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福音书的学者,认为在主的生平中,有些事件是特意记下的,为要向读者表明主耶稣乃是神所立的君王。以下特选四件主要的事例:
1) 被门徒接纳(约1:35至51)
被施浸约翰的两个门徒接纳(1:35至42)
在这段经文内,出现了三个括号(1:38,41,42),括号里的内容是注解,因为约翰福音是写给外邦人的,所以在犹太人的惯常用语上有所解释。
计算时间的方式
有学者认为,在时间方面,马太、马可及路加福音是采用犹太人计算时间的方式,而约翰福音则以罗马人计算时间的方法。参照约翰福音四处有关时间的经文(1:39;4:6;4:52;19:14),头三处的经文,以犹太或罗马人计算时间的方法,皆没有什么矛盾或冲突,但最后一处与马可福音十五章二十五节对比下,以罗马人计算时间的方式,才没有引致矛盾。若作者在约翰福音是运用同一计算时间的方法,那么这处(1:39)应是指早上十时。
犹太人的方式
犹太人以日落至日出为一天,当中分为八个不同的更次。
现代时间 | 犹太人时间 | 宗教生活 |
晚间 | 晚间 | 晚间 |
晚上六时至九时 | 日落为第一更开始,这段时间称之为亥初。 | |
晚上九时至十二时 | 第二更称为半夜。 | |
午夜至凌晨三时 | 第三更为第一次鸡啼。 | |
凌晨三时至早上六时 | 第四更为日出的时间。 | |
白晝 | 白晝 | 白晝 |
早上六时至九时 | 第一更为巳初。 | 第一次祈祷,献早祭的时间。 |
早上九时至中午十二时 | 第二更为午正。 | 第二次祷告的时间。 |
中午至下午三时 | 第三更为申初。 | 第三次祷告的时间。 |
下午三时至六时 | 日落为第四更。 |
约翰的介绍(1:35至36)
若不是施浸约翰向他的门生介绍耶稣就是神的羔羊,这两位门徒绝不会认识祂就是基督。让自己的门徒跟随别人,施浸约翰这样作,真不简单,但他忠于神所托,为主耶稣修直道路,使人可更容易认识主;约翰忠于他的职事,正如他所作的见证:「祂必兴旺,我必衰微。」(约3:30)。
门徒的回应(1:37至42)
原因不明
圣经没有交待为何施浸约翰的两位门徒立刻跟从了主,但相信这是与约翰的为人有关,这位神仆平日一定十分忠诚,并没有丝毫的虚假,这样才赢得两位学徒的信任。此外,也看出这两位门徒极其听命。
安得烈
「申正」(1:39):希伯来人的下午四时;罗马人的上午十时。这处应是指上午十时。及后两位门徒与主同住了一个晚上,于是其中一位门徒,就是安得烈,便去找他的兄弟彼得,告诉他哥哥已找到弥赛亚了(「遇见」同样可译作「找到」)。相信与主同住一起,从主的言行举止发现祂与世上的宗教老师很不相同,祂真是以色列人期待已久的弥赛亚。「安得烈」,意即「有男子气质」(Manly)、「刚毅的」。在约翰福音内,记载了他三次引领人到主耶稣的面前。第一次,他领哥哥彼得到主的脚前。第二次,他带领一位孩童到主的跟前,让主施行五饼二鱼的神迹(6:8至9)。第三次,引导外邦人前往认识基督(12:20至22)。让我们从安得烈的身上学习,在初信时已热心为主作见证,一生引领人来认识主。
彼得
主耶稣一看见彼得,便称他为约翰的儿子西门(第四十二节),并替他起名为「矶法」。「矶法」是亚兰文,是闪族的语系,与迦勒底及叙利亚文有紧密的关系。「彼得」,是希腊文,与「矶法」有同样的意思,乃是碎石或小石的意思。而「西门」是希腊文,为「听见」的意思,乃是希伯来文「西缅」的译音(创29:33)。
腓力接纳(1:43至45)
