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太26:1至35;可14:1至31;路22:1至38;約13:1至38
1) 被釘十架(太26:1至2;可14:1上;路22:1)
主耶穌在較早前已透露有關祂再來及將要成就的事,為要引進神永遠的計劃(參考約翰福音19:30;啟示錄11:5),基督必定要走上十字架的路。在此,主預告祂的被害,意即「神的羔羊」快要被殺獻為祭了(太26:1)。
2) 領袖的計謀(太26:3至5;可14:1下至2;路22:2)
設計的人物(太26:3)
設計殺害主耶穌的人物中,包括了祭司長、長老及文士(可14:1)。祭司長是猶太教神與人之間的中保,替百姓獻祭的宗教人物,他們與神應有密切的關係,不但不能知道主真正的身份,並且還要殺害猶太人的彌賽亞,真是極其可悲。長老是民眾的領袖,應深入探索主的真正身份,但他卻一概不理,更要在百姓中把主除掉。文士熟讀聖經,應從主的言行,便能發現祂就是舊約所應許的基督,但這批人雖鑽研神的話,卻不能認出主就是救主。可見這些領袖都是心思昏暗、心眼弄瞎的人。
設計的時間(可14:1)
「過兩天是逾越節,又是除酵節。」除酵節及逾越節是猶太人的宗教節期,是記念先祖蒙神救贖的節期,是神聖的日子這群宗教領袖竟想殺人,真是叫人毛骨悚然。
設計的地點(太26:3)
這批宗教及民眾的領袖齊集在大祭司的院宇裡,一同商議把主除掉。大祭司的院宇應是分別為聖的地方,他們竟在這裡進行有計劃的謀殺。
計謀的內容
他們有三方面的議決。第一,要把主捉拿。第二,要殺害主耶穌。第三,不會在節期中採取行動,這乃是基於政治的因素,恐怕會產生動亂(太26:5)。
計謀的本質
「詭計」(太26:4),可譯作「詐術」、「狡猾」、「欺騙」(原文編號1388)。從這字眼中,看見這群宗教及民間領袖敗壞的本質,人民落在這些領導人的手上是極其可悲的。
3) 君王被膏(太26:6至13;可14:3至9;約12:2至8)
被膏的時間:根據約翰福音的記述,主是在逾越節前六天被膏的(12:1)。若參照馬太及馬可福音的話,被膏的事件似乎有點不相合的地方(參考馬太26:2;可14:1),因為似乎被膏的事是發生在逾越節的前兩天,其實符類福音與約翰福音的記載是絕對沒有矛盾之處。第一,馬太及馬可根本沒有把時間記下。第二,兩本福音書的事件不是按事件的先後寫成。第三,馬太及馬可福音書的作者把領袖的惡行及馬利亞膏主的美事同列,作出一個鮮明對比,顯出領袖的醜陋。換句話說,這兩本福音書是按照「屬靈次序」把事件記錄,與約翰依照事件天然次序的記述不同。
被膏的地點
事件是發生在伯大尼長大痲瘋的西門家裡(太26:6;約12:1)。伯大尼是位於耶路撒冷的東面,橄欖山坡的南邊。
現場的人物
不同的反應
目睹這件美事的有許多人,但各有不同的反應。有關人物有長大痲瘋的西門(太26:6;約12:2)、拉撒路(約12:2)、馬利亞(太26:7;可14:3;約12:3)、門徒(太26:8至9;可14:4;約12:4)及主耶穌。
愛主的行動
馬利亞把玉瓶打破,用香膏澆在主的頭上(可14:3),並且又用香膏以自己的頭髮擦在主的腳上(約12:3),這是愛主的行動。有幾門徒看見後極表不滿(可14:4),約翰福音卻單單記述猶大不滿的情緒及言詞(12:4),並且評論他是小偷,經常盜用公款,動機不是基於賙濟窮人,或許若馬利亞把獻香膏的金錢交在他的手上,便可從中取利了。主耶穌在這事件中,表明這是美事,是為祂安葬而作的(太26:10;約12:7)。
