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耶稣说完了这一切的话,就对门徒说:
2“你们知道,过两天是逾越节,人子将要被交给人,钉在十字架上。”
3那时,祭司长和民间的长老,聚集在大祭司称为该亚法的院里。
4大家商议要用诡计拿住耶稣杀他;
5只是说:“当节的日子不可,恐怕民间生乱。”
6耶稣在伯大尼长大痲疯的西门家里,
7有一个女人拿着一玉瓶极贵的香膏来,趁耶稣坐席的时候,浇在他的头上。
8门徒看见就很不喜悦,说:“何用这样的枉费呢!
9这香膏可以卖许多钱,赒济穷人。”
10耶稣看出他们的意思,就说:“为什么难为这女人呢?她在我身上做的是一件美事。
11因为常有穷人和你们同在,只是你们不常有我。
12她将这香膏浇在我身上,是为我安葬做的。
13我实在告诉你们:普天之下,无论在什么地方传这福音,也要述说这女人所行的,作个记念。”
14当下,十二门徒里有一个称为加略人犹大的,去见祭司长,说:
15“我把他交给你们,你们愿意给我多少钱?”他们就给了他三十块钱。
16从那时候,他就找机会要把耶稣交给他们。
17除酵节的第一天,门徒来问耶稣说:“你吃逾越节的筵席,要我们在哪里给你预备?”
18耶稣说:“你们进城去,到某人那里,对他说,‘夫子说:我的时候快到了,我与门徒要在你家里守逾越节。’ ”
19门徒遵着耶稣所吩咐的,就去预备了逾越节的筵席。
20到了晚上,耶稣和十二个门徒坐席。
21正吃的时候,耶稣说:“我实在告诉你们:你们中间有一个人要卖我了。”
22他们就甚忧愁,一个一个地问他说:“主,是我吗?”
23耶稣回答说:“同我蘸手在盘子里的,就是他要卖我。
24人子必要去世,正如经上指着他所写的,但卖人子的人有祸了,那人不生在世上倒好!。”
25卖耶稣的犹大问他说:“拉比,是我吗?”耶稣说:“你说的是。”
26他们吃的时候,耶稣拿起饼来,祝福,就擘开递给门徒,说:“你们拿着吃,这是我的身体。”
27又拿起杯来,祝谢了,递给他们,说:“你们都喝这个,
28因为这是我立约的血,为多人流出来,使罪得赦。
29但我告诉你们:从今以后我不再喝这葡萄汁,直到我在我父的国里同你们喝新的那日子。”
30他们唱了诗,就出来往橄榄山去。 (太26:1至30)
1)「仔细查看」 “Eye”
iEXP 查经法
1献上香膏的妇人是谁呢(太26:6)?
2长大痲疯的西门是谁(太26:6)?
3何谓「喝新的那日子」(太26:29)?
2)「小心解释」“Expound” (E)
iEXP 查经法
基督的预告(太26:1至5;可14:1至2;路22:1至2)
预告的时间
当主耶稣完结橄榄山讲论后,接着便提醒门徒再过两天就是逾越节的筵席了,并且祂必被交给人钉十架(太26:1至2)。在时间方面,不少学者皆认为主耶稣是在星期三发出这预告的。
预告的内容
主耶稣清楚表示,祂快将被人钉十架了。在罗马帝国的巴勒斯坦里,钉十架的刑罚可算是最残忍、痛苦及最羞耻处决死囚的方法。
预告的背景
宗教领袖的齐集
当主耶稣预告自己的死亡之际,犹太宗教领袖正齐集在大祭司该亚法的院里,一起商议对付祂的方法(太26:3)。
宗教领袖的议决