遇见的意思
主耶稣遇见腓力,「遇见」(原文编号2147),可译作「找到」(1:41出现两次,43,45出现两次),与「找着」(1:41)是同一字眼。看见主耶稣主动寻找腓力,正如主亲口说,人子来为要寻找拯救失丧的人(太18:11;路19:10)。
即时的反应
腓力即时的反应是去找拿但业,向他作见证,已找到摩西律法及先知书所预言的基督,祂就是约瑟的儿子耶稣,为要领拿但业归主。
被拿但业接纳(1:46至49)
巴多罗买
根据学者的研究,一般认为拿但业就是十二使徒之一的巴多罗买。这是基于以下几个主要原因:第一,他被列在使徒中(21:2);第二,其它三本福音书均没提及拿但业,而约翰福音却没有提及巴多罗买;第三,巴多罗买是含有多买儿子的意思;最后,许多使徒也有别名,拿但业有别名,也不足为怪。
拿撒勒城
拿撒勒城旁是罗马人驻军的地点,加上城中有不少的娼妓聚居,使别人十分歧视拿撒勒城中的居民。起初拿但业也不接受腓力的见证,认为拿撒勒没有出什么好的来,这含有藐视或轻视的意味。但主却称赞他,说他是个真以色列人,并且表示腓力还未与他相遇,已看见他在无花果树下。拿但业因主的能力,降服在祂的跟前。有学者推考,认为拿但业之所以那么诧异,并由拒绝腓力的见证转到毫无保留的相信主为弥赛亚,是基于主对他刚才所思想过的事情了如指掌。圣经学者认为主正是启示祂天梯的原因(1:50至51),拿但业在无花果树下思想有关雅各梦见天梯的历史片段,因此,他才有那么大的反应。
基督的应许(1:50至51)
在但以理时代,犹太人已称弥赛亚为「人子」。昔日雅各梦见天梯(创28章),有神的使者在梯子上去下来。现今主明说祂就是那天梯,唯有借这天梯,人才可通往父那里去,祂就是神和人唯一的中保。
2) 首次的神迹(约2:1至11)
婚娶筵席不但含有欢乐及节日的气氛,也有非常重要的意义。犹太人视订婚的日子为婚约正式的生效日期。在一些敬虔家庭中,婚筵的前夕以禁食开始。在婚娶的晚上,沿途会有奏乐,并派发礼品如酒及油给朋友,赠送果仁给小孩子,由新郎的朋友手持火把及灯领路,并拿着桃金镶的树枝及花环。新娘到达新郎的家时,婚礼便正式宣布开始,接着便签署婚约。经过双方洗手后,婚筵便会始,为期一至七天之久。
婚筵的时间(2:1)
「第三日」,应该是指施浸约翰介绍他的门徒认识主耶稣之后的第三天(参考1:29,35,43)。
婚筵的地点(2:1)
迦拿是加利利省内的一个小村庄,位于拿撒勒的东北部约十一哩,乃是拿但业的故乡。
赴筵的原因(2:1至2)
有异端教派曲解圣经,胡乱说这是主耶稣自己的婚礼,他们根本不顾及经文的上文下理,因为约翰福音的作者明说,「耶稣的母亲在那里。耶稣和他的门徒也被请去赴席。」表明主肉身的母亲马利亚、主及祂五位的门徒(1:35至51),皆是婚筵的座上客,绝对不是主人家。至于为何马利亚告诉主耶稣酒已用尽了,或许她与主人家有亲属关系又或是极要好的世交,故此才那么直接的告诉主。
首次的神迹(2:3至11)
施行神迹的原因(2:3至4)
家庭的支柱
由于主家的酒已尽,马利亚获知后,便立刻告知她的长子,这时约瑟的名字再没有出现,普遍解经家皆认为她的丈夫已离世,主耶稣便成为家庭的支柱。
母亲的请求
主称自己的母亲为「妇人」(原文),并不是无礼,「我与你有什么相干.我的时候还没有到」,乃是要表明祂奉差遣作弥赛的时间还未到。听到儿子这样说,马利亚并没有罢休,还告诉用人要依照她儿子的吩咐办事。虽然主耶稣之前还未曾行过任何神迹,但祂仍照母亲的提示,尽力帮助主家人。主耶稣施行第一次的神迹,纯綷是基于母亲的请求,免得主人家丢脸!
