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福音書的重要
保羅的經歷
為何保羅會說以下的一番話呢?「因我活著就是基督,我死了就有益處。」「情願與基督同在,因為這是好得無比的!」「只是我先前以為與我有益的,我現在因基督都當作有損的。不但如此,我也將萬事當作有損的,因我以認識我主基督耶穌為至寶。」(腓1:21,23;3:7至8)原因極其簡單,皆因保羅真知道耶穌基督,認識祂的榮美、神聖、尊貴及寶貴,故此一生否定自己,忠誠的跟隨主。
主的言與行
福音書記載了主的言與行,把神的兒子清楚向讀者介紹,使未信主的朋友,可明白至高者對人類的大愛,並且可接受祂為世人所設立無條件的救恩;對基督徒而言,使聖徒可更進深認識祂,真知道主是至寶,讓我們不再貪戀世界,忘記背後,努力面前的,一生愛祂、事奉祂、跟隨祂!
2) 福音書的簡介
內容的來源
根據一般的研究,福音書內容的溯源有以下三種主要的理論:
口傳的理論(The Oral Tradition Hypothesis)
這理論作了一個假設,就是福音書作者是獨立著書的,他們的資料完全來自口傳,主耶穌的言與行被人廣傳,作者就把這些言語記錄下來。
互用的理論(The Mutual Use Hypothesis)
這派的學者贊成福音書的作者彼此借用對方的資料,但他們不能確實知道誰才是借用別人資料的人。時至今日,只有少部分人接受這種理論。
文件的理論(The Documents Hypothesis)
這是現今最多學者接受的理論,他們皆 接納四福音的內容是依據某些文獻的。較多人接受的文件是馬可福音及另外不存在的文獻Q(Quelle 為德文「來源」之意)。
成書的日期
成書的日期,實在是眾說紛云,當中有學者認為馬可福音是福音書最早期的,也有學者反對這種講法。若是接受馬可為最早成書的學者,一般同意它是約在主後50 年的作品。馬太於主後60至70年成書。路加福音是在主後60至64年成書。約翰福音則於主後60至90年完稿。
書卷的作者
福音書的作者分別是:馬太福音書的作者是馬太,他是亞勒腓的兒子,別名利未(可2:14),未作門徒前是一位叫猶太人極其厭惡的稅吏(太9:9至13;可2:14;路5:27至28)。馬可福音的作者是馬可,是巴拿巴的表弟(西4:10),彼得稱馬可為兒子(彼前5:13),可見彼得與馬可擁有親密的關係。路加福音的作者是路加醫生(西4:14),保羅書信的字裡行間中,把他與兩位外邦人同列(西 4:12至14;參考4:10至14),在路加另一著作使徒行傳中,「按著他們那裡的話」(1:19),似乎暗示他不是猶太人。那麼,路加便是四福音唯一的外邦作者了。約翰福音的作者是使徒約翰,主稱約翰及其兄弟為「半尼其」 ,意即「雷子」(可3:17)。
書中的特色
學者參照以西結書第一章的內容,加上仔細研究福音書的細節,對每本書的特色有以下的一些看法,現以圖表把福音書的特色列舉出來:
各有特色的福音書
馬太福音 | 馬可福音 | 路加福音 | 約翰福音 |
大能的君王 | 謙卑的僕人 | 完美的人 | 神的聖子 |
像獅 | 像牛 | 像人 | 像鷹 |
專為猶太人 | 專為外邦人 | 專為世人 | 專為教會 |
預言性 | 實用性 | 歷史性 | 靈訓性 |
富彌賽亞色彩 | 富實用色彩 | 富普世色彩 | 富基督徒色彩 |
重能力 | 重事奉 | 重憐憫 | 重智慧 |
多敘述過去 | 多敘述現今 | 多敘述將來 | 多敘述永世 |
兩類福音書的重點
符類福音:馬太,馬可,路加 | 補充福音:約翰 |
重對外說話 | 重對內說話 |
重地上的事物 | 重天上的事情 |
重加利利的事工 | 重猶太的工作 |
重公開的生活 | 重私下的生活 |
重工作 | 重話語 |
重人性 | 重神性 |
官方與個人
官方性的福音書 | 官方性的福音書 | 個人性的福音書 | 個人性的福音書 |
馬太福音書 | 馬可福音書 | 路加福音書 | 約翰福音書 |
被視作君王 | 被視作僕人 | 被視作人子 | 被視作神子 |
3) 福音書的背景
政治勢力
在舊約成書時,波斯帝國仍是當時最有勢力的大國,直至主前333年為止。 及後希臘帝國的亞歷山大崛起,使希臘帝國由主前333至167年在政治舞台上掌權。亞歷山大於主前323年逝世,於是他的四位將領把國瓜分,多利買(Ptolemy)佔據了埃及及敘利亞;安提古納(Antigonus)則在北敘利亞及西巴比倫絕大部份的地上掌權;利斯馬勒(Lysimachus)雄霸色雷斯(Thorace)及西小亞細亞;而革山大(Cassander)卻在馬其頓及希臘作管治。及後演變成兩個強大王朝:多利買及西流基。兩者彼此爭奪巴勒斯坦的霸權,直至主前167年為止。
馬加比家族
