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门徒的代价(太19:16至30)

16有一个人来见耶稣说:“夫子,我该做什么善事才能得永生?” 

17耶稣对他说:“你为什么以善事问我呢?只有一位是善的。你若要进入永生,就当遵守诫命。” 

18他说:“什么诫命?”耶稣说:“就是‘不可杀人,不可奸淫,不可偷盗,不可作假见证,

19当孝敬父母,又当爱人如己。’ ” 

20那少年人说:“这一切我都遵守了,还缺少什么呢?” 

21耶稣说:“你若愿意作完全人,可去变卖你所有的,分给穷人,就必有财宝在天上;你还要来跟从我。” 

22那少年人听见这话,就忧忧愁愁地走了,因为他的产业很多。

23耶稣对门徒说:“我实在告诉你们:财主进天国是难的。

24我又告诉你们:骆驼穿过针的眼,比财主进神的国还容易呢!” 

25门徒听见这话,就希奇得很,说:“这样谁能得救呢?” 

26耶稣看着他们说:“在人这是不能的,在神凡事都能!” 

27彼得就对他说:“看哪,我们已经撇下所有的跟从你,将来我们要得什么呢?” 

28耶稣说:“我实在告诉你们:你们这跟从我的人,到复兴的时候,人子坐在他荣耀的宝座上,你们也要坐在十二个宝座上,审判以色列十二个支派。

29凡为我的名撇下房屋或是弟兄、姐妹、父亲、母亲、儿女、田地的,必要得着百倍,并且承受永生。

30然而,有许多在前的,将要在后;在后的,将要在前。 (太19:16至30)

1)「仔查看」 “Eye” 

iEXP 

1难道主耶稣也赞成人是靠行为得救吗(太19:17)?

2这少年人果真遵守了一切的诫命吗(太19:20)?

3何谓完全人呢(太19:21)?

4什么是「鍼的眼」(太19:24)?

2)「小心解“Expound” (E) 

iEXP 

主被人求(太191622;可101722;路181823

被人求

主的

「良善的夫子」,由于有些古卷有良善的字眼,而有些则没有这个词汇;故此,译本均有不同的翻译。「夫子」,可解作主、老师、主人等意思。从这个称呼来看,这人视主耶稣为老师,视祂为一位被人尊崇的拉比。

人的问题

「我该作什么善事、才能得永生。」(太19:16)这人十分诚恳,但他对于救恩的见解,其焦点是放在行为上,而不是信心上。那时代的犹太人,多持如此的见解。

主的回答

什么是好的

「你为什么以善事问我呢、只有一位是善的、你若要进入永生、就当遵守诫命。」(太19:17)由于英王钦定本及新英王钦定本所采用的抄本,有异于别的译本;故此,其翻译与别的译本有很大的差距。新英王钦定本的翻译是:「为何称我为良善呢?除了神之外,没有人是良善的。」其它不少的翻译,所带出的意思,大致上是如此:「为何问我什么是好的?只有一位是好的。」

是美善的

从主耶稣的回答里看见祂期望这人能细心思量,只有神才是美善的,并且祂就是神。

得救的方法

律法如同镜子一样(雅1:22),让我们看见自己的本相,借此使我们知道,人根本没有能力可完全的遵行律法(罗3:20)。骤眼看来,似乎主耶稣是在倡导单靠遵行律法便可换取永生的道理,但事实并非如此。如此的说法,为要叫人能真正认识自己的本相,知道自己是无法可完全遵行律法的;借此叫人知罪。

人的回

从这人的回答里看到也许他误以为遵守某些诫命,便可确保自己能得着永生(太19:18)。

主的回答(太191819

立的原因

律法决不是使人得着救恩的媒介。神把它赐给得蒙救赎的子民(出19:4;20:2),借此叫其子民能履行祭司国度及圣洁国民的职责(出19:6)。某学者则指出,神把律法赐给以色列人,有以下几个重要的原因:

彰显祂的荣耀及圣洁(申5:22至28)。

显出人的罪性(罗7:7,13;提前1:19;雅1:22至25)。

显示以色列为祂的选民,把他们与列国分别出来(诗147:19至20;弗2:11至17;徒15)。

让以色列享有敬虔渡日的标准,借此使他们能承受地土及福气(申4:1;5:29;师2:19至21)。

预备以色列迎见基督的降临(加3:24)。

以预表及礼仪来阐释基督及其工作(来8至10章)。

的重

神与人的部分

十诫,其原意是「十个字」。它乃是以色列信仰及公民的中心,分为两个不同的部分。首四条诫命是属于以色列与神的关系,而其余六条则是属于社交层面的。

神子民的行

十诫是神子民在行事为人于「信仰」、「敬拜」、「崇敬」、「时间」、「权柄」、「生活」、「纯洁」、「物业」、「舌头」及「满足」的准则。

的分

参照奥古斯丁的见解,罗马天主教会及信义宗教会把出埃及记20:2至6节视作第一条诫命,而把十七节一分为二,成为两条不同的诫命。大部分更正教的分法,乃是如下:第一条诫命(出20:3),第二条诫命(出20:4至6),第三条诫命(出20:7),第四条诫命(出20:8至11),第五条诫命(出20:12),第六条诫命(出20:13),第七条诫命(出20:14),第八条诫命(出20:15),第九条诫命(出20:16),第十条诫命(出20:17)。

