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君王被攔阻(三)[1]


[1] 路12:1至13:21

1) 論假冒為善(路12112

這次公開的聚會十分擠擁,有幾萬人一同聚集來聽主耶穌的教訓,場面也顯得頗為混亂,以致產生互相踐踏的情況。主耶穌在眾多的群眾中,沒有避諱,直接評擊當時的宗教領袖,指責他們是假冒為善。主這樣大膽指出當時的時弊,不怕得失人,發表忠言逆耳的話,勇於傳講神的說話及表達自己的感受,這是神代言人的模範。

主先對門徒講這些話,有學者認為這處不是指主的十二門徒,乃是那些願意聽從祂教訓的人。

責備法利賽人的罪(1213

主耶穌直接了當的指出法利賽人的軟弱乃是假冒為善,並且提醒會眾要提防這些毒素,免得他們跟風,學效這種敗壞的榜樣。法利賽人沒有自知,以為扮作敬虔,人家不可能知道他們真正的本相。主清楚揭示,讓群眾知道,在神面前人沒有任何秘密,人不可隱瞞天上全知的主。主用了一個很特別的比方,就是「在暗中所說的,將要在明處被人聽見;在內室附耳所說的,將要在房上被人宣揚。」「房上」,意即房頂,是公開演講一處極其理想的地點。主讓門徒知道一件事,法利賽人假冒為善的行為或許可以瞞過旁人,卻絕不可欺騙神。在審判的日子裡,人一切的善惡會完全在神面前被揭露出來。

應活在神的面光中(1247

不假冒為善

人怎樣才不會假冒為善呢?秘訣是要不斷的活在神的面光中;換句話說,人要認定神知道世人的心思意念,祂察透人行事背後的每一個動機。人總是懼怕死亡,但更可怕的是那有權把人永遠扔在火湖裡的神。肉體的死叫人害怕,但我們更應懼怕永遠的死亡。當人認識神鑒察人的一舉一動時,我們便不敢假冒為善。法利賽人的問題是不最認識神,以致他們的行為表裡不一,因為他們領悟不到神是看透人心的主宰。

神的關懷愛護

信徒應懼怕神,因為祂是全知的主,也是審判活人死人的主。主耶穌在此作一補充,認識神的威嚴是必須的,但我們也應知道,祂是關心愛護我們的主。麻雀是貧窮人的食物,五隻只賣二分銀子,即羅馬人貨幣的兩大錢(Assarius),一大錢大概是昔日十六分一的日薪。卑微的麻雀神也不忘記,表明祂愛顧牠們,何況是祂疼愛的世人,祂豈不更關懷嗎?主的第二個例子,是告訴聽眾一個寶貴的事實,就是神把我們的頭髮也數算過,顯出祂關懷愛護我們深入的程度。

應勇於公開承認主(12812

要公開的承認主

主提醒凡自稱為信徒的,要公開的承認主,這是必然的事。凡不敢公開的表明自己信仰立場的,基督也可在神面前不認他。主通過這例證說明公開承認基督的重要及必須性。為何干犯耶穌基督還可得赦免,但褻瀆聖靈就不可蒙赦免呢?聖靈的工作是叫人想起主耶穌的話(約14:26),祂是為基督作見證的(約15:26),乃是顯明主耶穌是基督。意即說,人若被聖靈光照,並藉此認識主乃是基督的話,如果惡意毀謗及褻瀆,就是犯了褻瀆聖靈的罪。反過來看,干犯人子還可有機會得神的赦免,這是因為人還未蒙神的靈開啟心靈的眼睛,以致敵擋基督。在新約也有這例子,就是使徒保羅,他未信之前逼迫基督徒,但蒙主光照後便轉過來,傳揚他先前所干犯的基督。

忠誠的為主作見證

一個公開承認主耶穌的人,不應向強權屈服,即使受到迫害,也要忠誠的為主作見證。在被人審詢的過程中,聖靈會指教信徒應說的話(參考徒4:1至21)。

2) 論貪念(路121334

求分家業的事件(121315

在主耶穌教訓眾人之際,有一個人來請求主,求主吩咐他的兄長和他分開家業。主不但沒有應允,更警戒這人,要除去貪念,因為人的生命,不在乎家道豐富。意即生命的質素,不在乎擁有多少的物質。