猶太人馬加比家族於主前167至141年為國民爭取獨立,因此脫離了外邦人的管治,直至羅馬將軍龐貝於主前63年成功入侵巴勒斯坦為止。
希律的家族
在主前31年,凱撒亞古斯督打敗了馬可安東尼。由於希律極力爭取,凱撒大帝便將猶太、撒瑪利亞、加利利、比里亞及以土買的管治權交給希律,因此希律的家族便在以色列地管治一段頗長的日子。
政教情況
在福音書內提及一些宗教人士、政治組織及宗教中心,在此作簡單的介紹:
祭司
在舊約時代,祭司的職份是神所設立的,唯有亞倫的後人才有資格擔任;他們的工作主要是以信仰為基礎的;到被擄歸回的時代,由以斯拉及尼希米開始,祭司進身成為政治及宗教的負責人。最高層的領袖是大祭司。時至主耶穌的年間,祭司及大祭司只有屬靈的外殼,大多沒有屬靈的悟性及敬畏神的心。
利未人
利未人是利未支派的後裔,他們代替以色列各支派成為首生,專職負責會幕及在其中的事奉。利未人只在福 書出現兩次(路10:32;約1:19)。
文士
文土又稱為律法師(太22:35;路10:25;11:45至52;14:3)。在新約時代,他們是舊約聖經的學者、釋經家及教師。在主的一生中,文士曾多次敵擋祂,也被主責備他們因遺傳而否定了神的話(太16:21;21:15;23:2;26:3;可12:28至40)。
法利賽人
法利賽人含有「分離」或「分別出來者」的意思。一般學者認為這個宗教派別是源自馬加比時代的,他們強調宗教應與政治分開的,主張遠離所有希臘文化的敗壞影響,要專心一意的持守律法。
口傳律法
法利賽人最先只把傳統當作解釋律法的一種註解,但後來傳統卻演變成為律法。為了自圖其說,更倡導「口傳律法」(Oral law)及「成文律法」(Written law)的講法,意即摩西從西乃山所領受的是「成文律法」,並且還有「口傳律法」。
起居飲食的守則
「口傳律法」乃日常起居飲食的守則,十分瑣碎,如守安息日、吃飯前洗手的禮儀等(太15:2)。「口傳律法」由於日後普及起來,逐漸取代了舊約的權威。
撒都該人
撒都該這名是源自所羅門時代任大祭司的撒督(王上2:35)。他們皆是來自耶路撒冷的貴族或祭司家族,有財有勢。由於以色列地是被羅馬人統治,故此撒都該人極力向政府爭取權益,使他們得著好處。撒都該人在聖殿裡掌管大小事情,由於自視過高,得不到民心。法利賽人是他們的敵人,彼此爭奪聖殿的職權。他們只接受摩西五經的權威,但在信仰上,是新派者,絕對不相信靈界、天使、復活等事情(可12:18;路20:27;徒23:8)。法利賽人接受外邦人信奉猶太教(太23:15),撒都該人卻有別的看法,認為不屬祭司或貴族者,絕對不可加入他們的派別。
希律黨
希律黨的名字是源自希律,基本上不是一個宗教組識,乃是一個政治團體,他們的權柄來自羅馬政府。希律黨反對政治上有任何轉變,因此視主耶穌為一叛徒,這正好說明他們反對主的原因(可3:6;8:15;12:13至17)。
加利利人
中文聖經翻譯作加利利人,其實譯作加利利黨更是合宜。這黨派發源於巴勒斯坦的北部,領袖為加利利的猶大,帶領黨員起來反對外國的政權。他們只強調自已的權益,因而忽略了別人的權益。這群是政治的狂熱者,曾經起來反對彼拉多(路13:1至3)。主耶穌的敵人曾以這黨派與主及其門徒扯上關係(太26:69;可14:70;路23:6)。
撒瑪利亞人
在主前722年,亞述王(Sargon II)把北國的以色列人擄走,只剩下那些貧窮及軟弱者,其後亞述王從巴比倫、古他、亞瓦、哈馬及西法瓦音把人民遷到撒瑪利亞,與以色列人通婚,並且引導北國的人民敬拜假神(參考王下17章)。時至主耶穌的時代,撒瑪利亞人由於血統不純正,仍遭以色列人排斥及厭惡。
散居的猶太人
「散居的猶太人」(Diaspora),在新約聖經內只出現了三次 (約2:35;雅1:1;彼前1:1)。早在摩西五經內,摩西便向百姓預告,若他們背棄神的話,一定會遭到刑罰,被分散到四處(利26:33至37;申4:27至28;28:64至68)。這預言分別應驗在北國於主前722年的被擄及南國於586年亡國的歷史中。大部分散居在列國的猶太人沒有歸回以色列地,他們分別四散居住在希臘及羅馬帝國的城市中(徒2:5,9至11)。
七十士譯本
這是以色列人舊約聖經翻譯作希臘文的譯本。英文稱為 Septuagint,或簡稱LXX。是記念昔日翻譯舊約聖經成希臘文的七十位學者(傳統也有說是七十二位)。昔譯的工作。
公會
公會(Sanhedrin),由兩組字合成,是「聚會的地方」及「一同」合成,意即議會或會議的地方。這字在新約出現了22次,在福音書內出現了8次。在主耶穌的時代,公會由大祭司或二十四班次祭司中的領袖、文士、長老組成。公會有七十或七十二人,由大祭司當選為主席,有頗長的任期。
會堂
會堂源於被擄之後,由於聖殿被毀,以色列人失去敬拜中心,故此在各地設立敬拜及讀經的地方。
