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路14:25至35;19:1至28
1) 論作門徒的代價(路14:25至35)
路加福音 14:25至35 |
25有極多的人和耶穌同行。他轉過來對他們說:26“人到我這裡來,若不愛我勝過愛自己的父母、妻子、兒女、弟兄、姐妹,和自己的性命,就不能作我的門徒。27凡不背著自己十字架跟從我的,也不能作我的門徒。28你們哪一個要蓋一座樓,不先坐下算計花費,能蓋成不能呢?29恐怕安了地基,不能成功,看見的人都笑話他,30說:‘這個人開了工,卻不能完工。’31或是一個王出去和別的王打仗,豈不先坐下酌量,能用一萬兵去敵那領二萬兵來攻打他的嗎?32若是不能,就趁敵人還遠的時候,派使者去求和息的條款。33這樣,你們無論甚麼人,若不撇下一切所有的,就不能作我的門徒。34鹽本是好的,鹽若失了味,可用甚麼叫它再鹹呢?35或用在田裡,或堆在糞裡,都不合式,只好丟在外面。有耳可聽的,就應當聽!” |
意志的降服(14:26)
在主耶穌教導作門徒應付上的代價時,說了一句很奇特的話,就是「人到我這裏來、若不愛我勝過愛自己的父母、妻子、兒女、弟兄、姐妹、和自己的性命、就不能作我的門徒。」許多未信主的朋友覺得主耶穌這樣的要求太高,是完全不合理的。不但非基督徒有這樣的感受,甚至許多神的兒女也覺得太嚴厲,不是一般信徒可滿足主的要求。當我們研究聖經時,發現「愛我勝過」,在希臘文是「恨」,意即作主門徒的條件,是要「恨」其父母、妻子、兒女、弟兄、姐妹及自己的性命,這叫我們更難明白及接受,人怎可恨自己的親人呢?人愛惜自己的性命,豈不是正常嗎?從聖經的教導中,知道聖徒應愛人如己,若恨惡他們,便觸犯了律法。此外,若要正確解釋主的心意,一定要明白希伯來人的慣用語,原來「愛」與「恨」,在希伯來人中不單是指著人的情感,也是論到人意志的取向。舉個實例,神明說祂愛雅各,恨惡以掃(瑪1:2至3;羅9:13),如果以非希伯來文化的眼光來看,這是偏心、不公平的對待;但若我們明白猶太人怎樣用「愛」和「恨」時,便知道這不是情感的取向,乃是意志的取向,意即神沒有揀選以掃,卻選中了雅各。在主耶穌這番言論中,表明作為門徒,一個首要的條件,就是「意志的降服」,換句話說,跟從主的人,要放棄揀選父母、妻子、兒女、弟兄、姐妹及個人的意思,要專心的揀選主的旨意。這是作門徒非常重要及首要的條件。許多基督徒因為遷就至親或個人的喜好,結果跟不上主的步伐,這是十分可惜的。
捨己的跟隨(14:27,33)
釘十架是羅馬人刑罰死囚一個極其殘酷的方法,並且許多時候,羅馬人更強迫死囚背負刑具,路經鬧市前往刑場,緘默地承認羅馬人的判決是對的,默認自己是犯錯的。通過背負自己的十架,表明自己是主耶穌的門徒,公開承認主是對的,跟從主至死也是明智之舉。公開否定自己,捨己的跟從主,是一個非常重要的決定,也是跟隨主的實際行動。
先計算代價(14:28至32)
主耶穌以兩個實際例子說明,作門徒要預先計算代價,正如建造樓房,要先作好籌算,計算自己的能力,否則工程一定不會完工。同樣好比出兵征討別的國家,作為一國元首必預先考慮及作周詳的計劃,才派兵出征,若沒有可能戰勝敵國的話,便趁早與敵人談判,簽署和約。弟兄姊妹,你信主至今,知不知道限隨主要付上代價呢?若你向別人傳福音,或作初信的栽培,也要向對方說明跟從主的代價。
應有的本質(14:34至35)
鹽理應是鹹的,如果鹽失去這樣特徵的話,便毫無用處,最終便被人棄掉。同樣,主的門徒就應把自己的意志降服在主的跟前,並且公開捨己跟從主,也是一個正常的表徵,若失去這些特質,這人已失去一個基督徒應有的本質了。
2) 論神國的計劃(路19:1至28)
論神的心意(路19:1至10)
路加福音 19:1至10 |
