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太21:23至22:46;可11:27至12:44;路20:1至44
1) 被祭司長及長老挑戰(太21:23至22:14;可11:27至12:12;路20:1至19)
馬太福音 21:23至22:14 | 馬可福音 11:27至12:12 | 路加福音 20:1至19 |
23耶穌進了殿,正教訓人的時候,祭司長和民間的長老來問他說:“你仗著甚麼權柄做這些事?給你這權柄的是誰呢?”24耶穌回答說:“我也要問你們一句話,你們若告訴我,我就告訴你們我仗著甚麼權柄做這些事。25約翰的洗禮是從哪裡來的?是從天上來的?是從人間來的呢?”他們彼此商議說:“我們若說‘從天上來’,他必對我們說:‘這樣,你們為甚麼不信他呢?’26若說‘從人間來’,我們又怕百姓,因為他們都以約翰為先知。”27於是回答耶穌說:“我們不知道。”耶穌說:“我也不告訴你們我仗著甚麼權柄做這些事。”28又說:“一個人有兩個兒子,他來對大兒子說:‘我兒,你今天到葡萄園裡去做工。’29他回答說:‘我不去’,以後自己懊悔,就去了。30又來對小兒子也是這樣說。他回答說:‘父啊,我去’,他卻不去。31你們想這兩個兒子,是哪一個遵行父命呢?”他們說:“大兒子。”耶穌說:“我實在告訴你們:稅吏和娼妓倒比你們先進神的國。32因為約翰遵著義路到你們這裡來,你們卻不信他;稅吏和娼妓倒信他。你們看見了,後來還是不懊悔去信他。33你們再聽一個比喻:有個家主,栽了一個葡萄園,周圍圈上籬笆,裡面挖了一個壓酒池,蓋了一座樓,租給園戶,就往外國去了。34收果子的時候近了,就打發僕人到園戶那裡去收果子。35園戶拿住僕人,打了一個,殺了一個,用石頭打死一個。36主人又打發別的僕人去,比先前更多,園戶還是照樣待他們。37後來打發他的兒子到他們那裡去,意思說:‘他們必尊敬我的兒子。’38不料,園戶看見他兒子,就彼此說:‘這是承受產業的。來吧!我們殺他,佔他的產業!’39他們就拿住他,推出葡萄園外殺了。40園主來的時候,要怎樣處治這些園戶呢?”41他們說:“要下毒手除滅那些惡人,將葡萄園另租給那按著時候交果子的園戶。”42耶穌說:“經上寫著: ‘匠人所棄的石頭, 已作了房角的頭塊石頭。 這是主所做的, 在我們眼中看為希奇。 ’這經你們沒有念過嗎?43所以我告訴你們:神的國必從你們奪去,賜給那能結果子的百姓。44誰掉在這石頭上,必要跌碎;這石頭掉在誰的身上,就要把誰砸得稀爛。”45祭司長和法利賽人聽見他的比喻,就看出他是指著他們說的。46他們想要捉拿他,只是怕眾人,因為眾人以他為先知。1耶穌又用比喻對他們說:2“天國好比一個王為他兒子擺設娶親的筵席,3就打發僕人去,請那些被召的人來赴席;他們卻不肯來。4王又打發別的僕人,說:‘你們告訴那被召的人,我的筵席已經預備好了,牛和肥畜已經宰了,各樣都齊備,請你們來赴席。’5那些人不理就走了:一個到自己田裡去,一個做買賣去,6其餘的拿住僕人,凌辱他們,把他們殺了。7王就大怒,發兵除滅那些兇手,燒燬他們的城。8於是對僕人說:‘喜筵已經齊備,只是所召的人不配。9所以你們要往岔路口上去,凡遇見的,都召來赴席。’10那些僕人就出去到大路上,凡遇見的,不論善惡都召聚了來,筵席上就坐滿了客。11王進來觀看賓客,見那裡有一個沒有穿禮服的,12就對他說:‘朋友,你到這裡來,怎麼不穿禮服呢?’那人無言可答。13於是王對使喚的人說:‘捆起他的手腳來,把他丟在外邊的黑暗裡,在那裡必要哀哭切齒了。’14因為被召的人多,選上的人少。” | 27他們又來到耶路撒冷。耶穌在殿裡行走的時候,祭司長和文士並長老進前來,28問他說:“你仗著甚麼權柄做這些事,給你這權柄的是誰呢?”29耶穌對他們說:“我要問你們一句話,你們回答我,我就告訴你們我仗著甚麼權柄做這些事。