主耶穌的時代
在主耶穌的時代,每一個猶太入聚居的地方,皆有一所會堂。由於每區住了十人便可開設一所會堂,因此在耶路撒冷內滿佈會堂。
會堂的地點
會堂建於最高的山上,此外要接近水源,門口一定要向東邊,使會眾可朝向聖城耶路撒冷禱告。
會堂的擺設
會堂內設有一木製或石製的台,讓拉比或宗教領袖在此讀經及祝福。建築物內有一特選的地方安放律法書。
聚會的儀式
聚會的儀式,包括讀經、祈禱及講道,而講道並不是最要緊的一環。由於昔日沒有公立教育制度,故此會堂演變成猶太人的教育中心。
4) 福音書的地理
巴勒斯坦的名稱
在聖經內,巴勒斯坦地被分別稱為「聖地」(亞2:12),「耶和華的地」(何9:3),「榮美之地」(但11:16,41),「應許之地」(來11:9),「以色列全地」(撒上13:19),「迦南地」(創11:31)等。
巴勒斯坦的天氣
雨季是由十一月開始,直至次年的四月。每年夏季有七個乾旱的月分,加上地中海由早上九時至下午四時刮來的風,使夏天倍覺炎熱。一月是最嚴寒的月分,而八月則是最酷熱的時間。冬天的雨水也會間中止住的,在雨季也會出現幾天地中海春天般的氣候。除了9000呎的黑門山上,冰雪在以色列地是極其旱有的。
擁有肥沃的土地
巴勒斯坦地雖十分細小,但土地卻極其肥沃,以致為神的選民提供豐富的資源。由於這地區滿佈井、泉、河流及充裕的雨水,加上美好的土壤,使這地盛產榖物、橄欖、無花果、橙、杏、石榴、胡桃等;並且這地充滿各類的樹木,如橡樹、棕樹、香柏樹、桑樹等。
極其特殊的位置
以色列地鄰近的地勢成為神選民天然的保護,東面有沙漠、險要的山坡及山谷,南面有巨大並可怕的曠野地,西邊是地中海,在北面則是黎巴嫩的高山峻嶺,使神的選民可安居在流奶與蜜之地,免除敬拜假神的外敵入侵。這塊神應許祂子民的地土,除了與外間隔絕之外;另外的獨特之處,是位於幾個文明古國的中央,分別有埃及、巴比倫、亞述、波斯及希臘。
5) 福音內的人物
福音書裡的婦人
在福音書內出現許多婦女的名字,一些曾與主耶穌有密切的關係或交往,值得讀經者作深入的研究。例如:以利沙伯(路1:5至45),亞拿(路2:36至38),希律的家宰苦撒的妻子約亞拿(路8:3;24:10),馬大與馬利亞(路10:38至42;約11:1;12:1至3),主耶穌肉身的母親馬利亞(太1:18至25),抹大拉的馬利亞(可16:9;路8:2),小雅各及約西的母親馬利亞(可15:40),撒羅米(可15:40至41;16:1至2),蘇撒拿(路8:3)。
福音書裡的使徒
使徒的名單
這十二個人有西門、耶穌又給他起名叫彼得.還有西庇太的兒子雅各、和雅各的兄弟約翰.又給這兩個人起名叫半尼其、就是雷子的意思.又有安得烈、腓力、巴多羅買、馬太、多馬、亞勒腓的兒子雅各、和達太、並奮銳黨的西門.還有賣耶穌的加略人猶大。(可3:16至19)
這十二使徒的名、頭一個叫西門、又稱彼得、還有他兄弟安得烈.西庇太的兒子雅各、和雅各的兄弟約翰.腓力、和巴多羅買、多馬、和稅吏馬太、亞勒腓的兒子雅各、和達太.奮銳黨的西門、還有賣耶穌的加略人猶大。(太10:2至4)
這十二個人有西門、耶穌又給他起名叫彼得、還有他兄弟安得烈、又有雅各和約翰、腓力和巴多羅買、馬太和多馬、亞勒腓的兒子雅各、和奮銳黨的西門、雅各的兒子猶大、兒子或作兄弟和賣主的加略人猶大。(路6:14至16)
進了城、就上了所住的一間樓房.在那裏有彼得、約翰、雅各、安得烈、腓力、多馬、巴多羅買、馬太、亞勒腓的兒子雅各、奮銳黨的西門、和雅各的兒子猶大。(徒1:13)
馬可3:16至19 | 馬太10:2至4 | 路加6:14至16 | 徒1:13 |
西門彼得 | 西門彼得 | 西門彼得 | 西門彼得 |
雅各 | 安得烈 | 安得烈 | 雅各 |
約翰 | 雅各 | 雅各 | 約翰 |
安得烈 | 約翰 | 約翰 | 安得烈 |
腓力 | 腓力 | 腓力 | 腓力 |
巴多羅買 | 巴多羅買 | 巴多羅買 | 多馬 |
馬太 | 多馬 | 馬太 | 巴多羅買 |
多馬 | 馬太 | 多馬 | 馬太 |
亞勒腓的兒子雅各 | 亞勒腓的兒子雅各 | 亞勒腓的兒子雅各 | 亞勒腓的兒子雅各 |
達大 | 達大 | 奮銳黨的西門 | 奮銳黨的西門 |
奮銳黨的西門 | 奮銳黨的西門 | 雅各的兒子猶大 | 雅各的兒子猶大 |
加略人猶大 | 加略人猶大 | 加略人猶大 |
使徒的綽號
西門彼得
又稱為磯法。彼得及磯法皆是石的意思(可3:16;約1:42)。
約翰及雅各
稱為半其尼,意即雷子(可3:17;9:38;路9:54),或許他們兩人均有剛烈的脾氣。
多馬
別名底土馬(約11:16;20:24;21:2),意即孿生子。在其它三本福音書內,他也是與馬太連在一起,或許他兩人是孿生子。
雅各
