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3君王的复活(二)[1]

1) 兵丁受贿说谎(太28:11至15) 这些看守坟墓的人,把所遇见的事情,告知祭司长。经过祭司长及长老商议后,他们以金钱贿赂兵丁,告诉他们要作假见证,让众人误以为,当他们在睡梦中时,斗徒暗暗来把尸体偷走,并且向他们作保,即使巡抚知道他们是失职,也不会有任何问题(太28:11至15)。可悲是这群犹太人领袖,听见兵丁的回报,应正面反省及思想,究竟他们定意钉在十架上的耶稣是弥赛亚吗?他们不但没有正视这问题,反而想出恶计来。时至今日,许多敌挡基督的犹太人,也以基督的尸体被门徒偷走的说法,来否定主为胜过死亡、复活的主宰。 2) 主在以马忤斯路上向两位门徒显现(可16:12至13;路24:13至32) 耶路撒冷与以马忤斯 耶路撒冷与以马忤斯相距的路程约有二十五里(路24:13),大概是七英哩或十一公哩。由于主耶稣变化了形像后,才向革流巴及其同伴显现;故此,两人皆不能认出这是主。革流巴误以为主乃是在耶路撒冷过逾越节的一位旅客(路24:18)。从两位门徒的口中,看见他们对主耶稣均有以下的认识:第一,相信拿撒勒人耶稣乃是神的先知。第二,从主的言行中,看见神的大能,借此印证祂的身份(路24:19)。第三,见证主乃是被祭司长及官府所处决的。第四,耶稣乃是拯救以色列民的主(路24:21)。第五,从妇女及门徒的口中,得知主耶稣的坟墓是空的(路24:22至24)。 有关弥赛亚的经文 主耶稣看见他们只有头脑上的一些数据,却不能把这些资料加以连贯起来,从中知道及接受祂就是基督,便从旧约中有关弥赛亚的经文加以讲解,使两人明白圣经(路24:27)。 认出祂真正的身份 快要扺达以马忤斯时,由于日头已平西了,两人看见与他们同行的人,没有迹象停下来,便极力把祂留下。正当主擘饼祝谢之际,两人才认出祂真正的身份,随即便从他们的中间消失了。 3) 两位门徒向使徒报喜讯(路24:33至35) 虽然革流巴及同伴发现这人是基督,时间已是晚上了,并且从耶路撒冷至以马忤斯,要步行数小时,但两人竟急不及待的返回圣城,向使徒报告好消息。 4) 向十位门徒显现(路24:36至43;约20:19至25) 向彼得显现 革流巴及同伴赶回耶路撒冷,立刻找着使徒及同伴,告诉他们在以马忤斯遇见复活主奇妙的经历。路加没有清楚交待主在何时向彼得显现(24:34;林前15:5)。主先向彼得显现,也没有解释其原因。彼得曾三次否认主,陷在灵性最低落的幽谷里,或许主借此扶助及坚固彼得。 主耶稣的显现 使徒及跟随主的门徒处于极其害怕的状态下,恐怕因跟随这位拿撒勒人耶稣被犹太人捉拿,因此在晚上隐闭的情况下秘密的聚集(约20:19)。正当革流巴及同伴交待他们的见闻时,主耶稣便显现于他们的中间(路24:36)。这次主耶稣向门徒显现有一个主要的原因,就是表明祂是有身体的,并且借着与他们坐席及吃饭,证明祂不是鬼魂(路24:37),借此证明祂身体的复活(约20:20)。并且再次提醒信徒,在地上有一重要职事,就是蒙祂差派,作为复活的见证人(约20:21)。主说完这话,便向他们吹一口气,以动作及说话来预告,门徒必得着从上头而来的圣灵(约20:22)。圣灵还没有降下,直等到五旬节时,主所应许的圣灵从天而降,使信徒得着属天的能力,在地上有效的为主作见证。