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被钉十架(太26:1至2;可14:1上;路22:1)
主耶稣在较早前已透露有关祂再来及将要成就的事,为要引进神永远的计划(参考约翰福音19:30;启示录11:5),基督必定要走上十字架的路。在此,主预告祂的被害,意即「神的羔羊」快要被杀献为祭了(太26:1)。
2) 领袖的计谋(太26:3至5;可14:1下至2;路22:2)
设计的人物(太26:3)
设计杀害主耶稣的人物中,包括了祭司长、长老及文士(可14:1)。祭司长是犹太教神与人之间的中保,替百姓献祭的宗教人物,他们与神应有密切的关系,不但不能知道主真正的身份,并且还要杀害犹太人的弥赛亚,真是极其可悲。长老是民众的领袖,应深入探索主的真正身份,但他却一概不理,更要在百姓中把主除掉。文士熟读圣经,应从主的言行,便能发现祂就是旧约所应许的基督,但这批人虽钻研神的话,却不能认出主就是救主。可见这些领袖都是心思昏暗、心眼弄瞎的人。
设计的时间(可14:1)
「过两天是逾越节,又是除酵节。」除酵节及逾越节是犹太人的宗教节期,是记念先祖蒙神救赎的节期,是神圣的日子这群宗教领袖竟想杀人,真是叫人毛骨悚然。
设计的地点(太26:3)
这批宗教及民众的领袖齐集在大祭司的院宇里,一同商议把主除掉。大祭司的院宇应是分别为圣的地方,他们竟在这里进行有计划的谋杀。
计谋的内容
他们有三方面的议决。第一,要把主捉拿。第二,要杀害主耶稣。第三,不会在节期中采取行动,这乃是基于政治的因素,恐怕会产生动乱(太26:5)。
计谋的本质
「诡计」(太26:4),可译作「诈术」、「狡猾」、「欺骗」(原文编号1388)。从这字眼中,看见这群宗教及民间领袖败坏的本质,人民落在这些领导人的手上是极其可悲的。
3) 君王被膏(太26:6至13;可14:3至9;约12:2至8)
被膏的时间:根据约翰福音的记述,主是在逾越节前六天被膏的(12:1)。若参照马太及马可福音的话,被膏的事件似乎有点不相合的地方(参考马太26:2;可14:1),因为似乎被膏的事是发生在逾越节的前两天,其实符类福音与约翰福音的记载是绝对没有矛盾之处。第一,马太及马可根本没有把时间记下。第二,两本福音书的事件不是按事件的先后写成。第三,马太及马可福音书的作者把领袖的恶行及马利亚膏主的美事同列,作出一个鲜明对比,显出领袖的丑陋。换句话说,这两本福音书是按照「属灵次序」把事件记录,与约翰依照事件天然次序的记述不同。
被膏的地点
事件是发生在伯大尼长大痲疯的西门家里(太26:6;约12:1)。伯大尼是位于耶路撒冷的东面,橄榄山坡的南边。
现场的人物
不同的反应
目睹这件美事的有许多人,但各有不同的反应。有关人物有长大痲疯的西门(太26:6;约12:2)、拉撒路(约12:2)、马利亚(太26:7;可14:3;约12:3)、门徒(太26:8至9;可14:4;约12:4)及主耶稣。
爱主的行动
马利亚把玉瓶打破,用香膏浇在主的头上(可14:3),并且又用香膏以自己的头发擦在主的脚上(约12:3),这是爱主的行动。有几门徒看见后极表不满(可14:4),约翰福音却单单记述犹大不满的情绪及言词(12:4),并且评论他是小偷,经常盗用公款,动机不是基于赒济穷人,或许若马利亚把献香膏的金钱交在他的手上,便可从中取利了。主耶稣在这事件中,表明这是美事,是为祂安葬而作的(太26:10;约12:7)。
所用的香膏
