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你個人的見解,教會會否經過七年的大災難嗎?請找出經文來支持你的看法。
教會被提與基督再來有何分別?請說明。
1) 歷史性前千禧年派的定義
歷史性前千禧年派 “Historic Premillennialism”有別於時代論前千禧年派“Dispensational Premillenialism”。簡單來說,歷史性前千禧年派視教會被提及基督再來為同一事件,並且相信教會必須經過大災難期,接受災後被提的講法。
2) 歷史性前千禧年派的解經
不同之處
歷史性前千禧年派的解經路向,與時代論前千禧年派略有不同。歷史性前千禧年派強調不把教會及以色列加以區別,也不一貫使用字義解經的原則。
列舉例子
賴特“George E. Ladd”說,按照本身的歷史背景而言,以賽亞書五十三章的內容根本與彌賽亞無關,也不是一段彌賽亞的預言,但它卻在基督生平的亮光啟示下,被解釋為彌賽亞的預言;故此,「按字面意義的釋經是行不通的」。
新約把舊約預言應用在新約教會的身上,視教會為屬靈的以色列。其中一個例子,是羅馬書九章二十五至二十六節,那裡保羅引述何西阿書一章九至十節及二章二十三節,本來是談論以色列人的,但在新約中卻是指作教會。
其它例子還有羅馬書二章二十八至二十九節,四章十一節,四章十六節,加拉太書三章七、二十九節及希伯來書八章八至十二節(引述耶利米書三十一章三十一至三十四節),使用「靈意釋經學」“Spiritualising Hermeneutic”之下,把教會當作屬靈的以色列。
3) 歷史性前千禧年派的信念
大災難
教會的命運
由於他們不接受神對以色列及教會有兩個不同的計劃,故他們斷定教會必須經過大災難。倡導歷史性前千禧年派的學者賴特“George E. Ladd”堅持說,教會必須經過大災難乃是初期教會的看法。再者,他根據基督再來的幾個希臘文詞彙,斷定沒有被提及基督再來的分別。
支持的論據
災後被提才是初期教會的信念,而災前被提只不過近代學者的發明。
雖然教會在大災難期間仍存留在地上,她所經歷的苦難是試驗,而不是神的忿怒。
舊約聖徒與新約基督徒復活的時間沒有分先後的次序,兩者皆是在耶穌基督建立其國度之際復活的。
新約作者從未論到基督徒的盼望就是神秘離奇的被提,乃是耶穌基督的再來。聖經並沒有明文告訴我們,教會必先奇異的被提,然後才步入大災難中,最後基督才以肉身降臨在地上。
教會是由所有歷世歷代的信徒組成的,因為大災難中仍有信徒在地上(啟7:14);此外,亦顯明教會是必須經過大災難期的。
主再來
歷史性前千禧年派引述啟示錄十九章六至十節,在基督復臨之際,羔羊的婚宴便隨即開始,基督與教會便會聯合在一起。聖經進一步以比喻的方式來形容這件事(太25:1至13;林後11:2)「第一次復活」是形容所有歷世歷代聖徒肉身的復活(啟20:4至5),所有離世的舊約聖徒與新約聖徒會在基督再來時一同復活,沒有先後之分,而那些不信主的惡人則在千禧年完結時復活。
千禧年
賴特“George E. Ladd”認為有關千禧年的教義,絕不能倚賴舊約的預言,必須單單奠基於新約的經文。
基督在天上掌權
基督已在天上掌權,不是未來的事情。這位彌賽亞君王,現坐在父神的右邊,施行統治。新約聖經從來沒有把基督的管治限制於千禧年對以色列國的統治,因為基督的管治是屬靈的,不會受時間的制肘,而聖經多處論到這個原則(腓2:5至10;林前15:24;提前6:15;徒2:34至35)。
國度的三個階段
基督國度凱旋得勝可分為三個不同的階段(林前15:23至26)。
基督的復活是第一個階段,接著一段沒法可固定的時期。
基督的再來及聖徒的復活,也是接著一段沒法限定的時間。
「末期」是指基督完全征服敵人的時期。
4) 歷史性前千禧年派的學者
支持這種學說的學者,分別有賴特“G.E. Ladd””、里斯“A. Reese” 及艾力生“M. J. Erickson”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