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約作者用了甚麼具圖像化的詞彙來形容教會呢?
何謂教會的合一?
1) 教會的肖像
子民(林後6:16)
保羅論到基督徒為神的子民,意即他們是屬於神,神也是屬於他們的。在舊約裡,神不是從現有的民族裡收納一族為衪的子民,卻是從選召一個人,藉著亞伯拉罕生出以色列國來。從信心之父的身上產生以色列國。教會與以色列國有相同的地方,就是他們皆蒙神的選召,成為神的子民。
成為神的子民,神會為其子民提供保護及照顧;此外,神對其子民也是有所要求的:第一,要求其子民絕對效忠於祂;第二,要求其子民聖潔過活。
身體(弗1:22至23)
藉著這個比方,保羅讓我們知道教會的合一性及普世性。在歷世歷代的基督徒中,各人靠主的恩典,成為一體,不可分割,以耶穌基督為其元首,依從祂的指令行事。
在這身體內,神讓各人得著恩賜,各盡其職,建立祂的身體,使其邁向成熟(西2:19;弗4:11至12,16)。
聖殿(弗2:21至22;林前3:16至17)
舊日的聖殿是代表神與人同在的表徵,藉著一座華美建築物的內外,以不同的擺設來說明這個真理。
新約聖經指出個別信徒為神的殿,有聖靈內住在其中(林前3:16至17);故此,信徒不可胡亂犯罪,這為神所厭惡的。
新婦(弗5:22至25)
藉著夫婦的比喻,使徒保羅讓以弗所教會知道,基督以祂的生命來買贖信徒,顯明祂的愛。此外,讓信徒知道自己乃是基督的新婦,所以要無條件地順服基督。再者,在保羅的言論中,提到新婦應是聖潔沒有瑕疵的,顯示聖潔乃為教會非常重要的本質。
蒙揀選的人(羅8:33;彼前1:2;2:9)
教會乃是一群蒙神選上的人,即神按著祂的意思,選召人成為教會的一分兒,這是完全出自祂的旨意,絕不是基於人有甚麼可取的條件。
葡萄樹的枝子(約15:1,5)
主耶穌說:「我是真葡萄樹,我父是栽種的人。」在這比喻內,主要是指到信徒是應結果子的。如果沒有果子的話,那是絕不正常。這是一種生命的聯繫,乃是基督徒生命應有的表現或流露。
這段聖經主要談論到信徒要時常與主保持密切的關係,信徒要常在主裡面,這樣才可多結果子。通過這段經文,提醒我們(信徒的組合)理應多結果子的。
羊群(約10:1至29)
彼得稱主為「牧長」(彼前5:4),約翰把主的自稱記下來,主耶穌說:「我是好牧人」。作為好牧人,主為羊群捨命(約10:11),把他們歸在自己的名下。
教會是主耶穌以重價買贖的群體,各信徒皆是主的羊。在教會裡,神把牧養的恩賜賜下(弗4:11),使他們成為牧師(牧者),按神的旨意牧養教會(彼前5:2)。
祭司(來9:24至28)
神揀選信徒,使他們成為祭司。作為祭司,附帶的條件是要聖潔(彼前2:9)。在舊約裡,神揀選以色列人為其子民,其中一個心意就是要他們成為祭司(出19:6)。
在以色列人的中間,唯有祭司才可在會幕裡的至聖所事奉神。藉此讓我們看見教會為祭司,說明神把事奉的職分交給信徒,說明全會眾可事奉神,這是我們的特權。
國度(彼前2:9;弗2:19)
使徒彼得清楚表明教會乃是神所設立的國度,而這國度的重點是聖潔。國度帶出一種權力的範圍,藉此說明教會應讓神施行其權柄,使祂的旨意可在地上通行無阻。
上文下理彼得論到「君尊的祭司」,這是與「聖潔國度」彼此相關的,因為祭司事奉神的必備條件就是聖潔,作為神國度的子民,這理應成為基督徒生活的模式或方向。
家(提前3:15;弗2:19)
「這家就是永生神的教會,真理的柱石和根基。」(提前3:15)保羅在此表明教會就是家,而這家乃是以真理為基礎的。指引信徒於教會內生活應有的模式是以聖經真理為藍本的,絕對不可出自人意。在此讓我們看見一件事情,就是信徒不是以情來維繫的,乃是以真理來維繫的。這樣不是說,我們應以冰冷的態度來與信徒相處,不去關心及愛護別人;反之,彼此相愛就是聖經的教導,所以信徒是沒有選擇餘地不去愛人的。
在以弗所書內,保羅同樣表明教會是神家裡的人。在此,他論到「外人」、「客旅」及「聖徒同國」等字眼。「外人」意即外族人,而「客旅」就是沒有公民權的僑民。「與聖徒同國」的「同國」“sumpolitai”,在原文卻含有「同有國民身分者」的意思。簡單來說,教會所有的信徒是不分猶太人或外邦人,彼此可享有神國民一切的權利。
天上的耶路撒冷(來12:22)
