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我並不是因缺乏說這話、我無論在甚麼景況、都可以知足、這是我已經學會了.
12我知道怎樣處卑賤、也知道怎樣處豐富、或飽足、或饑餓、或有餘、或缺乏、隨事隨在、我都得了祕訣。
13我靠著那加給我力量的、凡事都能作。
14然而你們和我同受患難、原是美事。
15腓立比人哪、你們也知道我初傳福音、離了馬其頓的時候、論到授受的事、除了你們以外、並沒有別的教會供給我.
16就是我在帖撒羅尼迦、你們也一次兩次的、打發人供給我的需用。
17我並不求甚麼餽送、所求的就是你們的果子漸漸增多、歸在你們的帳上。
18但我樣樣都有、並且有餘.我已經充足、因我從以巴弗提受了你們的餽送、當作極美的香氣、為 神所收納所喜悅的祭物。
19我的 神必照他榮耀的豐富、在基督耶穌裏、使你們一切所需用的都充足。
20願榮耀歸給我們的父 神、直到永永遠遠。阿們。
21請問在基督耶穌裏的各位聖徒安。在我這裏的眾弟兄都問你們安。
22眾聖徒都問你們安。在該撒家裏的人特特的問你們安。
23願主耶穌基督的恩常在你們心裏。
1) 「仔細察看」 “Eye”
iEXP 查經法
1 何謂知足﹙4:11至12﹚?
2 基督徒果真是「凡事都能作」嗎﹙4:13﹚﹖
3 為何信徒與保羅同受患難是美事呢﹙4:14﹚﹖
4 只有少數教會接濟保羅的生活,何解﹙4:15﹚﹖
5 何謂信徒的「果子」呢﹙4:17﹚﹖
6 為何保羅寧願看見信徒的「果子」過於他們的「餽送」呢﹙4:17至18﹚﹖
7 保羅的問安語與祝福語有甚麼特別之處﹙4:19至23﹚﹖
2) 「小心解釋 」“Expound” (E)
iEXP 查經法
1 何謂知足﹙4:11至12﹚?
經歷缺乏
在物質的需用上,保羅曾經歷缺乏的時間,但他從來沒有怪責腓立比教會;反之,卻表示信徒是樂意接濟他,只是沒有機會而已﹙腓4:10﹚。
知足之意
「知足」,其字面的意思是「自給自足」。如此的滿足,乃是不需依賴別人的。
超越環境
在此有六個不同的詞彙:「卑賤」,「豐富」,「飽足」,「饑餓」,「有餘」及「缺乏」。「卑賤」是蒙羞之意;「饑餓」及「缺乏」卻是貧困的寫照;意即是說,保羅是以微薄的收入來過活的。「豐富」及「有餘」是同一個詞彙,即滿溢之意。「飽足」,可解作如同長肥的牲畜一般,以上的用詞,意味使徒的生活是充裕的。特別之處是,以上的六個動詞,其中三個是被動語態,而其餘三個則是主動語態的。在保羅的經歷裡,處「卑賤」、「飽足」及「缺乏」,乃是被動的,沒有選擇的餘地。此外,「豐富」、「饑餓」及「有餘」則是主動的,意即是保羅自決的。使徒保羅見證說,不論落在貧窮或富足中,他仍可以知足常樂的心來渡日。
靠主自足
由於真正的知足是源自神的,因而能叫落在不同環境裡的信徒感到滿足。基於與耶穌基督的關係,叫保羅滿有信心,深信主必供應他一切的需要;故此,他不仰賴別人的接濟,以自力更生的方式來自給自足。
知足的人
一個知足的人應有以下五個特徵:一,對神的供應感到滿足(腓4:10);二,在缺乏中仍感到滿足(腓4:11);三,不受環境影響(腓4:12);四,經歷到神的加力(腓4:13);五,經常記掛別人的需要(腓4:14至19)。總言之,知足的人應是對神有信心的、謙卑的、順服的、倚靠神的及不自私的。
2 基督徒果真是「凡事都能作」嗎﹙4:13﹚﹖
上文下理
根據上文下理的脈絡,保羅談及其物質的需要,即貧困及富足的生活。故此,在這裡的「凡事」決不是屬靈的事情,而是物質的需要。
使徒之意
保羅決不是表示自己不需要物質,比方如食物、食水及棲息處等。反之,使徒深信他所認識的救主,賜下充足的恩典、需要及力量,好叫他能在各種環境裡誇勝。
3 為何信徒與保羅同受患難是美事呢﹙4:14﹚﹖
「同受」,其基本的意思是「團契」,藉此帶出兩者是深深的結伴,並且是以同一方向進發的。這裡的「患難」,絕對不是平常的苦難,而是為耶穌基督作見證而換來的難處﹙參考西1:24﹚。在使徒行傳的記載裡,保羅初到腓立比城作工時,便遭到下監之苦﹙徒16:1至40﹚。
