使徒行傳 23:13–23
13這樣同心起誓的有四十多人。
14他們來見祭司長和長老,說:“我們已經起了一個大誓,若不先殺保羅,就不吃甚麼。
15現在你們和公會要知會千夫長,叫他帶下保羅到你們這裡來,假作要詳細察考他的事;我們已經預備好了,不等他來到跟前就殺他。”
16保羅的外甥聽見他們設下埋伏,就來到營樓裡告訴保羅。
17保羅請一個百夫長來,說:“你領這少年人去見千夫長,他有事告訴他。”
18於是把他領去見千夫長,說:“被囚的保羅請我到他那裡,求我領這少年人來見你,他有事告訴你。”
19千夫長就拉著他的手,走到一旁,私下問他說:“你有甚麼事告訴我呢?”
20他說:“猶太人已經約定,要求你明天帶下保羅到公會裡去,假作要詳細查問他的事。
21你切不要隨從他們,因為他們有四十多人埋伏,已經起誓說,若不先殺保羅,就不吃不喝。現在預備好了,只等你應允。”
22於是千夫長打發少年人走,囑咐他說:“不要告訴人你將這事報給我了。”
23千夫長便叫了兩個百夫長來,說:“預備步兵二百,馬兵七十,長槍手二百,今夜亥初往凱撒利亞去;
1)「仔細察看」 “Eye”
iEXP 查經法
1 旁非利亞的別加是甚麼地方(徒13:13)?
2 約翰為何要返回耶路撒冷呢(徒13:13)?
3 彼西底的安提阿在甚麼地方呢(徒13:14)?
2)「小心解釋」“Expound” (E)
iEXP 查經法
神的應許
「應許」,主要是一個法律上的用詞。如此的承諾,絕對不是從協商而來,而是一種恩賜(徒13:23)。一直以來,神恩慈的對待以色列民,並且應許把彌賽亞救贖主賜給他們。
救主耶穌
保羅清楚表明耶穌基督不但是大衛的後人,祂也是以色列人的救贖主(徒13:23)。
離開帕弗(徒13:13)
1 抵達別加
一)介紹別加
別加乃是旁非利亞省內主要的城市,它位於內陸,離開彼西底的安提阿約八十英哩。
二)路經別加
大有可能,他們在亞大利登陸,然後經陸路前往別加。別加位於亞大利北面的十二英哩外,經水道的航程是五英哩。似乎保羅及巴拿巴並沒有在別加傳道;可是,在回程時卻有如此作。有些人猜測保羅那時正患病(加4:13),他可能是患上瘧疾,以致要離開沿海的低地,而轉向較清涼的山區去。
2 同工離去
為何約翰的馬可會拂袖而去?以下是五種不同的見解:
一)領袖的變動
巴拿巴與約翰的馬可是表兄弟。因保羅取代巴拿巴為領袖,叫約翰感到困惑不已。
二)向外邦宣教
馬可為巴勒斯坦猶太人,對他來說,轉向外邦人傳道,實在是很難接受的。
三)艱辛的路途
基於知道保羅所選上的路程是十分艱辛的;故此便捨難而去。
四)疾病的煎熬
也許保羅在別加患了瘧疾,因而叫他們把行程變更了。為了逃避虐疾的侵害,他們便改道前往內陸的高地去。如此可能使馬可灰心失意。
五)思鄉的緣故
有學者認為馬可的母親是寡婦;基於思鄉的緣故,馬可便毅然離開巴拿巴及保羅,返回家鄉耶路撒冷。
在安提阿(徒13:14至23)
1 地點的介紹
自主前25年,彼西底的安提阿便成為羅馬帝國的殖民地,其居民分別有弗呂家人、希臘人、猶太人及羅馬人。安提阿實際是坐落在弗呂家;它被稱為彼西底的安提阿,因為太貼近彼西底之故。這城離海拔三千五百多尺,位於別加北面的一百英哩外。在這些崎嶇山區的路途上,有不少山賊出沒;故此,保羅及巴拿巴要歷盡艱辛才可抵達這地。
2 會堂的特色
一)舊約聖經
猶太人把舊約聖經分為三部分,分別是《律法》(創世記至申命記)、《先知》(包括約書亞記、士師記、撒母耳記及列王紀)及《著述》。
二)讀經方式
根據猶太人的習俗,在會堂裡的聚會有兩次讀經的時間,一次選自《律法》,另外一次選自《先知》。讀經員可自由地揀選所唸的經文,並以希伯來文唸完,隨後有人翻譯作當地的語文。接著,各人皆可發表其言論;而有名望的訪客則有優先發表言論的機會。
三)管會堂的
管會堂的人乃是當地會堂最大的職員。這些職員負責監管及主持聚會、維持秩序、揀選參予者及確保一切能順利的進行。
四)坐下的意思