在此主预告一件重要的真理,就是赦罪的真理,借着主耶稣的血,成就了这「新约」(太26:28)。从约翰福音这处经文的字面上来看,似乎带出使徒有赦罪的特权,但若从有关经文来看,直接否定了这个讲法。凡接受主耶稣与人所立的约,借着祂在十架上所成就的救恩,人就可蒙赦免。主的意思,乃是根据以上的原则,视乎人对福音的回应,使徒便可宣告谁可蒙神的赦罪。有学者的见解,认为这是指使徒的工作之一,就是赦免或留下人家的罪(约20:23)。这不是指他们拥有赦罪的特权(参考马可2:5至7;徒10:43),乃是说有宣告罪得赦免或留下的权柄。因为「赦免」及「留下」,皆是法庭常用语,含有宣告罪状、罪证成立的意思。 多疑的多马 由于多马不在,没有目睹主的显现;故此,不肯相信同伴的见证。他更要求亲身的经历,若不是亲眼看见,并且亲身摸过主手上的钉痕及探入祂的肋旁,绝不会相信他们的说话(约20:24至25)。 5) 向十一位门徒显现(约20:26至31) 主耶稣这次的显现,从经文的内容看来,主要是为了多马的缘故。多马疑心十分大,不肯相信众人话。主耶稣显现时,就邀请多马来探祂的伤痕,并且加上一句话,就是「不要疑惑,总要信」,可见是主要针对多马的弱软个性而作的,借此看见主对人显出何等慈怜。多马没有亲手来检查主的伤痕,目睹复活的基督,他便承认主就是他的主及神了。主加上注解,就是没有因看见主而相信的人,是格外的蒙恩的。证明主就是基督及神的儿子的证据已记在圣经内,人从神的说话中,便可认识基督了。 6) 向七位门徒显现(约21:1至25) 七个门徒 主耶稣向七个门徒显现,他们分别是彼得、多马、拿但业、约翰、雅各及另外两位门徒(21:2)。在这段经文中,作者把焦点放在彼得的身上。约翰福音的作者把彼得率先带领其余六人打鱼的事件记录下来(21:3);并且把主三次查问彼得对主的爱之事件放在一起,深信主这次向七位门徒显现,主要是为彼得而设的。 彼得的带领 门徒目睹主复活后,没有随即的为主作见证;彼得反而重操故业,并带领其余六人这样作。也许彼得及门徒有肉身上的需要,这是可以理解的。但以门徒亲眼看见复活的基督,他们的回应似乎有点冷淡了!

12君王的复活(一)[1]

有关耶稣基督从死里复活后,综合福音书内的记载,事件的次序列举如下: 一群妇人,包括了抹大拉的马利亚、雅各的母亲马利亚、撒罗米及约亚拿,拿着香膏前往坟墓膏主耶稣的身体(太28:1;可16:1;路24:1,10;约20:1)。在途中她们讨论如何把石头挪开,当到达时,太阳开始升起来(可16:3)。 地大震动后,有一位天使从天而降,把石头辊开,并坐在其上。看守的兵丁目睹这事件,如同死人一般。主耶稣的身体已不在坟墓中。正当兵丁仍在惊恐之际,这位天使便进入墓穴内。兵丁战胜恐惧后,便连忙跑往祭司处,向他们报告有关事件(太28:2至4;11至15)。 当妇女看见石头已被辊开(可16:4;路24:2),抹大拉的马利亚便作一个假设,主耶稣的身体被人偷去,便立刻跑往彼得及其他门徒处告诉他们(约20:1至2)。其余妇女进入坟墓里看过究竟,但奇怪竟寻找不到主的身体(路24:4,23)。但忽然看见一位天使坐在安放尸体的右边,觉得非常惊讶(可16:5)。这位天使站起来之际,突然有另一位天使与他一同显现,两位使者身穿着发出光辉的白袍,显出他们的荣耀来(路24:5;可16:5)。其中一位作发言人,宣告耶稣基督已从死里复活,告诉彼得及门徒在加利利与主耶稣会面(太28:5至7;可16:6至7;路24:5至8,23)。 