別名小雅各,不是約翰的兄弟雅各。稱之為小雅各,或許是因為他的身材矮小(可15:40)。
利未
又稱為馬太(路5:27),意即神的禮物,或許是跟從主後而改用的名字(太9:9;10:3;可2:14)。
亞勒腓的兒子猶大
又稱作達大(太10:3;可3:18)。
西門
綽號奮銳黨的西門(太10:4;可3:18;路6:15;徒1:13)。未成使徒前,相信是一個激進愛國組織的成員。
猶大
加略人猶大。意即The man of Kerioth。是猶大南部希伯崙約十哩的一地方。那麼他是十二使徒中唯一的非加利利人了!
使徒的雙親
彼得及安得烈
彼得及安得烈的父母是約翰(約1:42;21:15)。
雅各及約翰
雅各及約翰的雙親是西庇太及撒羅米(太20:20;27:56;可15:40;16:1)。
馬太
馬太或利未的父親是亞勒腓(可2:14)。
小雅各及猶大
小雅各及猶大雙親是亞勒腓及馬利亞(約19:25;路24:18)。
猶大
猶大的父親是西門(約6:71;13:26)。
十二位使徒
西門彼得,西庇太的兒子雅各,西庇太的兒子約翰,安得烈,腓力,巴多羅買(即約翰福音21:2 的拿但業),多馬,馬太,小雅各,雅各的兒子猶大(即達大),奮銳黨的西門,加略人猶大。
6) 福音書的類別
「符類福音」指前三本福音書,因它們的內容相當重覆,在編法、材料、結構,甚至字句上也大致相同,由於好像三人同時觀看一件事,故此稱為「符類福音」(Synopsis),即「共看」,也可稱為「對觀福音」。基本上,四福音可分為兩大類別。
7) 福音書與舊約
福音書多處引用及暗示有關舊約的經文,當中有幾個要點值得留意的。
希伯來舊約
福音書引用希伯來舊約或七十士譯本。
引用的經文
引用的經文中,有時作者完全依從舊約的意思,有時卻不是完全依據當中的內容。
七十士譯本
大多數是引用七十士譯本的經文。
引用者
福音書的作者引用舊約的經卷(例如可1:2,3),但主要引用者是主耶穌自己。
公式化的句子
引用的方法頗為公式化,字句如:「是要應驗主藉先知所說的話」,「有先知記著說」,「正如先知以賽亞書上記著說」等(太1:22;2:15;可1:2)。
引用舊約的次數
實際引用舊約的次數難以估計的原因,是因為福音書把兩、三處的經文合在一起引用。例如:馬太福音15:4是由出埃及記20:12及21:17合起來的。馬太福音21:13是從以賽亞56:7及耶利米7:11節錄出來的。馬可福音1:2至3是引述瑪拉基書3:1及以賽亞40:3等。
亞蘭文
主耶穌在地上是說亞蘭文的,因此主的對話及教訓皆是由亞蘭文翻譯成希臘文的。
8) 猶太人的年曆
宗教月分 | 民間月分 | 猶太名稱 | 現今名稱 | 節期 | 季節 |
一 | 七 | 亞筆月,被擄後則稱為尼散月(出12:2;13:4;拉7:9;尼 2:1;斯3:7;申16:1)。 | 三至四月 | 逾越節:正月十四(出12:1至51)。無酵節:正月十五日至二十一日(利 23:6)。初熟節:正月十六日(利23:10至14;申16:9;王下4:42)。 | 春雨(珥2:23;申11:14)。河水泛濫(書3:15;代上12:15;耶12:5)。大麥,小麥,無花果及杏的成熟(亞10:1;可11:13;太21:19)。 |
二 | 八 | 被擄前稱為西弗月,被擄後則稱為以珥月(王上6:1,37;代下30:15)。 | 四至五月 | 後補的逾越節,專為那些不能過第一次逾越節者而設的(民9:10,11)。 | 是低窪地帶收割的主要月分(得1:22)。小麥成熟的季節。 |
三 | 九 | 西彎(斯8:9)。 | 五至六月 | 五旬節,又名七七節、收割節、初熟節(出23:19;利23:17,20;申16:9,10;26:2,10;斯7:9)。 | 夏季開始。直至十月才會降雨。露水十分多的季節(詩133:3;何14:5;伯24:19;撒上12:17;箴26:1;何6:4;13:3)。 |
四 | 十 | 搭模斯(亞8:19)。 | 六至七月 | 炎熱的季節。地土也極其枯乾。葡萄成熟的時間。 | |
五 | 十一 | 埃波(拉7:9)。 | 七至八月 | 極其炎熱。主要是生果的月分,包括有葡萄、橄欖、胡桃。 | |
六 | 十二 | 以祿(尼6:15)。 | 八至九月 | 極其炎熱。普遍是葡萄收割的季節(王下4:18至20;詩71:6;賽49:9,10;啟7:16)。 | |
七 | 一 | 披擄前稱為以他念,被擄後則稱為提斯利(王上 8:2;代下5:3)。 | 九至十月 | 吹角節:七月一日(利23:24,25)。新年:七月一日(民29:1)。贖罪日:七月十日(利16:29,30;23:27,28)。住棚節:七月十五至二十一日(利23:34 )。大日:七月二十二日(民29:35;約7:37)。 | 秋雨開始(珥2:2;申11:14)。種植的季節。晚上有霜(創31:40)。犁地及播種的時間(箴20:4;傳11:4)。上午炎熱,晚上卻是寒冷的。 |
