哥林多前書 1:10至17
10弟兄們,我藉我們主耶穌基督的名,勸你們都說一樣的話。你們中間也不可分黨,只要一心一意,彼此相合。
11因為革來氏家裡的人曾對我提起弟兄們來,說你們中間有紛爭。
12我的意思就是你們各人說:“我是屬保羅的”,“我是屬亞波羅的”,“我是屬磯法的”,“我是屬基督的”。
13基督是分開的嗎?保羅為你們釘了十字架嗎?你們是奉保羅的名受了洗嗎?
14我感謝神,除了基利司布並該猶以外,我沒有給你們一個人施洗,
15免得有人說,你們是奉我的名受洗。
16我也給司提反家施過洗,此外給別人施洗沒有,我卻記不清。
17基督差遣我,原不是為施洗,乃是為傳福音,並不用智慧的言語,免得基督的十字架落了空。
1)「仔細察看」 “Eye”
iEXP 查經法
1 為何保羅藉主耶穌基督的名來說話呢(1:10)?
2 為甚麼使徒勸信徒「都說一樣的話」(1:10)?
3 革來氏是何許人(1:11)?
4 不應在教會內結黨,這是容易理解的;但為何自稱為「屬基督」也不好呢(1:12)?
5 為何中文聖經和合本譯作「施洗」,而不是「施浸」(1:14)?原意是甚麼?
6 基利司布是誰?該猶又是甚麼人呢(1:14)?
7 保羅曾替司提反家施浸,聖經別處有沒有提及其家中的成員是甚麼人呢(1:16)?
2)「小心解釋」“Expound” (E)
iEXP 查經法
基督與十架(1:13)
成就救恩的是耶穌基督,而不是教會的領袖。
基督的差遣(1:17)
保羅被差派作宣講福音的工作。呼召是源自神的,唯有主才可差遣工人為祂作工。在此,看見使徒的職分不是源自人意的。
消息來源
1 革來氏家
除了這處之外,革來的名字再沒有出現在新約聖經之內了。沒有人可確實知道這婦人的身份。極有可能她是一位有錢的婦人,有不少僕婢服事她,而其中一些可能是哥林多教會的成員。也許這些基督徒以信件或親自拜訪的形式,把教會的問題告知保羅。
2 指名道姓
基於了解哥林多教會所身處的危機,保羅便去信給信徒。使徒指出教會內部出現了紛爭,得知這些消息並不是空月來風,乃是有根有據。保羅指名道姓,把革來氏家擺在哥林多教會的面前,也許有以下的一些原因:
一)革來氏家的見證是真的,絕不是捏造事實。
二)證明革來沒有從保羅的身上得著甚麼的好處,因為如此起來指出教會的問題,可以引發人家的反感及對付。
為著教會的好處,本著榮耀神的心態,革來才把這事實告知保羅,並不是為了搬弄是非。
不可分裂
1 保羅的心態
「勸」,在新美國標準譯本譯作「勸誡」“exhort”,而在英王欽定本則翻作「懇求」“beseech”。「勸」是動詞,乃是源自「保惠師」及「中保」這個的名詞(約14:16;14:26;15:26;16:7;約壹2:1)。其基本含意是「來到某人的身旁成為幫助」“coming along side someone in order to help”。在新約聖經內,這個詞彙分別可用來描述:
一)熱切的求問 “ask for earnestly”、請求 “beg”、懇求 “plead”的意思(徒28:20)。
二)邀請之意 “invite”(路8:41)。
三)召集在一起 “call together to”(徒28:20)。
四)鼓勵 “encourage”、安慰 “console”、力勸 “urge”的意思(弗6:22)。在參照原文下,發現一件美麗的事情,就是保羅願意站在軟弱的肢體旁,成為他們隨時的幫助,藉此勸導他們離惡行義。
2 保羅的權威
使徒以主耶穌基督的名來善勸信徒,這乃是他權威的所在(1:10)。基於基督的名,信徒得以與主成為一體。新約聖經明說,耶穌基督為教會的頭,而信徒則是教會的身子(弗5:23,30)。故此,信徒不可結黨紛爭,分裂教會是神所厭惡的。
3 保羅的勸勉
「一樣的話」
「說」,有原文學者認為如此說話,是「把言論內裡的思想及心中的感受聯繫及結合在一起」“to speak by linking and knitting together in connected discourse the inward thoughts and feelings of the mind”。意即不但在說話的內容是一致的,在心中的意念及感受也是與其內容吻合的。怪不得在別的英文聖經把這句說話意譯為「同意別人」了“of you agree with each other”(NCV)or “agree with one another”(NIV)。信徒的同心不應只在言語或字句上,乃在心靈的深處裡,其感受及思想上也應一致。
「不可分黨」
「黨」,意即「撕裂」,用來帶出「區分」“a division”及「意見不合」“dissension”。使徒保羅叮囑信徒切勿把自己與別人作區別,在意見上不可與人不合,各自大攪派系,這絕對不是主的心意。
「一心一意」
「心」是指感覺及理解的能力,如感受、判斷、決定。「意」,含有「觀點」“view”、「判斷」“judgment”、「意見」“opinion”等意思。
「彼此相合」
