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何耶穌基督要取上人的肉身,有何特別的用意呢? 基督徒可否不接受耶穌基督乃是從童貞女馬利亞而生呢? 馬太福音與路加福音所記述的家譜有何分別呢?為何有這樣的分歧呢(太1:1至17;路3:23至38)? 1) 神學的定義 「道成肉身」“incarnation”,即「成為肉身」“in flesh”的意思,這乃是永恆神的兒子藉著童貞女降生,取上額外人性的本質。這樣卻沒改變或玷污神兒子的神性本質。 雖然「成為肉身」“incarnation”這神學的詞彙沒有出現於新約聖經內,但卻是聖經明確的教訓。使徒約翰說:「道成了肉身」(約1:14)及「成了肉身」(約壹4:2;約貳7)。「成為肉身」,即三一神的第二個位格,藉著降世,耶穌基督取了人的本性,但祂的人性是全無罪性的(羅8:3)。 2) 聖經的預告 神人的預告 「全能的神」(賽9:6),原文乃是由兩個字眼組成的:第一個是「神」“El”;第二個是「英雄」“gibbor”。第一個詞彙,明顯是指彌賽亞的神性而論的;第二個字眼則與人性有關。 「以馬內利」(賽7:14),不單是指神對百姓的看顧及保守,在上文下理更含有藉著這童貞女所生的孩子,把神帶到百姓的中間。 童貞女生子 被新派神學家反對 不少新派神學家極力反對這個聖經的真理,他們斷定「童女」“almah”(賽7:14),應解作生理成熟及適婚的少女,卻沒有童貞女的意思。他們認為假若以賽亞先知要帶出這個意思的話,便該使用「童貞女」“bethulah” 這個字眼。 雖然「童貞女」“bethulah”可指「分別」的婦人,但不一定是指貞潔的婦女(結23:3;珥1:8)。故此,可以說新派這些講法是極之錯謬的。 似乎「童女」“almah”不是用作形容貞潔婦人的專有名詞,但她們經常與貞潔扯上關係。那麼以賽亞所採用的詞彙是恰當的。 童貞女的幾種解釋 在解經學派中,對於這段經文有以下幾種主要的解釋: 第一種說法,他們不信這處是預告將來的彌賽亞的,推斷在當時代已有一位無名的婦人誕生嬰孩,也許祂是童女,亦可以不是貞潔的婦人,但絕不是指馬利亞而言。 第二種講法,相信這童女就是指馬利亞,但卻不接受在當時代有童貞女生子的過案。 第三種講法,他們不單相信這是彌賽亞的預言,也接受在亞哈斯時代確有童女生子的這回事。究竟誰是亞哈斯年代的童女呢?學者有以下三個建議: 亞哈斯的妻子。若這個答案是對的話,這孩子就是希西家。 一個不知其名的童女。那麼沒有人知道誰是這位孩子的真正身份了。 以賽亞的第二位妻子,但當發預言時,先知還未把她迎娶過來。如果這個推斷是對的話,這孩子可以是以賽亞先知的新迎娶妻子所生的「瑪黑珥沙拉勒哈斯罷斯」,或是別的兒子。這個講法假設以賽亞的第一任太太已離世(7:3)。 3) 使用的途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