使徒保羅不想令腓立比教會誤會,免得他們以為自己是忽略了照顧這位神僕;故此,便鄭重表明他們是曾與他一同受苦的。再者,通過字裡行間所使用的字眼,腓立比教會與使徒是同心同路人,彼此的關係是極其深厚的。
4 只有少數教會接濟保羅的生活,何解﹙4:15﹚﹖
帖撒羅尼迦城是位於腓立比城的西邊,相距約七十五哩。腓立比教會曾差派人前往該城,把物資供應保羅的需要﹙4:16﹚。
「授受」,即施予及接受的。這是商業用語,即貸方及借方。保羅把福音傳開,惠及他們,這些信徒是欠他恩情的。再者,基督徒團契生活的要素,乃是雙向的;如此彼此相顧的心態及行動,乃是信徒一生追求的目標。
在此,有兩件事情是叫保羅困擾的。一,這些教會的信徒既有領受,便應與別人分享;二,這些信徒錯失施予的福氣。嘆息的是,除了腓立比教會外,其他信徒卻不曉得以施予的方式來供應使徒保羅的需用。
5 何謂信徒的「果子」呢﹙4:17﹚﹖
這裡的果子,乃是指以物質供應保羅的需用而帶來的屬天及永恆的賞賜。這裡的「帳上」,乃是商業的用詞,即利息之意。簡言之,腓立比教會以實際的行動來記念保羅的需要,使徒不但存感激的心,並且亦祈望他們可得著更多屬天的賞賜。
6 為何保羅寧願看見信徒的「果子」過於他們的「餽送」呢﹙4:17至18﹚﹖
譯本
有意譯本如此翻譯說:「我不是試圖從你們得著甚麼,但我卻想你們從餽贈中得著其福氣。」﹙4:17﹚
背景
腓立比城位於馬其頓省內。在哥林多後書內,保羅提及雖然馬其頓教會落在極度貧困中,但仍慷慨的奉獻,藉此關心及支持有需要的教會(林後8:15)。如此的行為,有可能是腓立比教會帶動的。此外,保羅曾從以巴弗提接受過腓立比教會的餽送。
心願
為到昔日的餽贈,保羅不是沒有感激腓立比教會的心。反之,他視信徒的行動為獻給神的祭物,乃是蒙祂悅納及賞賜的,並且為到他們可得著屬靈賞賜而感到歡喜。為這緣故,使徒寧願信徒得著神的賞賜,過於自己得著物質的供應。
7 保羅的問安語與祝福語有甚麼特別之處﹙4:19至23﹚﹖
禱告
有聖經學者認為第十九節為保羅的「禱告之願望」,意即他盼望神大大的賜福腓立比教會。再者,亦有學者視之為使徒的宣告,意即他確信神是必恩待腓立比信徒的。
榮耀頌
在書信完結時,保羅不忘把神該得的榮耀歸給父神。在此,有幾個真理是值得我們關注的:首先,保羅把榮耀歸給神,提醒基督徒應把榮耀歸給祂。此外,神是信徒的父親,意即基督徒是神的兒女,如此引申親密的關係。第三,「永永遠遠」,提醒信徒把榮耀歸給神不單是今生的事,乃是永世無窮的。第四,當「阿們」與神連在一起時,這個希伯來文詞彙可翻作「信實」,意即神是信實的(申7:9)。當用在人身上時,這詞彙可解釋作「讓它如此成就」“so let it be”。在榮耀頌完結時,使徒願意神得著榮耀,直到永永遠遠。
問安
在古代的信件裡,問安語是十分普及的。由於信件需要託旅客充當信差,因此書信的往來絕對不會那麼頻繁的;故此,其他人是會盡量把握機會問候別人的。在彼此問安裡,顯出信徒與信徒之間的關係是親密的,並且他們是極重視團契生活的。這裡有三批人向腓立比教會問安:一,「各位聖徒」,即羅馬教會(假設保羅是在羅馬寫腓立比書);二,保羅身邊的同工;三,「在該撒家裏的人」,極有可能是指羅馬政府公務員、羅馬禁衛軍、或該撒尼祿的僕人等。
祝福
「心」,即「靈」或「心靈」,乃是整個人的代表,亦是人敏感之處,也是神與人溝通的媒介。由於耶穌基督是基督徒恩惠的源頭,保羅便向神祈禱,求祂賜福給腓立比教會。
3) 「盡心行道 」“Exercise” (X)
iEXP 查經法
試分享自己在甚麼事情上有不知足的感覺。
與組員一同探討信徒不知足的因由。
4) 「勇敢見證」 “Proclaim” (P)
iEXP 查經法
在研經後,基督徒應嘗試把真理應用在日常生活、家庭生活及教會生活裡,並且求神讓你經歷祂話語的真實及神的大能。在家庭祭壇、小組聚會及社交場合裡,把握機會向未信主及信徒分享自己的經歷及見證福音的大能,也藉此建立信徒的生命。
在查考經文後,慕道的朋友可以存一個開放的心向神禱告,為要嘗試經歷這些真理的可信性。無論遇到甚麼難題或經歷,慕道者可嘗試禱告,並在下一次查經時與各人分享。