使徒行傳 2:37–47
37眾人聽見這話,覺得扎心,就對彼得和其餘的使徒說:“弟兄們,我們當怎樣行?”
38彼得說:“你們各人要悔改,奉耶穌基督的名受洗,叫你們的罪得赦,就必領受所賜的聖靈;
39因為這應許是給你們和你們的兒女,並一切在遠方的人,就是主我們神所召來的。”
40彼得還用許多話作見證,勸勉他們說:“你們當救自己脫離這彎曲的世代。”
41於是,領受他話的人就受了洗。那一天,門徒約添了三千人,
42都恆心遵守使徒的教訓,彼此交接,擘餅,祈禱。
43眾人都懼怕。使徒又行了許多奇事、神蹟。
44信的人都在一處,凡物公用;
45並且賣了田產、家業,照各人所需用的分給各人。
46他們天天同心合意恆切地在殿裡,且在家中擘餅,存著歡喜、誠實的心用飯,
47讚美神,得眾民的喜愛。主將得救的人天天加給他們。
1)「仔細察看」 “Eye”
iEXP 查經法
1 何謂「扎心」(徒2:37)?
2 受浸是罪得赦的條件嗎(徒2:38)?
3 為何那時的信徒一信主便接受浸禮呢(徒2:41)?
2)「小心解釋」“Expound” (E)
iEXP 查經法
基督
耶穌基督的名(徒2:38)。
聖靈
人免費便可得著聖靈,並且也不在乎人的功德。一切相信耶穌基督的名及甘願悔改的信徒,便可得著神所賜的聖靈(徒2:38)。
聽道的反應
1 扎心之意
可解作刺進心內、深深的困擾、良心受到重擊等意思。
2 人的反應
「扎心」在新約聖經只出現了一次。它可解作刺穿或刺入,那麼用來描繪突然或想不到的東西。基於在神面極其可惡的行為,在無法逃避之下、他們便被悲傷及痛悔所勝。
彼得的吩咐
1 吩咐的目的
這個段落論到藉著宣講耶穌基督救贖的福音,因而教會得以建立起來。再者,其目的是確立救恩是帶來赦罪及得著聖靈的恩賜。
2 吩咐的內容
一)悔改的吩咐
悔改是一個新約極豐富的詞彙。它論到目標的改變,離開罪惡來歸向神(帖前1:9)。它是真正歸信主的一個主要的部分。施浸約翰及主耶穌基皆有呼召人悔改,在使徒行傳內也是一個經常提及的主題(3:19;5:31;8:22;11:18;17:30;20:21;26:20)。如此命令式的句語,乃是要求人作出悔改的行動。
二)受浸的吩咐
(1) 浸禮的解釋
1/ 浸禮叫人得救
有學者認為悔改及受浸才能叫人罪得赦免。可是反對如此的見解,最少有以下的幾個理由:
* 違反上文下理的意思
第一,接受浸禮可遭人排斥及反對,真心悔改歸向主耶穌的人是會甘心樂意以浸禮來見證主的。
* 違反聖經一貫的意思
第二,在聖經的別處從來沒有教導浸禮可叫人得救的,那麼靠浸禮得救是違反了新約聖經一貫的教義了。
* 把浸禮儀式化的錯誤
第三,既然主嚴責文士及法利賽人的宗教儀式化,祂斷不會設立一種屬乎祂自己的儀式。卜魯斯說:「假定外表浸禮的儀式是沒有任何價值的,除非內裡是陪伴著真心悔改,否則它就是違背了一切聖經信仰的精髓。」
* 赦罪與悔改的關連性
第四,如此的解釋乃是不忠於聖經的事實。貫穿使徒行傳的是赦罪與悔改,而不是浸禮(參考3:19;5:31;26:20)。再者,聖經記載某些受了浸的人是不得救的(徒8:13;21至23);反之,論到一些得救的人卻是沒有受浸的(路7:37至50;太9:2;路18:13至14)。
2/ 基於赦罪之故