1耶穌進了耶利哥,正經過的時候,2有一個人名叫撒該,作稅吏長,是個財主。3他要看看耶穌是怎樣的人;只因人多,他的身量又矮,所以不得看見,4就跑到前頭,爬上桑樹,要看耶穌,因為耶穌必從那裡經過。5耶穌到了那裡,抬頭一看,對他說:“撒該,快下來!今天我必住在你家裡。”6他就急忙下來,歡歡喜喜地接待耶穌。7眾人看見,都私下議論說:“他竟到罪人家裡去住宿。”8撒該站著對主說:“主啊,我把所有的一半給窮人;我若訛詐了誰,就還他四倍。”9耶穌說:“今天救恩到了這家,因為他也是亞伯拉罕的子孫。10人子來,為要尋找、拯救失喪的人。” |
介紹撒該
耶利哥是一個讓旅客前往耶路撒冷竭息的中途站。旅客必須在耶利哥作好休息。耶利哥往耶路撒冷的旅程是十分艱辛,兩地相距的高度有二千四百尺,路途多石及險要,步行約需六小時,加上許多盜賊在一帶進行搶劫,因此人一定要養精蓄銳後才上路。
由於耶利哥是一個許多旅客必經的城市,故此許多稅吏也在這城中向過路客徵收稅款。同樣這是一個擁有許宗教領袖聚居的地方。
主耶穌快要上耶路撒冷了,很快便要騎著驢駒子進城,被世人釘在十字架上,未前往耶路撒冷前,祂先收納撒該,並將神國的要義向門徒講解(路19:11至28)。
撒該的身量
撒該的個子十分矮小,相信矮小的身量成了他的標記,故此路加才把他個人的特徵放在福音書內。
撒該的追尋
稅吏長撒該
撒該是稅吏長,是管轄眾多稅吏的頭目,稅吏為人民所憎惡,相信撒該被厭惡的程度,比其他稅吏有過之而無不及。從撒該的自我剖白中,看見他是擁有家財的。但似乎金錢不能使他滿足,以致他前來尋問主耶穌。
追尋主的熱誠
從一些字眼中,「跑到前頭」、「爬上桑樹」、「要看耶穌」,便稍微看出撒該追尋主的熱誠。深信他不是到來趁熱鬧,乃是打算進深的認識這位主。
撒該的悔改
當主耶穌路經此地時,便呼叫撒該的名字,聖經的作者沒有交待到是否主早已認識撒該,但從這裡推想,主是未曾認識撒該的,由此看見主全知的大能。主對撒該說,「撒該,快下來,今天我必住在你家裡。」對撒該這一個被同胞厭棄的人來說,一定產生很大的鼓舞,加上主直接呼叫他的名字,更使他倍感親切,並且主耶穌要求到他的家中,表明主願意完全接納他;對比其他宗教領袖,視稅吏與罪人同等,產生很大的對比。
主的心意
主的心意是尋找拯救失喪的人,藉此建立神的國度。主耶穌收納撒該,就是一個實例了。
論神國的比喻(路19:11至28)
路加福音 19:11至28 |
11眾人正在聽見這些話的時候,耶穌因為將近耶路撒冷,又因他們以為神的國快要顯出來,就另設一個比喻,說:12“有一個貴冑往遠方去,要得國回來,13便叫了他的十個僕人來,交給他們十錠銀子,說:‘你們去做生意,直等我回來。’14他本國的人卻恨他,打發使者隨後去,說:‘我們不願意這個人作我們的王。’15他既得國回來,就吩咐叫那領銀子的僕人來,要知道他們做生意賺了多少。16頭一個上來,說:‘主啊,你的一錠銀子已經賺了十錠。’17主人說:‘好!良善的僕人,你既在最小的事上有忠心,可以有權柄管十座城。’18第二個來,說:‘主啊,你的一錠銀子已經賺了五錠。’19主人說:‘你也可以管五座城。’20又有一個來說:‘主啊,看哪,你的一錠銀子在這裡,我把它包在手巾裡存著。21我原是怕你,因為你是嚴厲的人:沒有放下的,還要去拿;沒有種下的,還要去收。’22主人對他說:‘你這惡僕,我要憑你的口定你的罪!你既知道我是嚴厲的人,沒有放下的,還要去拿,沒有種下的,還要去收,23為甚麼不把我的銀子交給銀行,等我來的時候,連本帶利都可以要回來呢?’24就對旁邊站著的人說:‘奪過他這一錠來,給那有十錠的。’25他們說:‘主啊,他已經有十錠了。’26主人說:‘我告訴你們:凡有的,還要加給他;沒有的,連他所有的也要奪過來。27至於我那些仇敵,不要我作他們王的,把他們拉來,在我面前殺了吧!’ ”28耶穌說完了這話,就在前面走,上耶路撒冷去。 |
錢幣名稱 | 價值 | 參考經文 | 和合本譯名 |
猶太錢幣 | |||
舍客勒(金) | 15銀舍客勒相等四日工資 | 代上21:25出30:24撒下24:24 | 舍客勒金子舍客勒舍客勒銀子 |
