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是默示呢?
试从提摩太后书三章十六节及其它有关经文,找出圣经乃是神所默示的线索。
圣经乃是神只字不漏的叫作者默写,这种讲法对吗?神把写作圣经的概念赐给作者,而圣经作者就依据这个概念来写圣经,这种讲法合理吗?以上两种理论,你接受那一个讲法呢?
1) 默示的定义
学者不同的见解
见解一
最简单的定义就是圣灵感动人,将神要向人发出的启示记录下来。
见解二
圣经是唯一由神所默示的书籍,意即神亲自的引导作者。默示乃是神引导圣经的作者,把祂与人联系的所有思想记录下来,但在这过程里,却没有破坏人的个性、文学风格或兴趣。
2) 启示与默示
主动与合作
启示是由神作主动的,虽然借着一些工具或媒介来发表其心意,但却是祂独自的工作。默示乃是神与人的合作,即人被圣灵感动,然后把这些启示记录下来。
传递与保全
启示的目的是传达知识,而默示的目的则是要保全教训之无误性。
不同的效用
启示与默示的效用也不相同。启示是要使领受启示的人增进智慧,而默示却要保守他在教训之时免犯错失。在异象中,神向摩西显现,把拯救子民的计划告诉他,并且向摩西启示自己是「我是自有永有的」神(出3:14)。通过这次经历,摩西不但认识神的计划,亦认识祂的属性。当人认识神及其作为时,便可得着属灵的智慧。不但如此,神更要摩西把启示正确地记录下来,好叫他能准确的与同胞分享。
主权与恩赐
默示与启示不一定要连在一起,在过去的历史中,神往往对某人显明祂的旨意,却没有把默示的恩赐交给他。简单来说,神在人类历史中,也许曾向不同人等揭示祂自己或有关祂的旨意,但不一定引导人把它记录下来。
3) 启示、默示与光照
神向人启示祂的计划及心意,让人得以认识祂及其作为,并且把这些信息借人完全的保留记录下来,这就是默示了。简言之,启示、默示及光照是息息相关的,甚至有时是难以分割的,但不一定同时存在的。举例说,在圣经内最少有以下几个特殊的事例。
有默示但没有启示(路1:1至3)。
默示与启示是联系在一起的(启1:1,11)。
有默示而没有光照(彼前1:11)。
在默示里,圣经的作者亦得着光照(林前2:12)。
只有启示,但没有默示(出20:22)。学者推断神与摩西在这里对话的内容,乃是没有记录下来的。
只有光照,但没有默示(参考弗20:22)。举例说,这好比现今世代的传道人,他们讲解圣经的信息,叫听众得着光照,但神的灵却没有让这些信息无误的记录及存留下来。
4) 圣经的根据
提摩太后书三章十六节:
旧约圣经
「圣经都是神所默示的」,吕振中译本是翻作「每一部受神灵感的经典」。使徒保罗在这里提及的圣经,乃是旧约圣经。简言之,整本旧约的作者皆是受圣灵感动,把神的说话记录下来的经典。
默示之意
在希腊文原文圣经内,「默示」 “Theopneustos” (θεοπνευστος) 是由两个字眼组合而来,分别是「神」“theos” (θεος) 及「吹气」“pneustos” (πνευστος)。有圣经学者指出说,神把祂的特性吹入或注入圣经内,那么它的源头是从神而来的,并且其本质也是神圣的。
神人合作
「默示」的原意是「吹过」,其重点不单只是放在工具上 ─ 即人,同样也放在作品上。同一字眼在使徒行传内,路加医生记载圣灵在五旬节降临时,有如一阵大风吹过(徒2:2),及后被圣灵充满的人便说起别国的话来,可见说方言不是源自人的本能。简单来说,圣经乃是神所吹气的,作者得着从神而来的负担及感动,神却暗中保守他的文笔,可完全毫无错漏并准确地记下来。默示是神与人的结晶品。
新约圣经的支持
圣经的范围
「圣经」在新约和合本内出现了二十二次,而「圣经」“Scripture” 在某些英文新约译本内则出现了五十一次之多。「圣经」有时可解作部分新旧约圣经,在某些环境里则指整本旧约圣经(路24:45;约10:35),或旧约的某部分(路4:21),也许是指新约圣经的某部分内容(提前5:18),亦指大部分的新约圣经(彼后3:16)。
重要的论据
参照保罗在提摩太前书及彼得在其后书内的说法(提前5:18;彼后3:16),两处分别提供了重要的数据。保罗引用旧约的申命记及主耶稣的言论,并且显示两者均是圣经的内容(申25:4;路10:7)。彼得视保罗的言论为圣经的一部分(彼前3:16),显出保罗的言论是带有权威的,并且已一早被初期教会所承认。
彼得后书一章二十一节
