使徒行傳 11:1–18
1使徒和在猶太的眾弟兄聽說外邦人也領受了神的道。
2及至彼得上了耶路撒冷,那些奉割禮的門徒和他爭辯說:
3“你進入未受割禮之人的家,和他們一同吃飯了。”
4彼得就開口把這事挨次給他們講解,說:
5“我在約帕城裡禱告的時候,魂遊象外,看見異象,有一物降下,好像一塊大布,繫著四角,從天縋下,直來到我跟前。
6我定睛觀看,見內中有地上四足的牲畜和野獸、昆蟲並天上的飛鳥。
7我且聽見有聲音向我說:‘彼得,起來,宰了吃!’
8我說:‘主啊,這是不可的!凡俗而不潔淨的物從來沒有入過我的口。’
9第二次,有聲音從天上說:‘神所潔淨的,你不可當作俗物。’
10這樣一連三次,就都收回天上去了。
11正當那時,有三個人站在我們所住的房門前,是從凱撒利亞差來見我的。
12聖靈吩咐我和他們同去,不要疑惑。同著我去的,還有這六位弟兄,我們都進了那人的家。
13那人就告訴我們,他如何看見一位天使站在他屋裡,說:‘你打發人往約帕去,請那稱呼彼得的西門來,
14他有話告訴你,可以叫你和你的全家得救。’
15我一開講,聖靈便降在他們身上,正像當初降在我們身上一樣。
16我就想起主的話說:‘約翰是用水施洗,但你們要受聖靈的洗。’
17神既然給他們恩賜,像在我們信主耶穌基督的時候給了我們一樣,我是誰,能攔阻神呢?”
18眾人聽見這話,就不言語了,只歸榮耀與神,說:“這樣看來,神也賜恩給外邦人,叫他們悔改得生命了。”
1)「仔細察看」 “Eye”
iEXP 查經法
1 那些奉割禮的猶太基督徒,他們有沒有法理依據來指控彼得呢(徒11:2至3)?
2 為何彼得要把約翰的浸與聖靈的浸扯在一起呢(徒11:16)?
2)「小心解釋」“Expound” (E)
iEXP 查經法
神的道
神的道,即神的說話(徒11:1)。
主的話
主的話,可解作主的聲明、命令、或教導(徒11:16)。
神賜恩
神沒有偏待任何人,祂先後把救恩賜給猶太人及外邦人,叫他們皆可在耶穌基督裡得蒙救贖(徒11:17至18)。
彼得被批評(徒11:1至3)
1 批評他的地點
住在猶太地的使徒及信徒(弟兄)皆聽見外邦人歸信真道的消息;但當彼得返回耶路撒冷時,便有奉割禮的猶太基督徒起來批評他了(徒11:1至2)。
2 批評他的群體
一)批評他的人
起來批評彼得的猶太基督徒,乃是一群仍然遵守摩西律法的人。在當時教會內,仍有部分熱衷遵行律法的人,堅持奉割禮者決不可與未受割禮者相交。
二)爭辯的意思
爭辯,這並不是禮貌的討論,而卻是一場激烈的吵架。
3 批評他的動機
聖經學者對這些猶太基督徒背後批評彼得的動機,分別有以下幾種不同的猜測:
一)宗教性的動機
恐怕不信的猶太人會加以逼迫教會。
二)政治性的動機
在羅馬君王喀利古拉統治時,猶太人與羅馬人的關係處於緊張的局面。
4 批評他的原因
一)表面的原因
由於外邦人不遵守舊約的飲食條例;故此,猶太人與外邦人一起吃飯,明顯是違反了禮儀上的條例(徒11:3)。
二)內裡的原因
那時,猶太基督徒還未明白律法與恩典的關係。對他們來說,外邦人必須先接受割禮及遵行律法,才可成為基督徒。換言之,作為基督徒首要的步驟,就是先要成為猶太教徒。在骨子裡,他們無法可接受外邦人與猶太人是享有同等地位的。
5 猶太人的背景
一)神的心意
神期望希伯來人以熱誠的態度來對待外邦人(民35:15;申10:19;結47:2)。當然祂囑咐其百姓要遠離異教的行為,尤其是偶象崇拜(利18:24至19:4;申12:29至31)。與異族通婚是會遭譴責的,但有時是會容許的(出34:16;申7:3;拉9:12;10:2至44;尼10:30)。神最終顧及的事,乃是道德方面的純潔。
二)人為傳統
拉比強調百姓要嚴守分隔的命令,不可與外邦人有交往。經過四百多年被外邦人欺壓後,身處在彼得那世代的人,乃是盡量避免接觸外邦人的。
三)人的偏見
聖殿仍是許多猶太基督徒齊集崇拜的主要地方,並且不少信徒繼續熱切遵守律法及猶太人的習俗。即使他們己接受了耶穌基督為彌賽亞,但仍未能接受祂同樣是外邦人的主。
彼得的回應(徒11:4至18)
1 新的細節
彼得重述其獨特經歷時,與先前的記載比較(徒10),注入了一些新的細節。
一)這塊從天縋下的大布,直降在彼得跟前(徒11:5)。
二)他定睛觀看大布上的活物(徒11:6)。
