哥林多前書 13:1至13
1我若能說萬人的方言,並天使的話語,卻沒有愛,我就成了鳴的鑼、響的鈸一般。
2我若有先知講道之能,也明白各樣的奧秘、各樣的知識,而且有全備的信,叫我能夠移山,卻沒有愛,我就算不得甚麼。
3我若將所有的賙濟窮人,又捨己身叫人焚燒,卻沒有愛,仍然與我無益。
4愛是恆久忍耐,又有恩慈;愛是不嫉妒,愛是不自誇,不張狂,
5不做害羞的事,不求自己的益處,不輕易發怒,不計算人的惡,
6不喜歡不義,只喜歡真理;
7凡事包容,凡事相信,凡事盼望,凡事忍耐;
8愛是永不止息。先知講道之能,終必歸於無有;說方言之能,終必停止;知識也終必歸於無有。
9我們現在所知道的有限,先知所講的也有限,
10等那完全的來到,這有限的必歸於無有了。
11我作孩子的時候,話語像孩子,心思像孩子,意念像孩子;既成了人,就把孩子的事丟棄了。
12我們如今彷彿對著鏡子觀看,模糊不清,到那時,就要面對面了。我如今所知道的有限,到那時就全知道,如同主知道我一樣。
13如今常存的有信,有望,有愛;這三樣,其中最大的是愛。
1)「仔細察看」 “Eye”
iEXP 查經法
1 愛是不是恩賜?
2 愛與恩賜有何關連?
3 何謂「萬人的方言」(林前13:1)?
4 甚麼是「天使的話語」(林前13:1)?
5 先知講道之能,說方言之能,究竟會在甚麼時間停止呢(林前13:8)?
6 「等那完全的來到」,這是指甚麼時間呢(林前13:10)?
2)「小心解釋」“Expound” (E)
iEXP 查經法
和合譯本
中文聖經和合本把「主」加在這裡,為要叫讀者更容易掌握其意思(林前13:12)。
其它譯本
為著忠於原文的意思,大部分常被人使用的英譯本皆沒有主這個詞彙(林前13:12)中文聖經呂振中譯本的翻譯是這樣:「我現在一點一點地認識;到那時就完全認識,如同完全被認識一樣。」
愛的超越性
1 與恩賜作比較
一)方言
1我若能說萬人的方言,並天使的話語,卻沒有愛,我就成了鳴的鑼、響的鈸一般。 (林前13:1)
或許不少哥林多信徒羡慕擁有方言的恩賜。在新約時代,異教徒以狂喜的態度來說話,並且以打鑼、敲鈸及吹喇叭來祭祀異教的神明。可能保羅以此為例,藉此說明即使他能說萬人的方言,並且能操天使的語文,但如果沒有愛的話,一切便變為徒然或無用。
二)先知講道
2我若有先知講道之能,也明白各樣的奧秘、各樣的知識,而且有全備的信,叫我能夠移山,卻沒有愛,我就算不得甚麼。 (林前13:2)
保羅以屬靈的慧眼來看,只有光把神的啟示發表出來,背後卻沒有愛的話,如此的事奉沒有絲毫意義。
三)各樣的智識
屬靈的知識叫人能剖悉真理,叫他能明白一切的奧秘,但若沒有愛,這也是徒勞無功。
四)全備的信
如果擁有挪移大山的信心,但沒有愛的話,保羅視之為無用。
2 與捨己作比較
雖然錢財為身外物,但若願意把所有的財富拿來賙濟窮人的話,顯明這人是有捨己的心。假若人連性命也不愛惜,把自己葬身火海,這是捨身至極點的表現。即使是這樣,如果沒有愛,對保羅個人來說也無益處。
3 與時間作比較
8愛是永不止息。先知講道之能,終必歸於無有;說方言之能,終必停止;知識也終必歸於無有。
9我們現在所知道的有限,先知所講的也有限,
10等那完全的來到,這有限的必歸於無有了。 (林前13:8至10)
保羅試圖把恩賜與愛作一對比,愛是永不止息的。愛是神其中的一種屬性,祂以永遠的愛來愛我們,永不減退。此外,使徒把一些恩賜列舉出來,並且表明這些恩賜是有時間性的,即它們是受制於時間的。
