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3耶穌聽見了,就上船從那裡獨自退到野地裡去。眾人聽見,就從各城裡步行跟隨他。
14耶穌出來,見有許多的人,就憐憫他們,治好了他們的病人。
15天將晚的時候,門徒進前來說:“這是野地,時候已經過了,請叫眾人散開,他們好往村子裡去,自己買吃的。”
16耶穌說:“不用他們去,你們給他們吃吧!”
17門徒說:“我們這裡只有五個餅、兩條魚。”
18耶穌說:“拿過來給我。”
19於是吩咐眾人坐在草地上,就拿著這五個餅、兩條魚,望著天祝福,擘開餅,遞給門徒,門徒又遞給眾人。
20他們都吃,並且吃飽了,把剩下的零碎收拾起來,裝滿了十二個籃子。
21吃的人,除了婦女孩子,約有五千。
22耶穌隨即催門徒上船,先渡到那邊去,等他叫眾人散開。
23散了眾人以後,他就獨自上山去禱告。到了晚上,只有他一人在那裡。
24那時,船在海中,因風不順,被浪搖撼。
25夜裡四更天,耶穌在海面上走,往門徒那裡去。
26門徒看見他在海面上走,就驚慌了,說:“是個鬼怪!”便害怕,喊叫起來。
27耶穌連忙對他們說:“你們放心,是我,不要怕!”
28彼得說:“主,如果是你,請叫我從水面上走到你那裡去。”
29耶穌說:“你來吧!”彼得就從船上下去,在水面上走,要到耶穌那裡去;
30只因見風甚大,就害怕,將要沉下去,便喊著說:“主啊,救我!”
31耶穌趕緊伸手拉住他,說:“你這小信的人哪,為甚麼疑惑呢?”
32他們上了船,風就住了。
33在船上的人都拜他,說:“你真是神的兒子了。”
34他們過了海,來到革尼撒勒地方。
35那裡的人一認出是耶穌,就打發人到周圍地方去,把所有的病人帶到他那裡,
36只求耶穌准他們摸他的衣裳繸子,摸著的人就都好了。 (太14:13至36)
1)「仔細察看」 “Eye”
iEXP 查經法
1十二籃子有沒有特別屬靈的意思呢(太14:20)?
2四更是甚麼時間(太14:25)?
3門徒誤以為耶穌基督是鬼怪,這是瀆褻嗎(太14:26)?
2)「小心解釋 」“Expound” (E)
iEXP 查經法
五餅二魚的神蹟(太14:13至21)
施行神蹟的背景
主耶穌在施行五餅二魚這個神蹟前,獨自一人退到曠野去(太14:13),有以下幾種原因:
聽見施浸約翰的死訊。
看見希律愈來愈有敵意。
經過佈道的旅程後,門徒需要休息(可6:31)。
單獨與門徒共處,藉此教導他們。
施行神蹟的特點
唯有主耶穌所施行五餅二魚的神蹟,乃是四本福音書均有記載的。這個神蹟發生在逾越節期間(約6:4),即基督釘死在十架前的一年。
施行神蹟的地點
路加的記載
路加福音告訴我們,主耶穌獨自退到伯賽大去(路9:10)。
野地的意思
不是完全荒蕪的地方,是比較少人聚居及鄰近沒有市鎮之意。
施行神蹟的原因
背景
餅及魚是巴勒斯坦地普遍的食物。由於肉類比較貴,因此在筵席裡才能享用。通常在古時學生是要支付學費的,但有些老師則是自供自給的。設宴來招呼老師,對學生來說,乃是一種的榮譽。但在此,主耶穌卻站在主人的地位上,把食物提供給其跟隨者。雖然門徒視老師如父親一般,但很少時候他們能有這樣的資源來供應學徒的需要。
原因
主耶穌獨個兒前往野地,為要爭取私人的空間(太14:13)。由於目睹病人的困苦,便寧可捨棄自己的私人空間來滿足他們的需要。「憐憫」,其字面之意是「攪動其臟腑」,這不單是指同情心,乃是含有更為強烈的味道。基於同樣的緣故,主耶穌便施行五餅二魚的神蹟,為要使群眾得著滿足。
施行神蹟的細節
時間
猶太人分別有兩段夜間的時間,第一段是下午三時至六時,而第二段則是在日落之後,即六時至九時。由於門徒看見時間不早,便想打發群眾離開那裡(太14:15)。
吩咐
其中一位門徒腓力,表示即使手上有二十兩銀子的餅,也不足夠數千人的使用。二十兩銀子,大概是普遍工人近六個月的工資。何況,門徒手裡沒有鉅款,而只從某孩童那裡得著五餅二魚罷了(約6:7)。可是主耶穌說:「不用他們去,你們給他們吃罷。」(太14:16)祂要求門徒即時作出行動,實屬是叫人驚駭的命令。雖然起初門徒無法接受主耶穌的吩咐,但最終還是聽從主的說話。