犹太历史学家约瑟夫指出,据逾越节的传统来说,是不会少于十人来共享一头羊的。那时,所献上的祭牲是超过二十五万余头的,意味着应有超过二百万人一同齐集在耶路撒冷守节。由于不少人是从加利利来的,他们曾亲眼目睹主的大能及经历过主的医治。为了避免叫群众反感及导致不必要的骚乱,宗教领袖便议决不在节期内动手捉拿主耶稣。可是,这只不过是人的思想而已;神是定意让基督在逾越节内被捕及受害的。
基督被膏抹(太26:6至13;可14:3至9;约12:2至8)
昔日的背景
香膏的来源
香膏,可解作膏油或香油(太24:7)。马可福音替它作更详尽的介绍,称它为真哪哒香膏。这种香油从印度恒河旁的山邱之植物提炼而成,为希腊及罗马人所熟悉。
香膏的价值
据约翰福音十二章五节的记载,香膏值有三十两银子之多,即那时普遍人的一年工资。
香膏的玉瓶
玉瓶是由雪花石膏制成的,其主要原产地是埃及。
香膏的特性
由于密封的玉瓶把香膏的香气保存在其中,当瓶子一打开后,就无法再保存其香气了。
被膏的次数
在新约圣经内,主耶稣有多少次被妇人膏抹呢?在历世历代的学者中,分别有以下三种不同的见解:
三次(路7:36至50;约12:28;可14:3至9及太26:6至13)。
一次。
两次。首次在加利利(路7:36至50)。第二次在伯大尼(约12:28;可14:39及太26:6至13)。以下是一些有力的证据:
人物不同
路加福音的西门是法利赛人;马太及马可福音的西门是大痲疯病患者。
地点不同
据路加福音上文下理的记载,膏抹主的地点是加利利;其余三本福音则是在伯大尼发生的。
时间不同
马太、马可及约翰所记载的事件是在受难周内发生的,有别于路加福音的记载。
被膏的时间
在此,马太陈述在刚过去的星期六的事件,那时主耶稣来到伯大尼及伯法其的区域,即耶路撒冷的东面,靠近橄榄山的附近(太21:1;可11:1)。甚至有学者经仔细的研究,推算主耶稣抵达伯大尼及在那里坐席,乃是发生在主后三十年三月三十一至四月一日的时间。
被膏的目的
马太特意把宗教领袖的恶行与妇人的善行放在一起,借此带出鲜明的比较。前者显出犹太人是坚决拒绝基督为弥赛亚,后者则显出妇人对主耶稣的尊崇及敬佩(太26:3;太26:7)。
被膏的地点
在伯大尼长大痲疯的西门的家里,有一位妇人用香膏来浇在主的头上。究竟谁是长大痲疯的西门?我们实在是难以知晓。大有可能,西门蒙主耶稣医治后,心中感激不已,因而便联同拉撒路的家人,一同答谢主的恩惠。
被膏的反应
在场的人等
目睹这件美事的有许多人,但各有不同的反应。有关人物有长大痲疯的西门(太26:6;约12:2)、拉撒路(约12:2)、马利亚(太26:7;可14:3;约12:3)、门徒(太26:8至9;可14:4;约12:4)及主耶稣。
众人的反应
马利亚打破玉瓶,浇香膏在主的头上(可14:3),并且又用头发把香膏擦在主的脚上(约12:3),这是爱主的行动。有几位门徒看见后极表不满(可14:4),约翰福音却单单记述犹大不满的情绪及言词(12:4),并且评论他是小偷,经常盗用公款,其动机并不是基于赒济穷人;或许若马利亚把献香膏的金钱交在他手上,便可从中取利了。
基督的反应
主耶稣清楚表示这是美事,因为这是为祂安葬而作的(太26:10;约12:7)。主耶稣没有低估赒济穷人的工作,但却表示马利亚能把握机会,趁着祂还在世上为主献上最宝贵的。当人广传福音时,也要述说这妇人的善行,因为如此的敬拜是充满爱及委身,乃是值得基督徒效法的(太26:13)。