驟眼看來,受浸像是叫人罪得赦免的途徑(徒2:38)。「叫」,原文可解作「為了這個緣故」、「基於」、或有學者把它解作「因為」的意思。有時這個前置詞是與果效扯在一起的;舉例說:基於人甘願悔改的緣故,人便得著從主而來的生命(徒11:18)。簡言之,浸禮是為到自己得蒙救贖而作出的見證,它並不是悔改的先決條件,而是進入救恩之門時所作的見證。
3/ 基於插句之故
第三個觀點視「你們各人要悔改、奉耶穌基督的名受浸、叫你們的罪得赦」這分句為一句插句。支持這種解釋以下有成因:
* 動詞使單數及眾數的動詞及名詞黑白分明。在「叫你們的罪得赦」的這分句裡,「悔改」及代名詞「你們」皆是眾數的。那麼,「悔改」便是與「罪得赦」的目的聯在一起了。另一方面,「受浸」的命令是單數的,使它成為整句獨立的一部分。
* 這個觀念與彼得於徒10:43的宣告,即「得蒙赦罪」同樣的表達方式是吻合的。在那裡赦罪是單單基於信心的。
* 在路24:47及徒5:31內,同一位作者路加指出悔改的結果是罪得赦免。
4/ 入教的三步曲
有學者指出浸禮是新約聖經論到基督教入教的程序,其中有三個主要的步驟:
第一步
悔改。
第二步
第二個步驟可分為兩個部分,彼得如此表明說:「奉耶穌基督的名…受浸」。如果悔改是離開的話,這裡就是轉向。單單棄絕過去的生活方式不是等同走上神的路,而人必須轉向神的路去。構成神的路是耶穌基督。初期教會的認信是「耶穌是主」(羅10:9,10)。「在耶穌裡的信心」可翻作「委身耶穌」或「信靠耶穌」。換句話說,當人承認耶穌確實是神的受膏者(或彌賽亞或基督)、神指定的統治者(不是罪犯及沒有接受公平的審訊的),並且耶穌是活的(因為人不可隨著一個死人的),亦是配受順從及敬拜的。如果這就是委身的話,那麼人可作些甚麼呢?彼得提出的答案是浸禮。初期基督徒就是藉著浸禮(現今在許多地方基督徒也是如此),以官方的姿態來承諾效忠耶穌。
第三步
第三個步驟是接受聖靈;擁有聖靈的信徒,表明這人是確實擁有新生的。綜合來說,除了浸禮不能叫人得救外,其餘的解釋皆有可取之處及合理的。
三)聖靈的應許
神應許把聖靈賜給以色列人,這早已記載在舊約聖經內了(徒2:39)。
四)要遠離不義
路加把彼得原先的講章省略了,他以一句話來總結其末後所發表的言論(徒2:40)。「彎曲」,有人把它翻作歪曲、扭曲、腐敗,意即邪惡及不義。在完結其講章前,彼得勸勉人應離開邪惡及不義的生活方式。
信徒的反應
1 領受真理
彼得的講道是極具震陷力,即時便有三千多人歸信基督(徒2:41)。
2 接受浸禮
一)受浸的難題
(1) 施浸的地方
或許有人指出三千位信徒在同一天內受浸是沒有可能的事。可是,在耶路撒冷的四周有許多的水池,足以提供充足的地方來替三千多位信徒施浸。
(2) 施浸負責人
有人指出,即使是十二位使徒一同替三千信徒施浸,平均每位使徒要替二百多人施浸;故此,有人便推斷這不是浸禮,而是灑水禮了。可是,歸依猶太教的信徒是自行浸入水中的,並且浸禮也是初期教會的方式。
(3) 受浸的時間
至於是否即時便接受浸禮,就難以斷定其時間性了(徒2:41)。有些人認為十二位使徒無法在一天內替三千多人施浸,因而倡導灑水的講法。也有人斷定初期信徒要即時接受浸禮的話;那麼,現今的信徒也應如此效法。假若我們無法可斷定三千多位信徒是何時接受浸禮的話,那麼以上的兩個所謂疑難就不可成立了,因為他們的浸禮可以在稍後的不同時間舉行的。
