甚麼是神學?何謂系統神學呢?
難道基督徒不可單單唸聖經嗎?為何還要研究神學呢?
為何不少基督徒對神學毫無興趣呢?
研究神學的人應俱備甚麼條件呢?
1) 神學的概念
概念一
藉著有系統及理性的分析,人是可以理解神學的。
概念二
神學需要合理的解釋,意即可通過釋經及系統的研究來得著解答。
概念三
基督徒的信仰是源自聖經的,那麼基督徒的神學是必須以神的話為依歸的。
神學的劃分
以年代來劃分:「教父神學」 “Ancient Theology” (主後一世紀至主後590年)、「中古神學」 “Medieval Theology” (主後590年至1517年)、「改革宗神學」 “Reformation Theology” (主後1517年至1750年)、「現代神學」 “Modern Theology” (主後1750年至今)。
「教父神學」
這個詞彙源自主後十七世紀;為著讓人家知道改革宗的信仰是源自初期教父的,路德宗便開始使用這個術語。
例一
古教父強調耶穌基督的寶血,亦重視悔改的教導。
例二
初期教會領袖亦著重得救與行為的關係。古教父革利免 “Clement” 把某些善行與信徒的得救扯在一起,比方說,如好客、遵守父神的旨意、愛心是進天國必備的條件、離開世俗享樂及拒絕邪惡慾念及行義等。強調善行及敬虔的好行為本是好的,但卻把神無條件的救恩貶低了,也直接叫人誤解救恩真正的內涵。
「中古神學」
由主後590年至1517年,學者稱這期間中古神學時代。在主後590年,大貴格利 “Gregory I” (主後540至604年)成為羅馬天主教的教皇,便正式為這個神學時代的起步點。直至主後1517年,馬丁路德起來帶領宗教改革時,便把這時代劃上句號。
黑暗時代
主後500至1500年期間,基於教會一直陷在腐敗中,學者便稱之為黑暗時代。
敬拜圖像
東方教會深受異教徒的影響,乃是最先把崇拜圖像引進教會的。雖然教會強調圖像的設立是帶動尊崇的心,而決不是敬拜的對象,但卻成為沒有學識的平信徒敬拜的對象。
倡導聖禮
在這期間,有些教會領袖倡導六種不同的聖禮,有些則說七種,亦有斷定聖禮有十二種。蘭彼德 “Peter the Lombard” (主後1100至1160年)是第一位倡導七聖禮的人。七聖禮分別是洗禮、堅振禮、彌撒、懺悔、塗油禮、婚禮及聖職(按立祭司及修女的奉獻儀式)。
「改革宗神學」
三大人物
在「改革宗神學」的時代,有三位主要的教會領袖帶動這個運動,分別是在德國的馬丁路德 “Martin Luther” (主後1483至1546年),在瑞士的慈運理 “Huldrych Zwingli” (主後1484至1531年)及加爾文 “John Calvin” (主後1509至1564年)。
馬丁路德
在改革運動學中,馬丁路德的影響力是十分大的。由於馬丁路德堅守聖經是信仰及救恩唯一無誤的權威,他便拒絕接受羅馬天主教教宗、教會會議、贖罪券及七聖禮的權威。
神學特點
神的主權 “The Sovereignty of God” 可算是「改革宗神學」之標誌或特點。意即是說,在宇宙萬物及整個拯救的過程裡,神是完全掌管一切的。
「現代神學」
由主後1750年至今,聖約神學、信義宗神學、改革宗神學、自由神學及新正統神學等皆屬於這個期間掘起的神學思想。
以觀點來劃分
「亞米紐斯神學」 “Arminian Theology” 、「加爾文神學」、 “Calvinistic Theology” 「天主教神學」 “Catholic Theology” 、「巴刻神學」 “Barthian Theology” 及「解放神學」 “Liberation Theology” 等。
「亞米紐斯神學」 “Arminian Theology”
先鋒
雅各亞米紐斯 “James Arminius” (主後1560至1609年)乃是這學派的先鋒。他是荷蘭籍牧師及神學院教授。
影響
這個學派深深影響約翰衛斯理及循道會的神學思想,而聖潔運動則是由約翰衛斯理的信念而產生的;其中最大的宗派是宣聖會及救世軍。
信念
在1610年,為著抗衡加爾文五個重點的神學思想,雅各亞米紐斯的跟隨者亦有以下五點來回應。
預定論是有條件的,這是根據神的預知來定奪的。
基督的死是為全人類的。祂為所有人死,但只對信徒有效用。
沒有聖靈的重生,得救的信心是沒有可能的。
神的恩典是可以抗拒的。
雖然神的恩典可叫信徒有持續的信心,但聖經卻沒有說信徒是永不會失落的。
「加爾文神學」 “Calvinistic Theology”
先鋒
約翰加爾文 “John Calvin”(主後1509至1564年)是法國神學家。