一)歸於無有的恩賜
保羅表明先知講道之能及知識的兩種恩賜皆會歸於無有。「歸於無有」,它含有「成為沒有效用」 “to make in operative”的意思。並且它有即將停止的意思。有聖經學者根據這希臘文的字眼,表示這可解作「減至休止狀態」 “to reduce to inactivity”或「廢止」 “abolish”,即先知及知識的恩賜有一天便會失去效用;此外,第八及十節的動詞形狀是被動式,意味著某某會把這些恩賜廢止。
二)終必停止的恩賜
「停止」,含有止息或終結的意思。用在沒有生命的事物上,它顯示「反射性」“reflective action”及「自我發動」“self-causing action”的動作。意即神已把停止的內在裝置安放在方言的身上,時候到了,方言的恩賜便會自然地告一段落。某聖經學者根據聖經及經外的一些資料,推斷神已停止賜下說方言的恩賜:
新約彙集成書後
方言與醫病及神蹟的恩賜一樣,乃是屬「徵兆性」的恩賜 “sign gift”。神把這些恩賜賜下,為要印證使徒及所傳講的信息。直至新約書卷彙集成書後,這些恩賜便告終止。
向選民說話之法
昔日神向百姓說話,而選民是懂得這種語文的。在新約時代,神的先知以別國的方言來向以色列人說話,藉此見證以色列人棄絕神的不是(林前14:21;賽28:11至12)。換句話說,方言不單是為未信主的人而設,也是向猶太人顯出「審判性的恩賜」“judicial sign”。主後七十年聖殿被外邦人拆毀,乃是神向以色列人施行審判的證明,那時保羅已寫了哥林多前書約有十五年的時間,神不用再使用方言為審判選民的徵兆,因為祂已在悖逆百姓的身上作出了裁決及刑罰。
方言為次等恩賜
保羅明說方言乃是屬於較次等的恩賜,它不是頂重要的。神便以別的恩賜來取代其地位,這是可以理解的。
印證使徒及教訓
方言的恩賜是用來印證使徒及所傳講的教訓,到啟示錄成書後(22:18至19),這種恩賜便自動停止出現在教會中。
早期教會的恩賜
唯有早期的書信才有提及方言的恩賜,而保羅只在哥林多前書提及這種恩賜。大部分的書信沒有論及方言,並且使徒行傳於十九章六節後,也再沒有談及方言。由此可見,方言很早便在教會歷史裡絕跡了。
使徒時代的恩賜
隨著使徒時代過去後,說方言的恩賜也隨之逝去,這與初期教會歷史的記載吻合,因為初期教父已不再提及有關方言這種恩賜了;即使有,也只表明這是使徒時期的恩賜而已。
愛的獨特性
使徒保羅從神那裡體會到甚麼是愛,並把其特質一一列舉出來。他把愛是甚麼加以註解,意即把愛應有及不應有的表現排列出來。隨後保羅又使用「只」及「凡事」與愛連在一起。愛與真理不能分開,因為它只喜歡真理。愛也有另外的一種表現,就是凡事包容、相信、盼望及忍耐。
1 愛乃是
一)「恆久忍耐」
愛其中的一個特質,就是與耐性扯上關連的。其原意是在困難的環境下,不論在外面及裡面均顯出節制來。
二)「恩慈」
意即仁慈,顯出慈悲。
2 愛不是
一)「嫉妒」
可解作不作嫉妒或妒忌。
二)「自誇」
原意是不吹牛或不誇口。
三)「張狂」
乃是驕傲、傲僈、自大的意思。
四)「做害羞的事」
一是不妥當的表現;二是不合適的行為;三是可恥的表現;四是不名譽的。
五)「求自己的益處」
「求」,可解作尋求或尋找的意思。和合本聖經把「益處」加上去,為要使它較為通順及合理;但在這裡,卻有譯本把原意盡量演譯出來,故把它直譯作「尋求自己」。
