(太26:36至46;可14:32至42;路22:39至46;约18:1) 祷告的原因 主耶稣带着十一位门徒,前往橄榄山上靠近一个名叫客西马尼园的地方,这是主及众门徒常到之处(路22:39)。主吩咐门徒要祷告,免得入了迷惑(路22:40)。于是便带同彼得、雅各及约翰,前往客西马尼园内,把心事告诉这几位门徒。为何只告诉这几个门徒,圣经没有交待其原因。或许与这三人比较成熟有关。福音书把主当时的心情记下来,祂是「忧伤起来」、「极其难过」(太26:37;可14:33)、「惊恐起来」、「甚是忧伤,几乎要死」(可14:33)。面对前面十字架的苦难,主忧伤、极其难过、惊恐,忧伤的苦况,叫祂十分难受。祂向三位门徒敞开内心世界,提醒他们要与祂一同儆醒(太26:38)。可悲的是,这三位门徒不但没有儆醒祷告,甚至竟打了瞌睡(可14:37,40)。他们不但不能成为主的支持及鼓励,反成了祂的重担。

7君王的预告(二)[1]

1) 被钉十架(太26:1至2;可14:1上;路22:1) 主耶稣在较早前已透露有关祂再来及将要成就的事,为要引进神永远的计划(参考约翰福音19:30;启示录11:5),基督必定要走上十字架的路。在此,主预告祂的被害,意即「神的羔羊」快要被杀献为祭了(太26:1)。 2) 领袖的计谋(太26:3至5;可14:1下至2;路22:2) 设计的人物(太26:3) 设计杀害主耶稣的人物中,包括了祭司长、长老及文士(可14:1)。祭司长是犹太教神与人之间的中保,替百姓献祭的宗教人物,他们与神应有密切的关系,不但不能知道主真正的身份,并且还要杀害犹太人的弥赛亚,真是极其可悲。长老是民众的领袖,应深入探索主的真正身份,但他却一概不理,更要在百姓中把主除掉。文士熟读圣经,应从主的言行,便能发现祂就是旧约所应许的基督,但这批人虽钻研神的话,却不能认出主就是救主。可见这些领袖都是心思昏暗、心眼弄瞎的人。 设计的时间(可14:1) 「过两天是逾越节,又是除酵节。」除酵节及逾越节是犹太人的宗教节期,是记念先祖蒙神救赎的节期,是神圣的日子这群宗教领袖竟想杀人,真是叫人毛骨悚然。 设计的地点(太26:3) 这批宗教及民众的领袖齐集在大祭司的院宇里,一同商议把主除掉。大祭司的院宇应是分别为圣的地方,他们竟在这里进行有计划的谋杀。 计谋的内容 他们有三方面的议决。第一,要把主捉拿。第二,要杀害主耶稣。第三,不会在节期中采取行动,这乃是基于政治的因素,恐怕会产生动乱(太26:5)。 计谋的本质 「诡计」(太26:4),可译作「诈术」、「狡猾」、「欺骗」(原文编号1388)。从这字眼中,看见这群宗教及民间领袖败坏的本质,人民落在这些领导人的手上是极其可悲的。 3) 君王被膏(太26:6至13;可14:3至9;约12:2至8) 被膏的时间:根据约翰福音的记述,主是在逾越节前六天被膏的(12:1)。若参照马太及马可福音的话,被膏的事件似乎有点不相合的地方(参考马太26:2;可14:1),因为似乎被膏的事是发生在逾越节的前两天,其实符类福音与约翰福音的记载是绝对没有矛盾之处。第一,马太及马可根本没有把时间记下。第二,两本福音书的事件不是按事件的先后写成。第三,马太及马可福音书的作者把领袖的恶行及马利亚膏主的美事同列,作出一个鲜明对比,显出领袖的丑陋。换句话说,这两本福音书是按照「属灵次序」把事件记录,与约翰依照事件天然次序的记述不同。 被膏的地点 事件是发生在伯大尼长大痲疯的西门家里(太26:6;约12:1)。伯大尼是位于耶路撒冷的东面,橄榄山坡的南边。 现场的人物 不同的反应 目睹这件美事的有许多人,但各有不同的反应。有关人物有长大痲疯的西门(太26:6;约12:2)、拉撒路(约12:2)、马利亚(太26:7;可14:3;约12:3)、门徒(太26:8至9;可14:4;约12:4)及主耶稣。 爱主的行动 马利亚把玉瓶打破,用香膏浇在主的头上(可14:3),并且又用香膏以自己的头发擦在主的脚上(约12:3),这是爱主的行动。有几门徒看见后极表不满(可14:4),约翰福音却单单记述犹大不满的情绪及言词(12:4),并且评论他是小偷,经常盗用公款,动机不是基于赒济穷人,或许若马利亚把献香膏的金钱交在他的手上,便可从中取利了。主耶稣在这事件中,表明这是美事,是为祂安葬而作的(太26:10;约12:7)。 所用的香膏 香膏是盛在玉瓶内(太26:7),约有一斤的重量(约12:3),太约是现今的11.43盎司(ounce)。马太福音说这是极贵的珍品(26:7),马可的评价是至贵的真哪哒香膏(14:3)。这瓶香膏价值不菲,售价三十块钱,相等普通工人一年的工资。香膏是由稀有植物的根部提炼而成,这些植物原产于印度。 4) 犹大卖主(太26:14至16;可14:10至11;路22:3至6)