這裡的「坐下」(徒13:14),或許是指保羅及巴拿巴坐在拉比的席位上之意。極有可能,保羅及巴拿巴已預先向管會堂的人作自我介紹;故此,在讀經之後,管會堂的便邀請這位到訪的拉比講道(徒13:15)。
3 保羅的講道(徒13:16至41)
一)講道的動作
(1) 站立
巴勒斯坦為猶太人的重地,他們在那裡是坐下來釋經的。在此,保羅是站立起來講話的(徒13:16)。也許他只是在勸勉而不是在釋經;又有可能在巴勒斯坦地以外,其習俗是有所不同的。亦有可能保羅登上平臺時是站立的,然後才坐下來。又或是,他依照希臘及羅馬人的習慣,站起來說話。
(2) 舉手
保羅站立起來,向著聽眾舉手示意,為要吸引他們的注意(徒13:16)。
二)講道的對象
在外邦城市中,皆有外邦人於會堂裡聚會。現今,保羅起來向猶太人及外邦人見證真道(徒13:17)。
三)講章的分段
有學者把保羅的講章分為三個段落,分別是:
(1) 彌賽亞前來的期望及準備(徒13:16至25);
(2) 主耶穌被人棄絕、釘死及復活(徒13:26至37);
(3) 應用及請求(徒13:38至41)。
四)講道的重點(徒13:16至23)
在這個段落裡,保羅的講章可分為兩個不同的焦點,即神及人的部分。
(1) 神
1/ 神的主權
神親自揀選以色列為自己的國民,並且主動施行拯救,叫他們得以離開為奴之地。從來沒有人可干涉神自己的決定及計劃;在以色列人的歷史裡,我們看見神怎樣「抬舉」以色列人,叫他們得以經歷神大能的拯救。通過如此的決定及工作,顯出神的主權來(徒13:17)。
2/ 神的寬容
離開埃及地後,以色列人在曠野地漂流近四十年。在這些年間,神不但撫養祂的百姓;面對他們的頑梗及悖逆,神更是以「容忍」的態度來對待之(徒13:18)。
3/ 神的應許
保羅引述說:「我尋得耶西的兒子大衛、他是合我心意的人、凡事要遵行我的旨意。」(徒13:22)這是匯集了詩篇89:20及撒母耳記上13:14的話。神把掃羅王廢掉,以合祂心意的大衛來取代其位置。再者,依照神永不改變的應許,祂必把救贖主賜給以色列人。這救主必是大衛的後裔,而祂就是耶穌基督了(徒13:23)。
(2) 人
1/ 人的軟弱
在十三章二十節裡的四百五十年,其實是以色列人歷史的三個不同的階段,分別是:
在埃及為奴的階段;
在曠野漂流的階段;
約書亞帶領百姓進迦南地的階段。十三章十八節論到神怎樣容忍以色列人;其實,在整整四百五十年的歷史裡,我們經常看見以色列人的不信及悖逆,證明人是十分軟弱的。
2/ 人的請求
以色列人向撒母耳提出立王的請求,這不但是仿效外邦人的行為,也是棄絕神的表現(撒上8:5,7)。神任憑百姓這樣作,結果掃羅成為以色列國首位的君王。可是,這位君王最終被神廢掉,以大衛來取代他的地位(徒13:21)。在此,我們看見以色列人的請求,其背後是充滿了私慾及反叛的。
亮光
1 最長的講章
這篇講章是保羅在使徒行傳內最長的講章,其中有許多地方是值得我們留意的。
2 百姓的請求
昔日,神明知百姓要求立王背後的動機是存著私心及悖逆的,但祂卻沒有加以攔阻。
3)「盡心行道」“Exercise” (X)
iEXP 查經法
講道的重要性
再次,我們看見初期教會是何等看重講道的。可悲的是,現今不少教會及牧師把講道眨到一個很低的地位,視它為一個可有可無的陪襯品。
保羅把握機會
保羅把握在異地會堂裡作見證的機會,一有機會便把真理向同胞及外邦人講解。
4)「勇敢見證」 “Proclaim” (P)
通過操練真理,信徒必然可經歷神。當研經者經歷到神及明白真理後,我們便應效法初期教會的信徒勇敢的向非信徒及信徒作見證。通過口傳的方式,向未認識耶穌基督的朋友見證主是又活又真的神,也以此來建立主內信徒。iEXP查經法的第四步是「勇敢見證」 “Proclaim”。
iEXP 查經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