香膏是盛在玉瓶内(太26:7),约有一斤的重量(约12:3),太约是现今的11.43盎司(ounce)。马太福音说这是极贵的珍品(26:7),马可的评价是至贵的真哪哒香膏(14:3)。这瓶香膏价值不菲,售价三十块钱,相等普通工人一年的工资。香膏是由稀有植物的根部提炼而成,这些植物原产于印度。
4) 犹大卖主(太26:14至16;可14:10至11;路22:3至6)
马太及马可福音的作者,刻意把马利亚所作的美事及犹太卖主的恶事放在一起,成为强烈的对比。
卖主的价钱(太26:15)
「三十块钱」
犹大为了「三十块钱」(argyria;参考马太25:18),是昔日旧约给与奴仆的基本赎价(出21:32)。「银子」可解作「银」、「银子」或「舍客勒」等,由于不能确知其币值,故此不可知道其金额。
没有任何重要的地位
从记载中,犹大没有在卖主的事情上,与祭司长讨价还价,似乎是随便以一个价钱,把他跟随了数年的老师出卖(太26:14至16)。可见主在犹大心目中,没有任何重要的地位。
犹大的心境(路22:3)
有些人误以为犹大成了神的牺牲品,要借他出卖主,以致主耶稣可为人类成就救赎的工作,这乃是极不合理的看法。神不是定意要犹大出卖主,不是利用他成为达成救恩的工具,否则神没有资格来审判犹大。撒但进入了犹大的心(路22:3),不是一朝一夕的事,由于他给魔鬼留地步,基于贪财,他便盗用公款(约12:6),这是贪财为万恶之根的明证(提前6:10),并且叫他全然跌倒。
5) 预备逾越节的筵席(太26:17至19;可14:12至16;路22:7至13)
逾越节的溯源(出12:1至14,43至49;利23:4至5;民9:1至4;28:16;申16:1至8)
这节期源自旧约摩西的时代,逾越节是记念神击杀埃及首生的事件,借此以色列人可脱离埃及为奴之地,复得自由。
逾越节的传统
重大的节日
在新约时代,逾越节已成为春季一重大的节日。在节期的前夕,犹太人会进行修路及清洁墓穴,因为避免及恐怕在节期内沾了不洁之物。以色列人在家里也要忙于预备,如洗净煮食用具或添置新的器皿。在尼散月十三日,为父的会在家中作检查的工作,看看家中有没有含酵的饼。居住在耶路撒冷的犹太人,会预备接待前往圣城过节的同胞,因为每一个家庭皆有责任接待客旅。以色列人会在十四日购买一只羊羔,随后带往圣殿奉献给神,只把羔羊的脂油及血献上,其余部分,则带回家里,用石榴树的柴烧烤。各人穿上最上好的衣服,好像要作远行般。烤熟的羊肉要卧下吃,表征着神赐给他们安息。逾越节的礼仪由父亲主持,一连串的问题则由家中最年幼的成员发出。所吃的食物包括了无酵饼、苦菜及果酱。这些食物有其属灵意义及象征,无酵饼表征以色列人是急促的离开埃及地,没有时间让酵发起来,以致要吃无酵饼。苦菜是代表艰苦,说明昔日为奴的痛苦。由于果酱的颜色如同泥灰般,回忆在埃及制砖的苦况。在礼仪中以四杯的红酒作为记念及感恩之用。接着七天会继绩吃无酵饼及献祭。时至主耶稣的时代,记念逾越节的仪式也变得颇为繁复,当中可分为十三个步骤:(1)祝福。(2)喝第一杯酒。(3)洗手。由主人传开洗手盆,一面念诵有关的经文。(4)吃蘸了酱汁的苦菜。(5)将羔羊拿出来。(6)祝福后,再吃苦菜。(7)喝第二杯酒,随之开始逾越节起源的答问时间。(8)唱诗(诗篇113及114篇),随之祝福。(9)主人洗手后,便亲自在饼上放一片羊肉及苦菜,把它卷起后,再蘸在酱汁里,然后递给坐席的人享用。(10)之后各人可按自己的饭量吃,最后以一片羊肉结束。(11)洗手后再喝第三杯酒。(12)唱诗歌的第二部份(诗篇115至118篇)。(13)最后喝第四杯酒。