30約翰的洗禮是從天上來的,是從人間來的呢?你們可以回答我。”31他們彼此商議說:“我們若說‘從天上來’,他必說:‘這樣,你們為甚麼不信他呢?’32若說‘從人間來’,卻又怕百姓,因為眾人真以約翰為先知。”33於是回答耶穌說:“我們不知道。”耶穌說:“我也不告訴你們我仗著甚麼權柄做這些事。”1耶穌就用比喻對他們說:“有人栽了一個葡萄園,周圍圈上籬笆,挖了一個壓酒池,蓋了一座樓,租給園戶,就往外國去了。2到了時候,打發一個僕人到園戶那裡,要從園戶收葡萄園的果子。3園戶拿住他,打了他,叫他空手回去。4再打發一個僕人到他們那裡,他們打傷他的頭,並且凌辱他。5又打發一個僕人去,他們就殺了他。後又打發好些僕人去,有被他們打的,有被他們殺的。6園主還有一位是他的愛子,末後又打發他去,意思說:‘他們必尊敬我的兒子。’7不料,那些園戶彼此說:‘這是承受產業的。來吧,我們殺他,產業就歸我們了!’8於是拿住他,殺了他,把他丟在園外。9這樣,葡萄園的主人要怎樣辦呢?他要來除滅那些園戶,將葡萄園轉給別人。10經上寫著說: ‘匠人所棄的石頭, 已作了房角的頭塊石頭。11這是主所作的, 在我們眼中看為希奇。 ’這經你們沒有念過嗎?”12他們看出這比喻是指著他們說的,就想要捉拿他,只是懼怕百姓,於是離開他走了。 | 1有一天,耶穌在殿裡教訓百姓,講福音的時候,祭司長和文士並長老上前來,2問他說:“你告訴我們,你仗著甚麼權柄做這些事?給你這權柄的是誰呢?”3耶穌回答說:“我也要問你們一句話,你們且告訴我,4約翰的洗禮是從天上來的,是從人間來的呢?”5他們彼此商議說:“我們若說‘從天上來’,他必說:‘你們為甚麼不信他呢?’6若說‘從人間來’,百姓都要用石頭打死我們,因為他們信約翰是先知。”7於是回答說:“不知道是從哪裡來的。”8耶穌說:“我也不告訴你們,我仗著甚麼權柄做這些事。”9耶穌就設比喻對百姓說:“有人栽了一個葡萄園,租給園戶,就往外國去住了許久。10到了時候,打發一個僕人到園戶那裡去,叫他們把園中當納的果子交給他。園戶竟打了他,叫他空手回去。11又打發一個僕人去,他們也打了他,並且凌辱他,叫他空手回去。12又打發第三個僕人去,他們也打傷了他,把他推出去了。13園主說:‘我怎麼辦呢?我要打發我的愛子去,或者他們尊敬他。’14不料,園戶看見他,就彼此商量說:‘這是承受產業的,我們殺他吧,使產業歸於我們!’15於是把他推出葡萄園外殺了。這樣,葡萄園的主人要怎樣處治他們呢?16他要來除滅這些園戶,將葡萄園轉給別人。”聽見的人說:“這是萬不可的!”17耶穌看著他們說:“經上記著: ‘匠人所棄的石頭 已作了房角的頭塊石頭。 ’這是甚麼意思呢?18凡掉在那石頭上的,必要跌碎;那石頭掉在誰的身上,就要把誰砸得稀爛。”19文士和祭司長看出這比喻是指著他們說的,當時就想要下手拿他,只是懼怕百姓。 |
權柄之源
講道的權柄
祭司、文士及長老到前來,質問主講道的權柄從何而來(路20:1)。主耶穌十分智慧的,以反問的方式,設一條問題,回答他們的質詢。主深知宗教領袖中,對施浸約翰的為人有不同的見解,所以便反問他們,約翰的浸禮是從天上或是人間而來的呢?換句話說,他是從那裡支取權柄呢?因這問題,宗教領袖中起了爭論。他們知道主耶穌與施浸約翰有密切的關係,加上所傳講的真理是極其相似及一致的。若說約翰的權柄是源自天上的話,又怕主追問他們,為何竟不聽從約翰的教訓,這就等於自攪嘴巴!如果說施浸約翰的浸禮不是源自天上的話,又怕惹百姓的忿怒,使他們落在喪掉生命的危險裡(路20:6)。
權柄之源
由於領袖不能表明立場,故此不正面回答他們的問題,反以三個比喻來說明祂的權柄之源。
主的比喻
「兩個兒子」的比喻(太21:28至32)
不同的反應
