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那时,有施洗的约翰出来,在犹太的旷野传道,说:
2“天国近了,你们应当悔改!”
3这人就是先知以赛亚所说的,他说:“在旷野有人声喊着说: ‘预备主的道, 修直他的路!’ ”
4这约翰身穿骆驼毛的衣服,腰束皮带,吃的是蝗虫、野蜜。
5那时,耶路撒冷和犹太全地,并约旦河一带地方的人,都出去到约翰那里,
6承认他们的罪,在约旦河里受他的洗。
7约翰看见许多法利赛人和撒都该人也来受洗,就对他们说:“毒蛇的种类!谁指示你们逃避将来的忿怒呢?
8你们要结出果子来,与悔改的心相称。
9不要自己心里说:‘有亚伯拉罕为我们的祖宗。’我告诉你们:神能从这些石头中给亚伯拉罕兴起子孙来。
10现在斧子已经放在树根上,凡不结好果子的树,就砍下来,丢在火里。
11我是用水给你们施洗,叫你们悔改;但那在我以后来的,能力比我更大,我就是给他提鞋也不配。他要用圣灵与火给你们施洗。
12他手里拿着簸箕,要扬净他的场,把麦子收在仓里,把糠用不灭的火烧尽了。“
13当下,耶稣从加利利来到约旦河,见了约翰,要受他的洗。
14约翰想要拦住他,说:“我当受你的洗,你反倒上我这里来吗?”
15耶稣回答说:“你暂且许我,因为我们理当这样尽诸般的义。”于是约翰许了他。
16耶稣受了洗,随即从水里上来。天忽然为他开了,他就看见神的灵仿佛鸽子降下,落在他身上。
17从天上有声音说:“这是我的爱子,我所喜悦的。” (太3:1至17)
1)「仔细查看」 “Eye”
iEXP 查经法
1何谓天国(太3:2)?
2究竟什么是悔改呢(太3:2)?
3为何马太福音的作者要提及施浸约翰的服饰及所吃的食物呢(太3:4)?
4为什么施浸约翰要责备法利赛人及撒都该人呢(太3:7)?
5「圣灵与火」有什么意思(太3:11)?
6簸箕是什么(太3:12)?
7为何耶稣基督要接受浸礼呢(太3:13)?
8施浸约翰不肯替耶稣基督施浸,原因何在(太3:14)?
2)「小心解释 」“Expound” (E)
iEXP 查经法
圣父
在耶稣基督接受浸礼之际,圣灵仿佛鸽子的降下来,父神在天上说:「这是我的爱子,我所喜悦的。」虽然圣经没有「三位一体」的词汇,但却有「三位一体」的真理。在新约圣经马太福音的开首,圣父、圣子及圣灵同时出现在人的面前,表明三者均有不同的位格。
圣子
耶稣基督拥有许多的头衔,而多数是与其任务有关的,但神的儿子则与任务无关,却借此说明祂所拥有的身份及与神的关系。
天然的头衔
在新约圣经内,称耶稣基督为神之「子」(原文编号5207)共有三十七次。这个特殊的头衔决不是在基督出生、道成肉身、复活及被提升到父神的右边后才有的,这绝不是祂的职位,乃是救主天然的头衔。
与父神同等
称基督为大卫的儿子,其重点是放在祂人性的一面。以神的儿子来称呼救主耶稣,其焦点是专注在祂的神性上。基督拥有儿子的头衔,说明祂是与父神为同等的。通过这个称号,让我们知道耶稣基督是神。神只有一位,但祂却是三位一体的。神不是有三位,但却有三个不同的位格,而耶稣基督则身处于第二个的位格里。
末后的君王
有圣经学者视基督的浸礼为神的委派,按照昔日的应许,必有君王由大卫而出,拣选祂为末后的君王。
基督的浸礼
约翰的浸