三层的意思
在新约时代,逾越节已有三层主要的意思:第一,是指逾越节的羔羊(可14:12;路22:7)。第二,乃是指着逾越节所吃的羔羊及筵席而言(太26:17至19;可14:12,14,16;路22:8,11,13,15)。第三,这是包括了除酵节及在节日所献上的祭物(太26:2;路21:41;22:1;可14:1)。时至今日,犹太人虽然称十四日为逾越节,却还是以除酵节的第一至七天为逾越节的第一至第七天。
基督与逾越节
门徒问主耶稣在何处预备逾越节的筵席(太26:17),主便打发门徒彼得及约翰去预备(路22:7)。这是门徒与主最后一次共进的逾越节筵席,因为逾越节所预表的基督快要被杀献为祭了。祂是犹太人期待已久的羔羊,以色列的弥赛亚快要为全人类成就这完备的赎罪祭了。
6) 守逾越节的筵席(太26:20;可14:17;路22:14至16,24至30)
出席的门徒
参与逾越节筵席的是主的门徒,包括了出卖老师的犹大在内(太26:20;可14:17)。
主透露心声
主耶稣在筵席里透露了自己个人的心声,表明这是受害前与门徒最后一次一同守节(路22:15),并且要等到在神的国里才可再次一同守节(路22:16)。
门徒的争论
在筵席的进行中,门徒起了争论(路22:24至30),争论谁为大。在主快要上十架为世人流血舍身前,门徒仍有血气之争,实在叫主十分伤痛。主不但以言语教导门徒(路22:25至30),并且以行动施教(约13:1至20),让他们学习谁愿为首应有的榜样,乃是降卑成为众人的奴仆。主的教训里,有三个主要的重点:
不要效法世界(路22:25)
「恩主」意即「恩人」(参考英王钦定本)。在撒母耳时代,以色列人效法外邦人,要求先知替他们立王,其实这是厌弃神的表现(撒上8:6至7)。在基督的言论中,清楚表明不要效法世界的原则,属灵的师尊与世上的元首是有很大的分别,因为在神的眼中,为首者要牺牲,舍己成为众人的仆人。
根据属灵原则(路22:26至27)
主提醒门徒要找出「属灵的定位」,意即世人与基督的观念是完全不同的,世人以坐席的为首,享有权柄,服事人的属低微。但主以属灵的眼光来看为首的真理,否定常人的看法,却视那些服事人的为首。
赐下属灵权柄(路22:29至30)
主表明祂已将国(属灵权柄)赐下,可在主的国度里坐席,并且可在宝座上审判以色列十二支派,让门徒看见一个重要的属灵真理,属灵权柄是从神而来的,并且提醒他们不应再争权,因为主已把权柄赐下。
7) 爱的榜样(约13:1至20)
施行教导的时间
主耶稣讲解完有关逾越节的灵训后(路22:15至20),由于门徒起了争论,争辩谁为大(路22:24),便起来矫正门徒极其错误的观念(路22:25至30)。祂随即现身说法,以实际行动来教训门徒有关的真理(约13:1至20)。
施行教导的原因
爱的服事
主示范为首的应服事小的,这是「爱的服事」。若要站在属灵的高位上,必须愿意降卑,甘心乐意服事众人。
爱的榜样
主通过行动说明何谓爱。真正的爱是「甘愿降卑」及「乐意服事」的。约翰福音把犹大卖主的意决放在主替门徒洗脚的事件内,显示祂爱犹大,甚至替出卖祂的人洗脚,这是到底的爱。
洗脚属灵的要义
取了奴仆的样式
主脱了衣服,拿了一条手巾束腰,正是昔日奴仆的形象(参考腓立比书2:7)。主的「里衣」没有缝儿(约19:23),「里衣」可译作「褂子」、「衣服」或「衣裳」。通常衣服是由许多布条编织而成,没有缝儿的衣服是贵重的衣服。主所穿的衣服有䍁子(路8:44),是昔日拉比的打扮,现今替门徒洗脚时,以手巾束腰,由夫子降卑成仆人。
