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君王的宪章〈六〉(太7:1至12)

1你们不要论断人,免得你们被论断。

2因为你们怎样论断人,也必怎样被论断;你们用什么量器量给人,也必用什么量器量给你们。

3为什么看见你弟兄眼中有刺,却不想自己眼中有梁木呢?

4你自己眼中有梁木,怎能对你弟兄说‘容我去掉你眼中的刺’呢?

5你这假冒为善的人!先去掉自己眼中的梁木,然后才能看得清楚,去掉你弟兄眼中的刺。

6不要把圣物给狗,也不要把你们的珍珠丢在猪前,恐怕牠践踏了珍珠,转过来咬你们。

7你们祈求,就给你们;寻找,就寻见;叩门,就给你们开门。

8因为凡祈求的,就得着;寻找的,就寻见;叩门的,就给他开门。

9你们中间谁有儿子求饼,反给他石头呢?

10求鱼,反给他蛇呢?

11你们虽然不好,尚且知道拿好东西给儿女,何况你们在天上的父,岂不更把好东西给求他的人吗?

12所以,无论何事,你们愿意人怎样待你们,你们也要怎样待人,因为这就是律法和先知的道理。 (太7:1至12)

1)「仔查看」“Eye”

iEXP 

1何谓「论断」(太7:1,2)?

2为什么门徒不要「论断」人呢(太7:1,2)?

3什么是「圣物」呢(太7:6)?

2)「小心解 “Expound” (E) 

iEXP 

天上的父

主耶稣再次郑重的表明,神乃是门徒在天上的父,意即这里的教训决不是针对普罗大众而言的(太7:11)。

论断人的目的(太715

由于文士及法利赛人视自己为信仰方面的权威,并且以他们的判决当作最高的标准,因而孕育出许多虚假的教训来。主耶稣嘱咐门徒要提高警觉,了解到人的判断力是会失误的。当要评估别人之际,要先看看自己的本相,了解自己的问题所在(太7:5)。

论断人的原因(太715

论断的意思

「论断」(原文编号2919),其基本的意思是分开,然后作出挑选、决定、判决、评定、诉诸法律、寻求公平等意思。在众多的含意中,它乃有定罪之意(约7:51)。不少时候,这个词汇与判刑有关。也许马太是隐瞒的说,唯有神才是那位判刑者,而有罪的人绝对没有资格如此作。

论断的循

量器的比喻

「量器」(原文编号3358),乃是用来量度的工具。主耶稣以「量器」为比喻,意即门徒以什么标准来评估人家时,别人也以同样的准则来评估我们。

的常理

主耶稣不是叫我们对别人完全没有评价或作出任何批评,祂最终的用意是提醒我们:我们怎样论断人,人家也会怎样论断我们,这是一个不变的常理(太7:2)。

人的偏

人眼中的刺

「刺」(原文编号2595),可以解作锯屑的灰尘、刺、细小的木块。

力障

主耶稣为木匠之子,深深知道在工作里,锯屑能吹进眼睛里,不单成为他视力的障碍物,也影响了他判别的能力。我们的主以此作比喻,借此提醒门徒要小心,切勿误以为别人的判决是错的,因为问题可能是基于自己而已(太7:4)。

其眼中的梁木

「梁木」(原文编号1385),即上梁或木板之意。主耶稣在此作了一个有趣的比方:论断别人的人,眼中竟有一块厚厚的木板,完全遮盖了其视线;其实自己判决的能力比别人更加差劲(太7:4至5)。

先解问题

论断人的以为别人眼中有刺,其实自己眼中竟然有梁木,因此理应先来解决自己个人的问题(太7:5)。

善的行

错误的判决产生错误的行为,这正是法利赛人的问题。自义的人,只会看见人家的问题而看不见自己更大的过失,这实在是一种伪善的表现。难怪主耶稣叮嘱作门徒的,要小心作出判断,切勿带着歧视的心态来评估别人(太7:5)。

人正确的估(76

比喻(太76

作的格式

「不要把圣物给狗,也不要把你们的珍珠丢在猪前,恐怕他践踏了珍珠,转过来咬你们。」解经家班斯认为这处主耶稣用了一种特别的写作或表达手法,称之为「交叉式平行」Introverted parallelism或Chiasm pattern,指首末两句的意思是相同的,而中间两句或两点的意思则是类同的。「不要把圣物给狗」应连于「转过来咬你们」。「也不要把你们的珍珠丢在猪前」是连于「恐怕他践踏了珍珠」。

作的背景

「圣物」乃是祭司及其家眷才能享用的祭物(出29:33至34;利22:10至16;民18:18至19),把它给不洁净的动物来吃,实在是难以想象,并且是一种亵渎的行为。在主耶稣的时代里,犹太人所饲养的狗不是宠物,乃是用来牧放羊群的。那时大部分的狗均是野狗,乃是往四处觅食、全身污秽、心里贪婪、性情凶暴、满有疾病的动物,而犹太人就一直视猪为不洁之物,没有把牠们列在饲养牲畜之内,因为牠们是以垃圾维生的野猪。假若人家打扰这些正在觅食的野猪,牠们便会以尖锐的牙及蹄来攻击人。故此,把圣物给狗吃,或把珍珠丢在猪前,乃是极其不合宜的行径。

人的认识

某些人不晓得什么是好是歹,也根本不懂得领情。即使是圣物或珍珠,这类人也绝不会珍惜。借着这个比方,主耶稣扼要的指出,即使你恩待某些人等,他们不单不会领情,却会反过来恶待你(太7:6)。对别人有正确的认识,有助自己作出适当的决定或判决。主耶稣的教训是十分周详的,一方面祂提醒门徒切勿随便批评人(太7:1至5),但另一方面却叮嘱门徒要对人有正确的认识(太7:6)。