無知財主的比喻(121621

主藉著一個比喻教訓聽眾,提醒他們要免去心中的貪念。財主的無知是基於他只顧今生的富足,忘卻了靈魂永恆的真正歸宿。這人擁有地上物質暫時的富足,但在神面前卻沒有屬靈的富足。

切勿為衣食憂慮(122232

人的憂慮

人之所以貪心,其中一個原因是因為憂慮。為肉身的需要而憂慮,使人多求地上的財富,藉此換取安全感。一個缺乏心裡平安的人,尋找地上的穩妥是必然的路向。主耶穌沒有否定肉身的需要,祂只是提醒我們,要弄好在我們生命中的屬靈次序。

神的看顧及供應

烏鴉是以腐屍為食物的飛鳥,猶太人視為不潔的動物,絕對不會買來當作食物。人既比烏鴉貴重得多,神一定看顧及供應我們的需用。主反問聽眾,誰可藉憂慮使壽數多加一刻。「一刻」是十五分鐘,在新國際譯本則譯作一小時。在英王欽定本,這處是「身量多加一肘」(參考和合本細字),一肘約是十八英吋。主稱這為最小的事,人尚且不能作,那麼為何仍要憂慮呢?春雨過後,巴勒斯坦地野生的百合花滿佈四處,由於花朵擁有眾多的顏色,成為在野地一幅美麗的圖畫。這些美麗的花朵,沒有勞苦或紡線,但竟可以存留在世上。主稱這一朵的百合花,比所羅門全盛的時期更加燦爛榮美。地上的野草,或許只可存在短暫的時間,但神也以美艷來裝飾它;更何況神的兒女呢?經常為肉身的需而要操心,是外邦人(未信者)的行為,我我們的需要天父是深知道的!「小群」是指那些信奉神兒子之名的人,父神已將祂的國賜給我們,起居飲食的需用對比神的國算為微小的事,我們更應多追求及思念天上的事,過於地上的物質呢!

備註

「百合花」:有學者認為這不是指百合花,或許主所指的是“autumn crocus”、“Turk’s cap lily”、“anemone”、“gladiolus”、“iris”、“Martigon lily”等。

基督論真正財寶(123334

基督徒的財富

主耶穌叫門徒變賣一切來賙濟人,是否基督徒不可擁有任何財富呢?初期教會的信徒變賣一切,住在一起,凡物公用,似乎是嚴格遵行主的說話(徒2:44至45)。變賣一切,同住一處,齊齊分享大家所擺上的物質,不是「共產主義」,背後卻是愛的流露,惟有彼此相愛,才可共住一室,凡物公用。主從來沒有責備祂的門徒擁有金錢,其實門徒也擁有金錢來買食物(約4:9);此外,主也接受婦女的供應(路8:3),可見這處的話,不是禁止擁有物質,乃是提醒人要正確地使用物質,幫助有需要的人,向貧窮人流露愛心的關懷。參照上文下理,之前是論及先求神的國和莫為衣食憂慮,一個專心為神國而活的人,是不會為日常的需用而罣心的,並且他是會向窮乏人流露愛心,幫助他們渡過難關。一個積財於天的信徒,會輕看世上的榮華富貴,把地上的財富與地上有需要的人分享。

天上的財富

在此主談論地上財富,指出地上的財物是不能帶去的,是會朽壞的;暗示天上的財富是永存及有永恆價值的。主不說你的心在那裡,你的財寶也在那裡,乃是說你的財寶在那裡,你的心也在那裡。信徒變賣一切賙濟窮人,表明他關注天上的事情,這也是積儹天上財富的方法之一,說明他是關心天上的豐富過於地上的財寶了。