八 | 二 | 被擄前稱為布勒,被擄後則稱為馬西班(王上6:38)。 | 十至十一月 | 種植小麥及大麥。有雨。收割後期的葡萄及橄欖。 | |
九 | 三 | 基斯流(尼1:1;亞7:1)。 | 十一至十二月 | 獻殿節:七月二十五日,為期共八天。記念昔日聖殿被外邦人污穢後,復得聖殿後重新奉獻給神的節日。別名燭光節(馬加比壹書4:52至59;約10:22)。 | 冬季開始(約10:22)。 |
十 | 四 | 提別(斯2:16)。 | 十二至一月 | 冬季的中間。在較高的山上有雨、雹、雪(書10:11)。在約但谷中長滿了罌栗及白頭翁或稱為秋牡丹的小花(Anemone)。橙開始成熟。低窪地帶長滿了翠綠色的玉米。 | |
十一 | 五 | 細罷特(亞1:7)。 | 一至二月 | 天氣漸暖。在遮敝的地方杏樹及桃樹開始開花。 | |
十二 | 六 | 亞達(斯3:7;9:21至28)。*由於每年只有354天,故此每十九年加插七次閏亞達月。 | 二至三月 | 普珥日:十四至十五日(斯9:21)。 | 後雨影響日後的收成。在低窪地帶有橙及檸檬。 |
9) 基督生平大綱
I. 君王的介紹
A. 引言
1. 資料的來源(路1:1至4)
2. 基督的先存(約1:1至18)
B. 君王的降臨
1. 君王的家譜(太1:1至17;路3:23下至38)
2. 君王的降生
a) 預言約翰的出生(路1:5至25)
b) 預言基督的出生(路1:26至38)
c) 馬利亞與以利沙伯(路1:39至56)
d) 約翰的出生(路1:57至80)
e) 約瑟想休妻(太1:18至25)
f) 基督的降生(路2:1至7)
3. 基督的童年
a) 基督受割禮(路2:21)
b) 被獻為祭(路2:22至38)
c) 基督的幼年
(1) 在伯利恆(太2:1至12)
(2) 在埃及(太2:13至18)
(3) 在拿撒勒(太2:19至23;路2:39)
d) 基督的童年
(1) 基督的成長(路2:40)
(2) 上耶路撒冷(路2:41至50)
(3) 得神與人的喜悅(路2:51至52)
C. 君王的大使
1. 神曉諭約翰(可1:1;路3:1至2)
2. 約翰的信息(太3:1至6;可1:2至6;路3:3至6)
3. 約翰的註釋(太3:7至10;路3:7至14)
4. 約翰的應許(太3:11至12;可1;7至8;路3:15至18)
D. 君王蒙悅納
1. 在受浸的事上(太3:13至17;可1:9至11;路3:21至23上)
2. 在被試探的事上(太4:1至11;可1:12至13;路4:1至13)
3. 約翰的見證
a) 在眾人面前(約1:19至28)
b) 在基督面前(約1:29至34)
II. 君王的印證
A. 君王被接納
1. 被門徒接納(約1:35至51)
2. 首次行神蹟(約2:1至11)
3. 暫住迦百農(約2:12)
4. 潔淨聖殿(約2:13至22)
5. 在猶大被接納(約2:23至3:21)
6. 約翰的見證(約3:22至36)
7. 離開猶大(太4:12;可1:14;路3:19至20;約4:1至4)
8. 在撒瑪利亞被接納(約4:5至42)
9. 在加利利被接納(約4:43至45)
B. 君王的權柄
1. 傳道的權柄(太4:17;可1:15;路4:14至15)
2. 醫治的權柄(約4:46至54)
3. 在拿撒勒被拒(路4:16至30)
4. 在迦百農暫住(太4:13至16)
5. 統管大自然的權柄(太4:18至22;可1:16至20;路5:1至11)
6. 趕鬼的權柄(可1:21至28;路4:31至37)
7. 醫治的權柄(太8:14至17;可1:29至34;路4:38至41)
8. 講道的權柄(太4:23至25;可1:35至39;路4:42至44)
9. 治七痲瘋的權柄(太8:2至4;可1:40至45;路5:12至16)
10. 赦罪的權柄(太9:1至8;可2:1至12;路5:17至26)
11. 呼召人的權柄(太9:9至13;可2:13至17;路5:27至32)
12. 超越傳統的權柄(太9:14至17;可2:18至22;路5:33至39)
13. 超越安息日的權柄
a) 醫治三十八年的病患者(約5:1至47)
b) 麥穗的事件(太12:1至8;可2:23至28;路6:1至5)
c) 醫治枯乾手的人(太12:9至14;可3:1至6;路6:6至11)
14. 醫治的權柄(太12:15至21;可3:7至12)
15. 差遣的權柄(可3:13至19;路6:12至16)
16. 釋經的權柄(太5:1至7:29;路6:17至42)
17. 天國的子民