所用的香膏
香膏是盛在玉瓶內(太26:7),約有一斤的重量(約12:3),太約是現今的11.43盎司(ounce)。馬太福音說這是極貴的珍品(26:7),馬可的評價是至貴的真哪噠香膏(14:3)。這瓶香膏價值不菲,售價三十塊錢,相等普通工人一年的工資。香膏是由稀有植物的根部提煉而成,這些植物原產於印度。
4) 猶大賣主(太26:14至16;可14:10至11;路22:3至6)
馬太及馬可福音的作者,刻意把馬利亞所作的美事及猶太賣主的惡事放在一起,成為強烈的對比。
賣主的價錢(太26:15)
「三十塊錢」
猶大為了「三十塊錢」(argyria;參考馬太25:18),是昔日舊約給與奴僕的基本贖價(出21:32)。「銀子」可解作「銀」、「銀子」或「舍客勒」等,由於不能確知其幣值,故此不可知道其金額。
沒有任何重要的地位
從記載中,猶大沒有在賣主的事情上,與祭司長討價還價,似乎是隨便以一個價錢,把他跟隨了數年的老師出賣(太26:14至16)。可見主在猶大心目中,沒有任何重要的地位。
猶大的心境(路22:3)
有些人誤以為猶大成了神的犧牲品,要藉他出賣主,以致主耶穌可為人類成就救贖的工作,這乃是極不合理的看法。神不是定意要猶大出賣主,不是利用他成為達成救恩的工具,否則神沒有資格來審判猶大。撒但進入了猶大的心(路22:3),不是一朝一夕的事,由於他給魔鬼留地步,基於貪財,他便盜用公款(約12:6),這是貪財為萬惡之根的明證(提前6:10),並且叫他全然跌倒。
5) 預備逾越節的筵席(太26:17至19;可14:12至16;路22:7至13)
逾越節的溯源(出12:1至14,43至49;利23:4至5;民9:1至4;28:16;申16:1至8)
這節期源自舊約摩西的時代,逾越節是記念神擊殺埃及首生的事件,藉此以色列人可脫離埃及為奴之地,復得自由。
逾越節的傳統
重大的節日
在新約時代,逾越節已成為春季一重大的節日。在節期的前夕,猶太人會進行修路及清潔墓穴,因為避免及恐怕在節期內沾了不潔之物。以色列人在家裡也要忙於預備,如洗淨煮食用具或添置新的器皿。在尼散月十三日,為父的會在家中作檢查的工作,看看家中有沒有含酵的餅。居住在耶路撒冷的猶太人,會預備接待前往聖城過節的同胞,因為每一個家庭皆有責任接待客旅。以色列人會在十四日購買一隻羊羔,隨後帶往聖殿奉獻給神,只把羔羊的脂油及血獻上,其餘部分,則帶回家裡,用石榴樹的柴燒烤。各人穿上最上好的衣服,好像要作遠行般。烤熟的羊肉要臥下吃,表徵著神賜給他們安息。逾越節的禮儀由父親主持,一連串的問題則由家中最年幼的成員發出。所吃的食物包括了無酵餅、苦菜及果醬。這些食物有其屬靈意義及象徵,無酵餅表徵以色列人是急促的離開埃及地,沒有時間讓酵發起來,以致要吃無酵餅。苦菜是代表艱苦,說明昔日為奴的痛苦。由於果醬的顏色如同泥灰般,回憶在埃及製磚的苦況。在禮儀中以四杯的紅酒作為記念及感恩之用。接著七天會繼績吃無酵餅及獻祭。時至主耶穌的時代,記念逾越節的儀式也變得頗為繁複,當中可分為十三個步驟:(1)祝福。(2)喝第一杯酒。(3)洗手。由主人傳開洗手盆,一面唸誦有關的經文。(4)吃蘸了醬汁的苦菜。(5)將羔羊拿出來。(6)祝福後,再吃苦菜。(7)喝第二杯酒,隨之開始逾越節起源的答問時間。(8)唱詩(詩篇113及114篇),隨之祝福。(9)主人洗手後,便親自在餅上放一片羊肉及苦菜,把它捲起後,再蘸在醬汁裡,然後遞給坐席的人享用。(10)之後各人可按自己的飯量吃,最後以一片羊肉結束。(11)洗手後再喝第三杯酒。(12)唱詩歌的第二部份(詩篇115至118篇)。(13)最後喝第四杯酒。
