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神晓谕约翰(可1:1;路3:1至2)
当时背景(路3:1至2)
在此约翰福音的作者简介当时的政治及宗教情况,告诉读者有关罗马帝国及以色列的实况。
罗马帝国
在政治方面,由该撒亚古士督的领导下,罗马帝国发展至最巅峰,但时至该撒提庇留期间,帝国开始走下坡。
在哲学方面
至于在哲学方面,两个哲学派别,以彼古罗派Epicureanism与斯多亚派 Stoicism,在哲学的武台上有很大的争拗。结果以彼古罗派倾向物欲主义,而斯多亚派变得十分骄傲;最后,两派却败于无神论的手下(参考徒17:18)。
在宗教方面
在宗教方面,罗马政府容许人民接受任何宗教,但世上的宗教却不能叫人满足;结果充满卑劣宗教仪式的东方宗教有机可乘,竟然取代了罗马传统的宗教。罗马人民敬拜该撒,却领他们进到另一可怖的地步,使人心充满情欲及作出许多淫行。此外,罗马人不再重视神圣的婚姻,他们的领袖也极之凶残,把犯人或对头人送往斗兽场Arena,与野兽搏斗至死,国王竟立屠宰多人的日子为国家假期。
以色列国
政治方面
政治方面,在罗马人的统治及欺压下,以色列失去了自由。罗马人驻军在耶路撒冷内,并要求在要塞里竖立罗马的旗帜。此外,罗马政府并向人民征收税项。在该撒提庇留在位期间,犹太人被欺压得十分厉害,犹太地的巡抚竟四次更变了大祭司,直至大祭司该亚法甘心乐意成为罗马的傀儡为止。以色列地充满了强暴、抢劫、贪污及谋杀。罗马人意图把以色列变得希腊化,这是他们统治的策略之一。
宗教信仰
此外,在宗教信仰方面,虽然祭司亚拿被废(该亚法的岳父),但仍然通过他的手段及在政治上的影响力,得享大权,使宗教与政治结合在一起。法利赛人虽有敬虔的外貌,强调分别为圣,但实际在生活上,只注重与亚伯拉罕的关系,而忽略了个人与神的关系。文士十分强调圣经,但其实只是看重人的传统,并且加上许多信仰生活的规条,成为人的担子,也逐渐注重礼仪,因而忽略了道德。撒都该人是昔日的「新派」,不信永生永死的道理,虽高举道德,却宁愿享受舒适的生活,并且他们乐意伏在罗马的管治下。
晓谕目的(参考路加3:2)
为何神要通过施浸约翰晓谕人呢?主要有三大的原因:自玛拉基先知至施浸约翰出来宣告神的心意,至高之主已有近四百年没有向人说话,祂已沉默了四百年。加上外邦人的需要,并且神选民心灵的需要,神终于借施浸约翰向人说话,预备人的心灵,接受基督无条件的救恩。
晓谕时间
根据路加福音三章第一节的记载,施浸约翰是在该撒提庇留第十五年开始事奉,因此一般学者认为他是在主后约29年开始传道的。
晓谕地点
神在「旷野」(3:2下)晓谕施浸约翰。这是一个极其安静及远离尘世的地方。为何神要在旷野对他说话呢?施浸约翰是祭司的后人,本可在圣殿里事奉神,但神竟领他前往旷野传道。耶路撒冷的圣殿,本是神的居所(代下5:13至14),因为百姓不断犯罪,没有悔改的心,于是神的荣耀便离开了以色列(结10至11章)。在主的时代,圣殿只有宗教的仪式,却失掉敬畏神的实际。神在旷野晓谕约翰,表明神的话不受任何环境影响,并且还要向犹太人宣告,由于圣殿内再没有敬畏神的人,于是主不再在圣殿内向人表明祂的心意了!