英王欽定本把原文直譯為「完全契合在一起」“that ye be perfectly joined together”。「一起」:第一,可解作「修補」“to mend”。第二,可解作「裝備」“to fit out”、「配備」“equip”、「排列整齊」“put in order”、「調整」“adjust”。第三,在倫理的用法,即「加強」“to strengthen”、「完全」“perfect”、「完整」“complete”、「應該如此」“make one what he ought to be”。保羅提醒哥林多教會的信徒,他們應在心思及判斷上合一,意即內外應是一致的。
結黨紛爭
1 信徒的紛爭
一)高舉神僕過於高舉基督
哥林多信徒不知不覺地高舉人過於高舉主,這乃是結黨紛爭的根源。
二)高舉浸禮過於高舉基督
甚麼領袖施行浸禮,乃是哥林多信徒所關注的問題;因此,信徒把浸禮的地位提升到一個不合宜的地位上,好像視浸禮比基督還要緊。
2 信徒的黨派
一)保羅派
保羅曾在哥林多城裡事奉,一手一腳的建立那裡的教會。隨後亞波羅成為該教會第二位的牧者,在那裡牧養信徒。
二)亞波羅派
亞歷山大城為一文化的交匯點,那裡是亞波羅的出生地。這猶太人滿有口才,熟讀舊約聖經。在百基拉及亞居拉的教導下,使亞波羅明白真道(徒18:24至28),隨後被差派前往哥林多,成為當地的牧者。亞波羅以講道見稱,也許有信徒愛上他講道的風格,故視自己為亞波羅派(徒18:24)。
三)磯法派
磯法是亞蘭文,意即石頭,乃是彼得的別名(約1:42)。彼得可算為十二使徒的首領,一直是耶路撒冷的領袖。或許他曾訪問哥林多教會,成為某些信徒效法的對象。自稱屬彼得一派的信徒,大有可能是猶太人,雖然不強調各人都應守割禮,但卻堅守使徒於耶路撒冷大會的吩咐,嚴格遵守某些飲食的條例(徒15:28;林前8:1;10:25)。彼得曾面對面的受教於基督的門下,跟隨主有三年多的年日,故有信徒極力推崇他,便自稱為磯法派,這可算為「傳統派」。
四)基督派
哥林多信徒實在越了軌,因為連跟隨基督也視為一派。這個派別不想以任何領袖的名字扯上關係,也許盼望藉此可強調他們在基督裡的自由之故(林前6:12)。如此作,不是為著高舉基督,乃是別有用心,藉著強調在基督裡的自由而放縱情慾。
施行浸禮
1 他的任命
保羅認定替人施浸絕不是他的使命(1:17),反之,傳講基督十架的福音,才是他被差遣的任命。
2 受浸的人
保羅表示經他的手接受浸禮的人不多,只有基利司布、該猶及司提反家(1:14,16)。
3 基利司布
基利司布乃是昔日管理哥林多城會堂的人(徒18:8),基於聽保羅的講道而決志信主。
4 該猶
大有可能是保羅在羅馬書所提及的主人(羅16:23),這人頗為富裕,經常接待路經哥林多城的基督徒(徒19:29;1:14;約三1)。
5 司提反家
司提反是全個亞該亞省信主第一位歸信基督的人(林前16:15;16:17)。參照英文譯本,這名字應譯作司提反拿。這裡論到司提反家,也許保羅替他全家信主的人施浸。在此,有一個極有趣的地方—使徒也無法可確定他還有替誰施浸,顯示保羅也是常人,沒有超人的記憶力(1:16)。
絕少施浸
使徒保羅絕少替人施浸,因為這不是他的任命;再者,他不想信徒以此自誇,說自己是得天獨厚,竟有保羅替自己施浸(1:16)。
亮光
1 福音的重點
浸禮不會叫人得救,甚麼人施浸也不重要;要緊的是,不偏不倚的把福音講解,這樣才能叫聽者得益。此外,傳講福音不是靠高言大志,單靠人的智慧不能叫人明白救恩(1:17)。人之可以信主得救,乃是藉著清楚宣告聖經的真理,也本於聖靈的工作。
2 事奉的重點
不重外表的禮儀
從保羅的言論中,看見他不最講究外表的禮儀。浸禮本是神聖的,藉此見證信徒與基督的關係,但假若信徒變成強調施浸者,因而忽略其意義的話,那麼浸禮便失去其應有的意義了。
重視福音的宣講
保羅清楚他一生的使命是甚麼,深深體會到基督的心意,他是蒙差遣來向人宣講福音的,並且認為高深莫測的所謂智慧,絕不可打動人的心。
3)「盡心行道」“Exercise” (X)
iEXP 查經法
小心求證
面對哥林多教會的問題,保羅乃是小心翼翼地來處理。從革來氏家得知教會的紛爭,並且經過小心求證後,使徒保羅才寫信給教會,正式處理這些的問題。這是神僕應有的典範,也成為信徒的借鏡。沒有經過求證,沒有第一手的資料,切勿輕易相信某些的指控。
勇於指證
革來家勇於指出教會的問題,不怕人的怪責及對付,這是難能可貴的。
名牧崇拜
昔日哥林多教會推崇某些神的僕人,視他們為自己跟隨的目標,高舉他們甚至過於高舉基督。在現今教會圈子裡,不少信徒高舉某著名牧師或學者的言論,甚至高於聖經的教訓。求主幫助,讓我們可戒除「名牧崇拜」的心態。
宗派主義
神容讓在歷史裡有不同的宗派出現,深信這是有美意在其中的。教會掛上不同宗派的名字,有便我們了解他們的信仰,也可有效的分辦真偽。可是,如果各宗派變成唯我獨尊,自視過高,自立門戶,排除異見,不肯相交,這就變成可憎的宗派主義了。
不結黨派
切勿在教會內攪小圈子,彼此拉攏,爭權奪利。
4)「勇敢見證」 “Proclaim” (P)
通過操練真理,信徒必然可經歷神。當研經者經歷到神及明白真理後,我們便應效法初期教會的信徒勇敢的向非信徒及信徒作見證。通過口傳的方式,向未認識耶穌基督的朋友見證主是又活又真的神,也以此來建立主內信徒。iEXP查經法的第四步是「勇敢見證」 “Proclaim”。
iEXP 查經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