11君王被棄絕(二)[1]

[1] 太27:31至66;可15:20至47;路23:26至49;約19:16下至42 1) 往各各他(太27:31至34;可15:20至33;路23:26至33;約19:16下至17) 古利奈人西門 古利奈是北非的一個地方,居住了大數的猶太人。西門是亞歷山大及魯孚的父親(可15:21)。或許西門是歸依猶太教的外邦人,適逢前往耶路撒冷過節(太27:31)。 誠然為人受苦 「各各他」 「各各他」是希伯來文(約19:17),意即希臘文的「髑髏地」,由於從遠望去,這地方好像人的頭骨,故此稱為「髑髏地」。 殘酷的死刑 十字架是十分殘酷的死刑,羅馬人是從迦太基人學回來的。羅馬人不會以這刑具對付其公民,乃是藉此刑罰奴隸及外族人。猶太人刑罰死囚的方法,是用石頭把罪犯處決。在歷史中有五類不同的十架來刑罰犯人,釘主耶穌的類別,稱之為「希臘式」(或稱“crux commissa”)。在釘十架前,會把犯人的衣服脫光,然後把衣服瓜分。行刑的人會首先把直樑打穩在地,然後把死囚的雙手以繩子捆著,隨後把釘子釘穿犯人的手腕。之後才把死囚掛在直樑上,再以釘子分開或一同把腳釘上。這殘酷的死刑,叫死囚慢慢受著痛苦才死亡,或許會維持兩至三天的時間。 誠然擔當我們的罪惡 被釘在十架前,兵丁給主耶穌送上「苦膽調和的酒」(太27:34),馬可則稱為「沒藥調和的酒」(可15:23)。有學者認為馬太是根據詩篇69:21的預言,故此稱之為「苦膽調和的酒」。沒藥是有止痛的功效,讓被釘十架的死囚可減少痛苦。主耶穌只嘗了一點的止痛劑,卻沒再繼續喝下去,祂揀選在清醒的狀態下接受十架的苦難,正如在舊約的預言,彌賽亞誠然擔當我們的罪惡(賽53:4)。 應為聖城哀哭(路23:28至31) 婦女為祂號咷痛哭 有許多百姓跟隨主前往刑場,其中有好些婦女為祂號咷痛哭。「號咷」(原文編號2875),意即「捶胸以表哀慟」。「痛哭」(原文編號2354),原文含有「悲痛」或「悲傷」的意思。 主耶穌的提醒 主耶穌看見婦女為祂哀慟的情景時,卻提醒她們不用為祂悲哀,卻要為聖城耶路撒冷哀哭,因為耶路撒冷將受刑罰,叫居民飽受戰火的痛苦。在以色列人中,能生養孩子是蒙福的表徵。日子將至,「不生育的」、「末曾懷胎的」、「末曾乳養嬰孩的」,主稱之為有福,可見這是反常的現象,卻要帶出將來的刑罰是何等可怕。這災難或許有兩重的意思。第一層的意思,是指到在主後七十年,羅馬人大舉攻擊聖城,引致饑荒,甚至出現吃人肉的事件。加上在短短數日內,死傷無數,是極其可怕的情景。第二個的意思,是指到猶太人把他們的彌賽亞王交給外邦人,如同把青綠的樹木燒毀;將來神的審判臨到反叛及敵擋主的世代中,好像把枯乾的樹木燒毀,那情景會更為可怕。 主與罪犯同列(路23:32至33;太27:38;可15:27;約19:18) 主耶穌被釘在十架上,分別在左邊及右邊,有兩個死囚與祂一同受刑。主耶穌與罪犯同列,應驗了以賽亞書的預言(53:9)。 2) 君王被釘死 前三小時(太27:35至44;可15:24至32;路23:34至43;約19:18至27) 衣物瓜分(太27:35;可15:24;約19:23至24) 兵丁把主耶穌的衣物,或許包括了頭巾、外衣、腰帶及涼鞋,分為四分。這些物品在價錢上是大同小異的。由於主的裡衣是沒有縫兒的,故此兵丁以抽簽的方法,奪取了主的裡衣,應驗了在舊約的預言(約19:23至24;詩22:18)。主耶穌在十架上,可能是一絲不掛,這是人世間極大的羞恥,何況是對這位住在高天之上的萬王之王呢! 被釘的時間(可15:25) 主耶穌是在巳初被釘在十架上的,「巳初」在原文是「第三小時」。猶太人以日出日落為計算時間的方法,約在早上六時,就是日早的時間。那麼主是在早上九時被掛在十架的。根據約翰福音19:14的記載,主耶穌是在「午正」被解到彼拉多處,接受這位巡撫的審查。和合本的譯法是不最準確的,因為學者假設約翰福音是採取了猶太人計算時間的方法。原文是「第六小時間」,若以羅馬人的時間計算法,極有可能主是在早上六時被彼拉多審詢的。之後主被兵丁譏諷及虐待,及至早上九時就被人釘在十架上。