这些妇人,心中又惊又喜,以致在路途中显得十分沉静,急忙告诉门徒她们所遇上的事情(太28:8;可16:8;路24:9至10)。 正当妇女前往门徒的所在地时,主耶稣向她们显现,安慰之余,并且重述天使的宣告,提醒门徒可在加利利遇见祂(太28:9至10)。 妇人继续上路,遇见门徒时,便把一切发生的事告诉他们。门徒不但不相信,还以为这是极其荒谬的见解(路24:21至24)。 正当妇人前往门徒处之际,抹大拉的马利亚已先到达,告诉彼得及门徒;因此,彼得及约翰便赶快前往墓穴,抹大拉的马利亚也在后紧随。约翰虽比彼得先扺达现场,但彼得却是首先进入坟墓内,约翰迟一点才进入其中(约20:4至8)。两人分别看见主的裹尸布后,约翰便深信主已是从死里复活,彼得只不过是心里希奇所发生的事,事后他们便离开那里(约20:4至10;路24:12)。 那看守坟墓的兵丁,向祭司长报告所目睹的事件(太28:11至15)。 差不多同一时间,抹大拉的马利亚到达墓地,或许两位门徒正将离开或已离开,只在外边哭,哭的时候,便低头往坟墓里看,发现两位天使坐在安放主身体的地方。接着主便向她显现,让她成为向门徒传递喜讯的代言人(约20:11至17)。 虽然抹大拉的马利亚向门徒报告及分享她个人宝贵的经验,但门徒竟不肯接受她的见证(约20:18;可16:9至16)。 革流巴及另外一位同伴打算起程前往以马忤斯(路24:13,18)。 主耶稣向彼得显现(路24:34)。 耶稣基督变了形像后才向两位前往以马忤斯的门徒显现(可16:12),因此他们不能认出这是主(路24:15至16)。主向他们解释有关祂在旧约圣经内的经文,证明耶稣就是基督。稍后与他们两人坐席吃饭,主便显露祂真正的身份。忽然间主便在他们的中间消失了(路24:13至32;可16:2)。 革流巴及同伴于是便启程返回耶路撒冷,到达门徒的所在之处时,他们正在用饭,于是便把事情告诉十一个使徒及其他的门徒(路24:33至35,41;可16:13)。或许多马不在其中,「十一个使徒」(路24:33),或许是对使徒一个统称,因为在约翰的记载里,主首次向使徒显现时,多马是不在场的(约20:24至31)。约翰福音说,「那十二个门徒」(20:24),明显犹太已自尽身亡了,可见「十二个门徒」是主耶稣跟随者的一个统称。虽然两人极力作见证,但门徒仍不肯相信(路24:33至35;可16:13)。 正当这批门徒在辩论时,主突然向他们显现,责备他们的不信,并且借着与他们一同坐席,表明祂不是「魂」,乃是拥有身体的(路24:36至43;可16:13)。 1) 妇女的预备(太28:1;可16:1) 几位妇女,包括了抹大拉的马利亚、雅各的母亲马利亚及撒罗米,带同香膏来膏主耶稣的身体。由于尸体开始腐坏时发出恶臭,妇人盼望以香膏的香气扺消难闻的臭味。这是显示妇人对主的敬意。在犹太人中,薰尸绝不是他们惯常的做法。 2) 坟墓被解封(太28:2至4) 「七日的头一日」 安息日快过,「七日的头一日」(28:1),意即星期日将至,几名忠心的使女已在坟墓前守望。反而主的十一个使徒,在当中销声沥迹。若怕惹上官非,难道这几位妇人又不怕吗?从这些微小的事情上,看见这几位妇人对主的爱慕,相比使徒们,大有过之而无不及。 地大震动 忽然地大震动,神的使者从天而降,把石头辊开了,并且坐在大石上,使看守墓穴的人,吓得浑身乱战,如同死人一般。 3) 妇女往坟穴(太28:5至8;可16:2至8;路24:1至8;约20:1) 妇人看见

