使徒行传 17:1–15
1保罗和西拉经过暗妃坡里、亚波罗尼亚,来到帖撒罗尼迦,在那里有犹太人的会堂。
2保罗照他素常的规矩进去,一连三个安息日,本着圣经与他们辩论,
3讲解陈明基督必须受害,从死里复活;又说:“我所传与你们的这位耶稣,就是基督。”
4他们中间有些人听了劝,就附从保罗和西拉,并有许多虔敬的希腊人,尊贵的妇女也不少。
5但那不信的犹太人心里嫉妒,招聚了些市井匪类,搭伙成群,耸动合城的人闯进耶孙的家,要将保罗、西拉带到百姓那里。
6找不着他们,就把耶孙和几个弟兄拉到地方官那里,喊叫说:“那搅乱天下的也到这里来了!
7耶孙收留他们。这些人都违背凯撒的命令,说另有一个王耶稣。“
8众人和地方官听见这话,就惊慌了,
9于是取了耶孙和其余之人的保状,就释放了他们。
10弟兄们随即在夜间打发保罗和西拉往庇哩亚去。二人到了,就进入犹太人的会堂。
11这地方的人贤于帖撒罗尼迦的人,甘心领受这道,天天考查圣经,要晓得这道是与不是。
12所以他们中间多有相信的,又有希腊尊贵的妇女,男子也不少。
13但帖撒罗尼迦的犹太人知道保罗又在庇哩亚传神的道,也就往那里去,耸动搅扰众人。
14当时弟兄们便打发保罗往海边去;西拉和提摩太仍住在庇哩亚。
15送保罗的人带他到了雅典,既领了保罗的命,叫西拉和提摩太速速到他这里来,就回去了。
1)「仔细查看」 “Eye”
iEXP 查经法
1 在使徒时代里,该撒曾颁布了什么命令呢(徒17:7)?
2 何谓保状(徒17:9)?
2)「小心解释」“Expound” (E)
iEXP 查经法
基督(徒17:3)
基督,即受膏者,犹太人则称之为弥赛亚。
耶稣(徒17:7)
「另有一个」,其原文的意思是「另有一个不同的类别」。意即是说,耶稣基督是有别于该撒的。也许在帖撒罗尼迦城内,保罗曾传讲有关耶稣基督是弥赛亚王及其国度的真理;现今,犹太人便以此来指控他的罪证。奇怪的是,犹太人从来很少效忠罗马政府的,但现今却以反政府的罪名来控告这些宣教士。
往帖撒罗尼迦(徒17:1至9)
1 路经的地方(徒17:1)
离开腓立比后,这些宣教士向西南走,沿着罗马大道走,经过暗妃波里及亚波罗尼亚,最终抵达帖撒罗尼迦。暗妃波里与腓立比相隔约三十英哩,亚波罗尼亚与暗妃波里则相距约三十英哩,而帖撒罗尼迦却离开亚波罗尼亚约有四十英哩。通过经文的记载,某学者推测他们几位宣教士是骑马前往目的地的。他们没有留在暗妃波里及亚波罗尼亚布道,或许那里没有会堂之故。
2 帖撒罗尼迦
帖撒罗尼迦是马其顿省的首府及最重要的城市,估计人口有二十万。它是希腊第二大的商业中心,仅次于哥林多,并且它是一个重要的海港。罗马政府把自由赋予给它,容许帖撒罗尼迦人自行征收税款、制造钱币及委任地方官。由于它位于几条经商大道之中,并且拥有卓越的海港,乃是一个极具战略性的地位。在宗教方面,犹太教及埃及人的宗教在该城内皆有其影响力的。
3 在会堂讲道(徒17:2至3)
一)一连三星期(徒17:2)
路加的报导只集中在他们怎样向犹太人展开工作,即这次宣教工作的初期。在保罗的书信里,他把这些空隙填补起来,让我们知道这次宣教工作是有其它细节的。这里的一连三个安息日,并不是指宣教队逗留在帖撒罗尼迦只有三个星期的时间;而是保罗连续有三个安息日集中向犹太人传福音,然后才将焦点移向外邦人,有数星期之久。如此的推测,有三个支持的原因:
(1) 在保罗这次到访中,腓立比教会最少先后有两次送钱给他(腓4:15至16),意味这次停留是不止三个星期的。
(2) 再者,保罗自食其力来谋生(帖前2:9;帖后3:7至10);如此显示经过了一段时间,腓立比教会的资助才能送到保罗的手上。
(3) 大部分帖撒罗尼迦的归信者皆是敬拜偶像的外邦人,而不是会堂的信众(参考帖前1:9)。
二)讲道的方式(徒17:2至3)
(1) 辩论(徒17:2)
辩论,即讲理或以对话的形式来辩论。这不是正式的讲章,而乃是一种讨论。在整个答问过程中,保罗回应来自听众不同的问题。保罗以圣经为本,与听众一同辩论,借此向他们传福音。
(2) 讲解(徒17:3)
讲解,含有完全打开之意。
(3) 陈明(徒17:3)
陈明是指证据放在旁边;如此的证据,乃是神权威性的话语。
(4) 传与(徒17:3)
传与,即传讲及宣告。保罗在这会堂里,清楚宣告耶稣基督就是犹太人的弥赛亚。
三)讲道的重点(徒17:2至3)
保罗以释经的方式,指出耶稣基督的死亡及复活,乃是与旧约圣经内的预言吻合的,并且劝告人家来接受这位犹太人应许的基督。值得留意的是,保罗的讲论是称为修辞式的三段论法:
(1) 大前提