3) 論儆醒(路123541

儆醒的僕人

古時在腰間束上帶子是表示人要預備作工或參戰的意思。一個常常點著燈,隨時等待主人回來的僕人,他是一位忠心的僕人,表示隨時聽從任命,也顯出他十分儆醒。「第二更」是晚上九時至十二時,「第三更」則是淩晨至早上三時。在九時至十二時儆醒等候,比較容易;由深夜十二時至早上三時,在眾人熟睡中仍能隨時等待主人的回來,表明這位僕人十分儆醒。這些僕人是蒙福的,因為主人會讓他們坐席,主人不但不用他們服事,反而主動伺候這些儆醒的僕人呢(12:37)。

彼得的好奇心

彼得因好奇心的驅使,想知道誰才是這比喻的聽眾(12:41),但主卻沒有回答他的問題,只表示忠心有見識的僕人必按時分糧,這是蒙福的路。

經文的解釋

釋經家對於這段經文的解釋,有很大的意見分歧,究竟是否與「教會被提」的信息有關?「因為你們想不到的時候,人子就來了。」(12:40)似乎與提醒信徒要儆醒等待被提的信息有關。但另一派學者認為,當時會眾對「信徒被提」毫不理解;故此,認為這處只是提點他們要儆醒為主作工罷了。

4) 論忠心(路124248

主設另一比喻,談論何謂忠心的僕人,惡僕又是如何呢?一個忠心的管家會按時分糧(12:42);對比一個惡僕,因為他以為主人還未到來,便目空一切,起來對付他的同僚,這僕人本知道主人的心意,卻故意不聽從,當主人來時必接受極重的責罰。若參考新英王欽定本,發現刑罰實在是非常重,這譯本的翻譯是:「那僕人的主人要來,把他腰斬,並且把他的分交給未信的人。」不明白主人心意的惡僕,刑罰會來得輕,因為主人多給誰,就向誰多取,多託誰,就向誰多要。引伸一個重要的屬靈真理,就是一個忠心的用人,必會去行神的心意,明白多少便行多少!

5) 主來的結果(路124953

主耶穌所指的火是審判,意即以色列國將受審判。主所說的浸不是指祂已受了施浸約翰的浸,乃是指將來「受苦的浸」,意即祂在十架上的犧牲。基督在世上,眾人對他的言行有不同的評論,有些是接受,許多人卻是激烈的反對,因此引起分爭。當人信主後有平安,但反對及拒絕祂的人,卻會伏在審判底下(約3:16至21)。

6) 論時代的兆頭(路125459

嚴厲的責備

主嚴厲責備當時代的人,他們懂得觀察天象的轉變而作出準確的預測,但對於主處身的時空,活在他們的面前,竟不能分辨主就是彌賽亞。主以許多神蹟異能,大有能力的言論來證明自己就是神的兒子,但猶太人竟不能分辨。

比喻的重點

主耶穌以一個比喻來說明不能分辨這時候的惡果,就是一個人惹上官非,要趁著還未到達審判官的面前時,用盡一切的方法,作「庭外的和解」,免得被審判官扔在監牢裡。這比方帶出一個意味,就是趁著大審判還未到前,趕快弄清基督真正的身份,免得被神丟在火湖裡受永遠的刑罰。

7) 論悔改(路1319

歷史的事件(1315

加利利人慘被屠殺

在非基督教文獻中找不到這件歷史事蹟,聖經也沒有詳盡介紹彼拉多屠殺這些加利利人的原因。

西羅亞樓壓死十八人

西羅亞樓壓死了十八個人,相信是眾人皆知的事,因此主藉這事件帶出屬靈的教訓。猶太人以為人受苦、死於非命,是由於人犯罪背棄神,惹了神的怒氣,以致遭殺身之禍。基督否定這種的講法,表明人若不悔改,他的終局與這些遇難者也是一樣。

比喻的教訓(1369

基督以一個比喻警告以色列國,無花果樹就是不結果的以色列國,有學者認為園主是父神,管園的是基督。神給以色列多次機會,但總看不見他們結出悔改的果子來。在園丁懇求下,園主再次給無花果樹一次機會。在歷史中,神賜給以色列人多次機會,但他們沒有把握,反傷透神的心;結果在主後七十年,神容讓羅馬的軍隊,把聖殿及耶路撒冷毀滅,應驗了這比喻的警告。