三層的意思
在新約時代,逾越節已有三層主要的意思:第一,是指逾越節的羔羊(可14:12;路22:7)。第二,乃是指著逾越節所吃的羔羊及筵席而言(太26:17至19;可14:12,14,16;路22:8,11,13,15)。第三,這是包括了除酵節及在節日所獻上的祭物(太26:2;路21:41;22:1;可14:1)。時至今日,猶太人雖然稱十四日為逾越節,卻還是以除酵節的第一至七天為逾越節的第一至第七天。
基督與逾越節
門徒問主耶穌在何處預備逾越節的筵席(太26:17),主便打發門徒彼得及約翰去預備(路22:7)。這是門徒與主最後一次共進的逾越節筵席,因為逾越節所預表的基督快要被殺獻為祭了。祂是猶太人期待已久的羔羊,以色列的彌賽亞快要為全人類成就這完備的贖罪祭了。
6) 守逾越節的筵席(太26:20;可14:17;路22:14至16,24至30)
出席的門徒
參與逾越節筵席的是主的門徒,包括了出賣老師的猶大在內(太26:20;可14:17)。
主透露心聲
主耶穌在筵席裡透露了自己個人的心聲,表明這是受害前與門徒最後一次一同守節(路22:15),並且要等到在神的國裡才可再次一同守節(路22:16)。
門徒的爭論
在筵席的進行中,門徒起了爭論(路22:24至30),爭論誰為大。在主快要上十架為世人流血捨身前,門徒仍有血氣之爭,實在叫主十分傷痛。主不但以言語教導門徒(路22:25至30),並且以行動施教(約13:1至20),讓他們學習誰願為首應有的榜樣,乃是降卑成為眾人的奴僕。主的教訓裡,有三個主要的重點:
不要效法世界(路22:25)
「恩主」意即「恩人」(參考英王欽定本)。在撒母耳時代,以色列人效法外邦人,要求先知替他們立王,其實這是厭棄神的表現(撒上8:6至7)。在基督的言論中,清楚表明不要效法世界的原則,屬靈的師尊與世上的元首是有很大的分別,因為在神的眼中,為首者要犧牲,捨己成為眾人的僕人。
根據屬靈原則(路22:26至27)
主提醒門徒要找出「屬靈的定位」,意即世人與基督的觀念是完全不同的,世人以坐席的為首,享有權柄,服事人的屬低微。但主以屬靈的眼光來看為首的真理,否定常人的看法,卻視那些服事人的為首。
賜下屬靈權柄(路22:29至30)
主表明祂已將國(屬靈權柄)賜下,可在主的國度裡坐席,並且可在寶座上審判以色列十二支派,讓門徒看見一個重要的屬靈真理,屬靈權柄是從神而來的,並且提醒他們不應再爭權,因為主已把權柄賜下。
7) 愛的榜樣(約13:1至20)
施行教導的時間
主耶穌講解完有關逾越節的靈訓後(路22:15至20),由於門徒起了爭論,爭辯誰為大(路22:24),便起來矯正門徒極其錯誤的觀念(路22:25至30)。祂隨即現身說法,以實際行動來教訓門徒有關的真理(約13:1至20)。
施行教導的原因
愛的服事
主示範為首的應服事小的,這是「愛的服事」。若要站在屬靈的高位上,必須願意降卑,甘心樂意服事眾人。
愛的榜樣
主通過行動說明何謂愛。真正的愛是「甘願降卑」及「樂意服事」的。約翰福音把猶大賣主的意決放在主替門徒洗腳的事件內,顯示祂愛猶大,甚至替出賣祂的人洗腳,這是到底的愛。
洗腳屬靈的要義
取了奴僕的樣式
主脫了衣服,拿了一條手巾束腰,正是昔日奴僕的形象(參考腓立比書2:7)。主的「裡衣」沒有縫兒(約19:23),「裡衣」可譯作「褂子」、「衣服」或「衣裳」。通常衣服是由許多布條編織而成,沒有縫兒的衣服是貴重的衣服。主所穿的衣服有繸子(路8:44),是昔日拉比的打扮,現今替門徒洗腳時,以手巾束腰,由夫子降卑成僕人。
