使徒行传 11:1–18
1使徒和在犹太的众弟兄听说外邦人也领受了神的道。
2及至彼得上了耶路撒冷,那些奉割礼的门徒和他争辩说:
3“你进入未受割礼之人的家,和他们一同吃饭了。”
4彼得就开口把这事挨次给他们讲解,说:
5“我在约帕城里祷告的时候,魂游象外,看见异象,有一物降下,好像一块大布,系着四角,从天缒下,直来到我跟前。
6我定睛观看,见内中有地上四足的牲畜和野兽、昆虫并天上的飞鸟。
7我且听见有声音向我说:‘彼得,起来,宰了吃!’
8我说:‘主啊,这是不可的!凡俗而不洁净的物从来没有入过我的口。’
9第二次,有声音从天上说:‘神所洁净的,你不可当作俗物。’
10这样一连三次,就都收回天上去了。
11正当那时,有三个人站在我们所住的房门前,是从凯撒利亚差来见我的。
12圣灵吩咐我和他们同去,不要疑惑。同着我去的,还有这六位弟兄,我们都进了那人的家。
13那人就告诉我们,他如何看见一位天使站在他屋里,说:‘你打发人往约帕去,请那称呼彼得的西门来,
14他有话告诉你,可以叫你和你的全家得救。’
15我一开讲,圣灵便降在他们身上,正像当初降在我们身上一样。
16我就想起主的话说:‘约翰是用水施洗,但你们要受圣灵的洗。’
17神既然给他们恩赐,像在我们信主耶稣基督的时候给了我们一样,我是谁,能拦阻神呢?”
18众人听见这话,就不言语了,只归荣耀与神,说:“这样看来,神也赐恩给外邦人,叫他们悔改得生命了。”
1)「仔细查看」 “Eye”
iEXP 查经法
1 那些奉割礼的犹太基督徒,他们有没有法理依据来指控彼得呢(徒11:2至3)?
2 为何彼得要把约翰的浸与圣灵的浸扯在一起呢(徒11:16)?
2)「小心解释」“Expound” (E)
iEXP 查经法
神的道
神的道,即神的说话(徒11:1)。
主的话
主的话,可解作主的声明、命令、或教导(徒11:16)。
神赐恩
神没有偏待任何人,祂先后把救恩赐给犹太人及外邦人,叫他们皆可在耶稣基督里得蒙救赎(徒11:17至18)。
彼得被批评(徒11:1至3)
1 批评他的地点
住在犹太地的使徒及信徒(弟兄)皆听见外邦人归信真道的消息;但当彼得返回耶路撒冷时,便有奉割礼的犹太基督徒起来批评他了(徒11:1至2)。
2 批评他的群体
一)批评他的人
起来批评彼得的犹太基督徒,乃是一群仍然遵守摩西律法的人。在当时教会内,仍有部分热衷遵行律法的人,坚持奉割礼者决不可与未受割礼者相交。
二)争辩的意思
争辩,这并不是礼貌的讨论,而却是一场激烈的吵架。
3 批评他的动机
圣经学者对这些犹太基督徒背后批评彼得的动机,分别有以下几种不同的猜测:
一)宗教性的动机
恐怕不信的犹太人会加以逼迫教会。
二)政治性的动机
在罗马君王喀利古拉统治时,犹太人与罗马人的关系处于紧张的局面。
4 批评他的原因
一)表面的原因
由于外邦人不遵守旧约的饮食条例;故此,犹太人与外邦人一起吃饭,明显是违反了礼仪上的条例(徒11:3)。
二)內里的原因
那时,犹太基督徒还未明白律法与恩典的关系。对他们来说,外邦人必须先接受割礼及遵行律法,才可成为基督徒。换言之,作为基督徒首要的步骤,就是先要成为犹太教徒。在骨子里,他们无法可接受外邦人与犹太人是享有同等地位的。
5 犹太人的背景
一)神的心意
神期望希伯来人以热诚的态度来对待外邦人(民35:15;申10:19;结47:2)。当然祂嘱咐其百姓要远离异教的行为,尤其是偶象崇拜(利18:24至19:4;申12:29至31)。与异族通婚是会遭谴责的,但有时是会容许的(出34:16;申7:3;拉9:12;10:2至44;尼10:30)。神最终顾及的事,乃是道德方面的纯洁。
二)人为传统
拉比强调百姓要严守分隔的命令,不可与外邦人有交往。经过四百多年被外邦人欺压后,身处在彼得那世代的人,乃是尽量避免接触外邦人的。
三)人的偏见
圣殿仍是许多犹太基督徒齐集崇拜的主要地方,并且不少信徒继续热切遵守律法及犹太人的习俗。即使他们己接受了耶稣基督为弥赛亚,但仍未能接受祂同样是外邦人的主。
彼得的回应(徒11:4至18)
1 新的细节
彼得重述其独特经历时,与先前的记载比较(徒10),注入了一些新的细节。
一)这块从天缒下的大布,直降在彼得跟前(徒11:5)。
二)他定睛观看大布上的活物(徒11:6)。