遵守

这少年人追问主耶稣,究竟要遵守什么诫命,才可确保自己享有永生呢?主耶稣便从十诫里列举了几条的诫命(太19:18至19)。「不可杀人」,即第六条诫命(出20:13);「不可奸淫」,即第七条诫命(出20:14);「不可偷盗」,即第八条诫命(出20:15);「不可作假见证」,即第九条诫命(出20:16);「当孝敬父母」,即第五条诫命(出20:12)。而「又当爱人如己」,则是出自利未记十九章十八节的地方。除了第十诫之外,主耶稣列举了第五至九条的诫命。祂特意加上「又当爱人如己」这句说话,因为这是十诫第二部分的要点。为何主耶稣没有引述第十诫,即不可贪心的教训?我们真是没法知晓。值得留意的是,这少年人拥有很多的产业,成为他跟随主耶稣的拦阻(太19:22)。换言之,贪心或贪财乃是这人的致命伤。这人误以为他已遵守了一切的诫命,但却没有想到,第十条诫命正显出他的不是来。

人的反

少年人深信自己遵守了这些诫命,但仍然觉有不足之处,便想从主耶稣身上得着出路(太19:20)。

主的回答(太1921

完全

主耶稣要求这少年人作完全人,意味着他并不是完全的。

需要舍己

基督提醒这人,若要作完全人的话,便可变卖一切来救济穷人。贪财乃是这人的问题,拦阻他得着救恩。假若要得着拯救的话,便要为信仰付上代价。甘愿舍己来跟随基督,说明相信者的信心是真诚的。

背律法

不肯舍弃巨富来救助穷人,说明这人并没有真正遵行所有的诫命。金钱乃是这人的第一位,而不是神自己;显示他也违反了第一条诫命的嘱咐。简言之,这人根本没有达到神律法的要求,证明他需要主的救恩。

人信心

这少年人所关注的,乃是诫命的字句而已,因而忽略了神与人的关系。现今主耶稣呼召这人起来跟随祂,意味着他所需要的,乃是借此信心来接受基督是主,与祂建立个人的关系。

人的反

听见主的回应,这人便即时显得忧忧愁愁,并且拂袖而去,因为他的家财甚多(太19:22)。

主教导门徒(太192327

基督的宣告(太192324

宣告

主耶稣清楚的向门徒表示,财主进天国乃是天大的难事(太19:23)。

比喻

有人认为鍼的眼是耶路撒冷或某处城门的名称,但这种见解实在有商榷的地方。在犹太拉比的著作里,大象穿过鍼眼乃是没有可能的比喻。而这里的鍼,乃是用来缝纫的鍼。主耶稣如此说话,为要强调财主得进天国的可能性,乃是十分低的,因为金钱成为他们最大的障碍。

徒的反(太1925

听见其老师的宣告,门徒便知道金钱乃是人得救的障碍物。既是这样,那么谁能得救呢?

基督的回(太1926

虽然财主得救绝不容易,但主对没有否定他们得救的可能性。在人看来是困难的,但若是神施行拯救,财主也可得着拯救。

彼得的反(太1927

彼得口直心快的性格,在此再次表露无遗。他向主耶稣表示,门徒已为老师撇下一切,付出如此的代价,将来究竟可换取什么呢?

基督的总结(太192830

使徒的赏赐

的意思

「复兴」这个词汇在犹太人的信仰里,与死人复活及世界的更新有关。参照上文下理的意思,这里是预告弥赛亚前来把世界更新。故此,新英王钦定本直译作「更新」、有些则意译作「更新的创造」及「世界的重造」等。

时间

究竟复兴在何时发生呢?当耶稣基督再来时,于千禧年国度里,万有不但得着更新,并且祂与十二使徒一同审判以色列(参考启21:12至14)。虽然新天新地还未降临,但千禧年的地土是远超过现今堕落及未蒙救赎的世界的。

赏赐

在五旬节之前,马提亚取代叛徒犹大作使徒的位份(徒1:26)。十二使徒为主撇下房产及远离亲人,但将来必得着补偿。他们不但能与主一同审判以色列,并且可享受永远的生命(太19:29)。

信徒的赏赐

凡为主耶稣付上代价的信徒,祂不但应许他们可得着永生,并且能享有许多的报酬(太19:29)。

得救的次序

「然而有许多在前的将要在后、在后的将要在前。」(太12:30)在葡萄园的比喻里,类似的说话也有出现过(太20:16)。也许信徒会作出如此的假设,先与基督建立关系的人,必能有更大的赏赐;可是,如此的见解是错误的,因为各人得救的机会是平等的。虽然经文没有明说,但我们可以确定的是,犹太人是最先蒙召的,本可最早享有基督的救恩;可是,他们基于硬心的缘故,力拒福音的真理,叫他们比外邦人更迟的接受救恩。本来在前的,现今反却在后了。反过来说,外邦人本是在后边的,现今却反在前头了!