a) 引言(太5:1至2;路6:17至19)
b) 天國的子民(太5:3至16;路6:20至26)
c) 君王與律法的關係(太5:17至7:6;路6:27至42)
d) 進天國的法則(太7:17至29)
18. 在迦百農彰顯權柄(太8:5至13;路7:1至10)
19. 門徒的見證(太9:35至11:1;可6:6下至13;路9:1至6)
III. 君王被議論
A. 先鋒被拒(太11:2至19;路7:18至35)
B. 責備加利利諸城(太11:20至30)
1. 責備不信(太11:20至24)
2. 解釋不信的因由(太11:25至27)
3. 得安息的途徑(太11:28至30)
C. 被罪人接待(路7:36至50)
D. 君王的見證人(路8:1至3)
E. 被領袖所拒(太12:22至37;可3:20至30)
F. 領袖求神蹟(太12:38至45)
G. 成為天國子民的法則(太12:46至50;可3:31至55;路8:19至21)
H. 被拒後的啟示
1. 天國的信息(太13:1至53;可4:1至34;路8:4至18)
2. 平靜風浪的能力(太8:18,23至27;可4:35至41;路8:22至25)
3. 趕鬼的能力(太8:28至34;可5:1至20;路8:26至39)
4. 醫病及趕鬼的權柄(太9:18至26;可5:21至43;路8:40至56)
5. 醫瞎眼的能力(太9:27至34)
I. 在拿撒勒再次被拒(太13:54至58;可6:1至6上)
J. 先鋒的死(太14:1至12;可6:14至29;路9:7至9)
IV. 君王與門徒
A. 五餅二魚的神蹟(太14:13至21;可6:30至44;路9:10至17;約6:1至13)
B. 強迫基督作王(太14:22至23;可6:45至46;約6:14至15)
C. 平靜風浪的神蹟(太14:24至33;可6:47至52;約6:16至21)
D. 被革尼撒勒人接納(太14:34至36;可6:53至56)
E. 證明是生命的糧(約6:22至71)
F. 基督論何謂真污穢(太15:1至20;可7:1至23;約7:1)
G. 在推羅西頓被接納(太15:21至28;可7:24至30)
H. 在底加波利被接納(太15:29至38;可7:31至8:9上)
I. 防備虛假的教訓(太16:5至12;可8:13至26)
J. 彼得的見證(太16:13至20;可8:27至30;路9:18至21)
K. 指示將要被害(太16:21至23;可8:31至33;路9:22)
L. 教導捨己的真理(太16:24至28;可8:34至9:1;路9:23至27)
M. 登山變像的啟示(太17:1至8;可9:2至8;路9:28至36)
N. 論以利亞(太17:9至13;可9:9至13)
O. 教導何謂真信靠(太17:14至21;可9:14至29;路9:37至43上)
P. 再論被害的事(太17:22至23;可9:30至32;路9:43下至45)
Q. 論納稅(太17:24至27)
R. 論謙卑(太18:1至5;可9:33至37;路9:46至48)
S. 論勿絆倒人(太18:6至14;可9:38至50;路9:49至50)
T. 論饒恕(太18:15至35)
U. 論捨己跟隨主(太8:19至22;路9:57至62)
V. 被肉身的兄弟議論(約7:2至9)
W. 往耶路撒冷(路9:51至56;約7:10)
V. 君王被攔阻
A. 住棚節的衝突(約7:11至52)
1. 地位被質疑(約7:11至15)
2. 基督的答辯(約7:16至24)
3. 再被質疑(約:25至27)
4. 基督的教訓(約7:28至30)
5. 眾人的反應(約7:31至36)
6. 基督的呼召(約7:37至52)
B. 以淫婦來為難主(約8:1至11)
C. 基督是真光(約8:12至20)
D. 質疑主的身份(約8:21至59)
E. 質疑主能否治瞎眼(約9:1至41)
F. 質疑主為好牧人(約10:1至21)
G. 七十個見證人(路10:1至24)
H. 律法師試探主(路10:25至37)
I. 馬大與馬利亞(路10:38至42)
J. 論禱告(路11:1至13)
K. 質疑主趕鬼的能力(路11:14至36)
L. 法利賽人與文士的陰謀(路11:37至54)
M. 教導門徒真理
1. 論假冒為善(路12:1至12)
2. 論貪念(路12:13至34)
3. 論儆醒(路12:35至41)
4. 論忠心(路12:42至48)
5. 主來的結果(路12:49至53)
6. 論時代的兆頭(路12:54至59)
7. 論悔改(路13:1至9)
8. 論安息日的真義(路13:10至17)
9. 論天國(路13:18至21)
N. 修殿節的衝突(約10:22至39)
VI. 君王與門訓