「浸」(原文编号907),这个字眼沿用在漂布的行业里,人家先把未经处理的布匹漂白,然后才把它浸入颜料中。在犹太人的思想中,「浸」与洁净及奉献扯上关系,借此说明其新的身份及新的关系。施浸约翰呼召人悔改,借此为基督的工作铺路,因为约翰的浸礼是指着那将要来者,要以圣灵与火替人施浸(3:11)。
圣灵与火
对犹太人来说,「圣灵的浸」并不算新奇,因为类似的观念可溯源自旧约圣经(结36:25至27;39:29;珥2:28)。有些学者视圣灵与火的浸有双重的意思,意即圣灵是专为义人而设,而火则是为不肯悔改的人所存留的。簸箕是分开谷粒与糠秕的工具。由于糠秕较谷粒轻,当人家把两者用簸箕抛起来,风便把较轻的糠秕吹走,而谷粒便掉在地上,可以把它收藏起来。有学者指「不灭的火」与末后的审判及地狱有关(太3:12)。换而言之,火与簸箕皆会有审判的意味,意即弥赛亚必要作筛选的工作,把无用或没有生命的剔除,让拥有新生的人得以进入其国度里。施浸约翰预告弥赛亚的工作,目的是提醒人要及早回转及悔改。
受浸的解释
至于主耶稣为何接受施浸约翰的浸礼,学者皆有不同的见解,综合来说可有以下的五种解释:
顺服论
这派学者认为耶稣基督是完全顺服父神的儿子或仆人,而浸礼只是其中的一种表现而已。
代死论
有人视浸礼为耶稣基督死亡的象征,通过死使祂得称为「义仆」(赛53:11),也为世人换取了义。
仆人论
这种讲法与「顺服论」相似,而「尽诸般的义」即作完全降服,作蒙神所喜悦的仆人(赛42:1)。
认同论
有圣经学者指出主耶稣接受浸礼,目的是要认同施浸约翰的信息或认同犹太敬虔者的需要。
尽义论
有学者认为主耶稣如此作,目的是为要满足犹太人于义方面的要求。这里所谈论的义,有别于保罗所谈及的,而却是犹太人以行为来彰显的义。在犹太人的心目中,有三方面他们必须在一生内实行出来的,分别是割礼、献祭及洁净礼。唯有能遵行以上的要求,犹太人认为这等人才可成为「恩约团体」,以致得享神约内的福分。
综合论
以上的几种见解,各有所长,亦各有不足之处。某些理念不是源自圣经的,乃全属人的臆测,因为上文下理没有清楚交待「尽诸般的义」之解释。但可以肯定的是,耶稣基督是无罪的,祂不用认罪悔改。此外,在基督正式公开传道前(太4:17;路4:15),祂便在众人面前接受施浸约翰的浸礼。再者,当主接受浸礼时,父神宣告基督是祂的爱子,并且圣灵从天而降在基督的身上,证明基督果真是受膏者,意即耶稣基督就是犹太人的弥赛亚。
圣灵
在场的人均可听见在天上的声音,也可亲眼目睹圣灵如同鸽子的降下来,他们是目击的见证人(太3:16)。一个是可听见的表记,另外一个是可看见的表记,两者皆印证基督就是弥赛亚王。
施浸约翰
约翰的意思
「约翰」(原文编号2491),源自希伯来文。在新约时代,约翰是一个非常普及的犹太人名字。它的名义是耶和华是恩慈的。人家把「施浸者」的绰号加在约翰的身上,因为施浸已成为他极其显注及重要的工作。
约翰的所在
施浸约翰在犹太的旷野传道不单不寻常,也绝不是意外(太3:1)。从新约背景的资料来看,我们知道那时犹太教已变成仪文化、世俗化、虚假化及表面化。换句话说,那时犹太教已成为有名无实的信仰。故此,借着施浸约翰的事奉,呼召人离开大都会的繁嚣,并且远离虚假信仰的中心,前来旷野听他的讲道。更值得我们关注的是,远赴前往听施浸约翰讲道的人,大多是有心追寻信仰的人。
约翰的身份
马太福音清楚交待了施浸约翰的身份及工作,他乃是弥赛亚的先锋,预先替犹太人的王预备前路(太3:3),应验了先知以赛亚的话(赛40:3)。
约翰的服饰