他連得(金)Talent(銀) | 15銀他連得3000舍客勒6000得拉克碼 | 代上29:4代上29:4出38:27太18:24 | 他連得銀子他連得銀子他連得銀子銀子 |
比加Beka | 半舍客勒 | 出38:26 | 比加 |
季拉 | 1/20舍客勒 | 出30:13 | 季拉 |
波斯貨幣 | |||
達利克(金)Daric (銀) | 20銀達利克(8.41克) 相等半個猶太銀舍客勒(560克) | 代上29:7拉2:69;8:27 尼5:15 | 達利克達利克(金子),達利克(金碗) 舍客勒(代替達利克) |
希臘錢幣 | |||
得拉克碼Drachma(銀) | 一日工資 | 路15:8 | 一塊錢 |
第得拉克碼Didrachma | 2得拉克碼 | 太17:24 | 丁稅(又稱聖殿稅) |
特他拉得拉克碼Tetra-rachma | 4得拉克碼 | 太17:27 | 一塊錢Stater |
小錢(銅)Lepton | 半個羅馬銅錢(大錢/一文錢) | 可12:42路12:59 | 小錢 |
彌那Mina | 100個得拉克碼 | 路19:13至25 | 錠(銀子) |
羅馬貨幣 | |||
得拿利烏(銀)Denarius | 一日工資 | 太18:28 太20:2 | 七兩銀子(100denarius)一錢銀子 |
大錢(銅)Assarius | 1/16得拿利烏 | 太10:29 | 一分銀子 |
小錢(銅)Kodrantes, Quadrans,Aureus | 1/4大錢25得拿利烏 | 太5:26太10:9 | 一文錢金 |
主講論比喻的原因
當群眾聽見主說,「人子來、為要尋找拯救失喪的人。」加上主快要進入耶路撒冷(19:11),便誤以為主很快在地上設立祂的國度,於是主便藉一個比喻矯正他們錯謬的見解。
天國近了
施浸約翰在傳講神的話語時,清楚宣告「天國近了」(太3:2),在主耶穌開始傳道時,也傳講類同的話(太4:17)。基督在世時,若以色列人接受祂為王,承認祂是猶太人的彌賽亞,神的國便可早日建立在地上。但由於以色列人硬心,堅拒不肯接受主為王;因此,神的國便要延遲降臨了。當法利賽人問及神的國何時臨到時(路17:20),主對神的國加上一些新的註解,並且向門徒表明,在他們的年日中必看不見神國的顯現(路17:22),因為神國降臨的日子已延期了。主耶穌沒有否定不再把國賜給祂的子民,也沒有否認神國是將會憑肉眼看見的應許。在這比喻中,主要帶出神國延期後的有關教訓。
歷史事件
這教訓或許與以色列歷史的事件有關;故此,主借用歷史事件來作為祂講解比喻的內容。在主耶穌年幼的時候,希律的兒子亞基老(曾在主前4年至主後6年任猶太的藩王),遠赴羅馬請求凱撒亞古斯督把巴勒斯坦地部分的管治權交給他,故此他可成為猶太的藩王(太2:22),並且把宮殿建於耶利哥的旁邊。由於人民不滿亞基老管治,曾由人民發動,差派大使前往羅馬,請求王把他們的地土變成羅馬人的管治區。可見主所講論的比喻,與這歷史事件有極相似的地方。
神國比喻基本教訓
十個僕人
「一錠」銀子即希臘貨幣的「一彌那」,相等一百個得拉克碼,是當時一百日的工資。主人分別把一錠銀子交給每一個僕人管理,這是一筆金額不小的款項。貴冑前往遠方要得國回來,臨別前把錢財交給十個僕人管理,隨後十個僕人及國民有不同的反應。十個僕人中,只有兩個僕人善用金錢,替主人賺取利潤,但其中一個竟把錢包在手巾內,亳無進取之心。國民的反應叫人驚訝,因為基於恨惡貴冑,便差派使者隨後去,好叫他不能得著管治權。主以自己為貴冑,國民就是那些恨惡祂的人,善於管理金錢的兩位僕人,是那些忠心等候神國降臨的人,那位把一錠銀包在手巾的,是毫不在意神國會顯現的人,其餘那些僕人,就是一些根本完全沒有理會神國顯現的人。
比喻的重點
通過這個比喻,主清楚表明祂將會得國歸來,或許有點遲延,但這是必會實現的事情,提醒人要儆醒祂國度的顯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