11君王被弃绝(二)[1]

1) 往各各他(太27:31至34;可15:20至33;路23:26至33;约19:16下至17) 古利奈人西门 古利奈是北非的一个地方,居住了大数的犹太人。西门是亚历山大及鲁孚的父亲(可15:21)。或许西门是归依犹太教的外邦人,适逢前往耶路撒冷过节(太27:31)。 诚然为人受苦 「各各他」 「各各他」是希伯来文(约19:17),意即希腊文的「髑髅地」,由于从远望去,这地方好像人的头骨,故此称为「髑髅地」。 残酷的死刑 十字架是十分残酷的死刑,罗马人是从迦太基人学回来的。罗马人不会以这刑具对付其公民,乃是借此刑罚奴隶及外族人。犹太人刑罚死囚的方法,是用石头把罪犯处决。在历史中有五类不同的十架来刑罚犯人,钉主耶稣的类别,称之为「希腊式」(或称crux commissa)。在钉十架前,会把犯人的衣服脱光,然后把衣服瓜分。行刑的人会首先把直梁打稳在地,然后把死囚的双手以绳子捆着,随后把钉子钉穿犯人的手腕。之后才把死囚挂在直梁上,再以钉子分开或一同把脚钉上。这残酷的死刑,叫死囚慢慢受着痛苦才死亡,或许会维持两至三天的时间。 诚然担当我们的罪恶 被钉在十架前,兵丁给主耶稣送上「苦胆调和的酒」(太27:34),马可则称为「没药调和的酒」(可15:23)。有学者认为马太是根据诗篇69:21的预言,故此称之为「苦胆调和的酒」。没药是有止痛的功效,让被钉十架的死囚可减少痛苦。主耶稣只尝了一点的止痛剂,却没再继续喝下去,祂拣选在清醒的状态下接受十架的苦难,正如在旧约的预言,弥赛亚诚然担当我们的罪恶(赛53:4)。 应为圣城哀哭(路23:28至31) 妇女为祂号啕痛哭 有许多百姓跟随主前往刑场,其中有好些妇女为祂号啕痛哭。「号啕」(原文编号2875),意即「捶胸以表哀恸」。「痛哭」(原文编号2354),原文含有「悲痛」或「悲伤」的意思。 主耶稣的提醒 主耶稣看见妇女为祂哀恸的情景时,却提醒她们不用为祂悲哀,却要为圣城耶路撒冷哀哭,因为耶路撒冷将受刑罚,叫居民饱受战火的痛苦。在以色列人中,能生养孩子是蒙福的表征。日子将至,「不生育的」、「末曾怀胎的」、「末曾乳养婴孩的」,主称之为有福,可见这是反常的现象,却要带出将来的刑罚是何等可怕。这灾难或许有两重的意思。第一层的意思,是指到在主后七十年,罗马人大举攻击圣城,引致饥荒,甚至出现吃人肉的事件。加上在短短数日内,死伤无数,是极其可怕的情景。第二个的意思,是指到犹太人把他们的弥赛亚王交给外邦人,如同把青绿的树木烧毁;将来神的审判临到反叛及敌挡主的世代中,好像把枯干的树木烧毁,那情景会更为可怕。 主与罪犯同列(路23:32至33;太27:38;可15:27;约19:18) 主耶稣被钉在十架上,分别在左边及右边,有两个死囚与祂一同受刑。主耶稣与罪犯同列,应验了以赛亚书的预言(53:9)。 2) 君王被钉死 前三小时(太27:35至44;可15:24至32;路23:34至43;约19:18至27) 衣物瓜分(太27:35;可15:24;约19:23至24) 兵丁把主耶稣的衣物,或许包括了头巾、外衣、腰带及凉鞋,分为四分。这些物品在价钱上是大同小异的。由于主的里衣是没有缝儿的,故此兵丁以抽签的方法,夺取了主的里衣,应验了在旧约的预言(约19:23至24;诗22:18)。