从施浸约翰的装扮来看,乃是昔日贫穷人的衣着,也与旧约时代以利亚先知的打扮极其酷似(王下1:8;参考玛4:5)。
约翰的食物
蝗虫乃是大形的蚱蜢,现今中东一带仍视它为食物。顾名思义,野蜜就是野外的蜂蜜。两者皆是贫人住在野外的主要食粮。
约翰的信息
悔改的信息
「悔改」(原文编号3340),乃是个人生命的改变,意即在罪及公义方面,于态度及思想上作出彻底的改变。更有学者指出,「悔改」不单只是遗憾或悲伤,并且它常常含有由错转为对、离开罪恶而转向公义之意。此外,值得关注的是,施浸约翰所使用的语气是命令式的,意即人根本没拣选的余地。
天国的信息
旧约的背景
早在诗篇及但以理的言论内,早就提及有关天国的信息,证明它乃是一个旧约时代的观念。
天国的意思
在马太福音内,「天国」合共出现了三十二次。唯有马太福音使用「天国」这名词,而其它三本福音书则采用「神国」的词汇。马太福音的写作对象是犹太人;故此,使用「天国」来取代「神国」,在犹太人的世界里是可以理解的,因为他们是试图尽量避免谈及神(耶和华)的名字。换句话说,「天国」是「神国」的同义词(参考太19:23至24)。
两个的层面
外在的国度
在福音书内,分别提及外在及内在的国度。在广义来说,任何承认神的人皆可被列入这国度里。在撒种的比喻里,主耶稣分别论到真实及肤浅的信徒(太13:3至23)。接着在下一个比喻里(太13:24至30),主又论到好种(真信徒)及稗子(假信徒)的比喻。这乃是外在的国度,因为人无法看透别人的内心,借此来分辨真伪。
内在的国度
唯有那些接受施浸约翰所宣讲的信息,意即悔改归正的人,才可被列在内在的国度里。神掌管外在及内在的国度,并且在祂必定会在所定规的日子里来分辨信徒的真伪,现今却容让那些假冒者暂时置身在其国度中而已。
五个的阶段
预告的阶段
在但以理书内,但以理预告神国度的彰显。
现今的阶段
第二阶段就是现今的国度,即施浸约翰及主耶稣所预告的国度。
过渡的阶段
由于以色列国坚拒耶稣基督为弥赛亚,便把神国度降临的时间押后了,直等到祂复临在地上之际才可实现。在这过渡的期间,主耶稣掌管那些接受祂为救主及主的人心(参考罗14:17)。
显现的阶段
第四个阶段是显现的国度,这就是千禧年的国度。
永远的国度
最后的一个阶段,就是神永远的国度。
约翰的浸礼
不是利未人的洁净礼
在利未记里,分别提到水有洁净的能力,以色列人及大祭司均要以水来洁净自己(利14:7;15:8;16:4)。可是,犹太人的洁净礼不是一次过的,有别于施浸约翰的浸礼。
不是爱色尼的洁净礼
自从发现死海古卷后,有学者把昆兰一带爱色尼派(禁欲主义者)的洁净礼与施浸约翰的浸礼扯在一起来讲。施浸约翰的浸礼绝对不是这个犹太教的教派之洁净礼,因为爱色尼派的洁净礼是不断重复的,他们一天数次或每小时的进行洁净礼。
不是外邦人入教仪式
当外邦人要归信犹太教时,拉比会替外邦人施行浸礼,但绝对不会为自己的百姓这样作。
源自施浸约翰的浸礼
施浸约翰的浸礼有别于割礼,如此认罪悔改的浸礼乃是源自他自己的。犹太人皆是神的选民、亚伯拉罕的后裔及盟约的子孙,但竟然要如同外邦人归信犹太教一般,要公开接受施浸约翰的浸礼。由此可见,这群甘心乐意接受浸礼的人是何等的谦卑及真诚。
约翰的责备
毒蛇的种类
在旧约的律法里,毒蛇不单被视为不洁,也不会蒙神悦纳,并且可把触摸之物变成不洁。施浸约翰如此说话,不单直接责备法利赛人及撒都该人的不是,也指控他们能危害及沾污别人(太3:7)。此外,约翰更毫不客气的表示,这批宗教人士也难逃将来的审判,并且表示他们必须及时悔改。