三)有六位弟兄陪伴他前往該撒利亞去(徒11:12)。
四)關乎哥尼流全家得救的宣告(徒11:14)。
2 重述事情
一)事情的次序
「挨次」,意即按照次序。面對人家質詢時,彼得便把事情的始末,按照其先後次序,一一的向他們交待(徒11:4)。
二)異象的細節
彼得向這些奉行割禮的信徒表示,事情是在約帕那天禱告開始的。那天,他進到魂遊象外之境界,並且看見一個特殊的異象。在一塊從天而降的大布裡,盛載了地上四足的牲畜、野獸、昆蟲及天上的飛鳥。在異象中,有聲音叫他把活物屠宰來吃。身為猶太人的彼得,便即時拒絕了,因為他自己是嚴守飲食條例的。接著,這源自天上的聲音便說:「神所潔淨的,你不可當作俗物。」如此的聲音,合共出現了三次(徒11:5至10)。
三)事情的發展
當大布撤走之際,便有三位來自該撒利亞的人,他們正站在房門前打探彼得的下落。當彼得問過究竟後,便知道哥尼流怎樣得著天使的指示,並且知道自己乃是這些人得救的橋樑(11:13至14)。於是彼得便把救恩真理向這些外邦人宣講;在完結之際,他更親眼目睹聖靈降臨在他們的身上了(參考10:44;11:15)。
3 他的論據
面對人家的指控,彼得便提出了三樣有力的證據。他表示進外邦人的家並與他們一同吃飯,這決不是源自個人的喜好,乃是出自神的旨意。
一)神的異象
神把異象賜下,向彼得宣告祂自己的心意。神所潔淨的,沒有甚麼食物是不潔淨的。
二)聖靈工作
昔日聖靈怎樣在五旬節降臨在猶太基督徒身上,現今也是如此降臨在外邦基督徒身上,藉此表明神不單是猶太人的主,也是外邦人的主。神怎樣悅納猶太人,照樣也怎樣接納外邦人。再者,彼得前往外邦人家的決定,乃是出自聖靈自己的吩咐(徒11:12)。
三)約翰的話
彼得想起主的說話,就是施浸約翰以水來替人家施浸,但基督卻是以聖靈來替信徒施浸的(太3:11;可1:8;約1:26,33)。聖靈降在外邦人身上,沒有甚麼希奇,因為主曾引述施浸約翰的話,這事情是必然會發生的(徒11:16)。用現今術語來形容,彼得鄭重表明自己的決定,乃是有聖經支持的。
4 六位證人
在羅馬人中,重要的文件是要蓋上七個印的。連同彼得在內,同行前往外邦家的有七位成員。親眼目睹神的作為,不光是彼得,還有六位弟兄可一同作證的。
5 他的總結
彼得以兩個設問式問題來完結其答辯:一,「我是誰?」二,「我豈能攔阻神呢?」(徒11:17)既然神已收納外邦人,並不在乎他們有沒有接受割禮或遵行律法;那麼,彼得便不可違抗神的安排,而只可聽命了。
眾人的反應
1 默言不語
起來批評彼得的人,當聽見這有力的辯證後,便即時變得默言不語,意味著他們根本是無話可駁的。
2 榮耀歸神
在無話可駁之餘,奉割禮的信徒便將榮耀歸給神,並且表明外邦人的信心是真實的(徒11:18)。外邦人能悔改及得著新生,乃是全屬主的恩賜;怪不得,奉割禮的猶太基督徒把榮耀歸神了!
亮光
1 日後的餘波
發生在這事之後,有關基督徒應否遵守猶太人的律法及條例的爭辯,仍不斷出現在教會裡。
2 種族的問題
在初期教會內,猶太基督徒希望外邦人變成猶太人,而外邦基督徒則想猶太信徒放下其身份,搖身一變的成為外邦人。如此的分歧及矛盾,成為了兩者難以協調的導火線。
3)「盡心行道」“Exercise” (X)
iEXP 查經法
彼得的地位
雖然彼得為使徒之一,但卻不是至高無上的領袖。在與外邦人交往的事情上,彼得亦遭人家的非議。
彼得的智慧
彼得以個人的經歷、別人的經歷(六位弟兄)、聖靈的見證及主的說話(聖經的權威)來回應人家的指控。在此,我們看見彼得是一個滿有屬靈智慧的領袖。
信徒的反應
當奉割禮的基督徒聽見彼得的答辯,便自覺無話可駁,並且把榮耀歸給神。各人可在信仰細節上持不同的立場,但未得聞人家解釋前,就切勿加以否定。假若人家的見解是合乎聖經的話,便要虛心接受了!
4)「勇敢見證」 “Proclaim” (P)
通過操練真理,信徒必然可經歷神。當研經者經歷到神及明白真理後,我們便應效法初期教會的信徒勇敢的向非信徒及信徒作見證。通過口傳的方式,向未認識耶穌基督的朋友見證主是又活又真的神,也以此來建立主內信徒。iEXP查經法的第四步是「勇敢見證」 “Proclaim”。
iEXP 查經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