二)受浸的模式
浸禮的模式是浸入水裡,而不是灑水。
3 遵守真理
一)遵守真理的範圍
「使徒的教訓」,意即主的教訓。這是包括宣講耶穌的生平、死亡及復活,並且它對人的得救有何意義。
二)遵守真理的態度
「恆心」,意即持續的委身(徒2:42)。不論在遵守使徒的教訓、實踐團契生活、擘餅記念主及祈禱生活方面,我們看見初期教會的信徒是持續委身的。
4 彼此相交
「彼此交接」,可解釋作一個持續委身分享、關顧、同一心志、充滿和諧的團契(徒2:42)。
5 擘餅生活
初期教會在舉行擘餅時,先與眾信徒一同共進愛筵(徒2:42)。
6 祈禱生活
禱告的生活說明初期教會的信徒是樂於倚靠神及喜愛與神相交的(徒2:42)。
人家的反應
神讓使徒得著能力來施行神蹟奇事,為要確立他們的職分。當眾人親眼目睹這些神蹟奇事,便生發一種恐懼來,因而敬畏神及尊重使徒了(徒2:43)。
信徒的生活
1 神蹟異能的生活
在初期教會,使徒是能廣泛地施行奇事及神蹟的(徒2:43)。
2 凡物公用的生活
初期信徒住在一起,凡物公用,說明他們是積極實踐彼此相關、彼此相愛的生活。可是,這個只是初期耶路撒冷教會的模式,當福音延伸在猶太省以外時,便不再沿用這個模式了。
3 殿裡敬拜的生活
初期基督徒被視為猶太教內的分子,他們仍留守在猶太人圈子裡生活及敬拜。
4 家中擘餅的生活
參照英文聖經,信徒是在不同的家裡舉行擘餅聚會的(徒2:46)。
5 日常吃喝的生活
一)「歡喜」的心(徒2:46)
為何信徒能快樂呢?有學者認為信徒的歡喜是源自一個真誠的心。
二)「誠實」的心(徒2:46)
可以用來形容真誠及簡樸的生活,也有學者指出這是一種無私的心。某學者指出,初期教會看重的是人而不是物質,這就成為他們得著歡喜快樂的源頭了。
6 讚美真神的生活
初期教會看重敬拜神的生活,讚美神的生活成為他們生活的一部分(徒2:47)。
7 得人喜愛的生活
初期教會對社區帶來正面的影響,他們皆得著別人的喜愛(徒2:47)。
8 叫人得救的生活
基於初期教會按照神心意來生活;故此,神把得救的人加給教會(徒2:47)。
亮光
1 處理浸禮問題
究竟是否即時就替信徒受浸,並且是否在一天之內進行,乃是難以斷定的。
2 七個報導之一
這是七個進度報告的首個(徒6:7;9:31;12:24;16:5;19:20;28:30至31),路加以「主將得救的人、天天加給他們。」來完結使徒行傳這處的段落。教會於起初便有迅速的增長!
3)「盡心行道」“Exercise” (X)
iEXP 查經法
委身基督
通過接受浸禮,昔日信徒藉此來表明對主的委身。我們對主委身的程度,又有多少呢?
教會模式
若只學效初期教會的模式,但卻不明白他們背後的因由及動力時,這是沒有多大用處的。4)「勇敢見證」“Proclaim” (P)
通過操練真理,信徒必然可經歷神。當研經者經歷到神及明白真理後,我們便應效法初期教會的信徒勇敢的向非信徒及信徒作見證。通過口傳的方式,向未認識耶穌基督的朋友見證主是又活又真的神,也以此來建立主內信徒。iEXP查經法的第四步是「勇敢見證」 “Proclaim”。
iEXP 查經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