洗脚的属灵教训
普遍犹太人没有私人浴室,他们皆要前往公众浴室洗澡,但在回家途中,由于沙尘滚滚之故,使双脚再沾上污秽,因此回家洗脚,便洁净了。主耶稣以以色列人的习惯为例,说出「凡洗过澡的人,只把脚一洗,全身就干净了。」是应犹太人的风俗而说的。通过洗脚带出以下属灵的真理:
带出灵里的洁净。被人洗脚后,意即与主建立个人关系后,人便可成为洁净了(13:10)。
通过洗脚,说明这人是与主有分的(13:8)。
借着洗脚,带出彼此服事的真理(13:14)。
主以身作则,教导信徒何谓降卑(13:14)。
这是爱心的流露(13:1)。
甘心乐意服事,是蒙福之途(13:17)。
给犹大机会悔改
主暗示有人会出卖祂(13:18),并且表明自己是众人期待的基督(13:19至20),借此犹大有回转的机会,赶快的归向祂。
8) 预言犹大卖主(太26:21至25;可14:18至21;路22:21至23;约13:21至30)
预言的时间
究竟主耶稣在什么时间预言犹大出卖祂呢?路加医生是以事件的先后次序写成。参照路加福音22:20,21,24;根据以上的资料推算,主大概是在擘饼饮杯及门徒争大之间发出这预告的。主在此时此刻告知众人,有一主要原因,乃是要给犹大悔改的机会,在此看见祂对犹大的怜爱。其实犹大已在较早的时间出卖了主(22:3至6)。为何主不在早一点的时间宣告犹大的卑劣行为呢?主如此行,是为要给人悔改的机会;若一早便宣告了,就如定了人死罪,没有回转的机会。
预言的内容
当主宣告这预言时,祂「心里忧愁」(约13:21),看见祂是何等爱犹大。
暗示
主暗示门徒,其中一人会出卖祂(太26:21,23;可14:18,20;路22:21;约13:21),这是应验了圣经的预言(约13:18;诗41:9)。由于是暗示,故此门徒不明白主的意思。
直接
主直接表示卖祂的人有祸了(太26:24;可14:21;路22:22),并且表明人子快将离世(可14:21),还表示祂就是基督(约13:19),接待祂如同接待父一样(约13:20)。通过以上几点,是向犹大发生严厉的警告,并清楚宣告祂乃是基督,盼望犹大有回头的机会。
门徒的反应
门徒显得十分忧愁(太26:22),接着一个一个的来问主耶稣,究竟是否自己出卖主呢(太26:22;可14:19)?之后他们彼此对问(路22:23),想查出事情的真相。门徒更彼此对看(约13:22),想找出卖主的叛徒。其实犹大心知自己就是出卖主的人,但他硬着心肠,决意要把老师交在敌人手中。
爱徒的问题
主的爱徒,即约翰,继续追问下去(约13:23,25),想探求是何许人作这恶事。主便以言行来告知约翰,祂蘸了一点饼递给谁,那人就是出卖祂的人(约13:26)。
彼得的问题
彼得也追问主(约13:24),似乎主没有明显的告诉彼得。或许主知道这门徒性情冲动,怕他惹祸上身!(主耶稣被捉拿时,彼得用刀砍掉大祭司的仆人马勒古的右耳。参考约翰18:10)
犹大的问题
叛徒的问题
从犹大的反应中,知道他为人极之虚假。明知是自己出卖老师,怎能说,「拉比,是我么?」(太26:25)
基督的回应
主在言词上,直接、毫不隐瞒的,表明犹大是叛徒(太26:25)。主也在行动上,一方面表明犹大的罪行;另一方面,通过行动向犹大表达爱意,表明对他并无敌意。在犹大人习俗中,主人先给客人首块的饼,表明这客人是被他尊重的。由于犹大卖主的心已非常坚决,故此主便任凭他吧了(约13:27)!