安排
猶太人相信彌賽亞降臨時,他們必能再次得享嗎哪。故此,有學者認為五餅二魚含有很濃厚的彌賽亞味道。主耶穌吩咐門徒把人群分為小組(可6:40),以便門徒派發食物。
祝福
在傳統上,一家之主會為到食物祝謝。主耶穌把微不足道的食物祝謝後,便讓門徒分發出去,使所有人得著飽足(太14:19)。
滿足
「吃飽了」(太14:20),即滿足之意。這個詞彙,用來形容牲畜在其飼料槽裡吃東西,直至不想吃為止。群眾所得的食物,決不是僅僅足夠的。藉著這個神蹟,主耶穌使數千人的飢腸得著滿足。
剩餘
餘下十二籃子的食物,並沒有象徵性的意味,也許是指十二門徒各人使用一個籃子罷了。
後果
群眾親眼目睹這個神蹟後,便有人起來強迫祂於政治方面有所行動(約6:14至15)。簡言之,群眾要推舉祂起來革命。
基督履海的事件(太14:22至33;可6:47至52;約6:16至21)
基督履海的背景(太14:22至24)
主耶穌知道群眾要推舉祂為王,但深知這絕對不是父的意思,便催迫門徒離開野地,上船前往迦百農那裡去(約6:17)。當群眾散去後,主便獨個兒上山禱告(太14:23)。
基督履海的時間(太14:25)
夜裡四更天
乃是第四更,也是最後的一更,即早上的三至六時(太14:25)。
與門徒會合
當門徒在海上航行了三英哩或三英哩半的距離,主耶穌與他們會合。由於那時是早上的三時至六時之間,加上狂風大作、海浪翻騰,門徒便誤以為這是鬼怪。
基督履海的結果(太14:26至33)
彼得的反應
彼得是一個心直口快的人,當他獲知這不是鬼魂,而乃是其老師後,便想試試履海的滋味。最初,彼得是能夠行在水面的,但當目睹巨浪之可怕,並且感到大風的威力時,連善於了解水性的他,也都害怕起來,更加是沉了下去(太14:30)。為此,他便高聲呼求主,最終得著拯救。
同伴的認信:通過這件事,門徒對主有更深的認識,並且異口同聲的稱祂為「神的兒子」。「神的兒子」,即神聖的拯救者、彌賽亞或基督之意。
革尼撒勒的神蹟(太14:34至36)
革尼撒勒位於迦百農的西南部,乃是肥沃的平原。主耶穌及門徒一到達那裡,便有人認出祂是醫治患血漏婦人的那一位(太9:20)。那裡的人便連忙把其他病患者帶到主的面前,為要使他們觸摸祂的衣裳繸子,藉此得著醫治(太14:36)。
跟隨的人(太14:21)
有學者估計跟隨主的人,人數是高達一萬五千至二萬人之多。
小信的人(太14:31)
在這事件裡,主耶穌稱彼得為「小信的人」。
五餅二魚的細節(太14:13至21)
五餅二魚的神蹟,分別記載在四本福音書裡,讓讀者從四方八面可獲悉這神蹟的細節。
五餅二魚與舊約
五餅二魚的神蹟,叫人想起以利沙施行神蹟,藉此餵飽一百人的事故(王下4:42至44)。此外,也想起神昔日在曠野地,以嗎哪來養活以色列人之記載。不同之處,主耶穌乃是最偉大的先知。
3)「盡心行道 」“Exercise” (X)
iEXP 查經法
聽命的學習
按人看來,五餅二魚是無法足夠成千上萬的人享用的。問題卻是,我們是否願意聽從主的命令呢?
奉獻的學習
五餅二魚的神蹟,其美麗之處,乃是因某孩童願意擺上這些食物,而主卻藉著神蹟使它成為多人的滿足(約6:9)。我們雖微小,但是否願意獻上自己嗎?
環境的學習
彼得之所以向下沉,完全基於他只看環境,而沒有定睛注視主耶穌之故。我們又如何呢?
4)「勇敢見證」 “Proclaim” (P)
通過操練真理,信徒必然可經歷神。當研經者經歷到神及明白真理後,我們便應效法初期教會的信徒勇敢的向非信徒及信徒作見證。通過口傳的方式,向未認識耶穌基督的朋友見證主是又活又真的神,也以此來建立主內信徒。iEXP查經法的第四步是「勇敢見證」 “Proclaim”。
iEXP 查經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