六)「輕易發怒」
這個動詞可解作刺激,攪動到發怒;用在被動式時,則解作被激動,叫人生發出暴怒的意思。
七)「計算人的惡」
「計算」,含有在思想上作記錄,或可解作存記在心中。這種的計算,不光是思想,也導致人作出行動。換句話說,擁有真愛的人,不單不會在思想領域裡把人家的惡行記下來,也絕對不會作出任何報復的行動。
「惡」,在新約聖經裡,它分別在四種不同的情況下有不同的意思:
指道德方面的敗壞,邪惡,錯誤(太21:41)。
壞,屬乎困難或是嚴厲的(路16:25)。
受傷害,不良的影響(徒28:5)。
不正確,錯誤的意思(約18:23)。參考上文下理,這裡的「惡」應是指人家不正確或錯誤之處。
八)「喜歡不義」
「喜歡」,意即欣喜或高興。
「不義」,可用來形容不公平的事情,惡,邪惡,錯誤的作為等。
3 愛只是
保羅在此論到愛其中的一個特質,就是與真理結連在一起的,愛乃是「只喜歡真理」。
一)「喜歡」
原文含有兩種不同的意思:
與別人一同高興,感到別人的快樂。
向別人道賀。在此,可解作與真理一同的快樂。也有學者把第六節解作「不為不公義而高興,但是在真理裡高興。」 “It does not rejoice over injustice, but rejoices in the truth”。
二)「真理」
有聖經學者把初期教會基督徒怎樣使用這個詞彙加以分類,如有興趣,可參考以下的註腳。簡單來說,不論是歷史或永恆的事件,與事實總是一致的。
4 愛凡事
一)「凡事包容」
「凡事」是所有的意思。「包容」,含有忍耐,忍受煩惱或困難之意。愛有一極其美麗的特質,就是能忍受一切的煩惱或困難。
二)「凡事相信」
「相信」,在新約聖經內,分別可指人的相信、人的信仰、人的信心等。而這裡乃是相信或信任等意思。有愛的人常存著相信或信任的心來對待別人,而沒有愛的人,總是存著疑心來處人及處事。
三)「凡事盼望」
「盼望」,不光是一種期待的態度,也是表現出其信賴及滿有信心的盼望。有關初期信徒對盼望的見解,可參考下面的註腳。沒有盼望的人會容易灰心失意。而滿有愛心的基督徒,他總是會流露出盼望來,因為這盼望不是從人世間而來,乃是從天上的主而來的。
四)「凡事忍耐」
「忍耐」,其中一個意思是不管是否落在困難裡,這人仍願意忍受的(提後2:10)。
甚麼是完全呢?
希臘文的意思
10等那完全的來到,這有限的必歸於無有了。(林前13:10)
「完全」,它的確含有完全或完備的意思。在新約聖經內,作者把它用在不同的情況下,藉此帶出不同的意思。
以孩子為比喻
11我作孩子的時候,話語像孩子,心思像孩子,意念像孩子;既成了人,就把孩子的事丟棄了。 (林前13:11)
在人成長的過程中,年紀幼小時牙牙學語,其心思意念皆是未曾成熟的;故此,心所想的及所愛慕的盡是不最要緊或幼稚的東西。使徒以此為例證,向哥林多信徒指出現今還在地上時,人所想及愛慕的,皆如同小孩子的喜愛,因為至今我們還未步入完全的地步去。
以鏡子為比喻
12我們如今彷彿對著鏡子觀看,模糊不清,到那時,就要面對面了。我如今所知道的有限,到那時就全知道,如同主知道我一樣。 (林前13:12)
昔日古人以銅為鏡,反照出來的影像不但模糊,也會走樣。保羅以此為例,說明現今對主的認識是有限及不最清晰的,將來面對面見主時,一切便很清楚了。
幾種不同見解
1 不是新約聖經
雖然有聖經學者推斷,指完全是各經卷集合成新約聖經,但這種講法不能乎合這裡上文下理的意思。