基督被出卖
有学者指出主耶稣的指责,乃是成为犹大出卖祂的导火线(太26:10至11)。有关基督被犹大出卖,请参阅向下箭号的部分(太26:14至16;可14:10至11;路22:3至6)。
主设立主餐(太26:17至30)
基督的吩咐
门徒问主耶稣在何处预备逾越节的筵席(太26:17),主便打发门徒彼得及约翰去预备(路22:7)。这是门徒与主最后一次共进的逾越节筵席,因为逾越节所预表的基督快要被杀献为祭了。祂是犹太人期待已久的羔羊,以色列的弥赛亚快要为全人类成就这完备的赎罪祭了。
基督的预告(太26:21至25;可14:18至21;路22:21至23;约13:21至30)
预言的时间
究竟主耶稣在什么时间预言犹大出卖祂呢?路加医生是以事件的先后次序成书的。参照路加福音22:20,21,24;根据以上的资料推算,主大概是在擘饼饮杯及门徒争大之间发出这预告的。主在此时此刻才告知众人,主要原因乃是要给犹大悔改的机会,在此看见祂对犹大的怜爱。其实犹大已在较早的时间出卖了主(22:3至6)。为何主不在早一点的时间宣告犹大的卑劣行为呢?祂如此行,是为要给人悔改的机会;若一早便宣告了,就如定了人死罪,没有回转的机会。
预言的内容
当主宣告这预言时,祂「心里忧愁」(约13:21),看见祂是何等的爱犹大。
暗示
主暗示门徒,其中一人会出卖祂(太26:21,23;可14:18,20;路22:21;约13:21),这是应验了圣经的预言(约13:18;诗41:9)。由于是暗示,故此门徒并不明白主的意思。
直接
主直接表示卖祂的人有祸了(太26:24;可14:21;路22:22),并且表明人子快将离世(可14:21),还表示祂就是基督(约13:19),接待祂如同接待父一样(约13:20)。主借以上数点向犹大发生严厉的警告,并清楚地宣告祂乃是基督,盼望犹大有回头的机会。
门徒的反应
门徒显得十分忧愁(太26:22),接着一个一个的来问主耶稣,究竟是否自己出卖主呢(太26:22;可14:19)?之后他们彼此对问(路22:23),想查出事情的真相。门徒更彼此对看(约13:22),想找出卖主的叛徒。其实犹大深知自己就是出卖主的人,但他却硬着心肠,决意要把老师交在敌人手中。
爱徒的问题
主的爱徒,即约翰,继续追问下去(约13:23,25),想探求是何许人作这恶事。主便以言行来告知约翰,祂蘸了一点饼递给谁,那人就是出卖祂的人了(约13:26)。
彼得的问题
彼得也追问主(约13:24),似乎主没有明显的告诉彼得。或许主知道这门徒性情冲动,怕他会惹祸上身!(主耶稣被捉拿时,彼得用刀砍掉大祭司的仆人马勒古的右耳。参考约翰18:10。)
犹大的问题
叛徒的问题
从犹大的反应中,知道他为人极之虚假。明知是自己出卖老师,怎能说,「拉比,是我么?」(太26:25)
基督的回应
主在言词上,直接毫不隐瞒的表明犹大是叛徒(太26:25)。主也在行动上一方面表明犹大的罪行;另一方面,通过行动向犹大表达爱意,表明对他并无敌意。在犹大人习俗中,主人先给客人首块的饼,表明这客人是被他尊重的。由于犹大卖主的心已非常坚决,故此主便任凭他吧了(约13:27)!
