甚麼是崇拜?
崇拜有甚麼地方藉得信徒留意呢?
普遍基督徒怎樣看主日崇拜?
1) 崇拜的意義
英文的古字
追溯英文「崇拜」的源頭,這個字眼本來是一個複合字,基本的意思是「有價值」,在演變的過程裡,才加上「區別」、「信譽」或「尊嚴」的意思,到十三世紀才被宗教的圈子所使用。
簡單來說,英文「崇拜」“Worship”這個字眼,意即「配受崇拜」“worthship”的意思。
基本的概念
雖然聖經沒有給崇拜一個非常清晰的定義,但從新舊約有關崇拜的片段,讓我們看見,個別信徒不但可隨時隨地的敬拜神,也應齊集在一起,把主日分別為聖的獻給主,全會眾集合在一起來崇拜神。換句話說,崇拜可在私下或公開的場合來進行。
重要的是,崇拜是發自聖徒的內心,對神的所是及所作,產生敬畏及感謝,存著愛主的心來敬拜主。崇拜應源自愛主的心,承認自己乃是受造之物,應將榮耀頌讚來歸給主,因為祂配受我們的敬拜。
原文的字義
在新約聖經內有多個字眼是與崇拜有關的,在此抽出兩個俱代表性的字眼,藉此了解崇拜的真義。
「敬拜」“proskuneo”(原文編號4352)
在和合本內,把它分別譯作「拜」、「下拜」、「禮拜」、「敬拜」等(太2:2;路4:7;約4:20;徒7:43)。希臘文這個字眼,由兩個字眼組合而成,第一個是「朝向」“pros”-“towards”,第二個是「吻」“kuneo”-“to kiss”,藉此表示敬禮或尊敬。有學者認為這種的「吻」,乃是指親吻地土,代表對神明的尊敬。
「禮拜」“latreuo”(原文編號3000)
中文聖經分別把它翻譯作「事奉」、「敬拜」、「供奉」、「禮拜」及「供職」等(太4:10;腓3:3;來8:5;來9:9;來13:10)。基本的意思,是「服事」、「給予宗教上的服事或尊敬」。
2) 崇拜的重點
以「靈」來崇拜
意即崇拜不應被時空及環境所局限,神的兒女可在不同時間或地點來敬拜無處不在的主。
崇拜應是發自內心,不應是形式化的(來4:12)。
崇拜是個人與神的接觸,因為神是靈體,可與每一個信徒相交。
以「誠實」來崇拜
神恨惡虛假的敬拜(賽1:10至17;瑪1:7至14;太15:8至9);故此,信徒應存真誠的心來敬拜事奉衪。
通過約翰福音第四章二十三節(原文編號225)的記載,讓基督徒看見敬拜是要用心靈和誠實的。
3) 崇拜的內容
聖經
在佈道工作上:初期教會使徒強調向未信主的人講解福音,叫他們知道耶穌基督就是彌賽亞,在公開的場合及聚會中,也是如此(徒4:2;13:5;17:2;林前14:23至24)。
在建立信徒上:初期教會很重視持守及講解真理,神的僕人以真理來建立信徒(徒2:42;11:26;林前14:26;帖後2:5;提後4:2)。
禱告
初期教會
信徒在私下及公開的聚會禱告(徒4:24;6:4;10:9;12:5;13:3;提前2:1至8),可見他們是極其重視禱告的生活。
現今教會
在現今教會的主日崇拜內,主席帶領會眾以禱告來敬拜神;此外,在聚會內基督徒也作默禱,其中包括自省、認罪、感謝、讚美及代求等。不少教會於崇拜內設有牧禱的時間,由牧師帶領會眾為到教會或個別的需要,一同獻上禱告。
唱詩
詩歌的類別
初期教會所唱頌的詩歌中,有不同的類別,在此使徒保羅提到有三大類別,就是「詩章」“psalms”(NIV)、「頌詞」“hymns”(NIV)、「靈歌」“spiritual songs”(NIV)(西3:16)。有學者認為「詩章」是指大衛的詩篇,唱頌詩篇乃是猶太人於會堂崇拜的傳統;而他認為「詩章」乃是基督徒所創作的作品。至於「詩歌」方面,陳終道牧師則認為這是指「屬靈的歌曲」,與世俗的有異,他進一步來推斷,「靈歌」乃是人把詩篇或神僕的頌詞,配上樂譜或音樂,用來歌唱稱美神。
唱詩的目的
藉著唱詩,信徒不但可歌頌讚美神,並且通過詩歌的歌詞,屬神的人可得著教導。有解經家認為詩歌含有教導的作用,其中包括兩種不同的重點。第一層,乃是正面的教導,把教訓種植在人心裡。第二層,乃是勸戒,相對來說,卻是負面的,其中強調警告。
教會的爭拗
在教會歷史裡,有些教派強調新約沒有明說崇拜可使用任何樂器;故此,他們堅持在聚會唱詩應沒有任何樂器的伴奏才合乎真理。沒有明說並非禁止使用,如果太過強化這是絕對真理的話,就未免矯枉過正了!
奉獻
教會的習俗
在初期教會歷史的記載裡,已清楚表明信徒有奉獻的習慣(徒11:27至30;林後八至九章)。
奉獻的心態
奉獻者應存著愛神的心,按著自己的能力,存著甘心樂意的心,盡力的奉獻(雅2:15至17;約壹3:17至18;林後8:5;8:11至12;林後9:7;林前16:2)。
團契
初期教會的生活
信徒強調團契或相交的生活(徒2:42),表明他們彼此間擁有密切的關係。凡物公用,證明他們是互相關懷、彼此相愛的。
設立主餐的目的
初期教會的主餐,不單藉此叫他們可記念主耶穌,並且通過這個聚會,信徒與信徒之間,可有相交的機會。故此,現今有些過著獨居生活的基督徒,絕少與別的信徒交往,乃是欠缺肢體相交的生活。
4) 崇拜的日子
主日的始源
猶太人的習慣
依照舊約的指示,以色列人嚴守安息日。換句話說,他們視星期六為分別為聖、敬拜事奉的日子。
基督徒的習慣
新約聖經明說,主耶穌乃是在七日的頭一日復活,意即星期日就是主從死裡復活的大日子(太28:1;可16:2;路24:1;約20:1,19;徒20:7;林前16:2)。雖然猶太人是在安息日裡作敬拜的,但基督徒則與他們有別,把崇拜放在七日的頭一日裡舉行,因為主日乃是記念主復活的日子。
主日的活動
記念及慶祝耶穌基督戰勝死亡,祂是復活的救主。
聚集在一起,信徒一同敬拜事奉主(來10:25;林前3:16)。
作好準備,把金錢獻給主(林前16:2)。
守主的餐,藉此記念祂(徒20:7)。
主日的反思
信徒忘記守主日
世人視星期日為爭取休息、吃喝消閑、處理家務、逛街看戲的日子。但可悲的是,在不少所謂基督教國家裡,信徒已被世界同化,不少神的兒女已不大打緊要堅持上禮拜堂了!
不守主日的惡果
主日乃是記念耶穌基督戰勝死亡,成就救恩的日子。基督徒齊集在一起,在主日敬拜事奉主,乃是一種公開見證主的方式或宣告。如果基督徒無緣無故的不守主日,就沒法有效的見證主;此外,也錯失了一同敬拜主的福分及恩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