主耶稣在十架上,可能是一丝不挂,这是人世间极大的羞耻,何况是对这位住在高天之上的万王之王呢! 被钉的时间(可15:25) 主耶稣是在巳初被钉在十架上的,「巳初」在原文是「第三小时」。犹太人以日出日落为计算时间的方法,约在早上六时,就是日早的时间。那么主是在早上九时被挂在十架的。根据约翰福音19:14的记载,主耶稣是在「午正」被解到彼拉多处,接受这位巡抚的审查。和合本的译法是不最准确的,因为学者假设约翰福音是采取了犹太人计算时间的方法。原文是「第六小时间」,若以罗马人的时间计算法,极有可能主是在早上六时被彼拉多审询的。之后主被兵丁讥讽及虐待,及至早上九时就被人钉在十架上。 被判的罪状(太27:37;可15:26;路23:38;约19:19至22)

10君王被弃绝(一)[1]

1) 君王被捉拿(太26:47至56;可14:43至52;路22:47至53;约18:2至12上) 被捉拿的地点 地点 福音书有不同的记述,路加是说,「到了那地方」(22:39);约翰记载说,「在那里有一个园子」(18:1);马太及马可却清楚说明,这园子「名叫客西马尼园」(太26:36;可14:32)。 灵训 从客西马尼园的事件中,发现其属灵的教训。这园子是主「被卖的地方」(约18:2;罗4:25),成为人类历史最大的转捩点,若主不肯顺服父神的旨意,不让自己交在世人的手中,被人钉死在十架上的话,世人绝无法可解决自己的罪行,也无法可得着神所赐丰盛的生命。这是一个「喝苦杯的地方」,主顺从父的旨意,把苦杯喝下,使人得着福杯,并且神所赐的福杯,满溢了主的恩惠(诗23:5)。伊甸园本是神为人所设立的乐园,但竟成了「悖逆的地方」。在历史中,客西马尼园留下了一幅美丽的图画,因为神的儿子拣选完全顺服天上的父神,以致这成了「顺服的地方」。 被捉拿的时间 主耶稣何时被人捉拿呢?马太的记载,是「说话之间」(太26:47);马可却更为详尽,他的记述是「说话之间,忽然」(可14:43);路加福音的记载,却是「祷告完了…说话之间」(路22:45,47)。「忽然」说出其突发性,似乎是在没有准备下,捉拿主的人要拘捕主耶稣了。路加福音对主的被捉拿,下了一个极其美好的注脚,「祷告完了」,表示主已作好准备,坚决的遵行父的旨意,面对突如其来的打击。 捉拿基督的人 卖主的犹大 福音书称他为门徒(太26:47;可14:43;路22:47),其实他是门徒中的叛徒。他率领人来,自己却走在前头(约18:3),因为他认识这地方(约18:2)。约翰称他为「卖耶稣的犹大」(18:2,5)。为要让罗马知道谁是耶稣,犹大便想出一个方法,就是以亲嘴作为记号(太26:49,50;可14:44;路22:47)。亲嘴是中东人问安及亲热的表现,犹大却以亲嘴,作为卖主的记号。犹大嘱咐兵丁要「把祂拿住,牢牢靠靠的带去」(可14:44)and lead him away under guard (NIV)。犹大应知道他的老师是温文的人,未曾主张过任何激进或暴力的言论,也没有粗暴地对待过任何人,又怎会反抗呢?真的需要那么多的兵士把这位拉比押走吗?看见犹大毫无情分,完全忘却恩师的恩惠,这真是见利忘义的表现。 其他群众 在捉拿主的群众中,有祭司长(路22:52)、守殿官(路22:52)〈圣殿的警察长〉、长老(路22:52)、千夫长(约18:12)〈罗马兵丁的首领〉、一队兵(约18:3)〈罗马一队军兵有六百人〉及法利赛人的差役(约18:3,12)。