影響
他的神學思想不但成為改革宗教會及長老會信念的綱領,他的作品亦翻譯成多種文字,影響基督徒及非督徒對神學、政治及社會的見解。
信念
加爾文神學思想的五個要點可以用英文字鬱金香 “TULIP” 來代表。
全然敗壞 “Total Depravity” 。
無條件的揀選 “Unconditional Election” 。
有限的贖罪 “Limited Atonement” 。
不能抗拒的恩典 “Irresistible Grace” 。
聖徒蒙保守 “Perseverance of the Saints” 。
「天主教神學」 “Catholic Theology”
在1545至1563年期間,羅馬天主教在北義大利的天特城召開會議,後人稱之為天特會議(又譯脫利騰會議、特倫多會議、特倫特會議或特倫托會議) “The Council of Trent” 。於大會中,天主教再次強調大聖禮的重要性,因為這是神把恩典藉聖禮賜給受眾的。
「巴刻神學」 “Barthian Theology”
先鋒
巴刻 “Karl Barth” (主後1886至1968年)是瑞士改革宗神學家,人家稱他為新正統派之父。
影響
巴刻的影響力甚廣,不少歐美國家的神學家及牧師亦深受其著作的薰陶。
信念
雖然巴刻相信三位一體、童貞女生子、基督的神性及復活等聖經的真理,但他卻不接受聖經是無誤的。他認為通過個人的經驗,聖經才成為神的說話。換言之,他以個人經驗來印證聖經。
「解放神學」 “Liberation Theology”
先鋒
在六零年代,於梵蒂岡第二次會議舉行的前夕(主後1962至1965年),一群年青天主教神學家與改革宗神學家齊集在一起,商討教會怎樣幫助拉丁美洲窮人,叫他們脫離窮困及被欺壓的情況。這些解放神學家把馬克思主義與基督教的信仰結合在一起,為此稱為「馬克思基督教」。前者是主張經濟,而後者則是主張神學的。以下是一些具代表性的神學家:
科尼 “James H. Cone” (b. 1938)
美國紐約聯合神學院的神學家。
古提爾列斯 “Gustavo Gutierrez” (b. 1928)
秘魯利馬的神學教授。
波尼努 “Jose Miguez Bonino”
一位住在阿根廷布宜諾斯艾利斯的循道會神學教授。
司袞道 “Juan Luis Segundo” (b. 1925)
烏拉圭耶穌會神父,亦是一位多產作家。
馬蘭達 “Jose Portirio Miranda”
一位前耶穌會神父,曾寫了一本有關馬克思主義與聖經的書。
影響
解放神學的影響力十分廣闊,帶動在北美洲、非洲及亞洲的神學家、教牧人員、教育家及學生彼此對話。
信念
解放神學不以正統合乎聖經的看法來看神、基督、人、罪及救恩;為此,以下是他們的見解。
見解一
在聖經一般正常的意思上,加上另外一種解釋。舉例說,以基督的復活為釋放人脫離肉身的欺壓。
見解二
他們忽略人的罪惡及需要救人脫離罪惡的救主。解放多是政治性的。
見解三
他們的盼望不是源自耶穌基督所賜的永生,而是藉著革命來改變明天。
見解四
比方如古提爾列斯 “Gustavo Gutierrez” 的神學思想,它不是根據客觀的真理,而是依據不斷變動的社會。
見解五
他們是贊成反政府的。有些解放神學的學者甚至認為,以暴力來改革社會是聖經的概念。
見解六
以司袞道 “Juan Luis Segundo” 為例,他是以個人政治的觀點來解釋聖經的。
見解七
他們推斷更富裕的環境會叫人家容易接受福音。
以焦點來劃分
「歷史神學」、「聖經神學」、「系統神學」、「護教神學」等。
「歷史神學」
定義
「歷史神學」是基督教神學在歷代以來的發展,其焦點是神學的發展、成長及改變,主要探討的範圍是神、基督、聖靈、救恩及教會等。
時期
「歷史神學」可分為四個主要的時期。一,初期教會(第一世紀至主後590年);二,中世紀教會(主後590年至1517年);三,改革時期(主後1517年至1750年);四,現代神學(主後1750年至現在)。
「聖經神學」
定義
在整本聖經內,神以漸進的方式,把主要的教義向人啟示。換言之,聖經神學是教義的啟示及發展的過程。
重要
聖經神學是非常重要的,因為它是依據歷史背景及經文的上文下理來探討真理。反之,在研究教義或神學的過程裡,系統神學卻可以忽略教義的歷史背景。假若要正確研究系統神學及教義神學的話,聖經神學乃是兩者的基礎。換言之,聖經神學應是系統神學及教義神學的起步點。
「系統神學」
詞彙
系統