门徒的反应(约13:27至29)
众门徒领悟不到主的意思(约13:28),不明白为何主这样说话。有些门徒误以为主的用意,乃是吩咐犹大去买节期的需用品或去赒济穷人(约13:29)。
犹大的回应(约13:27,30)
由于犹大一直的让魔鬼在他身上留有余地,故此撒但进入他的内心,使他坚决的要出卖主。他「立刻就出去」,实在是无情无义;主虽给与他多次机会悔改,但他仍毫不领情。
事件的总结
从犹大卖主的过程里,看见人跌倒不是一朝一夕的。第一,犹大的跌倒是基于贪财之故(约12:6)。第二,主在犹大心中也没占有重要的地位(太26:14至16),可说是心中无主。第三,犹大的灵性触觉十分弱。门徒彼此对看、对问中,并没有叫他羞愧。主在筵席中的提示、替门徒洗脚所带出的灵训及直斥其过,也没有产生任何作用。第四,犹大多次给魔鬼留地步(路22:3;约13:2,27)。第五,他没有对付自己个人的软弱,以致成为一大破口,使他完全失脚。
主餐的设立(太26:20;可14:17;路22:14至16,24至30)
逾越节之源
这节期源自旧约摩西的时代,逾越节是记念神击杀埃及首生的事件,借此以色列人可脱离埃及为奴之地,复得自由(出12:1至14,43至49;利23:4至5;民9:1至4;28:16;申16:1至8)。
逾越节的传统
在新约时代,逾越节已成为春季一重大的节日。在节期的前夕,犹太人会进行修路及清洁墓穴,为了避免及恐怕在节期内沾了不洁之物。以色列人在家里也要忙于预备,如洗净煮食用具或添置新的器皿。在尼散月十三日,为父的会在家中作检查的工作,看看家中有没有含酵的饼。居住在耶路撒冷的犹太人,会预备接待前往圣城过节的同胞,因为每一个家庭皆有责任接待客旅。以色列人会在十四日购买一只羊羔,随后带往圣殿奉献给神,只把羔羊的脂油及血献上,其余部分,则带回家里,用石榴树的柴烧烤。各人穿着最上好的衣服,好像要远行一般。烤熟的羊肉要卧下吃,表征着神赐给他们安息。逾越节的礼仪由父亲主持,一连串的问题则由家中最年幼的成员发出。所吃的食物包括了无酵饼、苦菜及果酱。这些食物有其属灵的意义及象征,无酵饼表征以色列人是急促的离开埃及地,没有时间让酵发起来,以致要吃无酵饼。苦菜是代表艰苦,说明昔日为奴的痛苦。由于果酱的颜色如同泥灰般,回忆在埃及制砖的苦况。在礼仪中以四杯的红酒作为记念及感恩之用,接着七天会继续吃无酵饼及献祭。时至主耶稣的时代,记念逾越节的仪式也变得颇为繁复,当中可分为十六个步骤:(1)开始时祝福。(2)传开第一杯酒,各人皆喝之。(3)筵席的主人把洗手盆递给各人,洗手后,宣告自己已在礼仪上得以洁净了。(4)主人递给各人一束苦菜吃,提醒他们昔日在埃及是为奴的,并且现今也是被罪恶捆绑的。(5)将逾越节的羔羊及其它食物摆在桌子上。(6)作第二次的祝福,然后再吃苦菜。(7)再次传开酒杯。(8)提问摩西指定的问题(出12:26)。(9)唱赞美诗的前半部(诗篇113及114篇)。(10)主人亲自在饼上放一片羊肉及苦菜,把它卷起后,再蘸在酱汁里,然后递给坐席的人享用。(11)然后各人进食。(12)第三次洗手。(13)传开第三杯酒。(14)作结束的祝福。(15)唱诗歌的第二部份(诗篇115至118篇;部分的以赛亚书)。(16)筵席以传开第四杯酒来结束。
出席的门徒
参与逾越节筵席的是主的门徒,包括了出卖老师的犹大在内(太26:20;可14:17)。
主透露心声
主耶稣在筵席里透露了自己个人的心声,表明这是受害前与门徒最后一次一同守节(路22:15),并且要等到在神的国里才可再次一同守节(路22:16)。
主餐的意义
立约的记号
中东一带的人曾以血立约(出24:6至8)。基督站在牺牲者的地位上,流出自己的血,使新约得以确立起来。
主餐的主旨
主餐与逾越节筵席实在有些相似的地方。逾越节筵席庆祝人免去死亡及神的审判(出12);为要达成如此的果效,羔羊便要牺牲了。耶稣基督就是那逾越节的羔羊,一次献上自己,为全人类死在十架上,叫相信者能免去死亡及审判。换言之,主餐的主旨乃是要叫人回想基督的牺牲及所得的福气,这就是记念之意了(路22:19)。