「因为预言从来没有出于人意的,乃是人被圣灵感动说出神的话来。」圣经内的预言不是源自人的,乃是出自至高者的启示,借着人把它毫无错误的记录下来,这就是默示的精义了。「感动」在原文的字义含有「背负」 “To bear” 的意思,用在这处经文内,其焦点不是落在人的身上,乃是人如同不能控制自己,而任凭圣灵工作。 总言之,预言绝对不是源自人的意志,而这些神代言人却是被圣灵引导“carried along by the Holy Spirit” ,为神说话。
哥林多前书二章十三节
13 并且我们讲说这些事、不是用人智慧所指教的言语、乃是用圣灵所指教的言语、将属灵的话、解释属灵的事。〔或作将属灵的事讲与属灵的人〕保罗从神领受话语,以此教导信徒。记在他书信内的言论,不是单单属乎人思想的产品,乃是出自圣灵的指教。神使用人的思想及意志,并且在圣灵的感化下,把两者汇合起来,这就是默示的真理了。
总结
来自真神
十诫的两块石版是由神亲手所写的,并且把它交给摩西,是直接源自这位自有永有者(申9:10)。圣经既然源自神,一定没有错误及瑕疵,因为祂必保守整个的书写过程。
经过研究
路加医生是经过仔细及详尽的研究才把其福音书编写出来的(1:1至4),他的研究可分为五个不同的层面:
目击证人
曾请教过目击主耶稣生平的见证人。
参考资料
他参照当时记载有关基督的稿件。
筛选材料
经过仔细的研究,筛选合乎事实的材料。
系统编写
计划系统地把所得的资料书写出来。
乎合事实
圣灵在其中指引及保守,让他写出基督的史实来。
预言部分
根据统计,圣经大概有四分一的内容为预言,不少预言已告应验。没有人可发出无误的预言,神的话却准确地预告将成的事,不少预言已一一应验。
历史部分
路加曾与保罗为伴,一同上路,为主宣扬真理,是历史上最好的见证人(徒16:10至13;20:5至21:18;27:1至28:6)。
其它内容
圣经把撒但引诱始祖的过程记下,也记述魔鬼诱惑人的甜言蜜语,亦有世人说的话语(多1:12)。简单来说,神把各类的事例及经历放在圣经内,为要显出某些真理来。
5) 默示的重要
有学者认为,雕塑圣经成为奇妙的书卷有三种独特的工具或元素,他称之为“三位一体的工具”,分别是启示、默示及光照,并且他视默示为最重要的一环。原因有二:
作者的研究
圣经作者没有得着启示,却仍可经过研究及探求,把神要人知道的事迹记在新约圣经内。路加医生所着的福音书就是一个非常好的例子了(路1:1至4)。
光照与默示
人可以没有光照,却把神的默示记载下来。在彼得前书内,彼得清楚指出旧约的先知也是如此,不最明白神的意思,却把它记录下来(彼前1:11)。笃信圣经的神学家认为默示即圣经作者毫无错漏及准确地把神要向人发表的心意或事件记在新旧约圣经内,没有默示,圣经就可以错漏百出,失去其应有的效用。
6) 不同的学派
「默写论」“Dictation View”
论据
这学说也称为「机械论」“Mechanical View” ,他们认为圣经的作者乃是完全的被神控制及支配,机械地把神的说话记录下来。回教徒持这样的态度视可兰经,也有一些极端的基督教学者接受这种理论,如约翰尼斯 “John R. Rice” 等。
反驳
自由意志
神是让人享有自由意志的,我们的始祖亚当、夏娃绝不是机械人,他们是拥有自由意志的。
感情流露
神的仆人写下圣经时,也流露个人的情感或显出当时的情绪,这是一个有血有肉的人,绝对不是生硬如机械人的表现(出32:32;罗9:1至3)。从摩西及保罗的身上,看见他们何等的深爱同胞,宁可自己受莫大的亏损而让别人得着神的赦免及救恩;发现他们不是没有个人的意志,也不是机械化的记载这些事情。
「自然默示论」“Natural Inspiration”
论据
这派学说又称为「自然论」或「原知论」“Intuition View”,他们认为圣经作者乃是一代的伟人,拥有崇高的道德、伦理及宗教的思想。他们视作者与普通人一样,神没有向他们作任何感动或工作,在书写过程中并没有神的介入。许多新神学家鼓吹这种思想。总结这派的学说,他们有以下的见解:
源自人
写作的灵感完全由圣经作者而出,绝不是由神而出(吹出)。
专利权
这种概念可引伸到别的书籍上,意即圣经没有其专利权。
有错误
他们不相信圣经是无误的。
反驳
人的说话
那么说明作者只凭己意著书,神并没有向人说话了。
贬低圣经
难道圣经与世上的著作一样吗?这种理论把圣经的价值贬低了。
天才作者
若圣经是由一班天才而写的,为何现今世上有识之士不可再有如此的创作呢?