父親吩咐大兒子及小兒子往葡萄園作工,兩人有不同的反應。大兒子起初不甘願聽從,但隨後竟懊悔過來,起來接受父親的任命。小兒子表面是十分順從父親,但骨子裡卻非如此。
比喻的教訓
通過這比喻,小兒子就好比作宗教領袖,外表上很願意跟從神,但在屬靈的實際裡,卻是違背了神的吩咐。大兒子就好像那些稅吏及娼妓,他們的生活是極其敗壞的,但當聽聞約翰的教訓時,卻生發懊悔的心來,專一接受神話語的指引。這比喻說明宗教領袖沒有真正懊悔的心,也表示施浸約翰的權柄是源自神的(太21:32),從而暗示自己的權柄也是來自神。
「葡萄園主」的比喻(太21:33至46;可12:1至12;路20:9至19)
父神為「家主」
主耶穌在這比喻中,以父神為「家主」(意即「地主」“Landowner”),視宗教領袖為「園戶」(可譯作「農夫」“Farmers”),稱「先知」(神的代言人)為僕人,把自己當作「家主的兒子」。
以色列國為「葡萄園」
神以以色列國為「葡萄園」(賽5:1至7),將它交由宗教領袖管理,但這些領導人沒有盡他們的本份,卻成了瞎子領瞎子走路,讓百姓落在屬靈黑暗中,叫神極度傷痛。在猶太人歷史中,主差派眾多的先知提醒及呼喚人民悔改歸正,宗教領袖及人民不但不理會,反凌辱他們,以兇殘的手段對付神的工人,最後甚至殺害這些神的代言人(太21:35;路20:10至12;來11:35至40)。在末後的日子裡,神差遣祂的愛子到以色列國,領袖及百姓最後竟被殺在城外(太21:39;來13:12)。
「房角的頭塊石頭」
主耶穌引述詩篇118:22至23的話,「匠人所棄的石頭、已作了房角的頭塊石頭.這是主所作的、在我們眼中看為希奇。」「房角的頭塊石頭」或許是指地基其中的一塊可承托兩至三行石塊的大石,但在此應是指那塊完成拱門或放在樓房角上的最後一塊石塊。保羅視使徒和先知為教會的根基,以主耶穌為「房角石」,藉此神的殿才可建造得完備及整全(弗2:20)。猶太人因棄絕這塊房角石,因此跌倒及受到損害,這是主所預告他們的內容(太21:44)。並且主宣告要把神的國賜給「那能結果子的百姓」(太21:43),在此可有兩種基本的解釋。第一,「百姓」通常譯作「民族」“ethnei”,由於這處是以單數的形態出現,學者認為這不是指外邦人,乃是指教會,因為教會亦稱為「子民」或「國度」“nation”(NIV)(參考羅馬書10:19及彼得前書2:9至10)。這派的解釋是有點不妥善的,就是神沒有把祂的國永久性從以色列的手中拿去,因為最終他們會歸入神的名下(羅11:15,25);此外,教會還未承受神的國。因此,這個解釋不可能成立。第二個解釋是說神把國度暫時從猶太人手上拿去,但當他們日後悔改歸正時,便再次把國度賜給他們。相比之下,這種解法比較合理。參照這些解釋,便發現這比喻的重點是,基於以色列人行惡的緣故,神便把國從他們手中奪去。
「王子婚筵」的比喻(太22:1至14)
「被召的人」
這個比喻中提及那些「被召的人」(太22:3),意即猶太人,不肯應邀進入主為他們所預備的豐富去。他們有三類的反應:第一,「不理」。即毫不理會神的呼召。第二,「一個到自己田裡去」,這是專顧自己的產業,因此錯失了這寶貴的邀請。第三,「一個作買賣」,專求地上的財利,也會使人失去神的豐富(太22:5)。以上三點,正是猶太人誤失善機獲取救恩的因由之一。這也是世人不願信主的基本成因。
重要的真理
由於那些被邀請賓客的名單中,以不同的藉口推辭,以致王一怒之下,一方面刑罰這些不識時務者,也反過來,差派僕人四出邀請,無條件下讓願意赴會者參與王子的婚筵。王察看那些賓客中,誰沒有穿上禮服;沒有穿上禮服者,說明在心態上也不重視這個婚筵,與先前那一批不肯赴會的人,在心態上是類同的,因為他們也是輕視這個婚筵。藉這比喻,說明一個重要的屬靈真理,就是「被召的人多、選上的人少。」猶太人雖是神的選民,但被神選上的皆屬小數。
2) 被法利賽人及希律黨挑戰(太22:15至22;可12:13至17;路20:20至26)
