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何基督徒接受新舊約聖經的六十六卷書是源自神呢?
基於甚麼緣故教會要把神向人默示的書卷收集成書呢?
何謂「正典」?
1) 正典的定義
名稱的溯源
「正典」 “Canon” 源自「蘆葦」一字,在古時人家以蘆葦來量度東西。「正典」的希伯來文“Kaneh”及希臘文“Kanono” 的字根同是「量度的竿」(結40:3;42:16)及「量度的杖」(啟11:1)。故此,它成為「標準」“Standard” 的代名詞。「正典」就是真理的準則或模範。一切真理也以聖經為準繩,並以此為量度而取捨。
教會的定義
信仰的準則
初期教父俄利根 “Origen” 以「正典」來代表「信仰的準則」 “Rule of Faith” 。
官方所接納的書卷
在教會歷史裡,「正典」則是聖經的代名詞,意即官方所接納的書卷。
學者的定義
「意指基督教的聖經各卷。基督教接受舊約卅九卷和新約廿七卷為神所默示,是信徒信仰與生活,唯一具有權威性的準則。天主教除接受正典外,也接受旁經。」(英漢神學名詞辭典新增訂版)
2) 正典的重要
準確的記錄 “Precision”
作者的見與聞不可單單停留在腦海中,更準確的方式是藉著文字的記錄。
準確的傳遞 “Propagation”
以口述的方法來傳遞,其準確性不最理想,取而代之的,可通過文字的記錄,藉此傳遞信息。
準確的保存 “Preservation”
對新約教會來說,把新約作者的書卷有系統地收集起來是非常重要的,最少有以下數個原因:
裝備信徒
初期教會的需要是信徒在真理方面的認識(帖前5:27;提前4:13;提後3:16,17)。
異端橫行
異端教派領袖馬吉安 “Marcion” ,除了保羅的書信外,並不接受其它舊約及新約的經卷,並且刪改路加福音來適切所倡導的教義。面對異端邪說的橫行及影響,有極大的需要與它抗衡,神的話便可指出離經背道者的錯謬。
文字佈道
要把信仰傳開,有效的方法是藉著文字工作,新約聖經就是基督徒在信仰上的藍本及指引。
宗教迫害
在歷史裡,羅馬帝國的丟克里田 “Diocletian” 曾於主後303年下令把所有宗教書籍摧毀。由於逼迫及政治的因素,基督徒就把新約作者的書信及著作收集起來。
3) 正典的基礎
經過了漫長的歲月及經過人仔細的查考與收集,聖經的正典才可面世。為何信徒視正典為新舊兩約的六十六卷書呢?其中有一些基本的概念是我們必須知道的。
經卷自行作見證
經卷互相自行的見證,顯示書卷的權威及可信性,表明它是神所默示的。
不單是人的決定
正典的產生絕對不是出自人的決定。參與會議來識別正典的人,他們的判決不是單憑個人的喜好或見解,他們均是行使某些準則來決定的。
經過辯論及收集
在收集正典的過程中,某些經卷的可信性曾多次被人爭議,這樣不但沒有影響或削弱其真確性,反之證明它的權威。
正典的成立日期
普遍教會接納正典已在主後397年誕生,唯有被列在聖經內的六十六卷書才被視為正典。彼得及保羅在世或許寫了許多書信,但只有那些被列在聖經內的才被接納為正典,其它一概不被接納為正典。
異端或極端的教派自稱有新的啟示或預言,宣告神藉著他們說話,以此為他們信仰的根據及權威。若參照以上的概念,正典已被公認,而神亦不會再向人發出新的啟示。
4) 正典的證明
舊約的證明
舊約多處的地方皆指出摩西為律法書的作者,顯示五經為猶太人所接納的權威(書1:7至8;23:6;王上2:3;王下14:6;21:8;23:25;拉6:18;尼13:1;但9:11;瑪4:4)。
眾先知的證明
先知是神的代言人,他們所發出的預言及說話是滿有能力及權威的,這些人都是有力的見證人。可比較約書亞記6:26與列王紀上16:34;約書亞記24:29至33及士師記2:8至9;歷代志下36:22至23及以斯拉1:1至4;但以理9:2和耶利米25:11至12。
瑪拉基的證明
小先知書內提及一位人物,就是瑪拉基的事奉完結後,這位如同以利亞的人物才會出現(4:5)。他就是施浸約翰(太17:11至12)。
經外的證明
死海古卷是一個證明舊約為正典的好證據,其原因列舉如下:
其重要性
古卷可讓我們知道在新舊兩約期間,那些書卷是被視為神聖的。
它的數量
五百卷中有接近175卷是屬聖經的經卷,而數卷內則含有眾多的舊約經卷,也有一些除了以斯帖記外,所有的舊約經卷都列在其中。
它的見證
在死海古卷中,有許多其它宗教的經典,奇特之處,就是在眾多經卷中,唯有那些被現代教會視為正典的,才有註釋書,這樣可把正典及非正典劃清界線;並且其中有二十本舊約的書卷被引述。沒有正面證據的書卷,分別有歷代志、以斯帖記及雅歌。
其它的證明
德訓篇的序言約主前200年,某宗教經典「德訓篇的序言」裡 “Prologue to Ecclesiasticus” ,接受舊約聖經乃是分為三個部份的,即律法、先知及詩歌。
腓羅
猶太著名作家腓羅 “Philo” 約在主後40年,表示舊約是有三部份的。
約瑟夫
猶太人歷史學家約瑟夫 “Josephus” (主後37至100),指出猶太人的聖經只有二十二卷書,即現今基督徒的三十九卷。
早期的拉比
在主後90年,一群拉比一同討論以斯帖記、傳道書及雅歌,是否應被列在聖經中。
早期的教父
早期的教父,除了奧古斯丁外,一致的接納舊約只有三十九本書,而奧古斯丁則認為要加上偽經“Pseudepigrapha” (為舊約及其旁經以外的猶太著作)。
新約的證明