圣经无误
这个学说否定了圣经为无误的讲法。
「动力默示论」或「神秘默示论」“Dynamic Inspiration” or “Mystical Inspiration”
论据
又称为「启发论」或「光照论」“Illumination View” ,这派人士主张圣经不是神的话,他们视作者有启发读者的本领,叫阅读的人受感动。圣灵通过作者光照读者,使他们的生命有改变,乃是圣灵奇妙的工作。新派及新正统派多接受这种学说。
持这种学说的人,最少有以下三点的看见:
地位
视其它基督教圈子内的著作与圣经有同样的地位。
有误
圣经不是没有错误的。
权威
不少宗教的经典也有神的默示。
反驳
作者的能力
基督徒的作品也可与圣经同列一起,试问谁可作这样的判别呢?此外,为何圣经作者有启发读者的本领,这种能力从何而来呢?
启示的问题
这派学者的看法,乃是宣告神的启示还未完毕,仍需借历世历代的人来发表祂的心意。那么,圣经就不是信徒在信仰及生活上唯一的基础及标准了。
「程度默示论」“Degree Inspiration”
论据
这种学派的人,认为圣经有一些部分比别的地方更有默示,他们以为圣经是神所默示的,但程度略有不同。
反驳
不可分割
圣经内的不同部分或经卷,故然其重要性有所不同,但整本圣经绝不可被分割,否则就便会变得肢离破碎,因为圣经全书均是神的默示。举个实例,记载有关主耶稣基督的经文比约伯记更为重要,因为从福音书读者可认识及接受耶稣基督为救主。可是,两者是不可分割的,因为整本圣经的信息是连繋在一起的。
界线问题
谁可划分这界线呢?简单来说,这派学者以自己为权威,间接及直接地否定了圣经的权威。
无所适从
这种讲法叫人无所适从。我们读圣经时,应持有什么态度呢?假若传道人也以这态度来看圣经的话,他所属的教会必会变成什么也怀疑及什么均不相信。
「部分默示论」 “Partial Inspiration”
论据
这种学说与「程度默示论」不同的地方。
程度的分别
「程度默示论」 “Degree Inspiration” 视圣经内有不同程度的默示。
部分的默示
「部分默示论」 “Partial Inspiration” 则相信某些地方有神的默示,而别的地方却没有祂的默示。举例说,他们认为人无法可确定创造事件及预言的真确性;此外,圣经的历史事迹,则可参照同时代的文献,无须有神的默示。
只在乎目的
这种现代对圣经的见解,认为圣经的默示只在乎其目的。意即人可相信圣经有关救恩的讲法,但问题是,人无法可肯定别处有没有错误。
反驳
理性的产品
这完全是人理性的产品,此学说是难以自圆其说的。究竟凭什么我们可知道圣经所提及的救赎法及救赎主是神的默示呢?为何别的地方没有神的默示呢?深信这些学者也难以提供一个合理的答案。
教义与历史
这派学者试图把教义及历史分开,但救赎主的生平也是属于圣经历史的一部分,我们怎可分割教义与历史呢?基督徒怎能知道有关救恩的内容是没有错误呢?