A. 離開猶太地(約10:40至42)
B. 論進天國(路13:22至35)
C. 論神國的比喻(路14:1至24)
D. 論作門徒的代價(路14:25至35)
E. 論神接納罪人(路15:1至32)
F. 論財富(路16:1至31)
G. 論饒恕(路17:1至6)
H. 論信心(路17:7至10)
I. 復活的靈訓(約11:1至54)
J. 論感恩(路17:11至19)
K. 論基督的再來(路17:20至37)
L. 論禱告(路18:1至4)
M. 論休妻(太19:1至12;可10:1至12)
N. 論進天國(太19:13至15;可10:13至16;路18:15至17)
O. 論永生(太19:16至20:16;可10:17至31;路18:18至30)
P. 論基督被害與復活(太20:17至28;可10:32至45;路18:31至34)
Q. 醫治兩個瞎子(太20:29至34;可10:46至52;路18:35至43)
R. 論神國的計劃(路19:1至28)
1. 論神的心意(路19:1至10)
2. 論神國的比喻(路19:11至28)
VII. 君王的表白
A. 到達伯大尼(約11:55至12:1,9至11)
B. 君王進聖城(太21:1至11,14至17;可11:1至11;路19:29至44;約12:12至19)
C. 君王的權柄(太21:12至13,18至19;可11:12至18;路19:45至48)
D. 君王的邀請(約12:20至50)
E. 君王顯權柄(太21:20至22;可11:19至25;路21:37至38)
F. 君王被挑戰
1. 被祭司長及長老挑戰(太21:23至22:14;可11:27至12:12;路20:1至19)
2. 被法利賽人及希律黨挑戰(太22:15至22;可12:13至17;路20:20至26)
3. 被撒都該人挑戰(太22:23至33;可12:18至27;路20:27至40)
4. 被法利賽人再挑戰(太22:34至40;可12:28至34)
G. 君王的回應(太22:41至46;可12:35至37;路20:41至44)
H. 君王的審判(太23:1至9;可12:38至40;路20:45至47)
I. 君王論奉獻(可12:41至44;路21:1至4)
VIII. 君王的預告
A. 君王的預告(太24:1至25;可13:1至37;路21:5至36)
1. 門徒的問題(太24:1至3)
2. 七年大災難(太24:4至26)
3. 基督的再來(太24:27至30)
4. 再召選民(太24:31)
5. 基督的勸勉(太24:32至51)
6. 審判以色列(太25:1至30)
7. 審判列國(太25:31至46)
B. 上十架前的預告
1. 被釘十架(太26:1至2;可14:1上;路22:1)
2. 領袖的計謀(太26:3至5;可14:1下至2;路22:2)
3. 君王被膏(太26:6至13;可14:3至9;約12:2至8)
4. 猶大賣主(太26:14至16;可14:10至11;路22:3至6)
5. 預備逾越節的筵席(太26:17至19;可14:12至16;路22:7至13)
6. 守逾越節的筵席(太26:20;可14:17;路22:14至16,24至30)
7. 愛的榜樣(約13:1至20)
8. 預言猶大賣主(太26:21至25;可14:18至21;路22:21至23;約13:21至30)
9. 預言彼得否認主(太26:31至35;可14:27至31;路22:31至38;約13:37,38)
10. 逾越節的靈訓(太26:26至30;可14:22至26;路22:17至20)
C. 君王臨別贈言(約13:31至16:33)
1. 引言(約13:31至35)
2. 門徒的疑問(約13:36至37;14:5,8,22)
3. 贈別贈言(約14:1至16:33)
D. 為門徒祈禱(約17:1至26)
E. 客西馬尼的禱告(太26:36至46;可14:32至42;路22:39至46;約18:1)
IX. 君王被棄絕
A. 君王被捉拿(太26:47至56;可14:43至52;路22:47至53;約18:2至12上)
B. 被宗教人士審訊
1. 被大祭司亞那審訊(約18:12下至14,19至23)
2. 被大祭司該亞法審訊(太26:57,59至68;可14:53,55至65;路22:54上,63至65;約18:24)
3. 被彼得否認(太26:58,69至75;可14:54,66至72;路22:54上至62;約18:15至18,25至27)
4. 被公會審訊(太27:1;可15:1上;路22:66至71)
5. 猶大的死(太27:3至10)
C. 被政治人士審訊
1. 被彼拉多審訊(太27:2,11至14;可15:1下至5;路23:1至5;約18:28至38)