馬太福音 22:15至22 | 馬可福音 12:13至17 | 路加福音 20:20至27 |
15當時,法利賽人出去,商議怎樣就著耶穌的話陷害他,16就打發他們的門徒同希律黨的人去見耶穌,說:“夫子,我們知道你是誠實人,並且誠誠實實傳神的道,甚麼人你都不徇情面,因為你不看人的外貌。17請告訴我們,你的意見如何?納稅給凱撒可以不可以?”18耶穌看出他們的惡意,就說:“假冒為善的人哪,為甚麼試探我?19拿一個上稅的錢給我看。”他們就拿一個銀錢來給他。20耶穌說:“這像和這號是誰的?”21他們說:“是凱撒的。”耶穌說:“這樣,凱撒的物當歸給凱撒;神的物當歸給神。”22他們聽見就希奇,離開他走了。 | 13後來,他們打發幾個法利賽人和幾個希律黨的人到耶穌那裡,要就著他的話陷害他。14他們來了,就對他說:“夫子,我們知道你是誠實的,甚麼人你都不徇情面,因為你不看人的外貌,乃是誠誠實實傳神的道。納稅給凱撒可以不可以?15我們該納不該納?”耶穌知道他們的假意,就對他們說:“你們為甚麼試探我,拿一個銀錢來給我看。”16他們就拿了來。耶穌說:“這像和這號是誰的?”他們說:“是凱撒的。”17耶穌說:“凱撒的物當歸給凱撒,神的物當歸給神。”他們就很希奇他。 | 20於是窺探耶穌,打發奸細裝作好人,要在他的話上得把柄,好將他交在巡撫的政權之下。21奸細就問耶穌說:“夫子,我們曉得你所講所傳都是正道,也不取人的外貌,乃是誠誠實實傳神的道。22我們納稅給凱撒,可以不可以?”23耶穌看出他們的詭詐,就對他們說:24“拿一個銀錢來給我看。這像和這號是誰的?”他們說:“是凱撒的。”25耶穌說:“這樣,凱撒的物當歸給凱撒,神的物當歸給神。”26他們當著百姓,在這話上得不著把柄,又希奇他的應對,就閉口無言了。27撒都該人常說沒有復活的事。有幾個來問耶穌說: |
敵人的計謀
這些宗教人士來窺探主(路20:20),目的是要從主的言論上找出把柄來陷害祂(太22:15;可12:13;路20:20),把祂交在巡撫的政權之下。
敵人的邪惡
法利賽人和希律黨的人心中存著「惡意」的打發奸細裝作好人來,要找把柄指控主(太22:18;路20:20)。這批主的敵人心術不正,他們心中存著「假意」(可12:15),內心是極其「詭詐」的(路20:23)。
試探基督的問題
法利賽人及希律黨的人十分惡毒,以是否應納稅給羅馬政府的問題來找把柄來控告主耶穌。他們盼望主的回答是不應繳交稅項給該撒,那麼他們便可告發祂,指控主獨犯了反政府的罪。從這問題中看見法利賽人及希律黨人深思熟慮,攪盡腦汁的想出一極難回答的問題來對付神的兒子。因為不論回答「是」與「否」,也會叫所屬群體產生不安及不滿。如果主答「是」,那些鼓吹脫離羅馬政權的猶太人便會非常反感,若基督的回覆是「否」的話,便把自己放在對抗羅馬政府的行列中。法利賽人和希律黨在這問題的設計上,無論主答贊成或反對,他們皆可找地方攻擊祂。主耶穌以實物教材來回答他們的問題,請他們拿出一個銀錢,問這錢的號及像是誰的,讓這批人自己回答,接著便說,「該撒的物當歸給該撒、神的物當歸給神。」這是一個極其智慧的回答,主藉著人世間的邏輯推理,作出一個非常合理的回覆,這回應不但沒有觸犯羅馬政府的法例,也沒有叫猶太人復國的組織帶來不必要的不安。
3) 被撒都該人挑戰(太22:23至33;可12:18至27;路20:27至40)
撒都該人的問題
撒都該人是猶太教中的「新派」,他們不信超自然的事,包括死人復活的真理(徒23:8)。他們引用摩西在申命記的教訓(25:5至10),兄弟有責任為亡兄或亡弟娶其寡婦生子立後,以致已亡人的名字可存留在地。路加福音20:27至40的事例全屬虛構,並且對撒都該人來說,是一個不合理的問題,因為他們根本不相信死人復活,那麼又怎會有這種情況出現呢?
