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約13:33至16:33
「樓房講論」“Upper Room Discourse”,由十三章三十一節開始,有學者認為這講論是止於十四章三十一節,也有聖經學者認為這篇講章停在十七章二十六節。第一派學者根據十四章最末後的一句話,「起來,我們走罷」,表示主和門徒將會離開共進晚飯的地方,以此判定主已完全了其講論。第二派學者以十七章一節的記述,「耶穌說了這話」“After Jesus said this”(NIV),認為主耶穌在此才完結祂的講論。相比之下,第一個講法比較合理。
「樓房的講論」是在最後晚餐後,是主耶穌在最後的晚餐後教訓十一個門徒的講論,相傳這些事件是發生在馬可的家中,即俗稱「馬可樓」。
1) 引言(約13:31至35)
暗中及明顯的提示
主耶穌用盡各樣方法,藉著暗中及明顯的提示,呼籲猶大悔改歸正;但猶大賣主的心已十分堅決,便離開他的老師及同伴(13:30至31)。主知道祂快要被交在外邦人的手裡,被羅馬人釘在殘酷的十架上。按人看來,這是極其羞辱的事情,但主以屬靈的眼光來看,乃是極其榮耀的事(13:31,32),因為主快要為世人成就榮耀的救恩。父神與聖子共創這救恩,並且一同成就這救法,藉這偉大的工程顯出父與子的榮耀。
實踐彼此相愛
在舊約裡,神曾囑咐其子民,要愛祂及愛他們的友鄰。現今主耶穌把新的命令賜給門徒,乃要實踐彼此相愛(13:34),表面看似乎沒有甚麼特別;但仔細觀察時,主乃是說「我怎樣愛你們,你們也要怎樣相愛」。在本質上,這彼此相愛的特質是有所不同的,信徒彼此相愛,應仿效主的愛。基督向世人所啟示的,乃是無條件、無私的愛。
2) 門徒的疑問(約13:36至37;14:5,8,22)
彼得的疑問(13:36,37)
不明白
彼得不明白主耶穌的說話,是否要往別城去避開反對祂的宗教領袖呢(參考約11:54)?主便向彼得暗示,「你現在不能跟我去;後來卻要跟我去。」意即現今祂走上的,是十架道路,乃是一條不歸路。暫時不是彼得走上的時候,但終有一天他要走上為主殉道的路。
公然宣稱
彼得公然宣稱,主往任何地方他都要跟隨,甚至願意為主獻上生命。主卻清楚表示,彼得將會三次否認祂。
多馬的疑問(14:5)
從這處記述及別處的經文,似乎都顯顯示多馬的個性是多疑的(約20:25)。主那麼清楚啟示祂將會前往的目的地,多馬竟說不知道祂往何處。從多馬的問題裡,便看出他多疑的個性,或許根本不明白主耶穌的意思。
腓力的疑問(14:8)
當主耶穌宣告,祂就是道路、真理、生命,藉著祂人便可認識父神時,腓力便求告主,把父顯給他們看,就心滿意足了。其實主活在人間三十多年,已是把父表明出來(約1:18);換句話說,神已在肉身向人顯現了(提前3:16)。可悲的是,腓力跟隨了主已有一段時間,但從主的言行中,仍不能確實主真正的身份。難怪主耶穌對腓力的要求有點不滿了(14:9)。基於如此,主便以三方面證明祂就是神在肉身的顯現“Theophanies”:第一,看見祂就如同看見父(14:9下;西1:15,18;來1:1至4)。第二,基督與父原為一,是完完全全聯合在一起的(14:10上)。第三,祂所作的就是父神所作的(14:10下至11)。
猶大的疑問(14:22)
加略人的猶大
這不是賣主的猶大,乃是加略人的猶大。當他聽見主的教訓,愛主的命令便蒙主向他顯現時,叫人起了疑問,就是為何主向門徒顯現,又不向世人顯現呢?