2. 被希律審訊(路23:6至12)
3. 再被彼拉多審訊(太27:15至26;可15:6至15;路23:13至25;約18:39至19:1,4至16上)
4. 君王被戲弄(太27:27至30;可15:20至23;路23:26至33)
D. 往各各他(太27:31至34;可15:20至33;路23:26至33;約19:16下至17)
E. 君王被釘死
1. 前三小時(太27:35至44;可15:24至32;路23:34至43;約19:18至27)
2. 後三小時(太27:45至50;可15:33至37;路23:44,46;約19:28至30)
3. 死時的表徵(太27:51至56;可15:38至41;路23:45,47至49)
F. 君王被埋葬(太27:57至61;可15:42至47;路23:50至56;約19:31至42)
G. 墳墓被封(太27:62至66)
X. 君王的復活
A. 婦女的預備(太28:1;可16:1)
B. 墳墓被解封(太28:2至4)
C. 婦女往墳穴(太28:5至8;可16:2至8;路24:1至8;約20:1)
D. 婦女報喜訊(路24:9至12;約20:2至10)
E. 主首先向抹大拉的馬利亞顯現(可16:9至11;約20:11至18)
F. 主向婦女們顯現(太28:9至10)
G. 兵丁受賄說謊(太28:11至15)
H. 主在以馬忤斯路上向兩位門徒顯現(可16:12至13;路24:13至32)
I. 兩位門徒向使徒報喜訊(路24:33至35)
J. 向十位門徒顯現(路24:36至43;約20:19至25)
K. 向十一位門徒顯現(約20:26至31)
L. 向七位門徒顯現(約21:1至25)
M. 主對門徒的囑咐(太28:16至20;可16:15至18;路24:44至49)
N. 君王升天(可16:19至20;路24:50至53)
基督生平三大階段
第一階段 | 第二階段 | 第二階段 | 第二階段 | 第二階段 | 第二階段 | 第二階段 | 第二階段 | 第三階段 | 第三階段 |
預備 | 預備 | 工作 | 工作 | 工作 | 工作 | 工作 | 工作 | 完工 | 完工 |
1 | 2 | 3 | 4 | 4 | 4 | 5 | 6 | 7 | 7 |
頭三十年 | 首先發生的事件 | 猶太地 | 加利利 | 加利利 | 加利利 | 比利亞 | 最末後的事件 | 復活後的四十天 | 復活後的四十天 |
第一階段 | 第二階段 | 第三階段 | |||||||
馬可 | 1:1-13 | 1:14-3:6 | 3:7-7:23 | 7:24-9:50 | 10:1-10:52 | 11:1-15:47 | 16:1-20 | 16:1-20 | |
路加 | 1:1-2:52 | 3:1-4:13 | 4:14-6:11 | 6:12-9:17 | 9:18-50 | 9:51-19:28 | 19:29-23:56 | 23:56-24:53 | 23:56-24:53 |
馬太 | 1:1-2:23 | 3:1-4:11 | 4:12-12:14 | 12:15-15:20 | 15:21-18:35 | 19:1-20:34 | 20:1-27:66 | 28:1-20 | 28:1-20 |
約翰 | 1:1-18 | 1:19-2:12 | 2:13-4:42 | 4:43-5:47 | 6:1-6:71 | 7:1-8:59 | 9:1-12:2 | 12:12-19:42 | 20:1-21:25 |
10) 書目
丁良才,耶穌聖蹟合參註釋,香港:證主,一九八三年二月十版。
馬有藻,約翰福音註釋,香港:宣道,一九八五年六月初版。
中文聖經啟導本,香港:海天書樓,一九八八年十一月初版。
Scroggie, W. Graham. A Guide to the Gospels. Old Tappan, New Jersey: Revell.
Pentecost, J. Dwight. The Words and Works of Jesus Christ. Grand Rapids, Michigan: Academie Books, c1981.
Morgan, Campbell. Studies in the Four Gospels. Old Tappan, New Jersey: Revell, c1927, 1929, 1931.
Pierson, Arthur T. The Gospel. Grand Rapids, Michigan: Baker, 197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