三)有六位弟兄陪伴他前往该撒利亚去(徒11:12)。
四)关乎哥尼流全家得救的宣告(徒11:14)。
2 重述事情
一)事情的次序
「挨次」,意即按照次序。面对人家质询时,彼得便把事情的始末,按照其先后次序,一一的向他们交待(徒11:4)。
二)异象的细节
彼得向这些奉行割礼的信徒表示,事情是在约帕那天祷告开始的。那天,他进到魂游象外之境界,并且看见一个特殊的异象。在一块从天而降的大布里,盛载了地上四足的牲畜、野兽、昆虫及天上的飞鸟。在异象中,有声音叫他把活物屠宰来吃。身为犹太人的彼得,便即时拒绝了,因为他自己是严守饮食条例的。接着,这源自天上的声音便说:「神所洁净的,你不可当作俗物。」如此的声音,合共出现了三次(徒11:5至10)。
三)事情的发展
当大布撤走之际,便有三位来自该撒利亚的人,他们正站在房门前打探彼得的下落。当彼得问过究竟后,便知道哥尼流怎样得着天使的指示,并且知道自己乃是这些人得救的桥梁(11:13至14)。于是彼得便把救恩真理向这些外邦人宣讲;在完结之际,他更亲眼目睹圣灵降临在他们的身上了(参考10:44;11:15)。
3 他的论据
面对人家的指控,彼得便提出了三样有力的证据。他表示进外邦人的家并与他们一同吃饭,这决不是源自个人的喜好,乃是出自神的旨意。
一)神的异象
神把异象赐下,向彼得宣告祂自己的心意。神所洁净的,没有什么食物是不洁净的。
二)圣灵工作
昔日圣灵怎样在五旬节降临在犹太基督徒身上,现今也是如此降临在外邦基督徒身上,借此表明神不单是犹太人的主,也是外邦人的主。神怎样悦纳犹太人,照样也怎样接纳外邦人。再者,彼得前往外邦人家的决定,乃是出自圣灵自己的吩咐(徒11:12)。
三)约翰的话
彼得想起主的说话,就是施浸约翰以水来替人家施浸,但基督却是以圣灵来替信徒施浸的(太3:11;可1:8;约1:26,33)。圣灵降在外邦人身上,没有什么希奇,因为主曾引述施浸约翰的话,这事情是必然会发生的(徒11:16)。用现今术语来形容,彼得郑重表明自己的决定,乃是有圣经支持的。
4 六位证人
在罗马人中,重要的文件是要盖上七个印的。连同彼得在内,同行前往外邦家的有七位成员。亲眼目睹神的作为,不光是彼得,还有六位弟兄可一同作证的。
5 他的总结
彼得以两个设问式问题来完结其答辩:一,「我是谁?」二,「我岂能拦阻神呢?」(徒11:17)既然神已收纳外邦人,并不在乎他们有没有接受割礼或遵行律法;那么,彼得便不可违抗神的安排,而只可听命了。
众人的反应
1 默言不语
起来批评彼得的人,当听见这有力的辩证后,便即时变得默言不语,意味着他们根本是无话可驳的。
2 荣耀归神
在无话可驳之余,奉割礼的信徒便将荣耀归给神,并且表明外邦人的信心是真实的(徒11:18)。外邦人能悔改及得着新生,乃是全属主的恩赐;怪不得,奉割礼的犹太基督徒把荣耀归神了!
亮光
1 日后的余波
发生在这事之后,有关基督徒应否遵守犹太人的律法及条例的争辩,仍不断出现在教会里。
2 种族的问题
在初期教会内,犹太基督徒希望外邦人变成犹太人,而外邦基督徒则想犹太信徒放下其身份,摇身一变的成为外邦人。如此的分歧及矛盾,成为了两者难以协调的导火线。
3)「尽心行道」“Exercise” (X)
iEXP 查经法
彼得的地位
虽然彼得为使徒之一,但却不是至高无上的领袖。在与外邦人交往的事情上,彼得亦遭人家的非议。
彼得的智慧
彼得以个人的经历、别人的经历(六位弟兄)、圣灵的见证及主的说话(圣经的权威)来回应人家的指控。在此,我们看见彼得是一个满有属灵智慧的领袖。
信徒的反应
当奉割礼的基督徒听见彼得的答辩,便自觉无话可驳,并且把荣耀归给神。各人可在信仰细节上持不同的立场,但未得闻人家解释前,就切勿加以否定。假若人家的见解是合乎圣经的话,便要虚心接受了!
4)「勇敢见证」 “Proclaim” (P)
通过操练真理,信徒必然可经历神。当研经者经历到神及明白真理后,我们便应效法初期教会的信徒勇敢的向非信徒及信徒作见证。通过口传的方式,向未认识耶稣基督的朋友见证主是又活又真的神,也以此来建立主内信徒。iEXP查经法的第四步是「勇敢见证」 “Proclaim”。
iEXP 查经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