捉拿一个手无寸铁,也没有暴力倾向的主耶稣,是否需小题大做?其实在这行动中,反映犹太人宗教领袖及罗马人志在必得,要把主耶稣捉拿及处决。由此看见世人坚决拒绝主的程度。 被捉拿的基督 在整个过程中,主竟然还称犹大为「朋友」(太26:50),这是在爱里的接纳,显示出主的胸襟及饶恕。主耶稣看透犹大的心,知道亲嘴是出卖祂的记号,便公开表示犹大就是叛徒(太26:50;路22:48)。被捉拿时,主没有隐瞒自己的身份。当表明身份时,捉拿主的人竟退后,甚至仆倒在地上,可见主的话满有能力(约18:4至6)。约翰福音所采用的「跌」字,是一个动词,可指到「人被强者在战争制服」(参考路加21:24),或可用作「向高位者或神明俯伏」的意思(太2:11;启5:14)。彼得起来反抗,竟把大祭司的仆人马勒古的右耳砍掉,主却治好这人的刀伤,免得彼得惹上官非(路22:51)。在这危急、千钧一发的一刻,主命令门徒收刀入鞘,任由人捉拿祂,因为这绝对不是动武或可以武力解决事情的时刻(太26:51至52)。主宣称这事必然成就,因为在旧约里早已预言了(太26:54,56;可14:49;参考以赛亚53:7至9)。从主的请求中,让门徒自由的离去,看见祂对门徒的爱护(约18:8至9)。「我父所给我的那杯,我岂可不喝呢?」(约18:11)表明主已坚决走上十字架牺牲的道路。主向群众宣告,昔日他们不捉拿祂,要等待现今的机会,这正是黑暗掌权的时间(路22:53)。若不是父神容许(约19:11),主耶稣绝对不会落在外邦人的手中。 众门徒的反应 彼得的反应 在逾越节中,以色列人会使用为这节日特备的小刀。相信彼得便以这种小刀伤人。以小刀可砍下别人的身朵,可见彼得出自血气之勇所带出惊人的杀伤力。从彼得的反应中,看出他冲动的本质,也显出他不顾安危,为要护卫老师,这是对主爱的表现。彼得曾声言,为主甘愿舍命,从砍人家的身尕的事件上,表明他曾说的话是出自真心的。众门徒看见老师既被人拘捕,便起来逃命(太26:56)。 少年的反应

9君王的预告(四)[1]

1) 为门徒祈祷(约17:1至26) 有解经家认为约翰福音十七章,是主耶稣以自己为大祭司,站在神和人的中间,为自己及属神的子民献上的祷告。主的祷告可分为三个主要的部分:第一,先为自己祷告(17:1至5)。第二,为门徒献上祷告(17:6至19)。第三,为神家里的成员代祷(17:20至26)。 为自己祷告(17:1至5) 世人喜欢虚浮的荣耀,想得着人的称赞及抬举,这都是属于短暂虚浮的荣耀。主耶稣在此祷告,在短短五节的经文中,「荣耀」出现了好几次。主不是求人世间而来的荣耀,乃是专一的荣耀父神,并且与父同享荣耀。 主本来的权柄(17:2至3) 主耶稣本拥有管理宇宙万有的权柄(17:2),并且拥有赐下永生的权能(17:3)。留意主对「永生」的定义,「认识你独一的真神,并且认识你所差来的耶稣基督,这就是永生。」这是对于「永生」一个极其独特及简单扼要的解释。 已经荣耀了父(17:4) 主表明父所交托的事,已经成就了,这是忠心管家的表现;并且在地上已荣耀了父神。基督在世上最大的职事,是要显明父神(1:18),通过言与行,借着在十架上的舍身流血,叫人认识天上极其荣耀的父神,这就是完成了祂的使命,把父该得的荣耀及称赞归给祂。 