一知半解
從這四位門徒的問題中,發現他們對主的教導一知半解,找著一組字眼,便想探求其意思,這實在是鑽牛角尖的表現。
3) 臨別贈言(約14:1至16:33)
主與道路的教訓(14:1至31)
全新的道路(14:1至5)
猶太人的婚娶
在猶太人的婚娶中,當準新郎與準新娘訂立婚約後,便回到父親家中,殷勤的為未婚妻預備房間,就著以色列人的傳統,主耶穌便藉此向門徒講解祂暫別的主要原因。
主的安慰
主安慰門徒,不要為到祂的離開而難過,並且強調信靠父及祂的重要性。祂清楚向門徒表示,所往的目的地是父的家,離去的目的是為門徒預備地方。並且表明現今的離去,乃是暫別,並應許再來,帶領門徒進到父的家裡。這不是陌生的地方,這條路徑及所通往的地方,門徒早已知道。
「憂愁」
「憂愁」在希臘文是現在式,或許主耶穌這樣說,是因為門徒已流露了憂傷的神態。
新路的設立
簡單來說,這條新路的設立,目的是叫人得安慰(14:1),並且直接通往父的家(14:2),乃只為信徒而設的(14:3)。
新路的本質(14:6;參考希伯來書10:19至20)
基督就是新路(14:6)
在舊約的時代,以色列人從神得著一套祭祀的儀式,這些獻祭的事宜,均要每天不斷的進行。但主耶穌一次過被獻為祭(來9:12),進了至聖所,成就了永遠贖罪的祭物,使信靠祂的人得拯救,使蒙恩的罪人成為神的後嗣。主為世人所預備的,是一條又新又活的路(來10:20)。
藉子認識父神(14:7至15)
藉著主耶穌為信徒所開創的新路,蒙恩的人可歸向父神,並且當中有三層主要的福氣:
藉著基督人可認識父神(14:9)。
認識聖子與父神的關係
藉著這條又新又活的路,人可認識聖子與父神的關係(14:10)。在舊約時代,以色列人根本沒有這個機會,因為神沒有向人顯示這方面的真理。
得著主的應許
藉著走上這條新路,人可得著主的應許(14:12至14)。第一,可為主作更大的事(14:12)。第二,禱告蒙主的應允(14:13至14)。
引路的聖靈(14:16至26)
聖靈有一個新的名稱,主稱祂為「保惠師」,學者對聖靈的身份及工作有不同的見解;故此,把這句詞翻譯作:「安慰者」“Comforter”,「說服者」“Persuader”,「中保」“Advocate”,「朋友」“Friend”,「合法助手」“Legal Helper”,「輔導師」“Counselor”,「堅固者」“Strengthener”,「代求者」“Intercessor”。在原文「保專師」,意即「在旁邊呼喚」。按法律的用途,這可解作一個出庭替辯方辯護或提出控訴的謀士。這些人的工作乃是助辯、訓勉、代言、忠告及安慰。在此,主耶穌對神的靈的工作及特質加以註解。
與人同在(14:16,17)
「永遠與你們同在」、「常與你們同在」、「在你們裡面」,這是神與人同在的明證。主耶穌差派聖靈到世上(16:7),不單是常與人同在,乃是永遠與屬祂的人同在,並且聖靈內住在信徒的心中,與人同走人世間的路程,表明祂絕不會撇下信徒為孤兒(14:18)。
指教門徒(14:26)
神的靈叫門徒想起主的話(14:26),指教人明白父與子的關係(14:20),叫信徒明白屬靈的襖秘。
門徒的道路(14:18,21)
與主同行(14:18)
主耶穌與門徒同在,主就是門徒的同路人,一同走世上路程。
遵命而行(14:21,23,24)
聽命順命的道路
門徒在世上,應走上一條聽命順命的道路。藉著遵行主的命令,表明這人是愛主的(14:15,21),他會蒙主所愛(14:21),也會蒙父所愛(14:21),並且基督要向他顯現(14:21)。
與主有更密切的關係
昔日神向摩西、亞伯拉罕等聖徒顯現,蒙神的顯現,說明神的恩典,也表示在關係上的密切。神向人顯現,顯出與人在關係上的親密。遵行主話語的人,主應許他一件事,就是蒙主向他顯現,說明這人與主有更密切的關係。
平安的路(14:27)
主把平安賜給信徒,使他們不會憂愁,也不會膽怯。世人倚靠物質及環境等,叫他們有安全感。基督徒得著安全感,不是倚賴外在的因素,乃是在內心世界裡滿有主所賜的平安之故。
基督的道路(14:28,29,30,31)
回歸天父(14:28)