弥赛亚必须受苦、死亡及复活(徒17:3上)。
(2) 小前提
我所传与你们的,这是小前提(徒17:3下)。
(3) 结论
这位耶稣就是基督,乃是其讲论的结论(徒17:3下)。。
四)讲道的结果(徒17:4)
(1) 听从真理(徒17:4)
保罗与群众经过一连三个星期的辩证后,叫不少外邦人及尊贵的妇人听从真理。
(2) 惹来嫉妒(徒17:5)
有潜质归向犹太教的外邦人听从保罗的言论,是否基于这个理由叫犹太人感到失去威势而嫉妒呢?某些学者是持以上见解的;可是,另外一些学者则认为,这里的「嫉妒」应翻作热心更为恰当。意思就是说,基于错误的热心,叫这些不信的犹太人起来对付宣教士。犹太人招聚那些溜连在广场上的卑鄙小人,试图在城内发动暴乱,并且前往接待保罗及西拉的耶孙处,捉拿这些宣教士。
(3) 耶孙被捕(徒17:6至9)
1/ 被捕人等
究竟耶孙是谁?有人推测他是保罗的亲人;可是,没有人知道他确实是谁。由于暴徒在耶孙家中找不到宣教士,在无可选择下的情况,便把家主及别的信徒捸捕了(徒17:6)。
2/ 指控罪名
「那些搅乱天下的,违背该撒的命令,另有一个王耶稣」,三者的意思是类同的;即反政府或叛国之意。暴徒指控耶孙收留宣讲反罗马政府言论的分子,因而把有关人等押戒前来(徒17:6至7)。
3/ 即时反应
群众和地方官听见这话时,便即时惊慌起来。在主后四十年代,罗马人与犹太人的关系是动荡的。就是在这些年间,犹太人先后几次起来作乱。为此,罗马政府曾在主后四十一年发出公函,指出必惩治那些在亚历山大闹事的犹太人。在主后四十九年,于犹太人社区出现骚动,因而叫罗马君王把所有犹太人逐出罗马。由于暴徒把反罗马的罪名冠在宣教士身上,难怪听见的人及地方官皆惊慌了(徒17:8)。
4/ 释放疑犯
何谓保状?它可能是一种契约,意即耶孙要作出保证,保罗决不会重返该地。或有学者认为,耶孙及同伴得着保释,其他基督徒便要作出承诺,保罗及西拉务必离开此地,否则当地基督徒便会受到严峻的刑罚。日后,当保罗想重返该地时,论到数次遭撒但的拦阻,深信与这保状有关(帖上2:17至18)。
往庇哩亚(徒17:10至15):
1 信徒的差派(徒17:10)
庇哩亚没有历史、政治、或商业的价值;但那里却有犹太人的社区。庇哩亚与帖撒罗尼迦相隔约四十英哩,它是适合避难的小镇。
2 会堂的事奉(徒17:10)
趁着漆黑之际,帖撒罗尼迦的信徒便静悄悄的把保罗和西拉送走。他们抵达庇哩亚后,按照保罗一向的惯例,便向会堂的会众证明耶稣基督是弥赛亚了。
3 该城的反应(徒17:11至12)
一)甘心领受
由于庇哩亚人热衷的领受福音,显示他们比帖撒罗尼迦人更尊贵,或其品格是更高尚的(徒17:11)。
二)天天考查
庇哩亚人热切的追寻真理,每天均前来查考圣经,为要明白真道(徒17:11)。
4 该城的扰乱(徒17:13至14)
当帖撒罗尼迦的犹太人获悉保罗的下落,知道他继续在庇哩亚传神的道时,便远赴该地,为要再次扇动群众起来对付这人。该地信徒知道后,便把保罗送到海边。至于西拉和提摩太两人则留在庇哩亚,并没有逃遁。究竟为何没有起来逃命,路加却没有交待。
5 保罗的离去(徒17:15)
人家把保罗带往雅典,让他独自一人在那里。可是,保罗却要求护送他上路的人,把西拉和提摩太速速的带来。至于何故,路加却没有进一步的解释。
亮光
1 布道的地点
保罗特意前往帖撒罗尼迦,因为这是一个极具策略性的地点(徒17:1)。假若能在那里建立教会的话,这城的交通网及其它条件是有利福音传开的。
2 布道的策略
保罗先前往会堂见证真道,让那些有圣经背景的人先来听闻福音,这是其布道的策略之一(徒17:1)。
3 被控的罪名
「耶稣是王」,这是一个反政府的同义词;犹太人以此来指控保罗及其同伴(徒17:7)。难怪在保罗的书信里,他只称耶稣基督为主,而不称祂为王,因为避免犯上官非。
3)「尽心行道」“Exercise” (X)
iEXP 查经法
布道要诀
保罗本着圣经向人见证基督,这是个人布道的要诀(徒17:2)。
天天读经
让我们从庇哩亚人身上学习,立志天天勤读圣经(徒17:11)。
4)「勇敢见证」 “Proclaim” (P)
通过操练真理,信徒必然可经历神。当研经者经历到神及明白真理后,我们便应效法初期教会的信徒勇敢的向非信徒及信徒作见证。通过口传的方式,向未认识耶稣基督的朋友见证主是又活又真的神,也以此来建立主内信徒。iEXP查经法的第四步是「勇敢见证」 “Proclaim”。
iEXP 查经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