为门徒代祷(17:6至19) 忠于父所托(17:6至8) 基督对着神定意拣选的人,已把父的名向他们显明(17:6);换句话说,主向这些蒙拣选的人作极有效的见证。此外,主把神所赐与祂的道,赐给属神的人,借此信徒认识基督是天上父神所差遣的(17:8)。主有效的引领人归向父神。最后,主使属神的子民领受了神的说话,并且愿意遵守神的道(17:6,8)。 祷告的内容(17:9至19) 主耶稣为门徒献上祷告,因为他们是属于父的,也是属于基督的,表明圣子与圣父,是同尊、同荣及同等的。基督的荣耀故然是源自父,为何主说从他们的身上得了荣耀呢(17:10)?在旧约时代,神与祂的子民同在,显出祂的荣耀(出40:34至38)。在教会时代里,圣灵高举及荣耀圣子(约16:14),并且属神的子民活在世上的主要目的,乃是要见证复活的基督(徒1:8),借此荣耀主的名(弗1:12)。现今基督为十一个门徒祷告,有两个重点:第一,求神保守他们(17:11)。第二,求神使他们成圣(17:17)。 保守门徒(17:11至16) 像圣父与圣子一样 主求父保守门徒合而为一,像圣父与圣子一样。世人喜欢结党纷争,但属主的人绝不可以这样,分党分派,分裂神的家,这绝对不是神的旨意。这十一个初期教会的领袖,绝不可有任何纷争及分裂;因此,主特意的求父保守他们,使他们同心,竭力保守圣灵所赐合而为一的心(弗4:3)。 魔鬼的工作 此外,主求父神保守他们,护卫他们,因为魔鬼的工作实在厉害。犹大就成了被魔鬼利用的工具,成为了灭亡之子(17:12)。由于门徒不属世界;故此,会遭受世人的苦待,但主把属祂的喜乐赐下(17:13),让他们有力量可胜过恶势力。门徒在名义上、地位上,虽不属这世界,但毕竟仍要住在世上,继续为主作见证;因此,主为他们代求,使他们不受世上罪恶的影响。 圣洁生活(17:17至19) 真理叫人成圣,使人站在圣洁的地位上,不仅是地位的问题,乃是实际行事为人方面,要活出主的圣洁,过一个圣洁的生活。从主的祷告中,清楚看见一个重要的真理:若要胜过邪恶的生活,属主的人需过一个分别为圣的生活。 为信徒代祷(17:20至26) 留意第二十节,主不再为那十一位门徒代祷了,现今转到为那些因门徒的见证而接受真理的信徒代祷。主再次为信徒的合一代祷(17:21至23),可见合一的重要性。此外,主求父使这些人明白祂的爱,让属神的人明白神的爱是何等长阔高深,神爱信徒如同祂爱圣子一样(17:23)。并且,求神保守这些人,不会离开这救恩,直至见主的面(17:24)。再者,求父让信徒明白,父是怎样爱子,并且这爱可存在他们的心中(17:26)。 2) 客西马尼的祷告(太26:36至46;可14:32至42;路22:39至46;约18:1) 祷告的原因 主耶稣带着十一位门徒,前往橄榄山上靠近一个名叫客西马尼园的地方,这是主及众门徒常到之处(路22:39)。主吩咐门徒要祷告,免得入了迷惑(路22:40)。于是便带同彼得、雅各及约翰,前往客西马尼园内,把心事告诉这几位门徒。为何只告诉这几个门徒,圣经没有交待其原因。或许与这三人比较成熟有关。福音书把主当时的心情记下来,祂是「忧伤起来」、「极其难过」(太26:37;可14:33)、「惊恐起来」、「甚是忧伤,几乎要死」(可14:33)。面对前面十字架的苦难,主忧伤、极其难过、惊恐,忧伤的苦况,叫祂十分难受。祂向三位门徒敞开内心世界,提醒他们要与祂一同儆醒(太26:38)。可悲的是,这三位门徒不但没有儆醒祷告,甚至竟打了瞌睡(可14:37,40)。他们不但不能成为主的支持及鼓励,反成了祂的重担。