门徒的反应(约13:27至29)
众门徒领悟不到主的意思(约13:28),不明白为何主这样说话。有些门徒误以为主的用意,乃是吩咐犹大去买节期的需用品或去赒济穷人(约13:29)。
犹大的回应(约13:27,30)
由于犹大一直的让魔鬼在他身上留有余地,故此撒但进入他的内心,使他坚决的要出卖主。他「立刻就出去」,看见他无情无义;主虽给与他多次机会悔改,但他毫不领情。
事件的总结
从犹大卖主的经过里,看见人跌倒不是一朝一夕的。第一,犹大的跌倒是基于贪财之故(约12:6)。第二,主在犹大心中也没有占重要的地位(太26:14至16),可说是心中无主。第三,犹大的灵性触觉十分弱。从门徒彼此对看、对问中,也没有叫他羞愧。主在筵席中的提示、替门徒洗脚所带出的灵训及直指其过,也没有产生任何作用。第四,犹大多次给魔鬼留地步(路22:3;约13:2,27)。第五,他没有对付自己个人的软弱,以致成为一大破口,使他完全失脚。
9) 预言彼得否认主(太26:31至35;可14:27至31;路22:31至38;约13:37,38)
基督的预言(太26:31;可14:27)
主耶稣预言门徒为祂的缘故皆要跌倒(太26:31),这事情早已在旧约预告了(太26:31;可14:27;亚13:7)。
为彼得祷告(路22:31至33)
主清楚表示,在这事情上有魔鬼的工作,撒但的工作,如同筛麦子一般,为要动摇人的信心。但主为彼得祷告,他回转过来后,必坚固其他门徒的信心。
彼得的反应(太26:31;路22:33)
彼得的反应很大,表示众人跌倒,他却永不跌倒,甚至甘愿为主下监,并且为主殉道也极其愿意。从彼得的言词中,看见他对主的爱,但对自己却不最认识。弟兄姐妹,你认识自己吗?
三次否认主(太26:34;可14:30;路22:34;约13:38)
主预言彼得在当晚便会三次不认祂。
彼得的回应(太26:35;可14:31)
彼得坚决的表示不会如此(可14:31),甚至宁死也不会这样作(太26:35)。
门徒的反应(太26:35)
其余的门徒与彼得抱同样的态度,坚决否定否认主的可能性。可见众门徒也没有自知。
基督的解释(路22:35至38)
主表示祂被害后,门徒要独自过活时,老师不会在左右看顾他们,要自行照顾及护卫自己了。换句话说,主的离别,会改变了门徒日后的生活,随之过独立自处的生活。
门徒的误解(路22:38)
门徒误解了主耶稣的说话,并且把两把刀交给主看,或许以为主会以枪戈起革命。主听见他们如此作,便说「够了」,表示门徒的见解是错误的。
10) 逾越节的灵训(太26:26至30;可14:22至26;路22:17至20)
主的心声
主耶稣表示祂要被人杀害了(路22:15),并且如此用饭,在地上是最后的一次。
第一个杯
在福音书内,主耶稣分别有两次与门徒饮杯。在路加福音22:17至18,是首次的饮杯。
主的擘饼
主通过擘饼,以饼表征着祂的身体被擘过,为世人的罪舍命,使人得享祂所赐永远的生命(太26:26;可14:23;路22:19;来10:20)。
第二个杯(太26:27,28;可14:14;路22:16,20)
在饮第二个杯时,主以酒当作祂为世人在十架上所流掉的血,这是「立约的血」(太26:27),乃是「为多人流出来」(太26:27),「使罪得赦」(太26:27)。
属灵教训
赐下福杯
主把福杯赐给世人,自己却把苦杯喝下,以自己的血作为立新约的基础(参考耶利米书31:31至34),意即流下的宝血,使接受者罪得赦免(路22:20)。
生命的饼
通过擘饼,说明主乃是生命饼,使人得着生命(约6:35)。
神的羔羊
主耶稣在逾越节的筵席上与门徒吃饼饮杯,表明祂就是「神的羔羊」(约1:29,36),为世人除去一切罪孽的「逾越节的羔羊」(林前5:7)。
[1] 太26:1至35;可14:1至31;路22:1至38;约13:1至3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