「錫安山」是位於耶路撒冷西南邊的山,大衛王昔日曾攻佔錫安山的保障,住在其中,稱這保障為大衛城,所以錫安山又名大衛山。從字眼上的意思來看,「錫安」含有「光輝」或「愉快」的意思。此外,錫安山與西乃山作一對比,西乃山是代表律法(加4:24至25),而錫安山則代表恩典,擁有自由及愉快,不再是奴僕(加4:5至7)。
參照希臘文聖經,「錫安山」與「永生神的城邑」之間有「和」或「並」,意即這處所提及的「錫安山」,就是「永生神的城邑」,接著希伯來書的作者就替以上的兩個詞彙加上註解,「錫安山」與「永生神的城邑」就是「天上的耶路撒冷」。參照啟示錄,我們便知道這是「新耶路撒冷」,就是羔羊的新婦「教會」(啟21:2,9)。
房屋(弗2:11至18)
使徒保羅強調猶太和外邦基督已在基督裡合而為一,如同在一間房子內,把相隔兩批人的牆拆毀(弗2:14)。
保羅以日常實際的例子來說明教會是合一的,即信徒是不分年齡、背景、膚色、國籍等的,所有信奉耶穌基督為神兒子及救主的人,均聯合在一起,不分彼此,成為基督的教會。
2) 教會的屬性
合一性“Oneness”
主耶穌及使徒保羅清楚教導信徒有關教會合一的真理,可見教會這種特質是極其重要的(約10:14至16;約17:20至23;羅15:5至6;林前1:10至11;林前12:12至13;弗2:14至16;弗4:3至6;腓2:2;西3:12至14)。
教會與基督合為一體,藉著一位聖靈的浸禮,歸從一位元首,聽從一位主的指令。教會只有一個的根基,也只有一位的牧人。這顯出教會的合一性“oneness”。
聖經教導有關教會合一的真理,乃是強調信仰上或真理上的合一,而不是在組織上、架構上或行政上的合一。有些教會領袖誤解教會合一的真理;故此,致力於組織方面大攪合一,與信仰不純正的教派聯合,導致極可怕的危機。
信徒與基督結連在一起,神所設立的教會是合而為一,永不分別的,難怪保羅提醒信徒要竭力保守聖靈所賜的合一(弗4:3),不可分裂基督的教會。
聖潔性“Holiness”
神是聖潔沒有絲毫瑕疵的,藉著基督的寶血,把信徒的罪完全除掉;故此,祂所設立的教會,於本質上也是聖潔的。在實際的生活上,神要求其教會要活出聖潔,邁向完全(約17:15至19;林前3:16至17;林後6:14至7:1;弗4:24;弗5:25至27;帖前5:23至24;彼前1:15至16;彼前2:9)。
為何信徒不可繼續犯罪?為甚麼教會有紀律的懲治?原因非常簡單,這是因為神是聖潔的,祂要求其教會也是聖潔的。神揀選信徒,使他們成為聖潔的國度,彰顯聖潔的生命。
普世性“Catholicity”
在本質方面,耶穌基督的教會乃是普世性的(太28:19;加3:28;西3:11;啟5:9至10;啟7:9)。主耶穌在復活後,於臨升天前,吩咐祂的門徒,要往普天下為祂作見證,使萬民作祂的門徒(徒1:8;太28:19)。基督教不單是猶太人的信仰,也不是只為西國人士而設的信仰;乃是全人類的信仰。救主只有一位,身體只有一個,教會的本質乃是普世性的。
初期教會雖分散於各地,並且當時旅途是十分艱辛的,但各地教會面對教義或經濟上的困難時,仍不分彼此,同心合力地來面對(徒15:1至34;林前16:1至3);故此,各地方教會應明白這方面的真理,效法初期教會的精神,顯露教會是一個不分種族,不分地區,不分富貴,不分階級的普世性身體。
承繼性“Apostolicity”
從新約多節的經文內,我們可以發現教會乃是建基在使徒的根基上,意即依從使徒所傳講的福音和教導(太10:40;路10:16;約13:20;來3:1;約17:20;徒2:42;加1:6至9;弗2:20;來1:1至2;2:1至3;啟21:14)。
在教會這「承繼性」的屬性來看,有兩點是值得我們留意的:
第一,新約教會的根基是建立在使徒的教訓上。歷世歷代雖然經過許多在信仰上的波折,有時似乎是暗淡無光,但基本的信仰始終是世代相傳,沒有被完全抹殺。
第二,主耶穌親口承諾,陰間的權柄也不能勝過教會,因為我們可以相信,信奉新約時代教訓的教會,至今也沒有被消滅,由始至今並沒有間斷過。有人批評「改革運動」的領袖,乃是設立新教,其實他們並沒有開創新的信仰,卻是改革或更正天主教的錯謬,持續使徒的使命,以真理來建立教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