10君王被棄絕(一)[1]

[1] 太26:47至27:30;可14:43至15:23;路22:47至23:33;約18:2至19:16 1) 君王被捉拿(太26:47至56;可14:43至52;路22:47至53;約18:2至12上) 被捉拿的地點 地點 福音書有不同的記述,路加是說,「到了那地方」(22:39);約翰記載說,「在那裡有一個園子」(18:1);馬太及馬可卻清楚說明,這園子「名叫客西馬尼園」(太26:36;可14:32)。 靈訓 從客西馬尼園的事件中,發現其屬靈的教訓。這園子是主「被賣的地方」(約18:2;羅4:25),成為人類歷史最大的轉捩點,若主不肯順服父神的旨意,不讓自己交在世人的手中,被人釘死在十架上的話,世人絕無法可解決自己的罪行,也無法可得著神所賜豐盛的生命。這是一個「喝苦杯的地方」,主順從父的旨意,把苦杯喝下,使人得著福杯,並且神所賜的福杯,滿溢了主的恩惠(詩23:5)。伊甸園本是神為人所設立的樂園,但竟成了「悖逆的地方」。在歷史中,客西馬尼園留下了一幅美麗的圖畫,因為神的兒子揀選完全順服天上的父神,以致這成了「順服的地方」。 被捉拿的時間 主耶穌何時被人捉拿呢?馬太的記載,是「說話之間」(太26:47);馬可卻更為詳盡,他的記述是「說話之間,忽然」(可14:43);路加福音的記載,卻是「禱告完了…說話之間」(路22:45,47)。「忽然」說出其突發性,似乎是在沒有準備下,捉拿主的人要拘捕主耶穌了。路加福音對主的被捉拿,下了一個極其美好的註腳,「禱告完了」,表示主已作好準備,堅決的遵行父的旨意,面對突如其來的打擊。 捉拿基督的人 賣主的猶大 福音書稱他為門徒(太26:47;可14:43;路22:47),其實他是門徒中的叛徒。他率領人來,自己卻走在前頭(約18:3),因為他認識這地方(約18:2)。約翰稱他為「賣耶穌的猶大」(18:2,5)。為要讓羅馬知道誰是耶穌,猶大便想出一個方法,就是以親嘴作為記號(太26:49,50;可14:44;路22:47)。親嘴是中東人問安及親熱的表現,猶大卻以親嘴,作為賣主的記號。猶大囑咐兵丁要「把祂拿住,牢牢靠靠的帶去」(可14:44)“and lead him away under guard”(NIV)。猶大應知道他的老師是溫文的人,未曾主張過任何激進或暴力的言論,也沒有粗暴地對待過任何人,又怎會反抗呢?真的需要那麼多的兵士把這位拉比押走嗎?