施行神迹的目的(2:11)
六个不同字眼
在新约圣经内,作者用了六个不同字眼来形容「神迹」,而约翰福音常用的是Semeion。这字有独特的含意,意即神迹本身是次要的,更重要的是暗示神迹本身的能力或背后所带出的意义(2:11,18,23;3:2;4:48,54;6:2,14,26,30;7:31;9:16;10:41;11:47;12:18,37;20:30),一共出现了十七次之多。
彰显祂的荣耀
主在迦拿婚筵里施行神迹,为要彰显祂的荣耀,以致祂的门徒归信祂(2:11)。
施行神迹的过程
石缸的用途
六口石缸的水是犹太人用作洁净用的(2:6),照着他们的惯例,必须洗手才可进食(可7:3至4)。和合本说每口石缸可盛两三桶水,英王钦定本是译作Firkin,每Firkin的容量是10.2加伦。
何时变成酒
学者对这神迹有详尽的研究,探讨水何时变成酒,基本有以下几种的讲法:
在主耶稣吩咐仆人时六个缸内的水皆变成酒。
从井舀上来的就即时变成酒。
从缸里舀出来时才成为酒。圣经没有明确交待,因此可以肯定说,何时变成酒不是这段经文的重点,最要紧的是,主耶稣施行这神迹背后属灵的意义。
3) 主洁净圣殿(约2:13至22)
为何主耶稣要洁净圣殿呢?为什么约翰福音的作者要把主洁净圣殿的事件放在他的书卷里?这事件有何属灵的意义呢?
昔日的背景
圣殿分为三个院子:祭司院、妇女院及外邦人院。「殿里」(第十四节),应是外邦人的院子。「兑换银钱的人」(第十四节),是那些在外邦人院兑换银钱的商人。由于犹太人视外邦人的金钱为不洁(参考出埃及记30:11至16);因此,在圣殿的交易中,不可使用外邦人的钱币,只可用圣殿的钱币。昔日摩西吩咐百姓,若因路远,可带钱到献祭的地方购买祭牲(申14:24至26)。由于犹太人由四方八面来圣殿敬拜神,携同祭牲同来,是极其不便的,为了方便朝圣者,殿里设有售卖牛、羊、鸽子的摊子。时至主耶稣的时代,圣殿里的负责人已失去敬畏神的心,变成祭司可获取利润的地方。祭牲要经过祭司的检查,没有残疾的才可献为祭,祭司借此换取利益。
事件的灵训
根据学者研究,主耶稣洁净圣殿,先后有两次之多;第一次,是主耶稣刚刚出来传道时(约2章)。第二次则是主临上十架前的一周内(太21:12至17;可11:15至19;路19:45至48)。
属灵的光景
通过主洁净神的殿,显出犹太人真正属灵的光景。祭司以宗教取利(提前6:5),只有敬虔的外貌(提后3:5),却没有敬虔的实意。此外,看见以色列人并没有悔改的心,主两次洁净圣殿,相距约有三年之多,神给人机会悔改,三年时间里没有丝毫的改变,这是不肯改过的证明。再者,在神的殿宇中,应是敬拜至高主宰神圣不可侵犯的地点,以色列人却把它变成贼窝。
敬拜的心态
在主耶稣的身上,学习到即使宗教领袖不好,但祂仍往圣殿去敬拜神(2:13),表明敬拜事奉神,要单单注视神自己,不应因别人或环境而打岔了!主为神的殿焦急,内心极其火热,让门徒想起诗篇69:9的话(约2:17)。许多时间,我们为了私事而极其着急,究竟有没有为神家里的事那么着急呢?主为到人沾污神的殿而发怒,祂的怒气与世人的很不同,主是为了神的事而恼怒,并且在生气中仍有理智及能力控制自己。还有,主的发怒与人的发怒,在结果上也很不相同。主发怒后叫人想起圣经(2:17),使人相信神的话(2:22),最后更叫人相信祂是基督(2:22)。即使有人相信祂,主却不将自己交托他们,因为祂看透世人的心,认识人的本质是不可靠的(2:24至25)。
4) 约翰的见证(约3:22至36)
见证的原因(3:25至26)
当时施浸约翰在靠近撒冷的哀嫩替人施浸,主耶稣与门徒也在邻近替人施浸,由于约翰的门徒与人辩论有关洁净的礼仪后,便到施浸约翰面前,探讨耶稣究竟是谁?
见证的内容
约翰表明自己不是基督(3:28),乃是先锋(3:22),并且表明他与基督的关系,就是主必兴旺,他必衰微的。施浸约翰为主作见证,基督乃是在万有之上的(3:31,35;参考弗1:20至23),祂与父拥有极特殊的关系:祂是父的见证人(3:32,34),父的差遣者(3:34),父的代言人(3:34),祂是蒙圣灵所膏的(3:34),也是父的爱子(3:35)。最后,更表明信与不信者,有极不同的终局,让听闻见证的人,自行作出适切的决定及行动(3:36)。
[1] 约1:35至51;约2:1至11;约2:13至22;3:22至3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