證明的原則
簡單而言,證明新約聖經的可信性共有四個原則。
使徒的手筆
究竟書卷是否真正出自使徒的手筆呢?判別的人要仔細探索,了解書信作者的身份。
廣泛的接納
若書信只是被一少部份人接受,而大部份信仰純正的教會是不接納的話,其真確性一定會被質疑的。
書卷的內容
書卷的內容有沒有與一貫的真理相違背呢?假若所宣告的教義是與其它經卷產生矛盾的話,那麼書卷的可信性便會被人質疑。
聖靈的默示
正典的書卷必可從其內容發現其內在的權威,神的聖靈把神的心意藉作者無誤的記下,神把真理默示下來。書中是否存記神的默示,也是一個非常重要的測試。
歷史的證明
使徒時代
保羅引述路加的著作
保羅在其書信內引用路加的著作,視它擁有舊約同等的地位(提前5:18;申25:4;路10:7),視路加的著作為聖經。
彼得引述保羅的著作
彼得在他的書信內,指保羅所寫的是聖經(彼後3:15至16),當時的書信已被廣泛的流傳及閱讀(西4:16;帖前5:27)。
初期教會
革利免
在使徒時代後,「羅馬的革利免」 “Clement of Rome” 於主後95年,在書信內已提及最少八本的新約經卷。
伊格那丟
在主後115年,安提阿的伊格那丟 “Ignatius of Antioch” 接受七本新約經卷的權威。
坡旅甲
坡旅甲 “Polycarp” 乃是約翰的門生,在主後108年承認十五卷書信的權威。
愛任紐
愛任紐 “Irenaeus” 在晚年的時間,於主後185年接受二十一本書信的地位。
希坡律陀
希坡律陀 “Hippolytus” (主後170至236年)是大有學問的教會作家、神學家及殉道者,他接納二十二本書信的權威。這並不是說以上的人均不接受其它新約書卷的權威,而是在歷史遺留的證據只有這些。在初期教會,普遍信徒對希伯來書、雅各書、彼得後書、約翰二及三書抱著懷疑的態度。
第二世紀
在穆拉多利殘篇 “Muratorian Canon” 裡,除了希伯來書、雅各書、彼得後書、約翰二及三書外,西方教會均接納其它新約經卷為正典。
第四世紀
亞他那修
亞他那修 “Athanasius” 在他的著作內,視二十七卷新約經卷為正典,以它們為唯一真確的書卷。
老底嘉會議
在363年於老底嘉會議中,議決只可在教會內閱讀舊約及新約的二十七卷書。
迦太基會議
最後在397年於迦太基會議 “Council of Carthage” 中,再次重申新舊約的正典為我們現今的六十六卷書。
5) 次經的問題
次經的定義
旁經 “Apocrypha”及偽經 “Pseudepigrapha” 是昔日猶太人的作品,於主前250年至初期教會時代之間寫成,羅馬天主教基於神學的緣故,卻把其中的七卷放在他們的聖經內,稱之為「次正經」或「次經」 “Deutero-canonical” 。基督教卻視它們為「旁經」 “Apocrypha” 及「偽經」 “Pseudepigrapha” ,絕不以它們為正典。
次經的介紹
更正教反對的原因
沿用的舊約
主耶穌及初期教會所沿用的舊約,並沒有旁經在其中。猶太人傳統的聖經內,只有三個部份,向來沒有旁經的。
古猶太作家
古代猶太人作家中,如腓羅 “Philo” 及約瑟夫 “Josephus ”,對旁經十分熟悉,可是從來沒有以旁經當作聖經來引用。
初期教父
初期教父已把旁經與聖經劃清界線,表明那些書卷才應被視為正典。
天主教的決定
在主後1546年天特會議之後,天主教才視旁經有權威性。
水準差劣
普遍旁經作品的水準差劣,其歷史及年代的數據,也有不少錯謬。
羅馬天主教的經書
羅馬天主教的經書內,多了七本書卷,分別為「多比傳」 “Tobit” ,「猶滴傳」 “Judith” ,「以斯帖記補編」“Additions to the book of Esther” ,「便西拉智慧書」或稱為「德訓篇」 “The wisdom of Jesus the son of Sirach” or “Ecclesiasticus” ,「巴錄書」 “Book of Baruch”,「馬加比書上卷」 “I Maccabees” 及「馬加比書下卷」 “II Maccabees” 。
旁經及偽經的介紹
「以斯拉續篇上卷」 “I Esdras” ,「以斯拉續篇下卷」 “II Esdras” ,「多比傳」 “Tobit” ,「猶滴傳」 “Judith” ,「以斯帖記補編」 “Additions to the book of Esther” ,「所羅門智慧書」 “The wisdom of Solomon” ,「便西拉智慧書」或稱為「德訓篇」 “The Wisdom of Jesus the Son of Sirach” or “Ecclesiasticus” ,「巴錄書」及「耶利米書信」 “Book of Baruch and Letter of Jeremiah” ,「亞撒利亞禱告和三青年的讚美歌」 “The prayer of Azariah and the Song of the Three Young Men” ,「蘇撒拿傳」 “Susanna” ,「比勒與大龍」 “Bel and the Dragon” ,「瑪拿西禱告文」 “The Prayer of Manasseh” ,「馬加比書上卷」 “I Maccabees” 及「馬加比書下卷」 “II Maccabees”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