2 不是教會被提
有學者認為這是指著教會被提而言的,因為被提之際信徒便會變為完全。這種推斷亦不合理,因為這裡保羅論到先知、方言及知識等恩賜也會歸於無有(林前13:8)。可是,在教會被提後,於大災難及千禧年國度裡屬神的人仍可運用所得的恩賜;因此,這種說法實在有商榷之餘地。
3 不是教會成形
有聖經學者斷定這是指著成熟的教會而言的。如果教會成形或成熟之際,意味著這就是神把教會接走的時間。此外,完備教會的出現,也表徵著某些恩賜即將停止。持這種見解的人士,就必須接受信徒被提後再沒有以上的一些恩賜。
4 不是基督再來
「完全」,這個詞彙是中性的,意即與人無關,那麼便排除了這是指基督再來的見解。
5 乃是永恆國度
參照這裡的上文下理,最能配合經文的內容,「完全」應是指神於永恆裡的國度而言的。
最偉大的愛
13如今常存的有信,有望,有愛;這三樣,其中最大的是愛。 (林前13:13)
1 常存的東西
「如今」
意即現今或這一刻。保羅論到「如今常存的有信,有望,有愛」;意即他發現這言論時,那時永遠常存的只有這三樣東西。
「常存」
不少英譯本,把它翻作「存留」。參考原文的用法,中文聖經和合本及英譯本乃是正確地把其原意演譯出來。
一)與信作對比
基督徒常強調信心,但與愛作對比之際,便顯然較遜色了。
二)與望作對比
對主存著盼望的心,叫人積極向前,等待那榮美的日子早日降臨。基督徒不可失卻對主的盼望,否則便會失掉活在世上的動力。可是,盼望與愛作比較時,保羅就表明愛是更為超然的。盼望是與將來的生活或事情(未見之事)扯在一起,但愛則與現今的生活聯合在一起。主耶穌囑咐門徒要彼此相愛,意即是說,要愛活在各人眼前的人,這比一切東西更為要緊。
亮光
1 不計算人的惡
不計算乃是不記著的意思;此外,這不單只是思想領域的事情,也說明人不以任何的行動來回應,表示人是甘心樂意的饒恕對方,不採取以惡報惡的態度及行動來對付人家。
2 恩賜遠不及愛
保羅並沒有否定恩賜的重要性,卻在此表明愛比它更有價值,證明愛是遠超過恩賜的。
3)「盡心行道」“Exercise” (X)
iEXP 查經法
基督徒的標記
主耶穌把新命令賜給基督徒,提醒信徒應彼此相愛,如此人家便可知道我們是主的門徒了(約13:31至35)。保羅雖然沒有提到主所頒佈的新命令,但卻把愛的精粹向哥林多信徒講解。如此以愛為首的路線,正是新命令的重點。
經常忽略之處
在教會圈子內,以高舉正確地講解真理的人為數不少,能持守基要真理的信徒也大有人在,但不少屬主的兒女,在維護神學及教義純正之際,卻忘記要落實的來實踐愛的功課,這實在叫人婉惜!
可廣泛地應用
這裡所論到的愛,可應用在日常生活的每一個層面上,適用在學生、家庭主婦、就職人士、退休人士的身上。愛的真理可應用在主僕關係、婚姻生活、婆媳相處及管教兒女等方面,可見這段經文是極具實用性的。此外,愛也能超越時空、文化、背景等。難怪保羅表示愛是遠勝於恩賜,也比信與望更超然了。
4)「勇敢見證」 “Proclaim” (P)
通過操練真理,信徒必然可經歷神。當研經者經歷到神及明白真理後,我們便應效法初期教會的信徒勇敢的向非信徒及信徒作見證。通過口傳的方式,向未認識耶穌基督的朋友見證主是又活又真的神,也以此來建立主內信徒。iEXP查經法的第四步是「勇敢見證」 “Proclaim”。
iEXP 查經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