主耶穌的意思是,若人真心愛祂,必會因主回歸到天父的跟前而歡喜快樂。主先走上十字架的道路,才可榮耀的復臨到地上。祂的再來成為了信徒的盼望,也是喜樂的源頭。在此,主提到父比祂大,不是說主是次等的神,好像一些異端教派所宣稱的。主是以人子的身份說這句話,未上十架前,還未復活升天,祂還沒有被父升為至高(腓2:6至11);換句話說,主還未曾得著榮耀。故此,就著主的人性而言,父神是比祂大的。
預告前路(14:29)
基督預告祂的前路,把先受苦然後得榮耀的真相向門徒剖白,因為他們還未曾完全明白神救贖人的計劃,但當他們日後看見主成就了救恩後,便能知道救恩的內涵,以致可相信。
得勝的路(14:30)
「世界的王」意即撒但。主快要被世人釘十架了,似乎掌死權的魔鬼得勢了。但主清楚宣告,在祂的裡面,魔鬼是毫無所有的,因為死不能拘禁祂,因為祂必戰勝死亡,三天後從死裡復活,敗壞掌死權的魔鬼(來2:14)。並且主完全順服父神的安排,對比撒但的悖逆,證明祂是聖潔無瑕疵,魔鬼沒有地方可控訴祂。
行父的道(14:31)
主素常揀選父神的旨意,由於祂深愛父神,故此單單選擇父所定規的路。讓我們明白一個很重要的屬靈原則,順服的最大動力是愛。基於愛父的心,基督便完全放下自己,單單行父的道。
真葡萄樹的教訓(15章)
比喻的簡介(15:1至8)
父神與門徒(15:1至2)
父神好比作園丁(15:1),祂的工作就是修理葡萄樹上的枝子,目的是使葡萄樹多結果子。父的修理就是來自祂的管教(來12:9至13),乃為了信徒的好處。
基督與門徒(15:3至8)
基督就是那棵葡萄樹,枝子就是基督徒。信徒與主有極其密切的關切,絕對不能分開。主耶穌的工作,包括了潔淨(15:3)及供應枝子的需要(15:4)。若離棄了養分供應的中樞,信徒絕對不能結出果子來(15:4)。
比喻的重點(15:4至8)
要常在主裡的吩咐(15:4)
信徒凡事連於元首基督,絕沒有選擇的餘地。教會的元首若不是基督,就不可稱為教會。身體上各部分都要聯絡在一起,否則便會失去其應有的功能。基督教不是一些教條,乃是耶穌基督與人聯繫的關係;換句話說,這是基督與人生命的聯繫。信靠主耶穌的人,便擁有神所賜的生命。
不常在主裡的危機(15:4,5,6)
當人歸向主耶穌後,在地位上及名義上,是屬神的兒女。但信徒在關係上,可與主十分的疏離,主稱之為「不常在葡萄樹上」(15:4)。與主關係疏離的信徒,他的危機分別有:沒有果子(15:4),不能作甚麼(15:5),變為無用(15:6)。用現今的術語來形容,這些基督徒沒有工作的果效,也失去了見證主的屬靈能力。
在主裡豐盛的表現(15:5,7,8)
基督徒若常在主裡,與主常常契合,便能多結果子(15:5),這乃是生命力的表現。在禱告生活中的祈求,蒙神的應允(15:7)。藉此天上的父得著榮耀(15:8),並且通過以上的助證,說明他是一個真門徒。怎樣才可在主裡流露豐盛的生命呢?秘訣是常在主裡面。常在主裡的同義詞,即常在主的話語中,表明一個甘心樂意遵行主話語的信徒,必湧流出主豐盛的生命來。
進深的解釋(15:9至27)
主耶穌通過介紹這比喻,初部使信徒明白他們與基督及父神的基本關係。現今主更詳盡讓他們明白,父與基督最大的聯繫是基於愛(15:9),信徒與主的關係也是本於愛(15:9),信徒與信徒之間也應以愛來維繫(15:17)。由於世界的王是魔鬼,因此屬世的人必然會恨惡主及其信徒(15:18至27)。
父的愛
主再次鄭重宣告,父神是深愛其獨生子的。聖父愛聖子,在這記述中,印證神就是愛,祂就是愛的本源(約壹4:7至10)。
主的愛
基督以父神的愛來愛信徒,這愛是源自神的,乃是神聖、無條件的愛。主愛信徒中,有以下不同的表現。
愛基督徒
賜下喜樂(15:11)
主把喜樂賜下,存在人的內心中,這種不是人世間普通的喜樂,乃是能叫人得著滿足的喜樂。藉此,看見基督深愛屬祂的人,竟把天上的喜樂賜下。
捨命的愛(15:13)
通過為世人捨身流血,表明祂極愛屬祂的人。
朋友的愛(15:13至15)
主不再稱門徒為僕人,乃以他們為朋友。這是關係上的改變。奴僕與朋友有天淵之別,奴僕沒有自由,要終身服役主人;朋友就不然了,彼此之間的關係是極其密切,是可互相傾談心事的。