待人接物的度(太7712

者的

某学者把太7:1至12分为三个段落,一是「论断与歧视」(太7:1至6),二是「持续的祷告」(太7:7至11),三是「可贵的准则」(太7:12)。另外一位圣经学者同样把这段经文分为三个段落,一是「门徒对别人的态度」(太7:1至6),二是「门徒对神的态度」(太7:7至11),三是「耶稣道德的总结」(太7:12)。

命令的句

在原文圣经内,「祈求」、「寻找」及「叩门」皆是使用命令式的语气(太7:7)。主耶稣借此强调祈求、寻求及叩门是必然会有果效、绝对不会是徒劳无功的。

以祈求比喻

以上的两种讲法,骤眼看来,是颇为有理的;但两者皆忽略了这段经文的上文下理。其实首五节与最后一节乃是前后呼应的,因为整段经文乃是与待人接物有关(太7:1至6,12),中间则介绍某类人等的特性(太7:6),然后以例子加以说明待人接物的基本原则(太7:7至11),最后一节乃是待人接物的总结(太7:12)。主耶稣在这段经文内,把待人接物的原则告知门徒,让他们知道—你怎样待人,别人也会怎样对待你,这乃是人世间的常理(7:7至12)。在第七章一开首,主在切勿论断人的讲论中,便说了以下的一句话,「因为你们怎样论断人,也必怎样被论断;你们用什么量器量给人,也必用什么量器量给你们。」此后又说,「所以,无论何事,你们愿意人怎样待你们,你们也要怎样待人,因为这就是律法和先知的道理。」(7:12)第一至十二节的内容同有一个重点,主要是教导我们应怎样处人,就是你怎样待人,别人也会怎样对待你。

以人世普遍的常理来说明(太778

「祈求」(原文编号154),不一定是向神祈祷,也可指对人的请求。假若不把自己的需要陈明在人的面前,人家怎能满足你的要求呢?如果你不去寻找,怎能满足自己的所求所想呢?假若人呆站在一旁,不去叩门,主人家怎能知道外边有访客呢?主耶稣通过一些人所熟悉的常理,借此解释及强化待人接物的原则

以父如何待孩子来说明(太7911

巴勒斯坦有一种鲶鱼,酷似鳗鱼或鳝鱼,也与蛇相像。当地人家的面包与石头,也有一点相似的的地方。即使地上的父亲不好,也会满足其儿子合情合理的要求,决不会把无益或有害的「不好」(原文编号4190),含有邪恶者之意。主耶稣以此强化祂的言论,表明即使是邪恶的父亲,也会应允其儿子合理的要求(太7:11)。东西给孩子。同样地,人向对方有合理的要求时,别人一定会尝试满足你的请求的。

以父神如何来说明(太711

主耶稣以两个例子来解释待人接物的原则,孩子所发出合理的要求,地上的父亲决不会拒他于千里之外。第二个例证,就是表明父神不单会垂听祂儿女的祷告,并且会把美善的东西赐给其子民的。在此,主借着祷告的例子,凡求告主名的人,祷告必蒙垂听,在祷告里有两方面可解释「你们愿意人怎样待你们,你们也要怎样待人」的道理。向神祷告,表明自己有所缺乏,在至高者面前谦卑下来;同样在人面前谦卑下来,别人自然也会以礼相待。神是乐意听人的祷告,并且会应允人合理的请求;在同一原则下,向人发出合乎情理的请求时,别人多数是会应允的。假若彼此提出合理的要求,而互相能满足人家的需要,磨擦及冲突自然便会减少了!

主耶稣提醒门徒不要论断人(太7:1),并不表示他们有这样的陋习,因为其原文的语气是虚构的,乃是一种假设的讲法。

命令的句

在原文圣经内,「祈求」、「寻找」及「叩门」皆是使用命令式的语气(太7:7)。主耶稣借此强调祈求、寻求及叩门是必然会有果效、绝对不会是徒劳无功的。

不好的父

「不好」(原文编号4190),含有邪恶者之意。主耶稣以此强化祂的言论,表明即使是邪恶的父亲,也会应允其儿子合理的要求(太7:11)。

3)心行道 “Exercise” (X) 

iEXP 

认识自己

普遍人的问题是自己比别人好,自己没有问题,错误乃是别人所导致的。跟随主的人,应进深的认识自己,看清自己的本相,如此才可与别人和睦共处(太7:4)。

金科玉律

「所以,无论何事,你们愿意人怎样待你们,你们也要怎样待人,因为这就是律法和先知的道理。」(太7:12)别的宗教多是如此说:「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可是,如此的学说仍欠积极性,其原则乃是较负面的。但主耶稣根据旧约的指引,清楚扼要的把神的心意勾划出来,乃是待人接物的金科玉律,而它的本质是更加正面及积极的。

4)勇敢见证 “Proclaim” (P) 

通过操练真理,信徒必然可经历神。当研经者经历到神及明白真理后,我们便应效法初期教会的信徒勇敢的向非信徒及信徒作见证。通过口传的方式,向未认识耶稣基督的朋友见证主是又活又真的神,也以此来建立主内信徒。iEXP查经法的第四步是「勇敢见证」“Proclaim”。

iEXP 

Leave a Reply

Fill in your details below or click an icon to log in:

WordPress.com Logo

You are commenting using your WordPress.com account. Log Out /  Change )

Twitter picture

You are commenting using your Twitter account. Log Out /  Change )

Facebook photo

You are commenting using your Facebook account. Log Out /  Change )

Connecting to %s

This site uses Akismet to reduce spam. Learn how your comment data is process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