悔改的果子
真心的悔改是源自内心的,并且会生发出适切的行动来(太3:8)。
肉身的关系
法利赛人及撒都该人自恃,误以为自己是亚伯拉罕的后裔就能进天国。施浸约翰在此毫不留情,也不徇他们的情面,直指他们的不是及狂傲,可见他拥有神先知无畏的精神。
生动的比喻
在每年完结收割的季节时,农夫便会四出寻找不结果子的葡萄树及其它树木,把坏死的枝子修理及切除。现今施浸约翰把一幅人家熟悉的图画,放在这群自义的宗教领袖面前。一方面警告他们,另一方面提醒他们要尽早悔改(太3:10)。
约翰的预告
在施浸约翰的预告里,群众得知将来必有一位比他更大的神仆之出现,不但其能力比他大,并且其工作的性质也完全不同。简单而论,耶稣基督才是审判者(太3:11至12)。
约翰的谦卑
在两约之间,神没有兴起先知来替祂说话,这沉默期间共有四百多年。在新约时代,神兴起了施浸约翰为祂的代言人,成为划时代的工人,但他竟表示连替基督提鞋也深感不配(太3:11)。
约翰的听命
施浸约翰原先是拒绝替基督施浸的,因为他觉得自己不配如此作,但听见基督的解释后,便立刻依从,可见他是极其听命的(太3:15)。
受浸群体
真心悔改的人
有一群真心认罪悔改的人远赴犹大的旷野地,为要借着接受约翰的浸礼,公开表明自己有悔改的决心(太3:6)。
倚靠关系的人
法利赛人
法利赛人不单是自义的宗教群体,也是高举律法主义的孤立主义者,对别的教派毫不尊重,因为自视过高,认为自己拥有高人一等的灵性。
撒都该人
撒都该人宣称摩西律法是他们至高及唯一信仰的权威,但在骨子里他们却是超级的新派分子。以上两派的宗教人士,不一定是前来接受施浸约翰的浸,因为原文是「来」(原文编号2064),换句话说,这里也可解释作观礼的意思,正是某些英译本所带出的意思。无论他们究竟有没有前来受浸,施浸约翰却把握这次的机会,在众人面前责备这些宗教人士。
三位一体的真理
圣父、圣子及圣灵一同出现在这次历史性的浸礼里。众人均可听见父神在天上的声音,并且可亲眼目睹圣灵从天上的降临,借此公开认可及宣告基督为父神的爱子。
真心与假意之别
前来接受施浸约翰的浸礼者,有些是出自真心,有些却出自假意。法利赛人及撒都该人自义自恃,存着不信的恶心、不思悔改的心前来受浸或观礼。照样,在现今的教会圈子内,仍会有这两类人接受浸礼的。
3)「尽心行道 」“Exercise” (X)
iEXP 查经法
真心的悔改
有人指出自真心的悔改必须有三个的发现:第一,对罪恶的认知;第二,产生痛苦及悲伤的感觉;第三,改变心意的决定。
基督的先锋
施浸约翰传讲悔改的信息,也让人接受悔改的浸礼来表明他们悔改的决心。约翰是基督的先锋,预备人心接受基督。我们可否成为主耶稣的先锋,叫人接受祂为救主呢?
勇敢的事奉
施浸约翰不怕强权,也不徇人的情面,我们又如何呢?
4)「勇敢见证」 “Proclaim” (P)
通过操练真理,信徒必然可经历神。当研经者经历到神及明白真理后,我们便应效法初期教会的信徒勇敢的向非信徒及信徒作见证。通过口传的方式,向未认识耶稣基督的朋友见证主是又活又真的神,也以此来建立主内信徒。iEXP查经法的第四步是「勇敢见证」 “Proclaim”。
iEXP 查经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