耶穌基督的解釋
主耶穌直接的表明,他們的看法是錯的,因為撒都該人不明白聖經,也不曉得神的大能(太22:29;可12:24)。撒都該人不明白聖經,因為他們只看重今生,也不明白摩西為何設立為亡人生子立後的教訓;並且他們不曉得神的大能,因為神能叫死人復活,在天上再沒有婚娶的事情。由於信徒復活時得著榮耀的身體,並且在天上再沒有昔日地上夫婦的關係,故此這假設背後的問題根本不會發生。
四圍聽眾的反應
群眾對主在荊棘篇上的新註解(路20:37;出3:6)非常詫異(太22:33)。
由於主耶穌在言論中承認及教導肉身復活的真理,叫文士十分滿意(路20:39)。
經過主的解釋後,把撒都該人的口堵住了(太22:34)。
4) 被法利賽人再挑戰(太22:34至40;可12:28至34)
馬太福音 22:34至40 | 馬可福音 12:28至34 |
34法利賽人聽見耶穌堵住了撒都該人的口,他們就聚集。35內中有一個人是律法師,要試探耶穌,就問他說:36“夫子,律法上的誡命,哪一條是最大的呢?”37耶穌對他說:“你要盡心、盡性、盡意,愛主你的神。38這是誡命中的第一,且是最大的。39其次也相倣,就是要愛人如己。40這兩條誡命是律法和先知一切道理的總綱。” | 28有一個文士來,聽見他們辯論,曉得耶穌回答得好,就問他說:“誡命中哪是第一要緊的呢?”29耶穌回答說:“第一要緊的就是說:‘以色列啊,你要聽!主我們神是獨一的主。30你要盡心、盡性、盡意、盡力愛主你的神。’31其次就是說:‘要愛人如己。’再沒有比這兩條誡命更大的了。”32那文士對耶穌說:“夫子說,神是一位,實在不錯!除了他以外,再沒有別的神;33並且盡心、盡智、盡力愛他,又愛人如己,就比一切燔祭和各樣祭祀好得多。”34耶穌見他回答得有智慧,就對他說:“你離神的國不遠了。”從此以後,沒有人敢再問他甚麼。 |
法利賽人的挑戰
當法利賽人聽見主的回答竟堵住撒都該人的口時(太22:34),便連忙聚集,商議對付祂的新計策。文士是熟讀聖經的人,律法師是精通律法的人。其中一位法利賽人不單是文士(可12:28),也是律法師,是解釋律法的權威;他起來考問主耶穌(太22:35)。這條問題真不易問,因為這關乎人對全本舊約聖經的認識。究竟那一條是最首要的誡命呢?