8君王的预告(三)[1]

「楼房讲论」Upper Room Discourse,由十三章三十一节开始,有学者认为这讲论是止于十四章三十一节,也有圣经学者认为这篇讲章停在十七章二十六节。第一派学者根据十四章最末后的一句话,「起来,我们走罢」,表示主和门徒将会离开共进晚饭的地方,以此判定主已完全了其讲论。第二派学者以十七章一节的记述,「耶稣说了这话」After Jesus said this (NIV),认为主耶稣在此才完结祂的讲论。相比之下,第一个讲法比较合理。 「楼房的讲论」是在最后晚餐后,是主耶稣在最后的晚餐后教训十一个门徒的讲论,相传这些事件是发生在马可的家中,即俗称「马可楼」。 1) 引言(约13:31至35) 暗中及明显的提示 主耶稣用尽各样方法,借着暗中及明显的提示,呼吁犹大悔改归正;但犹大卖主的心已十分坚决,便离开他的老师及同伴(13:30至31)。主知道祂快要被交在外邦人的手里,被罗马人钉在残酷的十架上。按人看来,这是极其羞辱的事情,但主以属灵的眼光来看,乃是极其荣耀的事(13:31,32),因为主快要为世人成就荣耀的救恩。父神与圣子共创这救恩,并且一同成就这救法,借这伟大的工程显出父与子的荣耀。 实践彼此相爱 在旧约里,神曾嘱咐其子民,要爱祂及爱他们的友邻。现今主耶稣把新的命令赐给门徒,乃要实践彼此相爱(13:34),表面看似乎没有什么特别;但仔细观察时,主乃是说「我怎样爱你们,你们也要怎样相爱」。在本质上,这彼此相爱的特质是有所不同的,信徒彼此相爱,应仿效主的爱。基督向世人所启示的,乃是无条件、无私的爱。 2) 门徒的疑问(约13:36至37;14:5,8,22) 彼得的疑问(13:36,37) 不明白 彼得不明白主耶稣的说话,是否要往别城去避开反对祂的宗教领袖呢(参考约11:54)?主便向彼得暗示,「你现在不能跟我去;后来却要跟我去。」意即现今祂走上的,是十架道路,乃是一条不归路。暂时不是彼得走上的时候,但终有一天他要走上为主殉道的路。 公然宣称 彼得公然宣称,主往任何地方他都要跟随,甚至愿意为主献上生命。主却清楚表示,彼得将会三次否认祂。 多马的疑问(14:5) 从这处记述及别处的经文,似乎都显显示多马的个性是多疑的(约20:25)。主那么清楚启示祂将会前往的目的地,多马竟说不知道祂往何处。从多马的问题里,便看出他多疑的个性,或许根本不明白主耶稣的意思。 腓力的疑问(14:8) 当主耶稣宣告,祂就是道路、真理、生命,借着祂人便可认识父神时,腓力便求告主,把父显给他们看,就心满意足了。其实主活在人间三十多年,已是把父表明出来(约1:18);换句话说,神已在肉身向人显现了(提前3:16)。可悲的是,腓力跟随了主已有一段时间,但从主的言行中,仍不能确实主真正的身份。难怪主耶稣对腓力的要求有点不满了(14:9)。基于如此,主便以三方面证明祂就是神在肉身的显现Theophanies:第一,看见祂就如同看见父(14:9下;西1:15,18;来1:1至4)。第二,基督与父原为一,是完完全全联合在一起的(14:10上)。第三,祂所作的就是父神所作的(14:10下至11)。 犹大的疑问(14:22) 加略人的犹大

1 2 3 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