基督的再来
何谓「喝新的那日子」?简言之,其本质方面是新的。意思就是说,当主耶稣再来时,才会与门徒共享逾越节的筵席。在大灾难结束时,基督便会与圣徒在羔羊的婚筵里坐席(启19:7至9)。
主餐的结束
基督与门徒唱诗后,便前往橄榄山去(太26:30)。
败坏的领袖
设计的人物(太26:3)
设计杀害主耶稣的人物中,包括了祭司长、长老及文士(可14:1)。祭司长是犹太教神与人之间的中保,是替百姓献祭的宗教人物,他们与神应有密切的关系,可是他们不但不能知道主真正的身份,并且还要杀害犹太人的弥赛亚,真是极其可悲。长老是民众的领袖,应深入探索主的真正身份,但他却一概不理,更要在百姓中把主除掉。文士熟读圣经,应从主的言行中,便能发现祂就是旧约所应许的基督,但这批人虽钻研神的话,却不能认出主就是救主。可见这些领袖都是心思昏暗、心眼弄瞎的人。
设计的时间(可14:1)
「过两天是逾越节,又是除酵节。」除酵节及逾越节是犹太人的宗教节期,是记念先祖蒙神救赎的节期,是神圣的日子;而这群宗教领袖竟想杀人,真是叫人毛骨悚然。
设计的地点(太26:3)
这批宗教及民众的领袖齐集在大祭司的院宇里,一同商议把主除掉。大祭司的院宇应是分别为圣的地方,他们竟在这里进行有计划的谋杀。
计谋的内容
他们有三方面的议决。第一,要把主捉拿。第二,要杀害主耶稣。第三,不会在节期中采取行动,这乃是基于政治的因素,恐怕会产生动乱(太26:5)。
计谋的本质
「诡计」(太26:4),可译作「诈术」、「狡猾」、「欺骗」。从这字眼中,看见这群宗教及民间领袖败坏的本质,人民落在这些领导人的手上是极其可悲的。
卖主的犹大(太26:14至16;可14:10至11;路22:3至6)
马太及马可福音的作者,刻意把马利亚所作的美事及犹太卖主的恶事放在一起,成为强烈的对比。
卖主的价钱(太26:15)
犹大为了「三十块钱」(参考马太25:18),是昔日旧约给与奴仆的基本赎价(出21:32)。「银子」可解作「银」、「银子」或「舍客勒」等,由于不能确知其币值,故此不可知道其金额。从记载中,犹大并没有在卖主的事情上与祭司长讨价还价,他似乎是随便以一个价钱把跟随了数年的老师出卖(太26:14至16)。可见主在犹大心目中并没有占任何重要的地位。
犹大的心境(路22:3)
有些人误以为犹大成了神的牺牲品,要借他出卖主,以致主耶稣可为人类成就救赎的工作,这乃是极不合理的看法。神并非定意要犹大出卖主,也不是利用他成为达成救恩的工具,否则神便没有资格来审判犹大。撒但进入了犹大的心(路22:3),并不是一朝一夕的事,他一向给魔鬼留地步,基于贪财,也曾盗用公款(约12:6)。这是贪财为万恶之根的明证(提前6:10),也因此叫他全然跌倒。
第五个转捩点
「耶稣说完了这一切的话」,在本书内出现了五次,乃是五个不同的转捩点(太26:1)。
妇人献上香膏
马利亚向主献上香膏,与犹太宗教领袖图谋恶计及犹大的卖主,成为很大的对比。
3)「尽心行道」“Exercise” (X)
iEXP 查经法
犹大与妇人
犹大与马利亚的事件,皆与钱银有关;可是,两者的出发点是不同的。前者是卖主的行动,后者乃是爱主的表现。
为主献香膏
马利亚为主献上极其贵重的香膏;在我们的生命里,有否为主献上一切贵重的东西呢(太26:7)?
基督与主餐
主餐对信徒来说,其意义是十分重大的。我们有没有看重呢?
4)「勇敢见证」 “Proclaim” (P)
通过操练真理,信徒必然可经历神。当研经者经历到神及明白真理后,我们便应效法初期教会的信徒勇敢的向非信徒及信徒作见证。通过口传的方式,向未认识耶稣基督的朋友见证主是又活又真的神,也以此来建立主内信徒。iEXP查经法的第四步是「勇敢见证」 “Proclaim”。
iEXP 查经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