洗腳的屬靈教訓
普遍猶太人沒有私人浴室,他們皆要前往公眾浴室洗澡,但在回家途中,由於沙塵滾滾之故,使雙腳再沾上污穢,因此回家洗腳,便潔淨了。主耶穌以以色列人的習慣為例,說出「凡洗過澡的人,只把腳一洗,全身就乾淨了。」是應猶太人的風俗而說的。通過洗腳帶出以下屬靈的真理:
帶出靈裡的潔淨。被人洗腳後,意即與主建立個人關係後,人便可成為潔淨了(13:10)。
通過洗腳,說明這人是與主有分的(13:8)。
藉著洗腳,帶出彼此服事的真理(13:14)。
主以身作則,教導信徒何謂降卑(13:14)。
這是愛心的流露(13:1)。
甘心樂意服事,是蒙福之途(13:17)。
給猶大機會悔改
主暗示有人會出賣祂(13:18),並且表明自己是眾人期待的基督(13:19至20),藉此猶大有回轉的機會,趕快的歸向祂。
8) 預言猶大賣主(太26:21至25;可14:18至21;路22:21至23;約13:21至30)
預言的時間
究竟主耶穌在甚麼時間預言猶大出賣祂呢?路加醫生是以事件的先後次序寫成。參照路加福音22:20,21,24;根據以上的資料推算,主大概是在擘餅飲杯及門徒爭大之間發出這預告的。主在此時此刻告知眾人,有一主要原因,乃是要給猶大悔改的機會,在此看見祂對猶大的憐愛。其實猶大已在較早的時間出賣了主(22:3至6)。為何主不在早一點的時間宣告猶大的卑劣行為呢?主如此行,是為要給人悔改的機會;若一早便宣告了,就如定了人死罪,沒有回轉的機會。
預言的內容
當主宣告這預言時,祂「心裡憂愁」(約13:21),看見祂是何等愛猶大。
暗示
主暗示門徒,其中一人會出賣祂(太26:21,23;可14:18,20;路22:21;約13:21),這是應驗了聖經的預言(約13:18;詩41:9)。由於是暗示,故此門徒不明白主的意思。
直接
主直接表示賣祂的人有禍了(太26:24;可14:21;路22:22),並且表明人子快將離世(可14:21),還表示祂就是基督(約13:19),接待祂如同接待父一樣(約13:20)。通過以上幾點,是向猶大發生嚴厲的警告,並清楚宣告祂乃是基督,盼望猶大有回頭的機會。
門徒的反應
門徒顯得十分憂愁(太26:22),接著一個一個的來問主耶穌,究竟是否自己出賣主呢(太26:22;可14:19)?之後他們彼此對問(路22:23),想查出事情的真相。門徒更彼此對看(約13:22),想找出賣主的叛徒。其實猶大心知自己就是出賣主的人,但他硬著心腸,決意要把老師交在敵人手中。
愛徒的問題
主的愛徒,即約翰,繼續追問下去(約13:23,25),想探求是何許人作這惡事。主便以言行來告知約翰,祂蘸了一點餅遞給誰,那人就是出賣祂的人(約13:26)。
彼得的問題
彼得也追問主(約13:24),似乎主沒有明顯的告訴彼得。或許主知道這門徒性情衝動,怕他惹禍上身!(主耶穌被捉拿時,彼得用刀砍掉大祭司的僕人馬勒古的右耳。參考約翰18:10)
猶大的問題
叛徒的問題
從猶大的反應中,知道他為人極之虛假。明知是自己出賣老師,怎能說,「拉比,是我麼?」(太26:25)
基督的回應
主在言詞上,直接、毫不隱瞞的,表明猶大是叛徒(太26:25)。主也在行動上,一方面表明猶大的罪行;另一方面,通過行動向猶大表達愛意,表明對他並無敵意。在猶大人習俗中,主人先給客人首塊的餅,表明這客人是被他尊重的。由於猶大賣主的心已非常堅決,故此主便任憑他吧了(約13:27)!