少年

这少年人不但有钱,也享有地位,因为路加福音告诉我们,这人是拥有官职的(路18:18)。

在犹太人的眼中,视介乎二十四至四十岁的男人为少年人。

自信

步入十三岁,犹太男孩子便成为「律法之子」,开始履行遵守律法的责任。从这位少年人的回答,看见他是极自信的,深信自己已遵行了一切的诫命。

心愿

虽然这位年轻人拥有世上的金钱及权力,但仍想得着属灵的好处,期望可抓紧得着永生的确据(太19:16)。

从这人的回答里,看见他是颇为自满的,显出他在灵性上是有很大的欠缺(太19:20)。

从马可福音的记载,我们看见这位少年人飞奔而来,并且跪在主的跟前,显出这人想得着永生的确据的心,乃是十分迫切的。虽然这人显来自信自满,但另一方面,他是极其谦卑的(可10:17)。

听见老师的宣告,门徒便显得惊讶不已。如此的反应是可以理解的,也许他们误以为跟随主的人,决不可拥有任何的财富。其实他们不明白这位有财有势的年轻人,乃是被金钱占有心中的首位,并且误以为能靠守律法而巩固自己在天国里的席位(太19:25)。

彼得

彼得存着好奇的心,发出这个提问(太19:27)。在此,再次看见彼得人性的一面。他很想从主的回答里,得知为老师付出代价而得的奖赏。

难进

「难」,在新约圣经内,只有在这里及其它两处同样的故事里出现,总共出现了三次。财主进天国之难,差不多是没有可能的,难怪主耶稣接着说:「我又告诉你们、骆驼穿过鍼的眼、比财主进 神的国还容易呢。」(太19:23)

鍼眼之意

有人认为「鍼眼」是位于耶路撒冷极细小的城门。如果要骆驼进入城内,人家便要把货物御下,然后让牠用膝盖爬进去。可是,在历史及考古学的文献里,却从来没有这样的城门出现过。这里应是指用来缝纫的鍼,而其它的解释乃全属揣测而已。3)心行道」 “Exercise” (X) 

iEXP 

律法的功用

律法的功用之一,乃是叫人知罪(罗5:20),借此让人知道无法靠行为得救(罗3:27)。这位既年轻、又有财有势的官,误以为自己已遵行了一切的诫命(太19:20),其实却没有在律法的光照下,看见自己的本相。各位,我们在圣经的亮光中,有没有看见自己的瑕疵及罪污呢?

靠恩才得救

罪人根本就无法可靠行为得救,或以善行来取悦创造万有的主宰。我们各人的义行,在神眼中都好像污秽的衣服,并没有什么可夸的地方(赛64:6)。

世人的自信

这位有财有势的人,也许有点敬虔的心,但从其言词中,不难发现他过份自信了(太19:20)。不错,人需要有适量的自信心,但过份有自信的人,便会成为这人的盲点,叫他不能目睹自己的问题。我们又如何呢?

世人的自

此外,这人显来十分自满,误以为自己已能遵守一切的诫命了(太19:20)。自满的人很难进步,也难以有所突破。

要作完全人

「完全人」,在此可解释作达至人的正直及美德之意。「完全」,乃是第一流的状态,乃是神一早既定及要求人去履行的。这位少年的官,没有自知之明,不晓得自己根本无法可达至律法极高的要求。此外,一心一意的归向基督乃是神一早既定的旨意,如此才可叫人完全。财富成为这人的障碍,拦阻他起来跟从基督(太19:21)。未信主的朋友,你愿意为完全人吗?信徒们,我们既被主称义,得以称为完全,我们的行为与所蒙的恩相称吗?

人的不完全

从主耶稣的回答中,显示这人是不完全的。主的说话像一面镜子,让人看见自己的本相(太19:21)。

主的

财富可成为多人的绊脚石,叫人家难以进入天国(太19:22)。对信徒来说,它也可成为人灵性进步的拦阻。

信徒的代价

跟随主是要付上代价的(太19:21,27,30),因为主的福音不是廉价的。此外,主用自己来救赎我们,我们应作出适切的回应。

将来奖赏

信靠及跟随主的人,或许在今生有所损失,但将来主必亲自作出补偿(太19:29)。

在前必在后

主耶稣所讲的似乎有点矛盾,但却是一种属灵的定律(太19:30)。

4)「勇敢见证 “Proclaim” (P) 

通过操练真理,信徒必然可经历神。当研经者经历到神及明白真理后,我们便应效法初期教会的信徒勇敢的向非信徒及信徒作见证。通过口传的方式,向未认识耶稣基督的朋友见证主是又活又真的神,也以此来建立主内信徒。iEXP查经法的第四步是「勇敢见证」 “Proclaim”。

iEXP 

Leave a Reply

Fill in your details below or click an icon to log in:

WordPress.com Logo

You are commenting using your WordPress.com account. Log Out /  Change )

Twitter picture

You are commenting using your Twitter account. Log Out /  Change )

Facebook photo

You are commenting using your Facebook account. Log Out /  Change )

Connecting to %s

This site uses Akismet to reduce spam. Learn how your comment data is process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