看見猶大毫無情分,完全忘卻恩師的恩惠,這真是見利忘義的表現。 其他群眾 在捉拿主的群眾中,有祭司長(路22:52)、守殿官(路22:52)〈聖殿的警察長〉、長老(路22:52)、千夫長(約18:12)〈羅馬兵丁的首領〉、一隊兵(約18:3)〈羅馬一隊軍兵有六百人〉及法利賽人的差役(約18:3,12)。捉拿一個手無寸鐵,也沒有暴力傾向的主耶穌,是否需小題大做?其實在這行動中,反映猶太人宗教領袖及羅馬人志在必得,要把主耶穌捉拿及處決。由此看見世人堅決拒絕主的程度。 被捉拿的基督 在整個過程中,主竟然還稱猶大為「朋友」(太26:50),這是在愛裡的接納,顯示出主的胸襟及饒恕。主耶穌看透猶大的心,知道親嘴是出賣祂的記號,便公開表示猶大就是叛徒(太26:50;路22:48)。被捉拿時,主沒有隱瞞自己的身份。當表明身份時,捉拿主的人竟退後,甚至仆倒在地上,可見主的話滿有能力(約18:4至6)。約翰福音所採用的「跌」字,是一個動詞,可指到「人被強者在戰爭制服」(參考路加21:24),或可用作「向高位者或神明俯伏」的意思(太2:11;啟5:14)。彼得起來反抗,竟把大祭司的僕人馬勒古的右耳砍掉,主卻治好這人的刀傷,免得彼得惹上官非(路22:51)。在這危急、千鈞一發的一刻,主命令門徒收刀入鞘,任由人捉拿祂,因為這絕對不是動武或可以武力解決事情的時刻(太26:51至52)。主宣稱這事必然成就,因為在舊約裡早已預言了(太26:54,56;可14:49;參考以賽亞53:7至9)。從主的請求中,讓門徒自由的離去,看見祂對門徒的愛護(約18:8至9)。「我父所給我的那杯,我豈可不喝呢?」(約18:11)表明主已堅決走上十字架犧牲的道路。主向群眾宣告,昔日他們不捉拿祂,要等待現今的機會,這正是黑暗掌權的時間(路22:53)。若不是父神容許(約19:11),主耶穌絕對不會落在外邦人的手中。 眾門徒的反應 彼得的反應 在逾越節中,以色列人會使用為這節日特備的小刀。相信彼得便以這種小刀傷人。以小刀可砍下別人的身朵,可見彼得出自血氣之勇所帶出驚人的殺傷力。從彼得的反應中,看出他衝動的本質,也顯出他不顧安危,為要護衛老師,這是對主愛的表現。彼得曾聲言,為主甘願捨命,從砍人家的身尕的事件上,表明他曾說的話是出自真心的。眾門徒看見老師既被人拘捕,便起來逃命(太26:56)。 少年的反應

1 2 3 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