門徒的反應(約13:27至29)
眾門徒領悟不到主的意思(約13:28),不明白為何主這樣說話。有些門徒誤以為主的用意,乃是吩咐猶大去買節期的需用品或去賙濟窮人(約13:29)。
猶大的回應(約13:27,30)
由於猶大一直的讓魔鬼在他身上留有餘地,故此撒但進入他的內心,使他堅決的要出賣主。他「立刻就出去」,看見他無情無義;主雖給與他多次機會悔改,但他毫不領情。
事件的總結
從猶大賣主的經過裡,看見人跌倒不是一朝一夕的。第一,猶大的跌倒是基於貪財之故(約12:6)。第二,主在猶大心中也沒有佔重要的地位(太26:14至16),可說是心中無主。第三,猶大的靈性觸覺十分弱。從門徒彼此對看、對問中,也沒有叫他羞愧。主在筵席中的提示、替門徒洗腳所帶出的靈訓及直指其過,也沒有產生任何作用。第四,猶大多次給魔鬼留地步(路22:3;約13:2,27)。第五,他沒有對付自己個人的軟弱,以致成為一大破口,使他完全失腳。
9) 預言彼得否認主(太26:31至35;可14:27至31;路22:31至38;約13:37,38)
基督的預言(太26:31;可14:27)
主耶穌預言門徒為祂的緣故皆要跌倒(太26:31),這事情早已在舊約預告了(太26:31;可14:27;亞13:7)。
為彼得禱告(路22:31至33)
主清楚表示,在這事情上有魔鬼的工作,撒但的工作,如同篩麥子一般,為要動搖人的信心。但主為彼得禱告,他回轉過來後,必堅固其他門徒的信心。
彼得的反應(太26:31;路22:33)
彼得的反應很大,表示眾人跌倒,他卻永不跌倒,甚至甘願為主下監,並且為主殉道也極其願意。從彼得的言詞中,看見他對主的愛,但對自己卻不最認識。弟兄姊妹,你認識自己嗎?
三次否認主(太26:34;可14:30;路22:34;約13:38)
主預言彼得在當晚便會三次不認祂。
彼得的回應(太26:35;可14:31)
彼得堅決的表示不會如此(可14:31),甚至寧死也不會這樣作(太26:35)。
門徒的反應(太26:35)
其餘的門徒與彼得抱同樣的態度,堅決否定否認主的可能性。可見眾門徒也沒有自知。
基督的解釋(路22:35至38)
主表示祂被害後,門徒要獨自過活時,老師不會在左右看顧他們,要自行照顧及護衛自己了。換句話說,主的離別,會改變了門徒日後的生活,隨之過獨立自處的生活。
門徒的誤解(路22:38)
門徒誤解了主耶穌的說話,並且把兩把刀交給主看,或許以為主會以槍戈起革命。主聽見他們如此作,便說「夠了」,表示門徒的見解是錯誤的。
10) 逾越節的靈訓(太26:26至30;可14:22至26;路22:17至20)
主的心聲
主耶穌表示祂要被人殺害了(路22:15),並且如此用飯,在地上是最後的一次。
第一個杯
在福音書內,主耶穌分別有兩次與門徒飲杯。在路加福音22:17至18,是首次的飲杯。
主的擘餅
主通過擘餅,以餅表徵著祂的身體被擘過,為世人的罪捨命,使人得享祂所賜永遠的生命(太26:26;可14:23;路22:19;來10:20)。
第二個杯(太26:27,28;可14:14;路22:16,20)
在飲第二個杯時,主以酒當作祂為世人在十架上所流掉的血,這是「立約的血」(太26:27),乃是「為多人流出來」(太26:27),「使罪得赦」(太26:27)。
屬靈教訓
賜下福杯
主把福杯賜給世人,自己卻把苦杯喝下,以自己的血作為立新約的基礎(參考耶利米書31:31至34),意即流下的寶血,使接受者罪得赦免(路22:20)。
生命的餅
通過擘餅,說明主乃是生命餅,使人得著生命(約6:35)。
神的羔羊
主耶穌在逾越節的筵席上與門徒吃餅飲杯,表明祂就是「神的羔羊」(約1:29,36),為世人除去一切罪孽的「逾越節的羔羊」(林前5: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