揀選的愛(15:16)
在揀選中,看見主對人所懷的意念是好的。蒙神選上是恩典,人根本不配蒙恩。不但如此,人蒙主選上後,還可為祂結果子,得著主的使用,顯出神對人的愛情。
聽聞禱告(15:16)
願意聆聽別人的申訴,並且接照他的要求來成就,實在不是易事。主表明凡奉祂的名向父神禱告,父必應允這人的祈求,這是接納的行動。父把信徒的需要賜下,這是額外的賜與;換句話說,這乃是恩典。藉此看見父神對人的愛情。
愛的命令
愛的榜樣(15:9)
主吩咐信徒彼此相愛時,先把屬靈的原則放在他們的面前。父神與基督以愛為盟,屬祂的人也應以愛為本,與弟兄姊妹彼此相愛。
效法主愛(15:12,17)
主以身作則,教導門徒要彼此相愛,通過替學生洗腳說明這真理(13:1,4,5),也藉著比方強化這個重要的教訓。從主的言行中,目的要讓信徒效法祂的榜樣。
世界的恨(15:18至27)
由於世界恨惡主耶穌基督;故此,世人恨惡基督徒是必然的定律(15:19)。世人恨惡主是無緣無故的(15:25;詩35:19;69:14),這也是基於他們不認識神之故(15:21)。
聖靈工作(15:26)
主耶穌要從父神那裡把聖靈差來,真理的聖靈會替主作見證。即使世人無緣無故的反對彌賽亞,主仍把聖靈賜下,繼續的為祂作見證,目的是讓人有悔改的機會。
信徒責任(15:27)
基督徒既領受了神的愛,得著滿足的喜樂及永遠的生命,也當起來為基督作復活的見證。
主耶穌安慰之言(16章)
受苦的心志(16:1至4)
主把將來門徒將會遇上的苦難告知他們(16:1,2,4)。首先,讓他們明白苦難臨至的原因。第一,這是出自人錯誤的熱心,以為把同胞趕出會堂,甚至把骨肉之親殺害,便是在事奉神。此外,基於世人不認識主,因此便對屬祂的人進行迫害。第二,向他們預告苦難必然臨到,提醒應作心理準備,要為主忍受苦難。
介紹保惠師(16:5至15)
對世人所作的(16:8至10)
聖靈叫世人為罪、為義、為審判,自己責備自己。為罪自責,是因為世人不肯相信主耶穌是彌賽亞(16:9),並且把祂釘在十字架上,這是不信的罪。為義自責,因為主的被殺、復活及升天,證明祂就是通往父神的那一條路(14:6;16:10)。聖靈讓世人看見,主耶穌的犧牲、復活及升天,乃是使人得稱為義的方法。當神的靈向人顯明這事後,便會為義自責了。為審判自責,因為魔鬼被神定罪(16:11)。世人以魔鬼為伍,殺害神的兒子,當知道自己與惡勢為盟時,良心便會自責。
對信徒所作的(16:12至16)
聖靈叫信徒明白真理(16:13),並且向屬主的人表明基督的心志,乃是要榮耀神(16:14),還有叫信徒明白父的心意(16:15),因為基督從父所領受的,會藉著聖靈告知他們。
基督的離別(16:16至22)
主耶穌表示快與門徒分開了;故此,他們要為此憂傷。當主與門徒暫別,原是為了他們的益處。門徒將要憂愁,只不過是短暫的,過渡的憂傷會帶來喜樂,好像婦人生產的過程裡,生孩子時便覺痛苦,當目睹孩子誕生時,便由憂傷轉為快樂了(16:16,19至21)。主毫無隱瞞的預告祂的離去,但應許這只不過是暫別,很快他們便可再重逢了。這是指著祂被害後,三天之後從死裡復活,向門徒顯現而論的(16:19)。
應如何禱告(16:23至24)
臨離別前,主教導門徒應如何禱告。最重要的原則是奉祂的名禱告,因為這是父神聽禱告的最基本條件。根據這樣的原則禱告,父神必垂聽聖徒的祈求,並且他們必可經歷到禱告蒙應允的喜樂。
基督的心意(16:25至33)
現今主不再用比喻向門徒講解真理,現而直接了當的向他們說話了(16:29)。基督表明父神愛門徒,因為他們已接納及愛祂(16:27)。雖然如此,門徒也有離棄主的時刻(16:32);即使如此,主仍不覺孤單,因為父神與祂同在(16:32)。主這樣說有一主要的用意,乃是提醒他們總要放心,世上即有苦難,但在祂裡面的人(信靠祂的人)有平安,因為祂勝了世界,意即戰勝了掌死權的魔鬼。人生最大的咒詛就是死亡,主耶穌已征服了人生最大的苦難。一生跟隨祂、依靠祂,信徒不用懼怕世上任何的驚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