「系統神學」的「系統」 “Sunistano” 兩個字,在希臘文是一個動詞,含有「站在一起」或「組織起來」的意思;簡單來說,即有組織的神學研究。
神學
「神學」,在希臘文是由兩個字組成,分別是「神」 “Theos” 及「道」 “Logos” 或「講論」 “Discourse” ;乃是以理性來談論神的「講論」。
定義
見解一
美國達拉斯神學院的創辦人查夫博士 “Dr. Lewis Sperry Chafer” 認為,「系統神學可以如此下一個定義,以科學化的排列、比較、顯示、護衛任何及所有有關神及其工作之收集。」
見解二
長老宗神學家賀治 “Charles Hodge” 對神學有如此的見解,「有關神的本性及與我們作為祂的受造物、罪人及救贖對象的關係。這些事實,正如聖經所說的一樣。」又認為系統神學的對象乃是「把聖經的資料系統化,並且查明有關資料的原則或普遍的真理。」
見解三
史特朗博士 “Dr. Augustus Strong” 對系統神學有如此的定義,「研究神及祂與宇宙之關係的學科。」
「護教神學」“Polemical Theology”
為著抗衡其它教派的信仰,護教神學便應運而生了。
2) 系統神學與聖經神學的分別
分別一
聖經神學只探索聖經內的真理;系統神學卻從聖經及聖經以外的資源來探索真理。
分別二
聖經神學只研究聖經的某部分(比方說,馬太福音的神學思想);系統神學卻研究全本的聖經。
分別三
聖經神學從某聖經作者的著作來探索某類的教義(舉例說,馬太福音的末世觀);系統神學卻從整本聖經內尋找資料來研讀某些教義。
分別四
聖經神學尋求明白某種教義為何及如何的發展(在始祖亞當娃犯罪後,神便首次向人透露婦人的後裔最終是怎樣勝過邪惡的(創3:14至15)。換言之,這是救恩的預告。在其它舊約經卷內,神便以漸進的手法,讓世人知道自己為何需要救恩,並且救恩的真理是怎樣發展下去的。)系統神學卻尋根究底地了解究竟寫了些甚麼教義。
分別五
聖經神學試圖明白真理的演變過程及其結果;系統神學只尋求其答案。
分別六
聖經神學視啟示在不同時代有不同的進程 “The Progress of Revelation”(舉例說,以賽亞先知對末世的見解,乃是有別於馬太的。);系統神學卻重視啟示的終極 “The Culmination of God’s Revelation” 。
3) 研究系統神學的要素
研究系統神學的人
條件一
他必須是基督徒,因為唯有屬神的人才可明白屬靈的事情(林前2:10至16)。
條件二
他必須運用思考來明白其中的真理。首先,他要得著正確的詮釋,即準確地領悟其意思;第二,他要系統地明白所研讀的真理;第三,以批判性的思想來研究,即評估有關資料的優先次序;第四,以綜合的手法,把所得的數據集合及介紹。
條件三
這人必須依靠聖經的指引(約16:12至15),絕不可單靠自己的聰明。
條件四
研究神學是為要更進深明白神及有關課題,讓屬神的人可作進深的敬拜和事奉。
研究系統神學的方法
方法一
必須正確地引用聖經,絕不可斷章取義。
方法二
要使用正確的釋經方法來尋索聖經的真理。
方法三
研究神學的方法是必須合乎聖經的原軌,意即使用研究聖經的工具及方法來探討這學科。
方法四
神學必須是系統化的,引用相關的經文來研讀有關的部分。
方法五
神學必須與文化及學術有關,參照「宇宙學」 “Comoslogy” 、「心理學」 “Psychology” 、「歷史哲學」“Historical Philosophy” 等。
方法六
神學必須適切時代,把神的真理與今世的問題及挑戰扯上關係。
方法七
神學必須是實用的,不單宣告客觀的真理,並且需要與日常生活有關的。
研究系統神學的態度
態度一
研究系統神學的人必須相信聖經是沒有錯誤的。
態度二
研讀神學的人必須認識及承認人的渺小及限制,例如知識及悟性上的限制。
態度三
信徒要知道我們需要屬靈上的指引,並且認定神已將保惠師賜給屬祂的兒女(路24:27至32,45;林前2:15)。
態度四
研究真理的人須有忍耐及恆心,不間斷的研究,才能叫人掌握所究讀的課題。
態度五
系統神學內有難明的課題,但我們應憑信心接受其中的真理。
態度六
系統神學絕不可被省略,意即隨意的斷章取義,這很容易在真理上有所偏差,並且陷在錯謬及危機中。
態度七
切勿高言大志,要小心落在驕傲中,緊記探討真理不能叫人更屬靈,唯有實踐神話語的人,才能擁有美好的靈性。
4) 系統神學的課題
第一種分法
「聖經論」 “Bibliography”
這是有關聖經資料及數據的研究。
「神論」 “Theology Proper”
主要探討神的課題,即父、子、聖靈的研究。