耶穌基督的回應
最首要的誡命
最首要的誡命是「以色列阿、你要聽.主我們神、是獨一的主。你要盡心、盡性、盡意、盡力、愛主你的神。」(申6:4至5;可12:29至30)。主不但把最首要的誡命告知這位法利賽人,更把較次要的誡命,就是「愛人如己」(利19:18;太22:39)讓他知道。愛神愛人是「律法和先知一切道理的總綱。」(太22:40)正如保羅得了聖靈的引導,說「愛就完全了律法」(羅13:10)。換句話說,愛神愛人就是律法的精髓。
主的回答
律法師聽見主的回答時,也表示贊同主的答案,並且強調愛神愛人,遠勝一切祭物。主聽見他的補充時,也覺得他所說的有智慧,便對他說,「你離神的國不遠了。」
5) 君王的回應(太22:41至46;可12:35至37;路20:41至44)
馬太福音 22:41至46 | 馬可福音 12:35至37 | 路加福音 20:41至44 |
41法利賽人聚集的時候,耶穌問他們說:42“論到基督,你們的意見如何?他是誰的子孫呢?”他們回答說:“是大衛的子孫。”43耶穌說:“這樣,大衛被聖靈感動,怎麼還稱他為主,說:44‘主對我主說: 你坐在我的右邊, 等我把你仇敵放在你的腳下。’45大衛既稱他為主,他怎麼又是大衛的子孫呢?”46他們沒有一個人能回答一言。從那日以後也沒有人敢再問他甚麼。 | 35耶穌在殿裡教訓人,就問他們說:“文士怎麼說基督是大衛的子孫呢?36大衛被聖靈感動,說:‘主對我主說: 你坐在我的右邊, 等我使你仇敵作你的腳凳。’37大衛既自己稱他為主,他怎麼又是大衛的子孫呢?”眾人都喜歡聽他。 | 41耶穌對他們說:“人怎麼說基督是大衛的子孫呢?42詩篇上大衛自己說: ‘主對我主說: 你坐在我的右邊,43等我使你仇敵作你的腳凳。’44大衛既稱他為主,他怎麼又是大衛的子孫呢?” |
基督的問題
最初的問題
由於文士教導人基督是大衛的子孫(可12:35),主便藉此問眾人他們的個人見解,究竟基督是誰的子孫呢(太22:42)?
跟著的追問
法利賽人回答「是」。當主聽見後便追問下去,若基督是大衛的子孫,那麼為何大衛竟稱彌賽亞為主呢?大衛作為基督的長輩,為甚麼稱自己的子孫為主呢?這是合宜的稱呼嗎?主以一個神學性的問題放在法利賽人的面前,測試他們對彌賽亞有多少的認識。
眾人的回應
在主的追問及解釋中,眾人有不同的反應:
無言以對
某些人聽了主引述詩篇的話(110:1),竟無言以對;因為不明白其中的真理。自此再沒有人敢問祂甚麼了(太22:46)。
喜歡聽祂的言論
有些到來圍聚的人聽到主的引經據典時,竟喜歡聽祂的言論。
基督的身份
這個神學問題,法利賽人不能回答,因為他們還未認識及明白基督真正的身份。他們不明白「神人二性」的真理,不知道按肉身而論,彌賽亞是大衛的兒子,與此同時,祂是父懷裡的獨生子。簡單來說,基督降世為人,神竟住在人的肉身裡;故此,按肉身而論,大衛是彌賽亞的先祖,但按屬靈的角度來看,基督乃是大衛的主。
6) 君王論奉獻(可12:41至44;路21:1至4)
馬可福音 12:41至44 | 路加福音 21:1至4 |
41耶穌對銀庫坐著,看眾人怎樣投錢入庫。有好些財主往裡投了若干的錢。42有一個窮寡婦來,往裡投了兩個小錢,就是一個大錢。43耶穌叫門徒來,說:“我實在告訴你們:這窮寡婦投入庫裡的,比眾人所投的更多。44因為,他們都是自己有餘,拿出來投在裡頭,但這寡婦是自己不足,把她一切養生的都投上了。” | 1耶穌抬頭觀看,見財主把捐項投在庫裡,2又見一個窮寡婦投了兩個小錢,3就說:“我實在告訴你們,這窮寡婦所投的比眾人還多,4因為眾人都是自己有餘,拿出來投在捐項裡;但這寡婦是自己不足,把她一切養生的都投上了。” |
事件的背景
當群眾聚集聽主的教訓時,主便提醒他們要防備文士的假冒為善,他們雖有敬虔的外貌,但內心卻不是如此。只有屬靈的外殼,其實毫無敬畏神的心(路20:45至47;可12:38至40)。這是「偽善」,意即假冒為善。由於主可在說話的地方望見聖殿的銀庫(可12:41),從那裡可清楚看見人家奉獻金錢的情況。主便以實例說明「表裡一致」的信仰生活,對比何謂「偽善」了。
事件的靈訓
聖經沒有交待為何主知道這奉獻的婦人是一個寡婦,或許他們是相識的,也可能是藉著主的先見,知道這婦人可憐的身世。婦人所奉獻的金額,對她來說,是一個龐大的數目,因為這可叫她暫時維持生計。但對財主便很不同了,他所獻上的是他有餘的,乃是把身上絕小部分來奉獻。從這個實例中,看見甚麼是真誠捨己的奉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