「概念默示论」“Concept Inspiration”
论据
这类学说,指神只把概念赐给作者,其字句却没有祂自己的默示,即圣经作者所得的概念是默示,而所用的字句却没有默示。
反驳
字句与概念
字句与概念难以分开,因为概念也需要文字来表达。
概念的细节
若圣经作者所得的概念才是默示,那么圣经便有错误的可能性。比方说,汽车的设计师不可只把概念交给厂房的工人,他必须把这辆汽车的所有设计图及要求呈交,否则无法可把汽车生产出来。
「巴刻默示论」“Barthian Inspiration”
论据
神学家巴刻 “Karl Barth” (1886-1968)
巴刻为瑞士人,其父亲是一位瑞士改革宗的牧师,十八岁时前往德国研究神学,被当时著名的自由派神学家所影响。他为现代最具影响力的神学家,但其神学思想是有偏差的。这派人士与圣经批判的自由派同站在一个立场上。虽然他们像福音派般传道,但其实他们是不信圣经是无误的;故此,他们较新派神学家更危险。
巴刻的论据
整体的论据
正面的理据
回归圣经
巴刻年少时被自由派深深的影响,但随后拒绝再被它牢笼,承认有需要回归研读圣经,不再以哲学或自由神学的方式来评估。
尊重神
神在他心中拥有崇高的地位,强调祂的王权及其超然性,并且强调耶稣基督为圣经的中枢。
负面的论据
圣经有误
他不接受圣经的默示及没有错误的讲法。
新派立场
在高等批判的立场上与新派一样。
建议性的真理
不接受建议性的真理 “Propositional Truths” (表达一个判断或意见的声明)。
人的书卷
反对圣经乃是神的说话,认为它只是个人的书卷,意即重视读经的客观性。
普通启示
不接受普通启示的理论。
启示与光照
把启示与光照混为一谈。
神的王权及拣选
对于神的王权及拣选与传统的讲法不同,最终他的理论是把人引进「普救主义」“Universalism” 去。
默示的论据
对基要派的误解
指控基要派人士接受「默写论」的讲法,其实普遍福音派学者绝对不赞成神是借人默写出祂的话来,只不过巴刻是误解而已。
人为的产品
简单来说,他认为圣经是人为的产品,充满错误。
神性的经历
这派学者视耶稣基督为神的话,当基督在书卷内对人说话,圣经便成为神的说话了。
反驳
错谬与真理
既然圣经是充满错误的话,那么神怎能在错谬里向人说话呢?
基督与真理
巴刻认为圣经的中心是基督,而圣经是指向祂的,从表面来看,这论据是没有问题的,但假若圣经不是无误的,它怎能为基督作证呢?耶稣基督与圣经是彼此联系,不可分割的,如果圣经是有错处的话,它对基督的描绘一定有偏差,试问怎能正确地与祂相遇,使圣经变成神的话呢?
「逐字默示论」 “Verbal, Plenary, Inspiration”
论据
这是普遍福音派神学家及牧者的见解。他们认为默示是每字每句及全部的,并非观念或部份内容而已。神不会干预人的文学修养,只是暗中保守人写作时在用字上毫无错误的成份;因此圣经可称为神和人合作的文字结晶品,这样天衣无缝的著作,神学家则称之为「合体论」或「汇合论」“Confluence Theory” 。
段落的问题
圣经不是每一段皆同样重要,举例说,约翰福音三章十六节较士师记三章十六节更为重要。
原稿的问题
逐字默示论的准确性,只限于原文圣经,其它译本,不论其学术之高或翻译的准确,也不可算为无误。
罪恶的问题
逐字默示论排除异端邪说的可能性,但圣经内也记载了虚谎及可怕的犯罪事例。圣经记了人的谎话、凶杀及多妻等事例,这并不表示神同意及准许。
历史的问题
这种学说,支持圣经内的历史、科学及预言是丝毫没有错误的;这并不是说圣经是一本科学书,但其有关科学的部份却合乎科学。
研究的问题
逐字的默示,并不禁止圣经作者先作研究,才把资料记录下来(路1:1至3)。
文献的问题
这种学说不会否定作者可引述世上的学说或言论,保罗最少曾引用别的作者有两次之多(徒17:28;多1:12),犹大书的作者也引用古希伯来的文献(14,15)。
个人的问题
它不会否定作者个人独特的经历及个性等(赛6:1至11;但12)。
文笔的问题
圣经内有许多图画式及象征性的描写(诗91:4),逐言默示论这种学说,并非指圣经的文笔是生硬及没有活力的。
记载的问题
新旧约圣经内有些记载是不一致的,这不等于矛盾,乃是神借着不同角度,让我们来明白事件的真相及真理。在旧约的列王纪下第二十一章内,论及无恶不作的玛拿西,但在历代志下三十三章内,却交待这人在神面前认罪悔改。列王纪下是以人的眼光来看玛拿西,历代志下的作者却以神的眼光来看这位君王。
启示的问题
神让我们知道应知晓的事,没有需要叫我们知道的却把它藏起来,这是逐字论的概念(提后3:15至17)。
应用
圣经既是神的话语,借着它向世人及基督徒说话,我们应珍惜这本神圣的书卷,多念及思想,让我们可更进深地明白神的心意,并且应把它传扬,叫更多人可明白神的话语,叫他们可认识书中所介绍的救主耶稣基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