「天使論」 “Angelology”
研究天使及墮落天使的課題。
「人論」 “Anthropology”
有關人的探討。
「救恩論」 “Soteriology”
追溯救贖的源頭及有關的真理。
「教會論」 “Ecclesiology”
研究教會的課題。
「末世論」 “Eschatology”
末世事件的次序及有關內容的探索。
「基督論」 “Christology”
專門探討耶穌基督的神學研究。
「聖靈論」 “Pneumatology”
聖經教導聖靈及其工作的研究。
第二種分法
「緒論」 “Prolegomena”
這是系統神學的簡介。
「聖經論」 “Bibliology”
這是有關聖經資料及數據的研究。
「神論」 “Theology Proper”
主要探討神的課題,即父、子、聖靈的研究。
「人論」 “Anthropology”
有關人的探討。
「罪論」 “Harmartiology”
有關罪惡的探索。
「救恩論」 “Soteriology”
追溯救贖的源頭及有關的真理。
「教會論」 “Ecclesiology”
研究教會的課題。
「末世論」 “Eschatology”
末世事件的次序及有關內容的探索。
5) 不同派別對聖經的看法
「自由主義派」 “Liberalism”
有學者認為自由主義最鼓吹客觀的信念,意即人要藉理性、感性及良知來領悟真理。從字句及表面來看,他們所倡導的論調頗為有理,但事實上他們的見解與正統派(相信聖經為神話語者)是有別的。
「理性」
視理性為真理的判別者,甚至有時以理性為真理的創造者。
「感性」
新派神學家士萊馬克 “Schleiermacher” (1768-1834) 創立「感受性的神學」 “Theology of Feeling” ,把宗教建基在感受上,簡單來說,神學因此演變成心理學及人類學。
「良知」
以良知為權威的基礎,那麼神學只好變相成為人類學了!
「新正統派」 “Neoorthodoxy”
在神學圈子中,有時新正統派被列在新派的當中,有些場合又被列在保守派的陣營中。由於他們接受啟示乃是源自神的;故此,看來有點像保守派。但他們對聖經有很自由的看法,因此人家視他們為新派。總括來說,新正統派不相信聖經擁有最高權威,卻極重視人宗教的經歷。
「理性主義派」 “Rationalism”
極端的理性主義者完全不相信有神向人啟示這回事,他們可以是無神論或不可知論者 “Agnostic” (懷疑神是否存在的人)。中和派人士承認有神的啟示,但只接受那些通得過他們理性的道理。
「神秘主義者」 “Mysticism”
他們認為神的啟示不只局限於聖經內,還可藉著其它方法對人說話。這派人士認為通過除去自我及向神的委身,人均可更體驗到神的真實及領悟有關祂的事情。「泛神論」 “Pantheism” 、「通神論」(或稱為「通神學」,為哲學體系,這派人士相信人可通過精神上的忘我或冥想來直接認識神。) “Theosophy” 及「希臘哲學」,還有「復臨安息主義」、「基督科學會」、「摩門教」及「貴格會」,均可被列入這行列中。
「羅馬教主義」 “Romanism”
羅馬天主教視教會為最高的權威,甚至超越聖經本身的教訓。他們相信教會的傳統,並且接受教皇為基督在世上的代表,即教宗所發表的話就等同神的教訓。
「正統更正派」 “The Orthodox Protestant Faith”
簡單來說,他們有五個基本及重要的信念。
信念一
視聖經為神沒有錯誤的話。
信念二
視聖經為實踐信仰唯一的原則。
信念三
人的理智及知識必須降服在聖經的權威下。
信念四
沒有內心之光的指引(貴格會 “Quakers” ,又名公誼會或教友派 “Religious Society of Friends” ;其創始人福克斯“George Fox” (1624–1691) 倡導全人類皆有「內心之光」 “Inner Light,” ,乃是人分辨及接受神的臨在及領受明白的說話。),即除聖經以外,再沒有新的啟示。
信念五
除對新約聖經作者之外,神再沒有把組合真理的權威賜給教會或人本身。大致上來說,「正統的更正派」接受聖經為信徒信仰及生活的權威,但也有不少宗派,不知不覺地否定或暗地裡以別的東西取代了聖經的權威。
一
在現實生活中,他們視「信經」 “Creeds” 與聖經均享有同等的地位。
二
在實踐信仰裡,不少人視教會傳統與聖經有同樣的權威。
三
有信徒視個人經歷為信仰的權威,間接地取代了聖經在信徒心裡應有的地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