2) 约翰的信息(太3:1至6;可1:2至6;路3:3至6)
传信息的地点
「在犹大旷野」(太3:1),「约但河一带地方」(路3:3),原是指死海西岸、约但河东西两岸的野地。
应验旧约的话
早在以赛亚书便有预言施浸约翰的服事(40:3至5;路3:4),福音书的作者皆引用旧约希腊文七十士译本。故此,在翻译上是略有不同的。
传信息的目的
施浸约翰讲道包括有四个主要的重点:悔改(太3:1);认罪(太3:6);使罪得赦(路3:3);使人看见神的救恩(路3:6)。
传信息的结果(太3:6;可1:5)
接受浸礼
约翰传道所带来的果效是,人家愿意认罪、悔改及接受这个浸礼。
浸礼的意义
「浸」,这字眼中在希腊文的字根里,含有「浸」或「漂」(bapto),是漂布者(fuller)常用的字眼。普遍人使用这字眼时,不会注重它本身的过程,乃重于其结果。在犹太人洁净的礼仪中,含有洁净及奉献,并使被洁净者享有一个新的身份及进入一个新的关系去(参考利未记14:7;15:8;16:4)。相信约翰的浸,也有这两方面重要的意义。
传信息的人
施浸约翰身穿骆驼毛(太3:4),是十分粗糙的衣服,是穷人的服饰。他吃的是蝗虫及野蜜,合乎洁净的条例(利11:22)。奇怪的是,他竟不吃祭司的食物,相信他是放弃了在圣殿作祭司有关;因此只好取大自然的东西为食物了,毕竟巴勒斯坦是盛产野蜜的地方。
3) 约翰的注释(太3:7至10;路3:7至14)
信息
施浸约翰的信息皆有几个要点,在马太及路加福音里,基督的先锋对自己的信息还有一些备注。第一,若真心悔改,必须有悔改的表现(太3:8);第二,人不应单依赖传统及肉体的关系,要重视信仰是个人与神的关系(太3:9);第三,警告人应提防神将来的审判(太3:10)。
反应
听众对道有正面的反应,想知道当作什么来回应(路3:10)。约翰说有件衣裳的,要分给那没有的,有食物的,也应如此作,显出真正悔改的人,心中应会怜恤人,存怜悯人的心对待别人。对税吏而言,提醒他们不可贪心(路3:12,13);因为罗马政府以高价将税吏职位卖给犹太人。以色列人视税吏为卖国贼,是贪财的代表。对兵丁,他嘱咐他们不要再欺压人(路3:14)。
4) 约翰的应许(太3:11至12;可1:7至8;路3:15至18)
施浸约翰的澄清
由于有人误以为施浸约翰是基督(路3:15),在此他要向群众澄清,表明自己不是弥赛亚,并向群众应许,基督必会活现在他们的眼前;还向听众介绍基督的工作:祂以「圣灵与火」替人施浸,手拿着簸箕扬净祂的场,把麦子收在仓里,把糠用不灭的火烧尽。
圣灵与火之意
「圣灵与火」的浸不是指主耶稣将属灵的能力赐给信徒,若参照第十及十二节,火应是指实际的火,第十二节所谈及的火,乃是地狱的火。若人否定主,不肯接受祂的救恩,难逃地狱永远的火。「簸箕」(winnowing fork):是昔日农夫用来分开谷物与稻草及糠的器具,它的形状像耙,有五条叉尖,农夫会把谷麦及稻草扬起来,由于谷物较重,而草较轻,因此风便把稻草吹散,谷麦便会落在地上,借此把谷麦与稻草分开。剩下来的糠便送往煮食的炉去,作为燃料,稻草则作为牲畜的食物。施浸约翰借这比方,预告基督将来会作分别的工作,凡信靠祂的人,便如谷物般放在仓里,意即被神收纳;若不肯接受基督的救恩者,便如糠被不灭的火烧尽,是指地狱不灭的刑罚而论的。「圣灵」的浸,意即凡相信基督为救主者,圣灵会有奇妙的工作,使信徒成为基督身体的一部份(林前12:13)。
[1] 太3:1至12;可1:1至8;路3:1至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