8) 論安息日的真義(路131017

主耶穌在安息日於會堂裡教訓人,看見一個被鬼附的女子,被鬼纏擾了十八年,便施恩給這婦人,使她脫離邪靈的煎熬。但管會堂的人看見十分氣忿,反對主耶穌在安息日施行醫治。主耶穌責備猶太人假冒為善,反問他們不在安息日給牲畜喝水嗎?主說這婦人既是亞伯拉罕的後裔,在安息日使她痊癒,得著自由,豈有不妥善的地方?通過行動與解釋,主讓聽眾知道及明白安息日的真正意義。

9) 論天國(路131821

芥菜種的比喻

世上最小的種子應是蘭花的種子,而不是芥菜種。主耶穌乃是以巴勒斯坦地最小的種子,作為祂講論這比喻的資料。芥菜種長大並沒有變了它原先的本質,因為芥菜種長大了可達三、四公尺之高;因此主這樣說是合情合理的。究竟這個比喻有甚麼意思呢?解經家對飛鳥有兩種主要的解釋:

飛鳥是魔鬼

飛鳥是指魔鬼,意即在神的國度裡有撒但的介入,教會初期的成長是純正的,但長大後撒但便介入,混雜了教會,好像芥菜成為一棵樹,是變更了其天然的本質。似乎這派解經學者沒有參照上文下理,但若細心觀察的話,主講論這兩個比喻,是沒有明顯關連的。

神國的發展

解經家認為主耶穌主要的用意,是說明神國的開始雖然渺小,但成長極其迅速。飛鳥住宿在樹上,是要表明芥菜也可成強盛的植物,讓飛鳥棲身,引伸神國可成為壯大的系統。

根據上文下理及字面的意思,這個比喻要帶出天國奇妙的生命力,如同芥菜種能生長像樹那麼高大,因為種子有奇妙的生植能力。

三斗麵的比喻

「斗」是新約時代用來量度乾量的單位之一,一斗(Measure)有23.8加侖(英制),約有13公升。為何耶穌基督說「天國好像麵酵」呢?這是因為主耶穌想借助麵酵來說明天國某些特質。「婦人」是代表甚麼呢?雖然有解經家認為婦人是指教會,因為聖經有時指教會為神貞潔的新婦(弗5:25至33)。這樣講法似乎有聖經的支持,但由於主耶穌沒有明說,上文下理又沒有明顯的暗示,故此,我們斷不能說這是唯一及絕對的解釋。

「三斗麵」代表甚麼呢?有學者認為麵是教會的食物,那麼就是神的話了。這種說法未免太牽強了!為何主耶穌以麵酵來形容天國的特質呢?若要更仔細及準確了解主的意思,我們必須認識麵酵在新舊兩約的用法。麵酵在舊約的特別的用途:第一,代表不潔(出12:15;利2:11;6:17;10:12)。此外,神也要求人獻上有酵的餅(利23﹕17)。第二,在新約時代酵有時是代表不潔或邪惡的東西(太16:6,11至12;可8:15;路12:1;林前5:7至8;加5:8至9)。雖然有時麵酵是指不潔或邪惡的東西,但在舊約獻祭的餅有時也是有酵的,表明酵不是絕對不好的。由於主耶穌也沒有明顯解釋何為酵,因此堅持酵是罪惡是沒有十足的證據,何況解釋比喻其中的原則是:注重發掘比喻本身的主旨,過於尋找比喻內容每一細節的解釋。主耶穌藉著家居日常的事情,例如婦人把麵酵放在麵裡發酵的生活點滴,也是普遍能明白及經常接觸的事情,來解釋天國其中的一個特質,就是天國發展的迅速。以麵酵的特性來推斷,這比喻的重點為要交待一件事,就是天國發展的迅速,如同麵酵能叫三斗麵在短短的時間發起來一樣。

Leave a Reply

Fill in your details below or click an icon to log in:

WordPress.com Logo

You are commenting using your WordPress.com account. Log Out /  Change )

Twitter picture

You are commenting using your Twitter account. Log Out /  Change )

Facebook photo

You are commenting using your Facebook account. Log Out /  Change )

Connecting to %s

This site uses Akismet to reduce spam. Learn how your comment data is process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